紅色旅游資源開發策略
時間:2022-01-27 09:52:25
導語:紅色旅游資源開發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紅色旅游資源是一種重要的發展資源,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鄉村紅色旅游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通過介紹廣東省陽西縣紅色旅游資源的概況,考察其開發現狀,發現當前存在的問題,為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做好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提供有效策略。
關鍵詞:紅色旅游資源;鄉村振興;陽西縣
一、陽西縣旅游資源概況
陽西縣位于廣東省西南沿海,下轄8個鎮,森林覆蓋率達47.26%,海岸線長126.6千米,“山、海、泉、林、湖、洞”優勢突出,擁有得天獨厚的物產資源和自然風光,旅游資源豐富,人文底蘊深厚,2020年被評為第三批廣東省全域旅游示范區。
二、陽西縣紅色旅游資源開發現狀
鄉村振興戰略為紅色文化發展注入新活力,優秀紅色文化為鄉村振興帶來發展新契機[3]。近年來,陽西縣通過黨建引領將紅色資源與鄉村振興有機融合,走出了一條紅色旅游特色發展之路。
(一)挖掘本土紅色資源
陽西具有豐富的紅色資源。以陽西紅色村邊海村為例,做好邊海村黨史資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挖掘邊海村歷任黨支部帶領群眾英勇斗爭的革命事跡,從毛澤東同志批示的“邊海紅旗”精神中提煉出“黨群連心,勇立潮頭”的“黨旗紅”黨建精神,打造了邊海紅色展館。深入挖掘鄭家康、王德符烈士的革命事跡,新建鄭家康生平事跡展覽館、王德符紀念館,展現他們偉大的革命歷程,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此外,建成中共沙扒特支紀念公園,還原了特支作為地下交通聯絡點見證隱蔽戰線發展的歷史,讓人們了解一段驚心動魄的革命故事。
(二)推出紅色旅游線路
把具有代表性的紅色資源與縣內豐富的旅游資源結合起來,精心設計策劃了“古村漁家風情游”“紅色文化美食游”“農業生態濱海游”三條鄉村旅游精品線路,串聯了泰安堡、邊海紅色展館等縣內紅色旅游景點和其他景區景點,形成點線連片的文化旅游路徑,豐富了陽西旅游產品結構,讓游客在游玩中充分體驗和感受陽西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優美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陽江日報社推出了“革命傳統教育五大參觀線路”,其中線路五將陽西縣內紅色景點串聯,為人們日常出行提供了紅色指引。
(三)打造紅色旅游品牌
邊海村將發展紅色旅游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完善村道建設,進行人居環境整治,建成邊海紅色展館和邊海紅旗精神主題公園,打造陽江市紅色鄉村旅游基地,探索出一條紅色旅游資源開發與鄉村振興耦合的新路徑,擦亮了邊海紅色旅游品牌,下一步致力打造成為粵西紅色文旅第一村。對革命遺址泰安堡進行系統修復和保護,在周邊設計紅色主題雕塑,建成橫山紅色展館、縣委黨校橫山分校,打造了馬山梅花地廉政教育基地,橫山、馬山“兩山”紅色黨建示范區項目品牌知名度顯著提升。
三、陽西紅色旅游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
(一)基礎設施尚未完善,旅游體驗有待提升
陽西縣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推動村道巷道硬底化、農村集中供水、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全域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大幅提升了農村人居環境。如邊海村、橫山村通過打造美麗鄉村示范村,以紅色旅游帶動鄉村建設,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但是陽西縣紅色旅游景點的基礎配套設施仍比較薄弱,如游客中心、旅游廁所、文化娛樂設施欠缺,紅色景點位置偏遠,交通不便。景點周邊基本都是農村居民住房,餐飲、購物條件缺乏,未達到旅游景區“吃住行游購娛”的基本要求,降低了人們的出行意愿。
(二)開發模式較為單一,展陳形式缺乏新意
通過近年來的開發投入,邊海紅色展館、泰安堡、梅花地陽江縣人民民主政府紀念亭、八元堂等紅色基地的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去參觀游覽。但是大多數紅色景點還是對紅色故事進行簡單的靜態式陳列和展示,且紅色文物較少,展陳內容單薄,紅色資源所蘊含的深刻內涵未能很好地通過多種手段展示出來,展陳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手段不足。缺乏互動性、體驗性的紅色文化活動,游客體驗參與度低,參觀時間過短,難以有效發揮紅色資源的價值引導作用。
(三)紅色資源相對分散,文旅融合力度不夠
陽西縣紅色旅游資源相對分散,多分布在不同的鎮上,路途較遠,且各紅色旅游景點與自然景觀景點之間也較為分散,資源的開發和整合難度較大,需耗費游客一定的時間成本。另外,未能將紅色旅游資源與陽西的山歌文化、楹聯文化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有機結合來講好陽西紅色故事,未充分發揮本地文化優勢,未能結合重要的紀念日推出紅色主題活動,文旅融合發展的力度欠缺。
(四)僅靠政府單獨投入,多元力量聯動不足
陽西縣結合鄉村振興、打造黨建教育基地來投入人力物力對紅色資源進行開發保護,所有紅色景點均是免費開放。但政府專項投入資金畢竟有限,缺乏民間資本參與開發投入,在開發紅色旅游資源上缺乏多元性、持續性的有力支撐。此外,紅色景點所在地村民多為留守中老年群體,較少參與紅色景點的開發運營。村里人口外流嚴重,缺乏引導外出村民返鄉創業的鼓勵政策,紅色景點對當地經濟的帶動效應不足。
四、陽西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策略
(一)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旅游服務品質
一要做好停車場、旅游廁所、標識標牌、自駕營地的建設,在村級公共文化服務中心融入旅游宣傳服務功能,為游客開展生態游、自駕游提供便利。同時,在建設配套服務設施時融入鄉村特色、地方特色,凸顯紅色文化。二要加強紅色景點與外界的交通網絡建設,打造富有特色的鄉村旅游村道,合理設計交通線路,讓游客在接受紅色文化洗禮的同時體會到旅途的便捷與快樂,也為當地村民提供便利的出行環境。三要完善紅色景點的餐飲、娛樂設施,如開設地方特色美食、土特產的售賣點、農家樂等,更好地滿足旅游群體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提升陽西紅色旅游的服務品質。
(二)挖掘紅色資源內涵,擦亮紅色旅游品牌
一要組織專業力量深入挖掘陽西紅色資源的豐富內涵,對本地紅色資源進行更全面、更真實的解讀,講好陽西紅色故事。如講好“泰安烽火”革命精神、鄭家康革命烈士的故事,賦予紅色資源新的時代價值,為紅色文化宣傳和紅色資源開發提供基礎,豐富陽西紅色旅游品牌內涵。二要創新展陳形式,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如VR、光影等技術,做到靜態景觀、動態景象、互動情境三者合一。可以在八元堂復原革命年代斗爭環境,增強游客的沉浸感、代入感、體驗感。三要打造紅色“打卡點”,在紅色景點中放置一些富有創意的拍照道具,讓人們在參觀時可以拍照分享,領取陽西紅色傳承紀念徽章。此外,還要充分發揮新興自媒體的傳播優勢,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打造紅色“打卡地”。
(三)進行“紅色+”綜合開發,推動文旅深度融合
一是做好“紅色+綠色生態”旅游,如以紅色景點泰安堡為核心,結合橫山地區周邊豐富的綠色生態資源,開發紅綠相融的多角度、多層次旅游產品。可結合當地荔枝、東水山茶等現代農業產業園開展觀光采摘、休閑康養、培訓研學等旅游產品,不斷優化鄉村產業結構,將紅色資源轉化為綠色動能。二是做好“紅色+濱海度假”,將邊海村、中共沙扒特支舊址與其周邊的沙扒灣、月亮灣、白沙灣等豐富的濱海旅游資源串珠成鏈,提供更多觀賞價值高的景點,形成滿足多元需求的鄉村特色旅游線路體系,打響知名度,推動全域旅游的發展。三是推動“紅色+民俗文化”的有機融合,陽西是“廣東山歌之鄉”,詩詞、楹聯文化也極具特色,要將陽西的紅色資源將地方文化演出、展覽活動相融合,用陽西本土富有特色的山歌、楹聯、戲劇等形式來重現陽西地區的紅色歷史故事。如程村鎮隴石村村民在村文化廣場開設“詩詞聯語專欄”,用山歌、詩聯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此外,還可以在重要節日推出紅色主題活動,促進紅色文化傳承。
(四)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凝聚多元主體合力
一要依托紅色景點的建設,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實現開發紅色資源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協調。提供就業崗位讓當地村民參與紅色景點的日常運營,鼓勵村民在景點周邊開辦農家樂、民宿,售賣紅色手工藝品、土特產品等,制定政策鼓勵外出務工青年返鄉創業,讓當地村民都能享受紅色旅游發展的紅利。二要廣泛利用社會資源,拓展融資渠道,做好紅色資源的外宣推介工作,引導外出鄉賢返鄉投資,引進企業進行聯合開發建設,讓雄厚的物質資本、先進的管理經驗投入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中。三要利用省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幫扶工作隊的資源優勢、專業優勢,做好紅色資源的開發保護工作,激發紅色旅游資源開發的強大動力。總之,中國革命從鄉村走出,鄉村承載著中國革命的紅色記憶,要充分把握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下的紅色旅游發展機遇,推動紅色旅游和鄉村振興融合發展。未來需進一步順應時代發展趨勢,貫徹新發展理念,提供更多優質的紅色旅游產品,更好地實現紅色文化賦能、紅色旅游帶動,筑牢鄉村振興的根基,開創紅色旅游發展新局面。
作者:盧觀鋌
- 上一篇:房地產企業資金管理困境及對策
- 下一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