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經濟發展應用論文

時間:2022-06-03 03:57:00

導語:科學發展經濟發展應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發展經濟發展應用論文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實現科學發展觀的途徑等進行講述,包括了科學發展觀是經濟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全面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能動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和諧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和平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創新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生態文明發展觀、保持經濟的理性發展、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科技進步突破經濟發展瓶頸等,具體資料請見:

【摘要】本文首先探討了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并結合十七大的精神,提出了用科學發展觀指導經濟發展的途徑,實現“又好又快”的我國現代化經濟發展。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經濟發展馬克思主義

1科學發展觀的內涵

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十分豐富。科學發展觀強調全面發展,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科學發展觀強調協調發展,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科學發展觀強調可持續性發展,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1.1科學發展觀是經濟發展觀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這兩對矛盾所涉及的三個方面即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涵蓋了整個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形成了整個社會的基本結構,構成了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馬克思的這一基本觀點就叫歷史決定論。認為社會發展的最終力量就是物質生產資料、物質的生產力,這是一切社會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所有的社會歷史發展,歸根結底是由生產力的東西、經濟的東西、物質的東西所決定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構建科學發展觀的進程中,就遵循馬克思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強調經濟發展的決定作用。從鄧小平的“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是要消滅貧窮”、“發展是硬道理”,到的“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再到的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無不體現和包含著這一思想。這里的科學發展觀是從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角度來架構的。所以,科學發展觀首先就是經濟發展觀,強調的是發展生產力,發展經濟,解決好人民的物質生活需求。

1.2科學發展觀是全面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是在借鑒馬克思的社會全面發展理論的基礎上構建起來的。馬克思的社會全面發展理論包括經濟社會形態理論、全面生產理論和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經濟社會形態理論首先強調的是物質、經濟、生產力的決定作用,同時又強調決定論基礎上的社會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反作用。馬克思的全面生產理論,是指關于人類全部生產和生活乃至人類繁衍和社會延續的理論,即物質生產、人的生產、精神生產和社會關系的生產。馬克思的全面發展理論認為,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是社會發展的目的。因而馬克思把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創建未來社會的本質要求。黨的十六大以來,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就是對馬克思全面發展思想的繼承與發展。科學發展觀在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要求統籌社會全面協調發展,從而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經濟決定論和“歷史合力”相統一的觀點。科學發展觀深刻揭示了當今時代人與自然關系所發生的新變化,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論。科學發展觀尊重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和人的目的需要的重要性,強調將兩者統一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踐中,豐富和發展了唯物史觀關于社會發展規律和人的目的性相統一的觀點。科學發展觀提出以人為本,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相統一的思想。因而,科學發展觀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人與自然相統一的全面發展觀。

1.3科學發展觀是能動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強調的是尊重客觀規律的能動發展觀。客觀規律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系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基本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規律是事物發展中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具有客觀性、普遍性、穩定性、必然性等特點;但是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可以改變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使事物朝著有利于人類的方向發展,這就是人的意識的能動性;同時二者之間還是相互滲透和轉化的,當人們認識和掌握客觀規律后,就會把它變成人的思想內容,指導人們的實踐,創造出事物的新形式和新狀態。科學發展觀強調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在全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改造,進一步把握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提高運用科學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由此可見,科學發展觀注重社會領域中的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的有機統一,強調在認識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認識實際、把握實際。“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科學分析我國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新挑戰,全面認識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道路,努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前景。”因而,科學發展觀是尊重客觀規律的能動發展觀。

1.4科學發展觀是和諧發展觀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一個系統的發展過程,系統的各個組成要素在發展中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構成了系統的整體發展。社會系統本身是由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子系統組成的一個大系統,這些子系統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決定著社會大系統的整體功能狀況。科學發展觀則非常注重社會的和諧發展,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認為“和諧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是內在統一的”。“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和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原則,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因而,科學發展觀是和諧發展觀。

1.5科學發展觀是和平發展觀

從普遍聯系的觀點看,社會的發展必然突破國界走向全球化,導致國與國之間發生各種各樣的聯系,因而只有兼顧和協調好國家系統和世界系統之間的關系,處理好國與國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社會與自然的關系,協調發展,和諧發展,才能使人類社會健康發展。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在對當今世界的總體態勢和發展趨勢的科學判斷基礎上,認為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變革和大調整之中,因而要建設“各國人民攜手努力,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要在“環保上相互幫助、協力推進,共同呵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所以,科學發展觀也是和平發展觀。

1.6科學發展觀是創新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是一個創新的發展觀,是在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資源基礎上的創新,它創造性地提出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完成了從自然倫理到政治倫理的轉換。中華文明的基本精神與生態文明的內在要求基本一致,生態倫理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涵之一。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曾說過:“天人合一”論是中國文化對人類的巨大貢獻。中國儒家主張“天人合一”“,人與自然應和諧一體”。儒家肯定天地萬物的內在價值,主張以仁愛之心對待自然。中國道家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只能以自然規范自己的行為,以尊重自然規律為最高準則,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為人生行為的基本皈依。這就指出了人要按自然規律辦事,順應自然,謀求天地人之間的和諧。但這種謀求并不是消極地迎合自然,而是要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采取積極的態度,因而《易傳·系辭下》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思想。只有既尊重自然規律,又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天地人之間才能和平共處,互惠互利。科學發展觀在借鑒中華文明之生態倫理與人文精神的基礎上,一方面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另一方面更強調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世界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己的和諧,即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共同的信仰和團結的紐帶,構建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科學發展觀完成了從自然倫理到政治倫理的轉換,這是一種執政理念的轉換,也是一種執政模式的創新。

1.7科學發展觀是生態文明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在借鑒科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又好又快的發展模式,完成了從科學理性向政治理念的轉換。20世紀80年代開始,地球系統科學出現在當代國際科學的前沿。地球系統科學是以地球系統為研究對象,將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包括人類)視為一個整體,探討地球系統的運行機制。地球系統科學關注對全球變化的研究,特別是人類活動引發的地球環境變化。近20年來的有關研究已經揭示出許多人類前所未知的事實,并被國際社會所公認:地球是一個可由生命自身控制的系統,人類活動正以復雜的、相互作用的、加速的方式廣泛而深遠地影響地球,有能力改變地球系統并達到威脅生命生存的地步,這可能給地球系統帶來災難性的后果。這些研究為探討人類系統與地球系統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基于現實中國特殊的國情和所處的特殊歷史階段,在借鑒這些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2007年10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代表大會中鄭重提出了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戰略,并具體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奮斗目標。這一戰略和目標的提出,表明中國共產黨人正將自己治國理政的智慧與自然系統相融合,實現從科學理性向政治理念的轉換,自覺協調人與自然、自然與社會的關系,開辟一條全新的、超越以往的、以生態文明為目標的現代化道路。由此可見,科學發展觀也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

2實現科學發展觀的途徑

十七大提出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這是我國經濟建設長期應該堅持的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結合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進入新世紀,我國發展呈現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經濟實力雖然明顯增強,但是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同時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同時,我國經濟發展還面臨著資源、能源緊缺問題等問題,所以,我們必須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更加自覺的走科學發展道路,用科學發展觀來創新和指導我國經濟的發展。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是豐富的,如市場調節、宏觀調控、價值規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產業結構調整、財政作用、社會保障制度、新型工業化道路等。用科學發展觀指導經濟發展,要從以下幾點做起:

(1)保持經濟的理性發展。

在這里特別強調一種“健康狀態”下的經濟增長。它既不同于限制財富積累的“零增長”,也反對不顧一切條件提倡過分增長。所謂“理性發展”指在相應的發展階段內,以“財富”擴大的方式和經濟規模增長的度量,去滿足人們在自控、自律等理性約束下的需求。

(2)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

它意味著新增財富的內在質量,應當不斷地、連續地加以改善和提高。除了在結構上要不斷合理與優化外,新增財富在資源消耗和能源消耗上要越來越低;在對生態環境的干擾強度上要越來越小;在知識的含量上和非物質化方面要越來越高;在總體效益的獲取上要越來越好。

(3)“以人為本”。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圍繞人的全面發展而制定,其中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間的不斷被滿足,是一切發展的基石。因此一定要把全球、國家、區域的生存

支持系統維持在規定水平的范圍之內。通過基本資源的開發提供充分的生存保障程度;通過就業的比例和調配,達到收入、分配、儲蓄等在結構上的合理性,進而共同維護全社會成員的身心健康。

(4)科技進步突破經濟發展瓶頸。

科學發展觀始終強調“人口、資源、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強力協調,科技進步在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中,能夠迅速把研究成果積極地轉化為經濟增長的推動力,并克服發展過程中的瓶頸,以此去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總體要求。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社會的發展,管理體制的發展,這三個主要方面將作為一個互為聯系的大系統,通過宏觀的調適和尋優,達到突破發展瓶頸的目標要求。

(5)保持環境資源平衡。

科學發展觀不贊成單純為了經濟增長而犧牲環境的容量和能力,也不贊成單純為了保持環境而不敢能動地開發自然資源。二者之間的關系可以通過不同類型的調節和控制,達到在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時,也能相應地將環境能力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為此,一些地區在構造“循環經濟”、“生態補償制度”、“工業生態園”、“全過程無害化控制”、“綠色化學體系”等,其根本目的都在維系人與自然之間的協調發展。

(6)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是一種以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為特征的線性經濟模式,是對傳統線性經濟的革命,本質是倡導一種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和諧的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從而把經濟系統對生態系統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循環經濟的基本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基本行為準則是“3R”原則,即:“減量化”(Reduce),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物質量,從源頭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物排放;“再利用”(Reuse),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利用效率,產品和包裝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減少一次用品的污染;“再循環”(Recycle),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夠重新變成再生資源。循環經濟是當今時代以市場驅動為主導的產品工業向以生態規律為準則的綠色工業轉變的產業革命。發展循環經濟的核心在于提高技術。其中,包括清潔生產技術、信息技術、能源綜合利用技術、回收和再循環技術、資源重復利用和替代技術、環境監測技術以及網絡運輸技術等。它把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等融為一體,強調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是一種新型的、先進的、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經濟形態,是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最佳經濟模式,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較好經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