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特色小鎮產城空間初探
時間:2022-04-01 04:17:57
導語:旅游特色小鎮產城空間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2015年全國特色小鎮開始推行,一些旅游資源豐富、區位條件優越、地域特征明顯但經濟狀況相對薄弱的小城鎮成為旅游特色小鎮發展重點。然而過度追求旅游效益,不注重小城鎮地域特征的情況屢見不鮮,導致旅游特色小鎮千篇一律,同質化競爭嚴重。自然環境是旅游特色小鎮發展的基礎,城鎮空間是旅游產業發展的承載物,而旅游作為推動力帶動城鎮的經濟發展與基礎建設,三者作為旅游特色小鎮的產城空間要素缺一不可,如何在尊重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實現旅游產業與城鎮空間的融合,是目前旅游特色小鎮需要探討的問題。
1旅游特色小鎮產城空間融合要素及要求
1.1產城空間融合要素。(1)旅游要素旅游特色小鎮的旅游要素主要以旅游資源的形式呈現,分為自然資源要素及人文資源要素。自然資源是指自然界賦予或前人留下的、可直接或間接用于滿足人類需要的所有有形之物與無形之物。能滿足人類需要的整個自然界都是自然資源,它包括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野生生物、各種礦物和能源等;而自然資源中能發展成為旅游資源的特指經過開發利用或者有開發利用潛力的資源,包含山地、河流、植物、林地、氣候等要素。人文資源是指人類社會有史以來所創造的物質的、精神的文明成果總和,如由歷史發展脈絡而遺留下來的遺址遺跡、名人典故。明確旅游要素是對旅游特色小鎮的旅游特色培育的前提,是實現產城空間因地制宜的前提。(2)城鎮要素城鎮空間是旅游特色小鎮旅游發展的物質保障,城鎮要素是構成城鎮協調發展的基礎。城鎮要素以城鎮建成區為主要研究對象,包含功能分區、交通、城鎮風貌、建筑肌理、街巷空間、廣場及綠地、旅游設施及城鎮設施等元素[1-2],決定著旅游特色小鎮的基本走向,既要滿足旅游及旅游服務需求,也要滿足居民生活及生活服務需求。1.2產城空間融合要求。從旅游特色小鎮的內涵來說,它是產城人文四位一體的綜合體,注重產業、生態、人文特色的挖掘[3],即彰顯地域特征;旅游特色小鎮力求做到產業上“特而強”、功能上“有機合”[4],因此應挖掘旅游特色實現獨一無二的旅游體驗,應該轉變城鎮原有的功能分區帶來的產業布局和城市功能隔離的固有模式[5],達到功能復合。1.2.1地域特征明顯。地域特征是彰顯城鎮特色最主要的一個因素,對其特征進行挖掘是保有地域特色、實現差異化發展的根本保障。地域特征明顯主要體現在自然環境和人工建成環境中。一方面,自然環境包含自然條件、地域文化、自然資源,是判定是否適宜建設旅游特色小鎮的決定性因素,也是挖掘特色和空間建設的基礎,與城鎮空間的融合是保有地域特色的最佳表現。延續自然肌理,注重山水格局是尊重旅游特色小鎮自身發展規律的有效方式,包含山體、水系、城鎮、道路等方面的共同協調發展。另一方面,以城鎮風貌、社會活動為主的人工建成環境經過歷史沉淀,也是地域特征重要的一部分。用具有地域特色的城鎮風貌引導或定位旅游吸引物的風格,抓取文化特色點,將旅游產業與城鎮一體設置,實現共融。具體可以包括建筑色彩、城鎮游憩空間、空間肌理等。1.2.2旅游特色突出。“特色”是在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現,能引起情感共鳴,而為旅游服務的“特色”也應該在扎根于地域文化的基礎上,注重建設能引起游客共鳴的可供游賞、娛樂、休憩的空間,即創建旅游吸引力。旅游吸引物是旅游吸引力的有力保障,從空間形態上區分,它可以包括旅游景點、景區、城鎮生活體驗空間等;從資源類型上區分,可以包括自然資源、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社會活動等[6]。旅游吸引物是依據其所在空間及地域特征所形成的,包括人為的規劃引導,但本地自然環境基底和歷史文化資源是保障“特色”的最佳路徑,根植于本地才能形成與眾不同、符合自身發展特點的旅游特色小鎮。同時,注重旅游項目的打造有助于形成旅游吸引力,如舉辦風俗活動。1.2.3功能復合。旅游特色小鎮的建設與原有的城鎮規劃及旅游產業規劃最大的區別就是旅游特色小鎮是同時實現旅游、生活及其配套服務的多元功能,具備有“宜居宜游宜業”特質。從目前旅游特色小鎮的試點中來看,依托小城鎮建設旅游特色小鎮時,旅游產業與城鎮的分離,城鎮居民不能參與旅游生產活動,旅游經濟不能帶動城鎮自身發展的現象,從而減弱了旅游的帶動作用,居民不能很好地受益于旅游。因此在旅游特色小鎮建設中應該同時注重旅游及生活功能的融合且相互可為支撐——依據旅游資源及旅游產業發展基礎,借勢城鎮服務功能,為旅游產業提供孵化地。
2竹林關鎮產城空間要素分析
自特色小鎮試點施行之后,丹鳳縣積極響應國家政策,2017年由政府主導編制《丹鳳縣城鄉經濟建設與社會事業綜合發展規劃》提出以特色小鎮作為產業發展平臺促進城鎮發展,在丹鳳縣“旅游活縣”政策的倡導及新型城鎮化的推動之下,結合竹林關鎮的地形地貌特征、歷史文化資源潛力及旅游產業基底,在竹林關鎮形成以旅游為主導產業成為特色小鎮之一。2.1以自然環境為基底。2.1.1獨特的地形地貌。竹林關鎮屬于山地地區,南部為鶻嶺,北部為流嶺,山巒起伏,溝多谷深。地勢南北高、中間低,從最高點(海拔1483.6米)到最低點(海拔412米)相對高差1071.6米。同時丹江和銀花河的交匯于此,河谷狹窄,中部銀花河兩岸寬闊平坦,屬長江流域,河道全長125千米。竹林關鎮鎮內北部與南部山巒相望,表明城鎮空間不適宜向南北向擴展,但由于旅游產業不僅僅是歷史文化的體驗,也鑒于對其自然風光的體驗,因此對于旅游空間可以向南北部自然山體進行延伸,而中部則提供旅游及城鎮服務。2.1.2多元的地域文化。竹林關鎮因元時竹林茂盛,且是漢口、鄖陽、山陽、長安的水陸關口而得名。明、清、民國初,丹江航運發達,竹林關街上貨棧號達140余家,雜貨鋪、飯店百余處,水陸交通便利,商貿活躍。相傳桃花圣母居于此,并以此建成桃花谷景區,同時還有城隍廟、娘娘廟等名勝古跡。1932年至1946年期間,、、李先念等人先后以竹林關鎮為駐扎地,留下遺址船幫會館(楊泗廟),形成紅色文化代表地。由此竹林關鎮竹文化、桃文化、紅色文化及自然景觀優勢都聚集于此,同時也處于商於古道旅游文化線路上,使得竹林關鎮文化多元,底蘊深厚。2.1.3豐富的旅游資源。在鎮域空間結構來看,竹林關鎮旅游資源沿丹江、銀花河分布。依托其主要的歷史文化,竹林關鎮有楊乃莊寨、竹林古鎮、城隍廟、大安雙塔、大庵明古館等人文歷史遺跡,有龍鳳山瀑布、桃花谷景區、雷家洞及谷雨洞等自然景觀形成的旅游資源。兩者的分布以桃花谷景區、竹林關古鎮為主要旅游資源,位于鎮域中部,緊鄰鎮區;除此之外其他景點與鎮區、村落距離較遠(如圖1)。而旅游資源的分布依據其開發的可能性、與建成區的距離及其自身特色,會對后續旅游吸引物的選取及產城空間發展產生影響。2.2以城鎮空間為承載物。2.2.1道路交通。竹林關鎮位于丹鳳縣境東南部,山郭公路、滬陜高速穿境而過,與縣城僅33公里,與商洛市64.24公里。境內有丹江和銀花河匯聚于此,山川兼備,氣候宜人,有“小江南”的美稱。同時有丹竹路作為主要對外交通線路。竹林關鎮主要有桃源路串聯桃花谷景區,山郭路形成東西向主要對外連接交通,鎮內道路網呈規則的格網布置,交通網絡發達。道路交通是串聯城鎮及旅游功能空間的聯系,道路交通骨架決定著空間形態的走向。2.2.2功能布局。竹林關鎮主要沿銀花河兩岸集中布置,順應地形,呈集中式布局。竹林關鎮功能結構較復雜,依據地形劃分為三個組團,布局緊湊,旅游主要集中在北部組團,同時滿足居住及配套等功能(如圖2)。現有的功能布局是竹林關鎮建設旅游特色小鎮的基礎,尊重現有發展較好的布局對未來發展有很大幫助,同時應主要解決解決現有布局中部分產城分離、設施配套不高效等問題。2.3以旅游產業基礎為推動力。旅游產業發展基礎包含旅游景區、旅游服務設施配建等是竹林關鎮旅游特色小鎮發展的重要前提,它決定著旅游發展方向及旅游服務需求配置情況。竹林關鎮現有旅游發展是以桃花谷景區和竹林古鎮為基礎。其中桃花谷景區一年接待50萬至60萬人,而在2018年旅游開發項目中預計桃花谷景區年可實現綜合收入3.6億元。同時還舉行桃花節、輪滑賽、商洛民俗文化節等吸引游客(如圖3a)。竹林古鎮以原有城區為依托,進行延續原始風貌延續及外立面改造,(如圖3b、3c)目前已對外開放三年,但游客量少,吸引力不足。兩個景區的建設為后續旅游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礎,但同時也要解決現有問題以實現產城進一步發展。
3竹林關鎮產城空間融合路徑研究
由竹林關鎮的空間要素可知,北靠兩山、兩河交匯是該鎮自然環境顯著的特征,影響空間走向;以桃花谷景區及翠竹種植形成該鎮的代表物,影響空間建構要素的選取;以紅色文化等為輔助形成多元特色的融合,影響城鎮風貌的樣式;以現有城鎮空間狀況及旅游發展需求為導向,為功能復合提供指導。因此,以上述元素為基礎,逐步實現竹林關鎮產城空間融合。3.1以廊定游,以軸串城。竹林關鎮旅游資源最主要的特征是“自然特征”,對山地旅游資源的塑造應在三維空間形成景觀通廊,以南北兩側自然景觀及旅游景點分布狀況,以桃花谷景區為主要節點,形成山水旅游發展廊道,通過旅游景點設置打造旅游線路,實現特色山水體驗,使其成為竹林關鎮旅游的名片。以山郭路為紐帶,順應丹江及銀花河走向,以翠竹文化為主題,依托竹林古鎮打造旅游及居民生活服務節點,在空間上自東向西實現旅游到居住功能的轉換,形成綜合服務軸(如圖4)。3.2以點帶面,以產促城。在空間范圍內,依據竹林關鎮現有的城鎮及旅游發展狀況,以旅游吸引物的塑造形成旅游吸引力,使城鎮具備提升空間品質的動力與能力。以桃花谷景區和竹林古鎮為核心旅游吸引物,通過城鎮空間對其提供物質空間保障,如“吃住行游購娛”等設施配置,在居住空間同時應該延續文脈,在不同層級形成旅游及城鎮功能的相互完善(如圖5)。3.3以文化融入產城風貌。竹林關鎮以桃文化、竹文化、紅色文化等為一體,其建成區是歷史積淀和人工規劃協調的產物,因此在竹林關鎮緊扣文脈特色。竹林關鎮以桃文化及翠竹文化為主,對其元素進行提取,在旅游空間上形成桃花谷景區、桃花寨、竹林古鎮、翠竹濱水景觀帶、楊泗廟、城隍廟等,在城鎮空間方面延續街巷空間(包含建筑尺度、建筑立面裝飾等)、古鎮風貌,摘取“竹”“桃”元素應用于景觀小品,同時注重游憩空間的打造,形成獨具一格的空間(如圖6)。3.4以用地整合實現產城功能復合。用地整合是實現旅游產業與城鎮生活需求高效化的方式,能夠將涉及旅游用地及城鎮用地進行融合,最常見的用地為商業金融用地及交通設施用地。商業金融用地是滿足城鎮基本生活需求,而對于旅游內容來說,是滿足“吃住行游購娛”的主要來源,其旅游住宿、餐飲、購物、娛樂等場所,基本上都屬于商業金融用地,因此當空間上處于相鄰或者交叉的關系時,可以考慮進行整合。竹林古鎮是竹林關鎮的主要旅游吸引點,同時也是原住民的生活空間,延續原有的城鎮肌理,尊重竹林古鎮旅游與生活的雙重屬性,保留原住民的生活空間,提升旅游空間品質,是竹林古鎮最佳的解決方式。交通設施用地是連接旅游與城鎮空間的主要橋梁,主要以通達性為衡量標準。以往的道路交通的評判標準是以功能或者等級進行劃分,如生產性道路、主次支路等,而當旅游和城鎮功能于一體,兩者在空間上又有相互聯系時,以滿足需求為首要評判標準,重點體現道路的連通作用。基于上述所說的兩種類型的用地的考量以及旅游資源分布、城鎮結構現狀,將竹林關鎮以鎮區為核心,形成旅游服務、城鎮生活及特色旅游的空間組合模式。旅游服務以竹林關鎮為核心,包含中心服務、生活服務、古鎮旅游、旅游服務及居住組團;城鎮生活以江北新區為核心,包含居住、生活休閑、農副產品加工組團及濱水休閑帶;特色旅游以桃花谷景區為核心,包含修竹觀賞、生態旅游等功能,由此實現竹林關鎮的全方位功能融合(如圖7)。
從目前旅游特色小鎮的試點來說,專注于旅游景區的打造不在少數,本文以產城空間融合為研究對象,分析各個要素對空間融合的影響并依據竹林關鎮的各類要素特點逐步實現產城空間融合。然而,從國家土地城鎮化向人口城鎮化轉換的時代背景之下,產城空間融合也將向多維度空間融合進行轉換,實現小城鎮的全面發展,這將成為旅游特色小鎮的未來發展趨勢及小城鎮建設轉變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林辰輝孫曉敏劉昆軼.旅游型城鎮特色建構的路徑探討—以天臺縣白鶴鎮規劃為例[J].城市規劃學刊,2012.
[2]陳可石,袁華.“形態完整”理念下的旅游小鎮城市設計實踐——以西藏魯朗旅游小鎮總體城市設計為例[J].規劃師,2016(1):45-50.
[3]翁建榮.高質量推進特色小鎮建設[J].浙江經濟,2016(8):6-10.
[4]衛龍寶,史新杰.浙江特色小鎮建設的若干思考與建議[J].浙江社會科學,2016(3):28-32.
[5]姚南,李竹穎.“產城一體”理念在山地城市新區規劃中的實踐——以廣元市三江新區為例[J].規劃師,2012(6):38-42.
[6]黃江媚,唐健雄.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特色小鎮“景鎮一體化”模式研究——以汝城熱水鎮為例[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6):32-38.
作者:黎玉玲 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
- 上一篇:低碳經濟林業發展措施初探
- 下一篇:采摘觀光果園旅游產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