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加工產業升級分析論文

時間:2022-03-13 09:35:00

導語:貿易加工產業升級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貿易加工產業升級分析論文

60年代以來,跨國公司推動的產業全球化發展使得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格局發生了改變,加工貿易成為全球化產業發展的本質要求。在全球化背景下,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產業升級成為在全球化產業鏈條中由勞動密集環節向資本和技術密集環節逐步提升的過程。由跨國公司推動的加工貿易的發展,為發展中國家切入全球高新技術產業鏈條,實現產業升級提供了便捷路徑。sO100

一、加工貿易產業升級與技術進步的國際趨勢

(一)跨國公司戰略的改變與產業的全球化

20世紀60年代,產業內部的競爭日趨激烈,使得跨國公司根據主要的地緣或者國家市場建立競爭優勢的經營戰略難以應對,于是,在全球范圍內配置生產要素資源和建立生產體系便成為獲得、保持與加強競爭優勢的必然選擇。這樣,跨國公司開始了由面向東道國市場的單一的獨立戰略和簡單一體化戰略向復合一體化戰略的轉變。

在復合一體化戰略下,跨國公司體系內的職能分工逐步集中化和專業化,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間按照各自競爭優勢分置于價值鏈的不同位置上,形成了母公司和子公司以及子公司相互之間的垂直或水平分工。跨國公司通過內部分工體系將位于不同國家的子公司的經濟活動進行分工和有機結合,使分布于不同國家和區域的生產過程之間建立了高度依存的關系,一個以價值增值鏈為紐帶的國際一體化生產體系便建立起來。在跨國公司組織的國際一體化生產體系中,各國生產能力均被納入其中,根據它們的產業競爭優勢位居全球化產品價值鏈的一個或數個環節。于是,各國由各不相同但相對完整的產業組成的傳統的產業結構狀況逐步改變成為由不同產業的不同環節組成的群體結構,這些結構的共同特點是能夠充分體現和發揮該國的比較優勢,具備勞動力比較優勢的國家集中發展各產業中勞動密集的生產環節,擁有技術優勢的國家則集中發展各產業中技術密集的生產環節,它們共同組成國際生產的全部。產業的全球化態勢由此形成。

(二)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新格局

產業全球化發展使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格局發生了巨大改變。

首先,就國際分工而言,產業內部分工代替產業間分工成為國際分工的主導。

在新的分工格局下,特定行業最具有競爭力的國家占據具有壟斷地位的戰略環節,提供著價值鏈上最多的價值增加量;特定行業中競爭力強的若干少數國家占據寡頭優勢環節,提供價值鏈上相對較多的價值增加量;具有一定競爭力的國家占據不完全競爭環節,提供一定的價值量;而在價值鏈中不具國際競爭力的國家,只能占據價值鏈中完全競爭環節,在價值鏈生產中提供很小的價值增加量。

因此,從產業的國際競爭角度看,國際產業分工的內部化使得一國的競爭優勢不再體現于最終產品和某個特定產業上,而是體現在該國在全球化產業的價值鏈中所占據的環節上。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其全球化產業的成長過程,事實上就成為不斷培育和積累競爭優勢,由非戰略環節一步步向戰略環節挺進的過程。

其次,在新的國際分工格局影響下,國際貿易格局也發生了顯著變化,產業內貿易代替產業間貿易迅速增長,成為國際貿易增長的主體,加工貿易成為國際產業分工和交換的必要形式。

隨著產業內貿易的發展,進口中間產品加工復出口,或者海外加工直接轉口,成為各國企業生產和對外貿易中普遍采用的形式。傳統意義上完全由一國生產的純粹“本國產品”的一般貿易出口會越來越少,中間產品的貿易規模會越來越大,現代廣義的加工貿易成為產業全球化發展的本質要求和主要實現形式,成為現代產業分工和國際交換的重要載體。

因此,加工貿易在新的分工格局下較之一般貿易更具普遍性,區分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在許多情況下將變得沒有實質意義。而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加工貿易既是發展中國家融入跨國公司的全球營銷網絡、促進出口和提升出口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它們利用外資帶動國內產業參與國際分工、推動產業升級的重要手段。

(三)加工貿易與發展中國家的產業升級

在產業全球化背景下,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的概念也發生了變化。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不再僅僅是簡單地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升級轉換,而且還包含由同一產業內部的勞動密集型環節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環節的升級轉換。

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產業中由勞動密集型環節向資金、技術密集型環節的升級轉換,表現在生產和出口上,將呈現出如下階梯狀演進:最終產品的加工、組裝生產和出口——零部件的分包生產和出口——中間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國外品牌產品的生產和出口(OEM和ODM)——自創品牌的生產和出口。在最初的組裝生產階段,發展中國家利用天賦的勞動力比較優勢,與跨國公司的技術、資金和營銷優勢相結合,參與國際分工,獲取貿易利益;隨著資金、技術優勢的逐步積累和關聯產業的形成與發展,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產業鏈條中由零部件的生產和出口漸次向中間產品、整件產品的生產和出口階梯提升。在達到最后階梯之前,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基本都屬于加工貿易形態。在發展中國家上述階梯狀遞進過程中,跨國公司的一攬子直接投資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國際產業轉移的主要路徑,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不僅為發展中國家帶入了產業成長所必須而發展中國家又十分缺乏的資金和技術,而且提供了直接進入國際市場的渠道,同時,子公司和合資企業的存在與發展產生了不同程度的示范效應、溢出效應和關聯效應,使得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比較優勢迅速轉化為國際競爭優勢,發展中國家可以由此逐步積累資金優勢,提高技術水平,發展關聯產業,從而較為迅速和有效地建立和發展現代產業。因而,跨國公司直接投資帶動的加工貿易的發展,是發展中國家融入全球化產業的生產體系,逐步由低附加值的產業鏈條向高附加值的產業鏈條演進的重要而且便捷的途徑。

(四)高新技術產業的全球

化與加工貿易

高科技產業不僅具有遠大的市場發展前景,而且對其他傳統技術產業的更新改造具有積極影響,是決定民族經濟未來發展前景的關鍵因素。由于統計口徑的差異和資料來源的限制,我們目前對全球高新技術產業中的跨國投資狀況難以作直接的統計和評估。但根據對聯合國有關資料的統計分析,與傳統產業相比,高新技術產業具有更為鮮明的全球化發展特征,跨國公司在全球高新技術產業的投資更為廣泛,擴張速度也更為迅速(潘悅:《高新技術產業中跨國投資的趨勢與影響》,國際貿易問題,2001年第5期)。

高新技術產業的全球化發展使得加工貿易成為各國參與高新技術產業國際分工的重要方式。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若能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則對于其擺脫國際分工和國際經濟利益分配中長期被動不利的局面,具有突出的戰略意義。因此,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加工貿易,融入高新技術產業跨國公司的國際一體化生產體系,是發展中國家實現產業跳躍式發展的捷徑。20世紀90年代以來,亞洲“四小龍”正是承接了發達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的外包加工和其它配套業務,順利地實現了產業的升級換代。

高新技術產業在全球的激烈競爭和擴張加速了這些產業中的相關鏈條向發展中國家的轉移。繼亞洲“四小龍”之后,一些高新技術產業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又出現了向東南亞國家轉移的態勢。高新技術產業的加速轉移為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創造了條件,同時,也無形中加劇了發展中國家之間承接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的競爭。高新技術產業加工貿易的發展既充滿機遇,又面臨激烈競爭,需要充分的重視和鼓勵。

二、我國加工貿易產業升級的分析

(一)加工貿易產業分布的結構優化

加工貿易的發展在我國呈現明顯的階段性,在每一階段里,投資主體的不同產生投資產業的分布差異,我國加工貿易也在諸生產要素的積累中不斷提升著產業構成的水平。改革開放之初,加工貿易以來料加工為主,投資主體是與港、臺、澳比鄰的東南沿海地區的鄉鎮企業,主營港澳地區轉移而來的服裝、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加工生產,工藝簡單,加工費低廉,經香港的轉口貿易占據了其中相當大的比例;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加工貿易以進料加工為主,亞洲“四小龍”成為加工貿易的投資主體,他們向我國轉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工貿易是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的直接動力,服裝、紡織、皮革制品等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量的擴張和質的提高;90年代初期開始,加工貿易進入外商投資發展的新階段,以跨國公司為主的外商直接投資成為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的主要動力,電子、電氣設備、辦公用品、通訊、計算機及生物制藥等高科技產業的中間產品的生產及制成品的組裝在東南沿海較發達地區穩步拓展,中國出口產品結構逐步優化,加工貿易由此呈現出勞動密集型行業與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并重的態勢。90年代后期,加工貿易中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產品達到了40%。

產品的出口競爭力是產業國際競爭力的直接表現,出口產品結構是產業結構的外在反映,因而,我國加工貿易產品結構的變化能夠概括地反映我國加工貿易在上述發展中出現的產業升級和轉換狀況。表1展示了90年代以來我國加工貿易主要出口產品總額的增長狀況,表2則展示了加工貿易各類產品在加工貿易出口總額中比重的變化。

表1加工貿易主要出口產品增長狀況(百萬美元)

資料來源:海關統計。

根據表1的數據,1992年至2000年,機電、車船設備、化工、紙制品、木制品、塑膠制品和儀器儀表的加工貿易出口都獲得了2倍以上的增長,其中機電產品增長近6倍。90年代后期與前期相比,機電、車船設備的增長速度加速提升,而皮革和鞋帽的增長速度則顯著下降,表明機電產品為代表的資本燉技術密集型產品加工貿易的增長處于加速狀態,而皮革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加工貿易的增長處于明顯減速狀態,加工貿易產品結構的動態優化趨勢十分明朗。

表2加工貿易主要出口產品的結構變化(%)

資料來源:海關統計。

表3中國加工貿易強勢產業(%)

資料來源:表2。

表2顯示的加工貿易產品結構變化更能夠反映出加工貿易的產業升級狀況。根據表2提供的數據,1992年,占加工貿易出口前五位的產品分別是紡織、機電、鞋帽、雜項制品和皮革,其中,紡織和機電產品是出口的支柱產品;1995年,機電和紡織產品的位置發生了變化,比重也出現了同樣的轉換,儀器儀表替代皮革進入前五位;2000年,產品位次沒有變化,但機電產品的比重已攀升至43.22%,紡織產品的比重降至14.85%,其他產品的比重則在10%以下。加工貿易以機電產品為主的局面已經形成,若將機電、車船設備、儀器儀表和化工歸為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則這部分產品在出口中的比重由1992年的31.54%增長到2000年的54.37%,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已超過了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將加工貿易出口前五位產品排序狀況列表,得表3。

(二)加工貿易產業內部的階梯遞升

在產業全球化發展的大背景下,由于產業間分工和貿易越來越被產業內分工和貿易所替代,國家燉地區之間按照比較優勢分居同一產品生產的不同環節,因此,出口產品的產業類別逐漸不能十分準確地反映各經濟體在產業鏈條中位置的變化,加工貿易產品的增值率便成為能夠準確提供加工貿易產業升級狀態的判斷指標。

表4加工貿易附加值的變化

資料來源:海關統計。

表4顯示了90年代以來中國加工貿易的總體增值率狀況。由表中數據可以看到,我國加工貿易增值率在90年代中期開始迅速增長,到90年代后期已達到50%上下,這與80年代中后期15%左右的增值率形成鮮明對比,說明我國加工貿易已經走出僅僅收取廉價加工費的階段,加工貿易的產業鏈條在加長,我國產業在全球化產業鏈條中的位置在提升。

進一

步的考察還可以通過產品性質的一系列指標,來測度加工貿易在全球化產業鏈條中位置的變化,進而確認其在全球化產業內的升級換代狀況。根據課題組對全國611家加工貿易企業問卷調研結果的分析,約有35%的有效樣本企業已進入中間產品的生產階段,20%的有效樣本企業在零部件的生產階段,56%的有效樣本企業在成品組裝階段(見表5)(由于多數問卷問題可以復選,因此,除表中列明外,各項選擇占樣本百分比的和大于100%)。加工貿易產品的上述階梯分布狀態,說明我國加工貿易企業并非全部從事各產業的簡單組裝工序,相反,已有1燉3強的企業進入了中間產品的生產階段,我國加工貿易已擺脫了簡單組裝加工基地的地位。

由于先進機器設備的發明和使用,大量零部件和中間產品的生產既可以采用技術密集型生產方式,也可以將技術物化,采用使用大量機器設備、雇用簡單勞動力的方式,因此,僅以階梯分布還難以準確顯現加工貿易的要素含量,進而判斷其在全球產業鏈條中的位置。表3.7顯示了課題組調研結果,樣本企業中,67%的企業從事的是勞動密集型生產,8%的企業從事的是資本密集型生產,17%的企業從事的是技術密集型生產。資本和技術密集型企業的和為25%,表明我國四分之一的加工貿易為非勞動密集型的生產加工。

歸結起來,我國加工貿易生產和出口的基本狀況是,54%的出口產品是資本燉技術密集型產品,實現了50%左右的增值率,35%的企業從事中間產品生產,25%的企業生產屬資本燉技術密集型。這些數據充分表明,盡管與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體存在著較大差距,但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我國加工貿易確實實現了產業升級,并且,這一升級進程是十分顯著的。

表5加工貿易企業出口產品的階梯遞升

資料來源:根據企業調查問卷計算。

表6加工貿易的要素密集度

資料來源:根據企業調查問卷計算。

三、加工貿易對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

按照跨國公司投資戰略的市場導向進行劃分,進入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可以分為兩類:實施淺度一體化戰略的企業(面向中國市場)和實施深度一體化戰略的企業(面向國際市場)。后者便是加工貿易的主體。因此,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產業結構升級換代的積極影響中相當大的比重是通過加工貿易投資實現的。

外商投資帶動的加工貿易發展對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度的提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都發揮了重要的積極影響。改革開放前期,我國輕重工業的發展長期失衡,與整體國民經濟不相適應。改革開放以后,加工貿易在紡織、電子、輕工機械和家電等行業的投資,一方面從總體上改善了輕、重工業結構的失衡局面,另一方面也迅速提高了這些部門的生產和技術水平,并使這些部門迅速獲得了國際競爭力。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以跨國公司為主的外商直接投資在化工、機電等資金燉技術密集型產業和計算機、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的投資,我國加工貿易出口結構不斷優化,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迅猛增長,高新技術產業的增加值也呈加速增長狀態。表7顯示了80年代以來按照附加值計算和衡量的制造業內部產出結構的變化。從表中可以看到,20年來制造業內部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動。其中,加工貿易集中的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和服裝及其他纖維制品制造業等在制造業中的比重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高科技產業增長速度尤為明顯。

分階段的分析可以進一步看出,不同產業在80年代和90年代的變化有所差異,產業結構在90年代的變動狀況比80年代更為劇烈。在升幅較大的產業群體中,服裝業的提升主要發生在90年代上半期,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和電子通信設備制造業90年代提升速度加快,電子產業在90年代后半期的增幅尤其明顯,說明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與作用的顯著提高主要發生在90年代。上述產業在制造業中比重依次提升的順序,與加工貿易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相吻合。

表7制造業產出結構的變化(MVA)(1980~1999,%)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1993)和《中國統計年鑒》(1997,1999)相關數據整理計算。

依據制造業各行業的附加值產出狀況和它們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可以得到不同時期的強勢產業組合(見表8),將表8制造業強勢產業與表3加工貿易強勢行業及表1加工貿易增長狀況作對照,可以看到,強勢產業中的全球化產業都是加工貿易增長最快的行業,其中,強勢產業中排名提升最快的電子和運輸設備的加工貿易增速尤為明顯。電氣機械產業在強勢產業中位居后位,但機電產品的加工貿易發展格外突出,如果機電產業加工貿易的產業關聯作用得到發揮,則該行業加工貿易的發展對亟待升級的產業結構將產生有益的推動作用。

綜合考察表明,加工貿易發展和我國產業結構變化在總體趨勢和動態階段性變化上都表現出了較為明顯的一致性,結合外商投資推動的加工貿易在資金、技術和市場等諸要素的形成和積累中所產生的促進作用(課題組:邁向市場經濟的前沿——加工貿易對我國國民經濟總體作用評價,國際貿易,2000年第9期),我們可以充分肯定外商投資和加工貿易發展對中國產業升級的積極影響。

表8制造業強勢產業的變化(1980~1999,%)

資料來源:表7。

四、加工貿易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的作用

加工貿易發展對我國產業升級的積極影響在高新技術產業成長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經過改革開放10多年的發展,中國具備了較強的加工生產能力。到90年代中后期,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在產業基儲科技和人力方面的相對優勢吸引著跨國公司的高新技術產業投資。跨國公司將高新技術產業中的相對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及非關鍵的技術密集型環節置于中國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和人力資源密集區,這些子公司大都采取加工貿易方式運營。同時,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的亞洲“四小龍”也將中國作為其高新技術產業

轉移的主要目的地,將其在跨國公司高新技術產業鏈條中的部分勞動力較為密集的環節逐步移入中國。

外商直接投資在高新技術產業的飛速發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實現了高速增長。1993~1998年,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4.4%,高于全部制造業11.0%的平均水平,同期,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遞增19.9%,同樣顯著高于全部制造業的7.1%的平均水平。其中,外商直接投資占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的一半以上,占申請專利數的2燉3,占出口值的3燉4。這個趨勢隨著我國外資引進的不斷增長而加速發展,加工貿易在此發展中的作用尤為明顯。

表9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構成(億美元)

資料來源:科技部。

從表9中可以看到,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90年代中期以來迅速增長,出口增長速度尤為顯著。在進口中,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的比重大致相當,但在出口中,一般貿易的比重遠遠小于加工貿易,并且,一般貿易高新技術產業出口大幅下降,加工貿易出口比重顯著上升。到1999年,加工貿易出口比重上升至88.6%,一般貿易下滑至8.8%。在加工貿易的增長中,來料加工規模沒有太大變化,主要增長來自外資企業的進料加工。可見,加工貿易帶動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成長構建了初步的規模。

加工貿易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在地區經濟中表現更加明顯。在深圳,以加工貿易為載體,深圳已形成了以電子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光機電一體化等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外向型現代化工業化體系;在蘇州,以電子信息產品為龍頭的加工貿易發展已對當地產業結構的調整、員工的培養和配套產業的跟進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出口形勢乏力的情況下,高新技術產品的加工貿易出口成為支撐出口增長的中堅力量。2001年上半年,北京市高技術產品加工貿易出口增長達48.4%,占加工貿易出口凈增長的93%,深圳市出口增幅減緩,但高技術產品加工貿易仍保持了高速增長,其對加工貿易出口的貢獻率達86%(國際經貿消息,2001.7.26)。

加工貿易推動的高新技術產業,無論是大型跨國公司直接投資,還是亞洲新興工業體的產業再轉移,都是跨國公司高新技術產業全球鏈條的一部分。一方面,嚴格意義上,它的發展還不能看作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真正成長與壯大;另一方面,正如前所述,這部分高新技術產業的當地化,使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切入了全球生產體系,獲得了難得的資金、技術和銷售網絡等要素條件,為我國成為全球高新技術產品的制造基地提供了可以利用的便捷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