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金融體制應用分析論文

時間:2022-06-04 08:34:00

導語:科學發展金融體制應用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發展金融體制應用分析論文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建立以人為本的金融是深化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出發點;全面協調的金融是深入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金融是衡量中國金融體制改革成敗的關鍵等進行講述,包括了以人為本的金融是金融業內在的本質要求、以人為本的金融應該是為廣大人民群眾開辟多種投融資渠道、提供多樣化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金融、以人為本的金融應該是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金融性財產收入等,具體資料請見: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金融體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績。但以黨的17大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對照,中國的金融體制改革還需進一步深化。本文試圖探討中國金融如何貫徹“以人為本”這一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在理論上理解科學發展觀在金融領域的內涵,結合我國的金融實踐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構想,為實現中國金融的全面協調與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思路。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金融;全面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

科學發展觀是同志在黨的十七次代表大會報告的精髓。科學發展觀明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強調中國經濟必須走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為我國今后社會經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作為現代經濟核心的金融也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使之成為以人為本的、全面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金融。

一、建立以人為本的金融是深化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出發點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黨和國家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應該是深化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1以人為本的金融是金融業內在的本質要求,也是滿足客觀經濟環境不斷變化的時代需求

從人類思想發展史來看,以人為本的思想源遠流長。早在2000多年前的我國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管仲就提出了以人為本的原則:“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币匀藶楸颈豢闯墒墙⒑挽柟贪酝踔畼I的根本原則。建立在科學唯物主義基礎上的馬克思的人本主義思想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即人是具體的、現實的人,是生活在一定生產方式中的人。人應該向自身、向社會人復歸。因此,“一切從人出發,一切為了人”、“出發點是人,歸宿點也是人”、“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主體、以人為目的”、“使每個人都能自由發展”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在金融領域人本主義是金融業內在的本質要求,也是滿足現代社會經濟發展不斷變化的客觀需求?,F代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使金融市場的眾多參與主體的要求和行為更加復雜,對金融的需求越來越綜合化和細化;金融服務既表現為多樣化,又表現為全能化和智能化;金融服務的對象既要滿足富人,又要兼顧窮人。滿足這種不斷變化的全方位的金融需求就是人本主義在金融領域實現的體現。

以人為本的金融之核心是對人的尊重。被人輕視“是一個沒有任何人可以忍受,也是永遠不能忍受的困境”。對人的尊重既要求金融業在進行金融交易和服務過程中,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客戶,尊重客戶的隱私,充分認識并尊重服務社區的文化和傳統,通過合理的渠道供給金融資源從而使更多的人受益;也要求金融業內部創造寬松的人文環境,通過人力資源的價值提升來保證金融業核心競爭力的提高。

2以人為本的金融應該是為廣大人民群眾開辟多種投融資渠道、提供多樣化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金融

商業性金融處于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中,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它們無疑需要充分的利潤誘因,以利潤最大化為其目標。同時,出于風險的防范,金融業在所開展的業務中需要規定硬性的進入門檻,比如貸款中的抵押物或者特殊的擔保,“銀行只愿意貸款給那些不缺錢的人”。銀行的傳統業務是如此,中間業務亦是如此,從金融機構推出的各種投資理財產品來看,也是為資產持有者進行風險規避和優化資產組合提供服務的,“持有資產是獲得金融服務的前提”。所有這些,對金融業生存與發展來說似乎是無可厚非的。

然而,金融是國民經濟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它又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因此,它在追求自身利益、防范風險的同時,不能不承擔起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尤其是對那些迫切需要借助于金融謀求發展的落后地區、弱勢群體和急需發展的行業。但事實是后者往往由于不能滿足金融部門的某些條件而被排斥于金融服務之外,這即是所謂的“金融排斥”。金融排斥存在于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根據英國金融服務局(FSA)2000年的調查,英國7%左右的家庭沒有金融產品,20%的家庭只有銀行賬戶,處在金融服務的邊緣;在那些低收入家庭中金融排斥的狀況更加嚴重。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排斥現象就更加普遍。研究表明,中國的金融排斥現象相當嚴重,尤其是在農村和西部貧困地區,隨著國有商業銀行機構撤離,而其他形式的金融機構沒有及時填補金融供給的缺口,農村、農民、農業的金融需求不能得到滿足。其他諸如中小民營企業、下崗職工和農民工等,都是金融排斥的主要對象。而這種漠視貧困、漠視真實世界中人的痛苦與愿望的狀況,被世界著名小額信貸專家尤努斯認為是經濟學的最大失敗。

金融排斥表現在貸款的發放就是貸款歧視。貸款歧視“是在貸款人沒有道德風險、銀行也不會面臨逆向選擇時,金融機構單方面憑借其他非合理因素限制金融資源分配的一種現象?!薄梆伩钇缫暿窃谶^于理性當中的非理性選擇”,是金融機構憑借其對金融資源的控制權,在分配金融資源過程中按借款者“身份”所實行的一種歧視。貸款歧視使經濟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缺少足夠的途徑或方式獲得貸款,使他們在利用金融產品或金融服務方面存在諸多困難和障礙。這就導致金融領域的“馬太效應”——窮者更窮,富者更富,其后果是金融資源供給的嚴重失衡以及嚴重的貧富兩極分化。很顯然,金融排斥以及貸款歧視是有悖于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

金融排斥產生于金融機構對金融資源的控制,因而它們在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時,遵循的是“供給推動”的理念。我國金融業要真正貫徹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就必須在金融機構的設置、金融產品和服務的提供和創新的過程中,注重“需求遵從”的觀念,以滿足各個層次的人民群眾的金融需求為己任。

3以人為本的金融應該是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金融性財產收入,并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投資利益和合法收入的金融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創造條件讓更多的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財產性收入是財產主體擁有的財產增值的結果。如何使群眾手中的金融資產增值,是以人為本給我國金融業提出的一個新的課題。

在增加和保護人民群眾金融性財產收入中,金融市場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而要做到這一點,金融市場的層次必須多樣化,金融產品必須不斷推陳出新,并保證金融監管有效。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首先應該包括資金活動的一切場所: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外匯市場、黃金市場等;其次是每一個市場都應有滿足不同客戶需求的子市場。而金融產品的創新就是要求金融市場盡可能增加交易品種,增大投資者可供選擇的余地,使之實現金融資產的期限結構、風險結構和收益結構的最優組合。然而,金融創新不能離開金融監管。有效的金融監管是社會公眾擁有金融性財產收入的重要保證。西方著名政治家、前聯邦德國總理赫爾穆特·施密特曾精辟地指出:“市場,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都是一種合理的機制,應當予以肯定。然而,市場不是主管道德的機構,它不會致力于社會公正、克服失業,或者確立金融理性或財政理性。因此,市場需要一種由社會保障、稅收和預算政策、金融和貨幣政策所構成的框架,需要一種競爭秩序,還需要種種安全條例,用于保護乘客、儲戶或環境,等等。”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資本市場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要真正做到以人為本,還有一些重大的體制性、制度性和機制性的障礙需要完善。例如,在大力推進大型優質企業上市的同時,應加緊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市場的建設,為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創造條件;在穩步推動固定收益類產品發展的同時,應積極穩妥地發展股指期貨等金融衍生產品,即使更多群眾取得金融性財產收入,也使他們有規避和防范風險的工具;在提高投資者風險防范意識和風險承擔能力的同時,應逐步形成行政監管、法制監管、自律監管和社會監管的監管體系,以保護廣大投資者的投資利益和合法收入。

4以人為本的金融應該是加強金融企業文化建設、促進全體職工全面、自由發展的金融

如果說前面所講的以人為本是從金融服務的外部對象說的,那么,這里所說的以人為本則是從金融業自身說的。

以人為本不是一種簡單的工作方式方法,而是一種重要的價值取向。它的基本要求就是依靠人、尊重人、解放人。金融工作要靠職工去做,客戶的爭取和穩定要靠職工去努力,金融企業競爭力的提升要靠職工能力的發揮。因此,我們應該依靠人(職工)。而依靠人的前提是尊重人,也就是尊重職工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尊重他們的獨立的人格、權利、創造性和個性的發展。依靠人是對職工現有的工作能力的肯定,尊重人是對職工現有地位的肯定,而解放人則是為了提高職工未來的工作能力和地位。解放人就是要不斷沖破一切束縛職工潛能充分發揮的體制和機制,同時給職工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和進一步提高的機會,實現馬克思所說的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的要求。

二、全面協調的金融是深入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重中之重

改變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各種非均衡現象,使我國經濟全面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之一。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金融在貫徹全面協調發展的精神時,不僅要做到金融內部各個方面的協調發展,更要做到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對內經濟與對外經濟、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1用系統論的觀點看待全面協調發展的金融

所謂系統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可數或不可數)的元素或元素組合構成的一種集合。一個系統中元素的子集合形成這個(大)系統的子系統。

從利益的角度說,元素或元素組合或子系統間的關系可以是競爭關系(它們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時),也可以是沖突關系(它們的利益相侵,或競爭達到尖銳化時),還可以是博弈關系(它們的利益既依賴又有矛盾時),更可以是合作或協調關系(它們為了一個共同目標時)。一句話,它們之間是何種關系完全是以它們是否有一個共同目標,并為實現這一共同目標而做出貢獻為判斷標準。

在協調關系中,各個元素或元素組合或子系統之間的關系也是復雜的。第一,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是“金字塔式”的結構關系,即它們之間是分層次的。第一層次決定著第二層次,等等。第二,它們之間可能存在一實一虛的二象對偶關系,即它們是同一事物的兩個側面?!皩崱蹦転槿怂兄倪\動產生“虛”;“虛”是“實”的存在形式。兩者同生同滅。第三,二象對偶關系的兩方面是非對稱的,即它們的權重是不相同的,而這一權重是隨時間而變化的,因此,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動態的關系,而不是靜態的關系。

用系統論的這些原理來分析全面協調發展的金融,那么,首先應該看到金融是國民經濟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因此,它應該為實現國民經濟的目標做出自己的貢獻。既然如此,金融就應該促進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全面協調發展。在這里,實體經濟是第一層次,是“實”,而金融經濟是第二層次,是“虛”。其次,金融經濟雖然是整個國民經濟的一個子系統,但它本身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它不僅包含了多種類型的金融機構,而且包含了各種各樣的金融市場和金融工具與服務。因此,金融經濟內部也有一個全面協調發展的問題。再次,從金融政策來說,也有一個全面協調的問題,例如,貨幣政策是由貨幣的數量政策(貨幣供應量)和貨幣的價格政策(利率政策與匯率政策)構成的,因此,貨幣政策內部也應該協調。在這里,貨幣數量政策是第一層次,是“實”,貨幣價格政策是第二層次,是“虛”。最后,人類社會是整個大自然的一部分,因此,金融經濟也負有促進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責任。金融應該通過自己特有的工具,例如,貨幣、信貸、保險等等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甚至太空。資和間接融資等的協調發展。這里我們著重談以下幾方面:

目前我國的銀行資產占全社會金融資產的80%以上,而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所支配的金融資產又達到金融資產總量的60%左右。這種金融資產格局所帶來的最大問題是間接融資比重過大,直接融資比重過小,使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發展失衡。央行的數據顯示,2005年我國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的比例為1:99,到2006年為18:82。也就是說,82%的融資來自于銀行貸款,而來自于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的融資也只有18%。而在我國的直接融資中也存在著不協調:股票融資大于債券融資,而債券市場上金融債和國債大于企業債(6%左右)。有資料顯示,目前美國企業通過股票融資的比重正在不斷下降,而公司債券融資已占企業外部融資的90%。

我國的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的不協調和直接融資內部的不協調使金融風險過分地集中在商業銀行,從而影響著金融體系的穩定,同時,也限制了金融市場功能的發揮和市場效率的進一步提高,也不利于將企業推向直接融資的資本市場,接受資本市場投資者的監督。而對于非上市的中小企業來說,這種融資結構不僅使它們的間接融資受到約束,直接融資也受到約束。

我國不僅存在著東、中、西部之間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巨大差距,就是在這三個地區內部,甚至在一個省(市、區)內部也存在著巨大的地區間的經濟差距。而與此同時各個地區間的金融差距也是巨大的,金融差距甚至已經超過財政差距和經濟差距。這表現在:金融企業為了自己的利益紛紛從農村撤退,將金融資源向城鎮、向大型企業傾斜,使農村地區金融供給嚴重不足,“三農”問題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瓶頸”;商業銀行將在中西部地區的存差紛紛調往東部資金富裕地區,使中西部經濟的發展仍然受到資金不足的制約。

一句話,金融體系內部的全面協調發展是我國金融進一步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國金融經濟推動實體經濟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需要。

三、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金融是衡量中國金融體制改革成敗的關鍵

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指我國經濟未來的、長遠的、永續的發展。這就是說,科學發展觀不僅要解決這代人的自由發展問題,也要關注,或者更要關注將來人的自由發展問題。與這一要求相適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求金融可持續發展,而金融可持續發展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1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觀是可持續發展金融的理論依據

傳統的經濟發展觀是建立在工業文明基礎上的,是以環境的犧牲為代價、以資源掠奪式的開采和利用為手段,以追求經濟數量的增長為衡量標準的發展觀。這種發展觀把人與自然資源、自然環境對立起來,造成資源的枯竭和生態平衡的破壞,最終使經濟的發展不可持續。生態的破壞、資源的耗竭、能源的危機、人口的膨脹、環境的污染等等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存,人們不得不對傳統發展觀進行反思,可持續發展觀應運而生??沙掷m發展觀就是要使經濟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的生存和發展,使人類具有長期持續發展的資源、環境和能力。

很顯然,我國金融的發展也必須以經濟可持續發展觀為指導,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金融。與實體經濟可持續發展不同的是:金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指我國的金融業能夠在激烈的國內外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在頻繁的、嚴重的金融風險襲來時具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就考驗了許多國家的金融體系。

2可持續發展的金融是以金融創新為基礎的金融

金融創新是金融發展的源泉,大到一國的金融體系小到一家金融機構,都必須具備強大的創新能力,才能適應各種外部環境和金融業競爭的需要,保持持續的自我更新、自我發展能力。金融資源也是一種稀缺資源。所謂金融創新就是為提高有限的金融資源的使用效率而進行的金融要素的重新組合,金融創新的最終目的是提高金融業的競爭力,特別是核心競爭力。

我國各類金融機構的創新應該把握住事關全局的創新。以銀行業為例,在利率市場化、存貸款利差縮小的背景下,國際銀行業的利潤增長點已經轉移到中間業務上。因此,我國商業銀行在進行存款與貸款的創新的同時,應該把創新的主要注意力放在中間業務的創新上。雖然我國各家商業銀行近些年來也非常強調中間業務的重要性,但是與外資銀行相比,國內銀行的中間業務競爭力還比較低下。發達國家商業銀行利潤的50--60%來源于中間業務,目前在華外資銀行中間業務的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一般在50%左右,而中資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一般在10%以內,平均為7--8%。

鑒于長期以來我國存在的一定程度的金融抑制,因此,制度創新對于金融的可持續發展更加重要。我國的金融體制改革一直走的是政府主導的路徑,在制度的供給上也是外部的強制性制度變遷,真正發自于金融需求的誘致性制度變遷很少。金融制度創新不僅在于通過創新解決目前的問題,更在于建立一套富有創新力量的制度供給模式。在制度創新中要更多地考慮需求方的因素并有前瞻性,這樣的制度才能擁有長久的生命力。

3可持續發展的金融是化解金融風險、保障金融安全的金融

金融的安全與穩定是金融可持續發展的保障。雖然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可能是直線式前進的,金融業從本質上說又是經營風險的行業,因而,金融體系的穩健運行始終是各個國家所關注的,是一國金融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在經濟、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資本,尤其是規模龐大的投機資本在國際上迅速流動;衍生金融工具在避險的同時又存在著巨大的風險,這種潛在的風險如果被人為地加以利用,就會演變為實實在在的風險;混業經營和跨國經營在有利于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的同時,也帶來了金融監管的困難。所有這些都使得金融的外部性和脆弱性不斷增強,使金融風險的傳染性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厲害。因此,能不能化解金融風險和維護金融安全無疑應該成為金融是否可持續發展的標志。而當前的金融監管必然涉及到國際協調問題。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給國際社會提出了重構國際金融秩序、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的問題。中國應該積極參與這一問題的解決,以促進我國金融業持續穩定發展。

4可持續發展的金融應該是具有良好金融生態系統的金融

這里首先有兩個概念應該加以區分。一個是金融生態系統,一個是金融生態環境。金融生態系統是金融體系與其環境之間物質的交換、能量的交流、信息的傳遞等相互關系及關系調節的總和。因此,金融生態系統包括三個部分:生態主體系統、生態環境系統和生態調節系統。金融生態的主體系統是金融體系本身;金融生態的環境系統是金融體系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外部環境,如經濟環境、法律環境、信用環境等;金融生態的調節系統則是金融體系與外部環境之間的關系的調節機制。

金融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有一個良好的金融生態系統。第一,從金融生態系統主體來說,既然金融資源是一種戰略性稀缺資源,因此也存在合理利用、適度開發的問題。如果過度開發和濫用金融資源,破壞金融生態系統的主體,也就破壞了金融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第二,從金融生態系統的外部環境來說,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是金融體系健康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在經濟發展一定的情況下,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主要是法制環境和信用環境。目前,我國的金融業之所以大而不強、結構扭曲、效率低下、風險隱患嚴重、發展后勁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與金融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有關:盲目追求數量的經濟增長方式使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低下,動搖了金融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誠信的缺失和誠信體系建設的滯后導致金融資源配置結構扭曲;法制環境的欠佳使金融資源的正常循環失去了法律的保障。第三,靈活有效的調節系統是金融可持續發展的保證。金融生態系統的失調可能引發經濟或金融危機。而靈活有效的調節系統可以及時發現金融生態系統的主體與外部環境之間是否存在著不協調,也可以迅速地矯正它們之間的關系,從而使它們良性互動,達到動態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

四、結論

科學發展觀指明了深化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發展方向,即中國金融必須以人為本,走全面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本文試圖在理論上破解中國金融貫徹科學發展觀的涵義,以期對中國金融改革的實踐有所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