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視角下的農村合作金融改革論文
時間:2022-09-23 11:53:51
導語:綜合視角下的農村合作金融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發生發展都必然會經歷艱難與曲折,這其中也包括發展的高潮與低潮,甚至于會面臨生死存亡的選擇。當它處在發展的低潮或面臨生與死的困境時,人們解決這一困境的辦法可能有三種: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順水推舟讓它死,“死了死了,一了百了”;第二種方法是變化,將其在某種名義下偷梁換柱,巧妙地變成自己所需要或喜歡的另一種東西;第三種方法就是審時度勢,仔細分析其面臨困境的原因,以“退而更化”的方法,即有所繼承、有所揚棄、有所更新發展的方法,助其走出困境,進而走上坦途。在上述三種方法中,前兩種方法即“死了死了”和“變化變性”的方法,在邏輯上必有一個前提假設,就是某種事物的存在是無足輕重的,可有可無的,并無其生存發展的經濟、社會與歷史的客觀必然性。但如若不是這樣,而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問題可就復雜了,就會產生某種巨大的缺失或空白,從而給經濟與社會的發展造成嚴重的損害。中國農村合作金融的改革就是這樣,當它面臨種種困境或存在重大金融風險時,人們本能的反應就是拋棄它、消滅它,亟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人們這么想這么做似乎可以理解,但其實并不聰明,乃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之術。就像是中國民間故事中冒充聰明的識字老先生,當其不認識某個字時,就將其偷偷摳掉一樣。或者是聰明地將自己的眼睛緊閉,永不再見某物,以為這樣某物就不再存在那樣。可他忘記了,“死了死了,一了百了”后面還有一句“了猶未了,了不了,不了了之”。以為了了,實則未了,將了不了的事刻意要人為地將其了了,實際辦不到,反而會產生更大的問題。上面這一番議論是哲學思想之論,是邏輯思維之論。哲學的邏輯的思維是萬萬不可或缺的,恩格斯曾說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離開抽象思維,即哲學的邏輯的抽象思維。讓我們還是回到現實世界中來,回到中國合作性金融改革的現實中來。當意識到農村合作金融存在種種重大問題與風險時,我們“簡單地”用行政權力人為地將其下放或取消,或者是將其變成商業性金融。結果是從此中國農村不再有合作性金融了,這一領域出現了巨大的空白或缺失,致使“三農”問題的解決被釜底抽薪。世界絕大多數國家,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長期存在發達完善的農村合作金融,這一特征性事實具有深刻的經濟、金融、人文、社會、歷史與現實的必然性,是必須認真想、想明白的。
二、農村合作性金融生存發展的客觀必然性
農業、農村、農民即“三農”問題,是幾千年來人類長期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更是中國從古至今面臨的“天字第一號重大問題”,或者換句話說就是大如天、重如山,言之鑿鑿、誠之切切,如是如也。農業是一個強位弱勢的產業群體,農業是人類生存延續與發展的基礎,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這便是它的極端戰略重要性,不可或缺與不可替代性;它偏偏又是一個弱質性產業,即受自然條件的影響與局限大,生產周期長,生態環境脆弱,積累率低,成本高,風險大。世界貧困人口的3/4是農民,農民在農村,中國更是如此。農民是一個強位弱勢的人口群體。在當代,更有一個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民奔小康、中康與大康的經濟與社會問題。是可謂農村不穩,中國不穩;農民不富,中國不富;農業不現代化,中國無現代化可言。合作性金融是弱者的自救,是弱者的自助,是弱者與弱者的合作與聯合,以實現互助為目的。合作主義的基本特征是自愿、互信、合作、互助,自愿是前提,互信是基礎,合作是手段,互助是目的。合作金融組織的特征是資金自籌,管理自治,不以利潤最大化為其宗旨,而以追求組織內享有金融服務的最大公平為最高目標。這既區別于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商業性金融,也不同于追求特定領域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政策性金融。互助互愛,團結和諧、普世與普惠,及實力與地域的有限性是合作性金融區別于上述二者的突出特征。在農村地區還有一個強位弱勢企業群體,這就是中小企業群體,或者說中小微企業群體。各國中小企業數量占各國企業總數的99%以上,創造社會就業的2/3,創造50%~60%的GDP和稅收以及出口的1/2左右,這是它的戰略性的強勢地位;綜合競爭力弱是它的弱勢,農村企業則更是如此。合作性金融組織以其有限的資金實力、遍布農村基層廣闊的地區,處在生產與生活的最基層第一線,體現人與人的互相信任與仁愛,通過合作與自治來實現金融服務的最大公平化為己任,促進社會和諧與穩定。
三、三維金融架構視角下的合作性金融
所謂“三維金融架構”是指“商業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是三種相互聯系卻有著本質區別的金融組織形態和金融資源配置方式;它們最初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不同,設立機構的目標和經營宗旨不同,理論基礎和人性假設前提各異,具體組織方式和運作機制迥然有別,卻在發展過程中相互補充、相互影響、相互交融,即相克相生、相輔相成、同生共榮,最終形成了發達市場經濟金融體系三維一體的穩定架構,成為促進各國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可持續的重要的基礎性的金融制度安排”。不是“三元”,而是“三維”,是凸顯一種立體的架構,一種緊密而不可分離的結構,是要強調商業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及合作性金融三者彼此相克相生,相輔相成的整體性。其意在糾正長期以來人們將三者彼此獨立、對立、自立的錯誤性思維的片面性,以及在空間與時間上的將三者彼此脫離游離的孤立性。至少是許多人不由自主、不假思索地認為只有商業性金融是長久的,而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則是特定階段性的而非長久性的,這種看法是錯誤的。而事實上,后二者與商業性金融同樣長久,或者說民間借貸,弱者的信用合作互助,政府的特殊金融政策,如周代的泉府制度,歷朝歷代的“以工代賑”、災年放糧和王安石的“青苗法”等都是某種形式的政府金融即政策性金融,比商業性金融更為久遠。這說的是過去,現在與未來又將如何?如果一個社會、一個經濟體,只存在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最高宗旨,只對大城市、大企業、大項目有興趣,而置廣大弱勢群體農村、農業、農民于不顧;置投資大、周期長、利潤低的公共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于不顧的商業性金融,則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穩定難以協調、難以均衡、難以和諧。所以從外在表現形式上的三元金融到三者彼此密不可分、同生共榮、同長久的三維金融理論,是金融基礎理論的某種擴展與提升,而在現實的戰略政策層面則是金融的一項頂層設計,是一種戰略與全局性的新思維、新視角。三維金融架構既是一種金融基礎理論,又是一種哲學的、人文的、社會的、歷史的、經濟金融的綜合新思維、新視角,也是一種政治的政策的整體頂層設計。
基于篇幅限制,不能詳細展開,只能高度地概括簡而述之列之。我們依次考察商業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以及合作性金融,它們在一國或一經濟體中:(1)基本定位不同。商業性金融是金融體系的主體,而后二者則是“兩翼”,即以商業性金融為主,以政策性金融與合作性金融為輔;類似一架現代化的“噴氣式客機”,只有“機艙”沒有“機翼”不成為“飛機”,雙方都無實際意義。(2)基本人性假設前提不同。商業性金融是自私自利,政策性金融是整體公利公益,而合作性金融是集體合作互利。(3)政治經濟學范式不同。商業性金融是個體主義,政策性金融是國家公共主義,合作性金融是集體合作主義。(4)最高宗旨不同。商業性金融是個體或者企業的利潤最大化,政策性金融是特定領域公共利益最大化,合作性金融是特定范圍服務公平最大化。(5)各自的最大優勢不同。商業性金融實力雄厚,輻射范圍廣闊,業務多種多樣;政策性金融是選擇性特定領域、特定產業,國家利益、公共性利益最大化;合作性金融是弱者間的團結互助,合作共贏,仁愛和諧及整體的普世與普惠性。(6)各自的最大局限不同。商業性金融可以形容為唯利是圖、見錢眼開;政策性金融同前者相比其實力規模相對有限,受特定領域、特定產業、特定政策的局限;而合作性金融則是實力相對弱小,服務空間范圍有地域局限性。從上面的簡略對比分析中可以看到,上述三者彼此各異、各不相同,這些差異與不同構成矛盾的特殊性與多樣性,形成各自獨立發生發展的不同環境與背景的經濟社會必然性,此所謂“相克相生”;因為差異與多樣性,更讓差異或相反的個性成為互補,形成客觀上的優勢互補、優劣互補、彼此合作而不競爭、相互依賴而不相互替代,此即所謂“相輔相成”。如此三者形成同生共榮的利益共同體,形成三維金融架構。試想實力雄厚輻射范圍廣闊但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商業性金融,如若沒有以國家信用為基礎、以公共性目標為最高宗旨的政策性金融的存在、相互支持與促進,基礎設施落后、農業落后、農民貧困,商業性金融的“蛋糕”能做多大?農業、基礎設施及中小企業長期落后形成瓶頸,總需求萎縮而不是擴張,商業性金融能獨大、獨強嗎?如若沒有合作性金融在全國農村廣闊范圍內的自助自救、互助合作,社會如何安定和諧,占全國人口一半到2/3的農民不富,總需求不能擴大,商業性金融如何獨家做大?人們頭腦中不假思索地認為市場經濟、市場機制萬能,無所不能,天長地久永續永存,而其他二者則是可有可無,可或缺可替代的至多也只是特殊階段的特殊需求,或某種權宜之計的行動,顯然是不能成立的。所以,有時逆向性思維的“證偽”,更顯其獨特的思想深度和科學精神之光芒。有的學者認為在市場機制下絕無真正意義上的合作性金融存在發展之可能。
此種觀點既有一定道理,也不完全符合客觀事實與哲學人文關懷關愛之人類深刻本性本能之深蘊。常言道,就經濟說經濟是不懂經濟。經濟學說到底是社會學、是人學,是政治學與哲學,只講市場經濟商業性金融的利潤最大化與無情競爭淘汰,只講唯利是圖、見錢眼開,不講社會倫理與責任,社會如何和諧穩定,經濟與社會又如何協調可持續發展?拋開弱者間的合作互助從古至今幾千年連綿不斷這一歷史事實不說,僅就馬克思主義三大來源之一的空想社會主義之重要內容中的合作主義理論與實踐探索,也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幾乎一切發達國家都存在合作金融組織及體系,且有正式的法律保障和國家的種種配套支持與保護,鐵的事實不可否認;也不能說這些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合作性金融,如若說不是,那么它又是什么?所謂的真正意義上的合作金融又是什么,又在哪里呢?!
四、中國合作性金融“往建放生,新建新生”
中國的合作性金融在中國特殊國情及經濟社會體制下,無論是解放前還是解放后,發展都遠不充分,且時斷時續缺乏連續性與制度的保證,這其中共同的原因是中央集權體制下的強烈的政府人為干預。解決前是在新農村響亮口號下的文明秀與點綴,解放后則是以其為可有可無、無足輕重的“補充”,故時斷時續,時分時并,時上時下,時死時生,且長期無法可依,只有行政章程或政策文件,遂留下行政任意干預處置的絕大空間。以筆者對世界各國合作主義、合作經濟、金融理論與實踐的研究,以及對近現代合作經濟幾百年社會運動歷程之回顧,堅持合作經濟同市場經濟同生死、共繁榮,商業性金融不可能一枝獨秀,不可能獨自永續永存;而且在中國地域廣闊、差別性巨大、兩極分化鮮明、現代化歷程漫長的特殊國情下,更需要發達完善穩定的合作經濟、合作金融,且在可持續發展、和諧社會、新農村建設中農村合作金融是絕對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不僅如此,以筆者之見,由于合作性金融是弱者的自籌自建、自助與自救、自治與自營,而其功能則有巨大的社會意義,所以政府應高瞻遠矚地視其為“準政策性金融組織”,給予種種經濟金融稅收的特殊扶持優惠政策。例如,某種融資便利、免費的人員培訓與指導、稅收的減免及某種援助等。還應在相關商業銀行法及政策性銀行法中規定其應對農村合作性金融組織負有某種支持與扶助之義務。我國原有的幾萬家農村信用社在過去十多年的市場化改革中或撤或并或轉型變性,已形成1600多家農村合作銀行,合作性金融已市場化為商業性金融,現階段中國已無真正意義上的合作性金融,這是一大缺陷、一大空白。我們認為,在新形勢下,在中國金融體制深化改革的進程中,應采取“往建放生,新建新生”的不同政策。
1.往建的已市場化商業化,回頭已不可能,一律放生
所謂往建放生,就是對已商業化了的名存實亡的“合作金融”組織一律放生,承認其商業銀行的特性,但有兩個條件:一要堅持地方性;二是徹底放棄“合作”二字,不能再享受原“合作性”金融組織享有的一切優惠。該放生的就堅決徹底地放,該收的就堅決地收,即堅持商業性和地方性,放棄合作性。
2.重新構建中國的新合作性金融組織
所謂新建新生,就是重構重建新的中國合作金融組織。以商業性、政策性和合作性金融形成的三維金融架構這一金融基礎理論、金融頂層設計為基本出發點與視角,重建中國的農村合作金融組織。一定要堅持“退而更化”的原則,就是對傳統合作金融有所繼承、有所揚棄、有所創新、有所發展的原則。繼承合作性金融自愿、互信、合作、互助的特性與深刻的哲學人文關懷關愛本質,以及資金自籌、機構自營、管理自治的方式;揚棄其以往嚴格的成員資格及狹小地域的苛刻限定;創新管理模式及業務一定程度的多樣化與現代化;相對規模化,以鄉或鎮為基礎,千戶以上的村也可以建,嚴格的風險控制,規范化管理,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在新的形勢下,以新的思維新的視角重構重建中國的新合作性金融,必須堅持若干新的原則:(1)吸取教訓新事新辦,不走老路;(2)先立合作經濟合作金融法,再建相關機構;(3)頂層設計,統一模式,省級管理;(4)規范運作,自治管理;(5)承認差別,因地制宜,求大同存小異,保底不封頂;(6)本業為主,適度兼營;(7)發揮優勢,廣泛,服務基層,發展自己。
2.1充分吸取教訓,不走老路,新事新辦。
在前面的闡述中,我們已從不同角度討論了過去100多年來中國由政府主導的合作經濟合作金融艱難曲折頗不成功的教訓,概而述之就是:力戒政府主導失去根基,力避官方人為干預失去獨立自治與活力,力爭依法保護運營,力保配套穩定的制度安排。一定堅持新事新辦,總結經驗教訓,不走老路,一定要高瞻遠矚理性決策,一定不能再新建一批新的改革對象。
2.2先立法再建相關機構。
這點說來容易做時難,千百年來中央集權以言代法的人治形成慣性思維和路徑依賴,但如今時過境遷,一定要改變傳統治理方式,力避人治,弘揚法治,一定要堅持先立法后建機構,依法運營。
2.3頂層設計,統一模式,省級管理,中央指導。
轉變政府主導的治理方式并不意味著是削弱或放棄政府的權力與職責,相反政府應統觀全局、高瞻遠矚,以三維金融架構新思維新視角進行頂層設計,統籌規劃,統一基本模式,形成示范性章程與科學標準化治理方式,決不能一紙公文下放不管,任由下面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待亂而濫再回頭重新治理收拾。可以在中央銀行內專設合作性金融司或合作金融指導委員會,專司政策設計、法規制定和業務指導之職,但不是中央一級的合作性金融監管機構。正式的監管機構應設在地方省與市政府內。它是服務機構,不是合作金融的中央管理機構,要充分尊重合作性金融組織的獨立自主權、自治管理權,不能走舊路,任意胡亂干預瞎亂指揮。
2.4承認差別,因地制宜,求大同存小異,保底不封頂。
中國地域十分廣闊,東西南北中各地差別大,發展程度大不相同,大的基本的方面必須同,不能各行其是、各搞一套,只設最低限是紅線,例如合作性金融組織最低會員人數、最低本金額、最低地域范圍限定等,一般情況下只保底不封頂。如此求大同存小異,形成多樣性、多特色,發揮各自優勢與主動性創造性。
2.5本業為主,適度兼營。
所謂本業,就是合作金融組織依法依章程承擔的基本業務,即服務于所有成員的那些業務:如,與社員農業相關的信貸業務服務,購買種子化肥農機具的小額貸款,生活生產性房舍修建貸款等;提供支付、轉賬、匯兌結算、異地資金劃撥等金融服務及相關金融專業性咨詢服務等。強調服務的普世性、普惠性,不以本金多少決定服務種類與優劣,充分貫徹弘揚仁慈仁愛的人文關懷關愛精神,以堅守合作金融之本質性特征。在此基礎上,可以考慮兼營某些有限的商業性金融業務,可以吸收有限的商業性存款與貸款業務,但不能沖擊或影響本職主業,兼營業務量不能超過主營業務的一定比例,如10%、15%或20%。如此可以使管理者感受市場脈搏、關注市場變化、觀察市場風險,也可有些商業收入以利于壯大自己,強化與優化主營業務。
2.6發揮優勢,廣泛,服務基層,發展自己。
農村金融組織的獨特優勢是最基層、接地氣、借貸雙方彼此互信、相關信息充分可靠、風險相對較低、服務成本低(如營業用房)等。而這些對于以追求利潤最大化講求規模經濟、范圍經濟的商業性金融,以及由于特定領域特定服務的限定而不設分支機構或少設分支機構,尤其無必要在基層設機構的政策性金融機構來講,都有充分的優勢與吸引力。這就為合作性金融組織發展廣泛的業務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基礎與市場需求,可以為所有商業性金融機構存款與貸款業務,為政策性金融機構信貸業務,為商業性保險與政策性保險機構代售業務,轉賬支付結算業務等。合作金融組織在廣泛服務社會的同時也可增加收入,改善管理,不斷發展與壯大自己。
作者:白欽先胡巍單位:遼寧大學
- 上一篇:高職高專國際金融論文
- 下一篇:項目管理不規范問題治理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