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金融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5 13:37:3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供應鏈金融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供應鏈金融論文

供應鏈金融風險控制論文

一、供應鏈金融的概念與特點

供應鏈金融的概念:供應鏈金融是一種新型的融資方式,且可以為我國的中小企業提供理財等相應的金融服務,其通過融資與企業進行合作,進而實現了銀行、企業以及商品之間的共贏。供應鏈融資在實現資金分配均衡的基礎上,提高了供應鏈的競爭力。供應鏈金融的特點:首先,供應鏈金融是基于供應鏈而產生的一種新的融資方式,有效解決了當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困境;其次,突破了傳統金融融資的局限,從而使中小企業突破自身弱點限制,獲得銀行的融資;最后,供應鏈金融的參與方式與傳統融資參與方式相比,更加多樣化。

二、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分析

1.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的相似與不同之處

供應鏈金融融資主要有以下三種模式:應收賬款融資模式、保兌倉融資模式和融通倉融資模式。以下對此三種模式的相似之處與不同之處進行了分析。

(1)相似之處

查看全文

金融供應鏈風險防范機制論文

摘要:金融供應鏈強調供應鏈的資金流與物流、信息流的整合與協調,是供應鏈管理的一個新的研究視角。本文以提高供應鏈中資金流、物流與信息流的協調性為目標,擬構建以第三方物流企業為主導的金融供應鏈風險防范機制,以期為提升供應鏈管理水平提供借鑒。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金融供應鏈風險管理

Abstract:Asthenewresearchareainsupplychainmanagement,financialsupplychainfocusesthatcashflowshouldcorrespondwithinformationandlogistic.Duetothegoal,thispaperestablishestheguardingriskmechanisminfinancialsupplychain.ItishopedthatwhattheauthorpresentedinthispaperwillstimulatethedevelopmentofsupplychainmanagementinChina.

Keywords:SupplyChainManagement;FinancialSupplyChain;RiskManagement

為適應現代市場競爭,帶來規模效益,供應鏈這一企業經營運作模式應運而生。它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以及終端用戶連成一個功能性網絡,通過對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的控制與整合,供應鏈上企業聯結成一個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實現了產品庫存和商業交易時間的最小化。實踐證明,加強供應鏈管理是其增強競爭力的一個有效途徑。因而,對供應鏈的構成、運作與協調等方面的研究和實踐得到了國內外學術界和企業界的廣泛關注。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供應鏈管理側重于對供應鏈物流和信息流管理機制的設計和優化,通過整合物流與信息流以降低運作成本、提高效率,而較少將研究視角集中在伴隨物流、信息流的資金流之中。

強調資金流在物流、信息流中整合和協調的供應鏈即金融供應鏈。在供應鏈的運營過程中,資金流的循環與增值是由現金轉化為儲備資金、生產資金、成品資金、結算資金,最終又轉化為現金的過程。通過對資金流、物流與信息流的協調整合,可以保證供應鏈運營的順暢以及資金的增值。與單個企業資金流的管理相比,金融供應鏈管理的范圍更寬,面臨的不確定性因素更加復雜,影響也更加深刻。因此,要實施金融供應鏈的風險防范,應將金融風險與供應鏈風險結合考慮。

查看全文

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論文

摘要:現有的關于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的研究大多沒有應用全面風險管理的思想。文章在梳理風險管理理論發展脈絡的基礎上,指出供應鏈風險管理應依托全面風險管理理論,進行全面、綜合、系統的風險管理。

關鍵詞:供應鏈金融;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風險管理;全面風險管理

一、風險及風險管理的概念

1.風險的概念。對風險的認識,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一種觀點用不確定性來描述風險,并將風險視為結果的不確定性。美國經濟學家奈特在《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中以可度量的不確定性來定義風險,風險與不確定性的區別在于是否可以度量。Merton和Bodie指出,不確定性是風險的必要條件,但是是非充分條件,即風險都是不確定的,但是在沒有風險的情況下也會有不確定性。莫頓第一次提出風險在客觀性之外還有主觀性,主體的主觀偏好會使得不同主體在認識風險時產生差異。一種觀點用可能性來描述風險。Rennie(1961)認為風險是行為可能帶來的負面結果。SEC(theU.S.Securi-tiesandExchangeCommission,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將風險定義為損失的可能性。高鵬(2008)認為,風險是不良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何湘玲(2009)將風險定義為一項事件可能的結果與期望的結果產生差異的可能性,風險的大小可以用事件的結果產生影響的大小和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共同來衡量。根據風險的內容,有學者認為風險僅指事件發生后帶來的負面影響,即純粹風險。COSO(2004)認為,事項是影響組織目標實現的,源于組織內外的事件或者事故。事項帶來的影響,可能是積極的,可能是負面的,也可能兩種兼而有之。而風險是事項帶來的負面影響,即一個事項對組織目標的實現產生負面影響的可能性。風險的對立面是機會。隨著風險管理研究內容的擴大,對風險內涵的認識也發生了改變。FASB將風險定義為企業未來結果的不可預測性,這一結果包括利得和損失兩方面。2016年,COSO了ERM修訂的征求意見稿,將風險重新定義為影響組織戰目標實現的事項的發生的可能性。新版企業風險管理的定義將風險是負面影響擴展為雙向影響,即風險可能帶來負面影響,也可能帶來正面影響。綜上所述,“不確定性”是風險產生的原因,“可能性”是風險發生的概率,隨著風險管理內容的擴大,對風險的理解也從僅指事項帶來的負面影響變為風險可能帶來雙向影響。2.風險管理的概念。學者們對風險管理的定義可以分為兩類,一類認為風險管理是一種方法;一類認為風險管理是一個過程。從靜態看,Williams和Hans認為,風險管理作為一套科學的方法,以組織目標為依托,利用風險識別、風險衡量、風險應對和風險控制,實現以最低的成本控制風險損失最小的目的。從動態看,Merton和Bodie認為風險管理是通過權衡收益和風險,實現風險降低的一種方案,以及設定計劃、制定決策、采取行動的過程。主體對風險的主觀偏好會影響企業的決策,進而影響風險管理活動的進行過程。舊版ERM框架將風險管理作為一個過程,即這一過程的實施者包括組織的各級人員,其目的為識別潛在事項,將組織面臨的風險控制在其風險容量之下,從而使組織目標在實現過程中可以有合理的風險保障,戰略制定包含這一過程,并且,從戰略制定開始,風險管理活動貫穿于組織的各種活動之中。這是一個非常寬泛的定義,囊括了全部風險。近年來,風險管理的內容不斷擴展,風險管理從管理過程擴展到風險管理文化、價值創造等。新版ERM認為,企業風險管理,即全面風險管理,是組織在創造、實現與維護價值的過程中,和戰略執行緊密結合、風險管理活動所依靠的能力、實踐和文化。在這一定義中,風險管理的內涵被擴展,風險管理從管理過程,擴展到包括風險管理能力和文化;風險管理不僅要保障組織價值,還要為組織創造價值。綜上所述,從靜態看,風險管理是一種幫助企業以最低的成本控制風險損失最小的管理方法;從動態看,風險管理的參與者包括組織內各個層級的人員,利用各種風險管理技術,目的在于把組織風險控制在合理保障之內的一個過程。隨著理論的發展,風險管理的理論內涵不斷被豐富,還囊括了風險管理能力和文化;除了要保障組織價值,風險管理還要為組織創造價值。

二、風險管理理論演進過程研究

風險管理的實踐和理論都發端于美國。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使得風險管理思想在美國萌芽,通過何種方法可以減少甚至消除風險,從而降低經濟損失,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最初,防范風險的主要工具是保險。部分學者根據促使風險管理思想發展的關鍵事件,將風險管理發展歷程分為傳統風險管理(20世紀30年代到80年代)、現代風險管理(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和全面風險管理(21世紀至今)三個階段(嚴復海等,2007;王農躍,2008;張維功等,2008)。也有學者按照風險管理的主要內容,把風險管理發展分為基于保險和財務層面的風險管理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80年代)和基于整體層面的風險管理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今)兩個階段(張琴等,2008;曹元坤,2011)。本文認為,三階段的劃分法并不能對風險管理理論的發展脈絡有一個清晰反映。現代風險管理階段和全面風險管理階段的風險管理思想都強調要從整體角度,對風險管理進行綜合把握,并沒有本質區別。因此,本文把風險管理理論發展分為傳統風險管理階段(20世紀30年代至70年代)和全面風險管理階段(20世紀70年代至今)。1.傳統風險管理階段。20世紀50年代,美國工商企業開始使用風險管理這種管理手段,風險管理逐漸發展成一門獨立學科。在50年代,一些美國的大公司發生了重大損失事件,使得企業高層開始意識到進行風險控制對企業至關重要,風險管理開始興起。起初,風險管理以保險行業為代表。隨著概率論、統計等技術和方法開始應用到風險控制中,以主觀經驗為依據的風險管理活動開始依靠科學技術,風險管理最終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對風險管理系統性的研究始于《企業風險管理》(梅爾,赫爾奇斯,1963)和《風險管理與保險》(威廉姆斯,漢斯,1964)。同一時期,美國主要大學都開設了有關風險管理的課程。在此期間,風險管理理論研究取得了許多成果。1952年,馬科維茨(Markowitz)提出“資產組合理論”,首次將回報與風險聯系起來。馬科維茨發現,與單一證券相比,投資組合可以減小方差,即分散風險。他認為,在投資過程中,風險是重心,而不是傳統的以回報為重心。馬科維茨用統計學中的均值和方差衡量風險,為研究金融風險開辟了一條新思路。1964年,在Markowitz投資組合理論的基礎上,夏普(Sharpe)等人提出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CAPM),表明單個證券的期望收益率由兩部分組成———無風險利率和風險溢價(所承擔風險的補償)。風險溢價的大小由該證券的系統風險(Beta系數)決定,該風險可以通過投資組合來減小。羅斯(Ross)在CAPM基礎上,提出風險資產的收益率不僅與市場證券組合的收益率存在線性關系,而且與其他多種因素存在(近似的)線性關系,拓展了CAPM,提出了套利定價理論(ArbitragePricingTheory)。1973年,美國學者布萊克(Black)和斯科爾斯(Scholes)提出了期權定價模型,為期權定價理論帶來了突破。傳統風險管理階段具有以下特點。首先,風險管理理論從美國發端,逐漸傳播到歐洲等國。其次,風險管理的重要性不斷提高。再次,風險的內涵主要被認為是純粹風險;風險管理的內容主要為防范信用風險和財務風險;風險管理工具主要為保險(王東,2011)。最后,在這一階段產生的投資組合理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期權定價模型等,為現代金融理論發展奠定了基礎,也對金融風險管理作出了重要貢獻。然而,這一時期的風險管理方法缺乏全局性和系統性,風險管理研究局限在企業局部或某些單一的方面。企業中各部門的風險管理實踐也是相互割裂,獨立成型的。并且,只有在決策者認為風險存在時才會對風險進行管理,屬于事后的風險管理,風險管理只作為企業的一項管理活動而存在,還沒有上升到企業戰略的高度。2.全面風險管理階段。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風險管理的全球性運動逐漸興起,這是風險管理理論發展的重要階段。20世紀70年代~80年代,三里島核電站爆炸事故、聯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的農藥廠的毒氣泄漏事故、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事故等一系列嚴重事故使各國認識到風險管理的必要性,催化和推動了風險管理在全球范圍內推廣。風險管理的重要性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認可,風險管理和策略管理以及經營管理共同成為了企業三大管理活動(嚴復海等,2007)。20世紀90年代初,JP摩根銀行提出了以損失為基礎的風險管理方法,即VaR(ValueatRisk)法。VaR法實現了風險的量化和標準化,逐漸被全球金融機構廣泛使用。科技的進步,全球化趨勢的加強,使得企業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巨變,企業開始面臨更加復雜多樣的風險。20世紀末,部分國家的金融系統出現危機和動蕩,以及巴林銀行、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TermCapitalMan-agement,LTCM)等個體金融機構的倒閉,為金融界敲響了警鐘。金融界在進步一思考風險管理問題后,認識到金融風險不是以單一形式,而是以符合形式存在的,單獨的金融風險間往往相互會有聯系,過去對單個風險進行零星管理的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日益復雜的風險管理需求,風險管理需要從系統角度出發,進行綜合管理。基于此,整體風險管理理念開始萌芽。1992年,Miller從組織和控制的角度提出了整合風險管理(IntegratedRiskManagement,IRM)理念,強調風險的研究范圍要擴大,企業要根據自身風險狀況,在關注單個風險的同時,要對企業整體風險進行整合。心理學、社會學和經濟學之間的交叉形成了整體風險管理思想(TotalRiskManagement,TRM)。TRM理論認為,價格、偏好和概率是風險管理活動三個必要因素,價格代表進行各種風險管理活動所必須支付的成本;偏好表示主體對風險的承受能力;概率表示風險發生的可能性。金融風險管理需要將價格、偏好和概率三者綜合看待,才能實現系統、全面的金融風險控制。從銀行等金融的機構的風險管理實踐中,學者提出了綜合風險管理(GlobalRiskManagement,GRM)。GRM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首先要對金融機構面臨的全部風險進行度量,做到及時、一致和準確;其次是通過程序分析各種經營活動和資產組合中風險的分布,根據對各類風險的定價配置資源;并且,金融機構需要建立專業的部門來進行風險管理活動。21世紀,以2001年“9•11”恐怖襲擊事件、2001年安然公司突然宣布破產、2002年世界通信會計丑聞等為標志,企業越來越認識到風險是復雜而多元的,需要采取全面綜合的風險管理手段,全面風險管理的概念被廣泛接受。2004年,COSO出版了《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EnterpriseRiskManegement--IntegratedFrame-work)》。ERM以1992的內部控制框架為基礎,結合《2002年公眾公司會計改革和投資者保護法案》(薩班斯法案)的要求,對風險、風險管理的定義、對風險管理目標、要素等內容的描述,構成了全面風險管理理論的核心。全面風險管理階段有如下特點。首先,企業開始從系統的、全局性角度考慮綜合的風險管理問題。其次,風險管理的對象從純粹風險擴展到雙向風險,即風險可能帶來負面影響,也可能帶來正面影響;風險管理的內容也從防范信用風險和財務風險擴展到防范企業所面臨的全部風險;風險管理工具也從保險擴展到衍生品以及大數據、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最后,全面風險管理階段強調對風險進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全方位的管理。

查看全文

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風險防范論文

[摘要]隨著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以及新環境下客戶需求的變化,供應鏈金融作為商業銀行新融資渠道和金融創新產品為客戶提供了便捷的金融服務,解決了客戶融資困難的問題。它是傳統信貸模式的轉變,為交易中的各個參與主體帶來了利益,取得了共贏的局面。供應鏈金融在我國仍處于探索與發展階段,商業銀行大力推行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過程中可能面臨各種潛在的風險,如果商業銀行無法正確識別與防控風險,必然會造成巨大的損失。因此,商業銀行必須基于真實的貿易背景,同時對業務進行風險評估與防范,最大程度發揮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所創造的價值。

[關鍵詞]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風險防范

1供應鏈金融的含義

供應鏈金融大致可以從狹義和廣義兩個角度來分析,廣義的供應鏈金融是供應鏈金融資源的整合,由供應鏈中特定的金融組織為其提供完善的解決方案。狹義的供應鏈金融是金融機構為上、下游提供的信貸產品。從金融機構的角度來說,供應鏈金融是商業銀行等特定的金融機構以供應鏈上的真實貿易為背景,以企業經營的貿易行為產生的確定的未來現金流為直接還款來源,并根據核心企業與相關貿對象的信用水平,為企業提供原材料采購、生產制造以及產品銷售環節過程中有針對性的信用增級、擔保、融資、風險規避、結算等金融產品與服務。

2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的風險因素分析

2.1政策風險

查看全文

供應鏈金融體系假設管理論文

摘要:供應鏈金融是一個金融創新的全新領域。分析我國供應鏈金融在發展中存在的主要業務模式,根據我國在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從信用制度建設、全面風險管理提升和加強技術創新等方面構建我國供應鏈金融信用管理體系的設想。

關鍵詞:供應鏈金融信用問題管理體系

近年來,我國金融界興起的供應鏈金融業務屬于金融創新業務。隨著現代物流業發展對金融服務創新需求的日益增太,服務于生產、流通和銷售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創新業務實踐越來越多,信用管理體系建設的問題成為供應鏈金融業務創新發展的瓶頸問題。

一、供應鏈金融的創新業務實踐

在我國,對供應鏈金融創新業務的探索,大致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物流銀行”的設想到“融通倉”概念的提出;第二個階段,從“倉單質押”業務的嘗試到“物流銀行”業務的開展;第三個階段,從“物流銀行”業務的開展到供應鏈金融戰略的提出與實施。…在供應鏈金融創新的實踐發展上,我國形成了兩條業務發展的主線模式:

其一是基于傳統的商業銀行貿易融資,結合生產貿易企業的業務特點和實際需求,由商業銀行創新業務而提供的結構性貿易融資業務模式。該業務模式通過貨權質押、信托收據、保險及公證、貨物監管、提貨通知、貨物回購、資金專戶管理、期貨保值等一系列結構化設計來掌握貨權、監控資金,為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為一體的個性化的組合貿易融資方式。

查看全文

構建我國供應鏈金融信用管理體系措施論文

摘要:供應鏈金融是一個金融創新的全新領域。分析我國供應鏈金融在發展中存在的主要業務模式,根據我國在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從信用制度建設、全面風險管理提升和加強技術創新等方面構建我國供應鏈金融信用管理體系的設想。

關鍵詞:供應鏈金融信用問題管理體系

近年來,我國金融界興起的供應鏈金融業務屬于金融創新業務。隨著現代物流業發展對金融服務創新需求的日益增太,服務于生產、流通和銷售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創新業務實踐越來越多,信用管理體系建設的問題成為供應鏈金融業務創新發展的瓶頸問題。

一、供應鏈金融的創新業務實踐

在我國,對供應鏈金融創新業務的探索,大致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物流銀行”的設想到“融通倉”概念的提出;第二個階段,從“倉單質押”業務的嘗試到“物流銀行”業務的開展;第三個階段,從“物流銀行”業務的開展到供應鏈金融戰略的提出與實施。…在供應鏈金融創新的實踐發展上,我國形成了兩條業務發展的主線模式:

其一是基于傳統的商業銀行貿易融資,結合生產貿易企業的業務特點和實際需求,由商業銀行創新業務而提供的結構性貿易融資業務模式。該業務模式通過貨權質押、信托收據、保險及公證、貨物監管、提貨通知、貨物回購、資金專戶管理、期貨保值等一系列結構化設計來掌握貨權、監控資金,為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為一體的個性化的組合貿易融資方式。

查看全文

物流理論研究最新動態

一、文獻綜述

對我國物流學術論文的文獻研究,基于主題歸類的研究和討論并不太多。莊玉良、賀超、張巖將物流研究文獻的主題分為15類,分別是信息化、行業、企業、宏觀、地方、第三方、儲運、供應鏈、標準化、模型、電子商務、人才教育、國外物流、績效成本和其他類。[1]冉霞、張予川、陳思云提出了兩種分類方式:一種是將物流研究主題分為宏觀、行業、區域、地方、企業五大類;另一種是根據近年來我國物流研究出現的新領域,將研究主題分為信息化、供應鏈管理、電子商務、第三方物流、物流規劃、績效成本、物流園區七類。[2]李桂影、金鵬、馮耕中將物流研究主題分為信息技術、管理、企業、第三方物流、物流設施、服務、配送等15類。[3]林森、陳宇洪、陳虹、邱榮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物流術語》(以下簡稱《物流術語》)制定了主題詞匯表,形成了物流技術、供應鏈、物流企業、物流信息化、物流設備、第三方物流、物流成本、逆向物流、綠色物流等26個物流研究主題。[4]而在中國物流學術年會征文過程中,要求每篇參評論文由作者按照物流經濟類、物流管理類、物流技術與工程類、供應鏈管理類、采購與供應管理類自行選擇類別投稿。上述分類均較為翔實具體,能較好地反映我國物流研究的情況。但隨著我國物流業的快速發展和物流研究的不斷深入,上述分類并不能全部反映最新的物流研究情況。為此,本文根據《物流術語》,參考上述分類,結合第十次中國物流學術年會獲獎論文,將我國最新的物流研究主題分為物流技術、供應鏈、區域物流、物流管理、物流企業、物流網絡、物流信息化、宏觀物流、物流金融、第三方物流、港口物流等22類。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文選擇2011年第10次中國物流學術年會獲獎論文作為研究對象,其原因是:(1)中國物流學術年會是中國物流學會、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主辦的年度學術會議,是中國物流領域產學研結合、國內外交流的重要平臺。(2)年會回顧總結年度物流研究的新進展,展示新成果,研究新趨勢,建立物流研究機構經常性聯系與協作攻關機制,確定下一年物流研究的基本思路和重點。而年會獲獎論文正是我國物流研究最新進展、最新成果的體現。(3)獲獎論文的作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國從事物流研究的學者、院校及機構。本文的研究樣本是2011年第十次中國物流學術年會獲獎的322篇論文。其中,一等獎論文15篇,二等獎論文27篇,三等獎論文91篇,優秀獎論文189篇。筆者通過對322篇論文的主題、作者所屬機構及地域分布進行計量分析,探討我國物流研究的最新主題和學者情況。

三、研究結果

1.物流研究主題的分析及結果

查看全文

農產品供應鏈風險管理熱點可視化分析

摘要:文章對我國農產品供應鏈風險管理的研究現狀進行綜述,分析當前的研究熱點,探索未來農產品供應鏈風險管理的研究方向。在中國知網(CNKI)上檢索與農產品供應鏈風險管理相關(2007~2018年)的期刊論文和碩博論文,總共得到677篇文獻(樣本數據),然后利用Citespace可視化軟件對這些樣本數據進行作者合作分析、發文機構分析、關鍵詞分析和關鍵詞聚類分析。研究熱點集中在生鮮農產品供應鏈、質量安全、金融、網絡環境、新形式方面的風險,同時研究了對這些風險的控制。

關鍵詞:農產品供應鏈;風險管理;Citespace;研究熱點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政府更加關注供應鏈發展,希望通過供應鏈發展推進社會經濟發展。2019年財政部關于推動農商互聯完善農產品供應鏈的通知(財辦建【2019】69號),加強農產品和商業的聯系,加快農產品的流通速度,提高農民的收入。農產品供應鏈就像一個滾動的網狀鏈條,將農產品從起點的農戶傳輸到終點的消費者,途中經過加工企業、批發商、零售商、配送中心等節點[1],使供應鏈風險增加。因此很多學者對農產品供應鏈風險管理進行了研究,將風險管理的理論應用到農產品供應鏈中。但對于國內學者關于“農產品供應鏈風險管理”或“農產品供應鏈風險”為主題的研究,現在還沒有一個量化的總結。本文選擇677篇中文文獻,運用Citespace軟件對這些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得出研究知識圖譜,從而得出農產品供應鏈風險管理的研究現狀。

1數據分析

1.1樣本來源。登陸中國知網(CNKI),選擇高級檢索中的期刊檢索,主題詞輸入“農產品供應鏈風險管理”或含“農產品供應鏈風險”,時間選擇2007~2018年,期刊來源選擇SCI、EI、核心期刊、CSSCI、CSCD等期刊,最終檢索結果得到217篇文獻。對這些數據進行篩選,去除綜述類、會議類等文獻,最后得到210篇文獻。選擇中國知網(CNKI)高級檢索中的博碩論文檢索,主題詞輸入“農產品供應鏈風險管理”或含“農產品供應鏈風險”,時間選擇2007~2018年,最終檢索結果得到467篇文獻。將兩部分的文章合在一起,總共得到677篇文獻(以下稱為樣本數據)。將這些樣本數據按照Refworks的格式導出,在Citespace軟件中對這些樣本數據進行轉化,得出需要的數據類型。1.2樣本的分布。本文對導出的677個樣本數據進行分析,繪制圖1,從折線的走勢上可以看出,國內學者對農產品供應鏈風險管理的研究趨勢2007~2017年逐步上升,一直到2018年有所下降。可以看出,農產品供應鏈風險管理這一話題一直被國內學者所關注,并對其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查閱中國學術會議網發現與農業技術相關的學術會議情況,本文推測2018年農產品供應鏈風險管理的文章數量下降的原因可能與這一年國內研究農業關注點放在農業科技的方面有關。在這一年,召開了第二屆國際糧食和農業技術會議(ICFAT2018)、第四屆可持續農業科技國際會議(ICSAT2018)等關于農業科技方面的會議。從另一個層面上來說,農業科技發展改變農產品的品種、產量等,也是和農產品供應鏈的源頭有相關性的。文獻數量和發表年份呈指數函數關系,關系式為y=4E-116e0.134x(其中x表示文獻發表年份,y表示文獻發表數量,E表示10的冪)趨勢線和實際數據的擬合度R2為0.7203,這說明實際數據的指數函數關系可靠,文獻數量呈指數函數趨勢上升。總的樣本數據中有210個樣本數據是來源于期刊,所以本文對期刊發文量進行統計,繪制表1。根據統計結果可以看出發文量前6位的期刊:《商業經濟研究》(22篇,約為10.5%)、《農業經濟》(12篇,約為5.7%)、《江蘇農業科學》(11篇,約為5.2%)、《物流技術》(10篇,約為4.8%)、《農村經濟》(7篇,約為3.3%)、《軟科學》(5篇,約為2.4%),其中《商業經濟研究》的發文量最多,期刊類型包括:商業經濟、農業、物流、科學和技術方面,與農產品供應鏈風險管理話題相關的文章受到期刊的廣泛關注。1.3作者分析。使用Citespace軟件對收集到的677個樣本數據進行作者合作分析,時間切片(TimeSlicing)選擇12,NodeTypes選擇Author,SelectionCriteria選項下的TopN設置50,然后運行程序,得出圖2。從知識圖譜中可以發現,作者節點比較分散,說明各作者之間聯系不夠緊密,研究者分布廣泛。但還是可以看到很多小團體之間的合作;以伏紅勇和但斌為主的合作,以曹武軍為中心的小團體合作,章得賓、黃慧和徐娟之間的合作,顏波、石平和王鳳玲的團體合作,顏廷武、張俊飚和張童朝之間的合作,等等。在這些作者中,發文量處于前5位的作者是伏紅勇(7篇)、但斌(7篇)、曹武軍(7篇)、隋博文(5篇)、張蓓(5篇)。伏紅勇和但斌發表的文章主題是與天氣期權、風險外化、保證訂單契約相關的文章。曹武軍研究采用購買保險的方式將風險分散,并且提出保費分擔機制,以此提高農產品供應鏈的協調運作效率。隋博文研究的方向與跨境農產品供應鏈聯盟相關,多采用實證分析的方法進行研究。張蓓注重農產品供應鏈的質量安全風險,并建立相關的控制模型,控制質量安全風險的產生。這5位作者研究的風險和解決措施都不同,但是他們的最終目的都是為追求農產品供應鏈利潤的最大化。1.4機構分析。運用軟件進行發文機構分析,NodeTypes選擇Institution,其他設置不變,運行軟件,得出圖3。根據圖3,本文發現發文機構分布較為分散,但是有些發文機構之間存在著合作關系: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和欽州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和湖南農業大學經濟學院,四川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和電子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和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管理系,重慶大學現代物流重慶市重點實驗室、西南政法大學管理學院和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等一共8個合作關系。從合作的發文機構來看,相隔距離較近的高校之間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合作。從發文機構本身來看,農產品供應鏈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業學校、物流學校這一類高校。這些發文機構中,發文量前3的機構分別是: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11篇)、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10篇)、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7篇)。發文量前3的機構分布在我國的中南方,發文的學院是經濟或者管理學院,說明經濟或者管理學院對農產品供應鏈風險管理這一話題比較感興趣。

2研究現狀

查看全文

金融創新農商行信貸業務研究

摘要:供應鏈金融是一種靈活的融資模式,解決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以核心企業為主體,通過對”產—供—銷”各個環節的調節,為物流交通、銀行和上下游企業提供了良性產業鏈,達到了融資多方共同受益。我國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極大地刺激了國民經濟的發展。然而,由于我國中小企業起步較晚,信貸業務的發展已成為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主要問題。基于以上的大環境,農村商業銀行將重心放到了中小企業的信貸業務上,農村商業銀行通過供應鏈金融發展信貸業務這個新思路成了發展的重點。本文以吉林九臺農村商業銀行為例,從供應鏈金融的特點入手,對農村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現狀進行了具體的研究和闡述,結合吉林九臺農村商業銀行通過供應鏈金融創新信貸業務的現狀,提出了農村商業銀行通過供應鏈金融發展信貸業務時應該注意的問題和解決辦法。

關鍵詞:供應鏈金融;創新;農商行信貸業務

一、供應鏈金融概述

(一)供應鏈金融的背景供應鏈中的上下游公司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在成本不足的情況下依舊需要提供商品給核心企業,或在得到利潤之前就要向核心公司繳納保證金。許多供應鏈上中小企業都面臨著上述的難題,特別是較弱勢的成員。當這些規模小、資金不豐富的企業缺乏信用支持,銀行就會考慮到由這類弱勢企業帶來的風險因素從而拒絕對企業融資。從供應鏈的角度來看,導致供應鏈資金阻塞的原因之一就是弱勢企業不具備足夠的融資能力,核心企業也并不愿意分擔這樣的公司所帶來的風險。但如果核心企業可以將自己的信用能力用到上游與下游弱勢企業的業務往來,那么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就能有效監控其核心業務,所以金融機構作為供應鏈外部的第三方振興資金流,同時擴大金融業務,這是供應鏈金融(SCF)產生的背景。(二)供應鏈金融的概念供應鏈金融是一種高度靈活的融資方式,以銀行為中心,有效地將產業鏈中的核心企業與其他企業聯系起來,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一般來說,從原材料采購到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的轉變是特定商品的供應鏈模式。商品生產完成后,通過銷售網絡,將供應、制造、分銷、零售和用戶結合起來,最終到達消費者手中。(三)供應鏈金融的特點供應鏈金融的特點是基于供應鏈中強大的核心企業,核心企業是整個供應鏈的財務基礎。一方面,可以將供應鏈中缺少資金的部分加以補全,解決一些公司的資金問題;另一方面,銀行在供應鏈中起著促進作用。例如,銀行提供的信貸業務提高了弱勢企業的購買力,為其建立商業信貸,為中小企業與核心企業的長期合作提供了基本成本。單個企業的資本流動性主要有三種形式:應收賬款、存貨和預付賬款。根據不同的擔保措施,金融機構可以將供應鏈金融的基礎產品分為應收賬款融資、預付款融資和存貨融資三類,在此基礎上控制和化解風險。(四)供應鏈金融與傳統金融的區別風險控制和信貸靈活性是供應鏈金融與傳統金融區別的一般表現。(1)傳統金融——對商業的獨立關注。(2)供應鏈金融:商業銀行根據行業特點,以核心企業及其上下游業務為中間環節,為供應鏈核心企業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

二、我國農村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現狀分析

(一)傳統信貸業務的操作流程。第一,貸款申請:貸款申請人向貸款中心提供身份證后,首先,貸款中心需要審查其資質,看其是否屬于禁止進入的情況,擔保人是否已執行,是否符合經營期要求,是否有償還能力等。接下來,我們需要填寫貸款申請表,并向銀行簽發信用證查詢授權書。最后,將其分配給客戶經理進行跟蹤,進入傳統信貸管理系統中分配的應用階段。第二,調查分析:客戶經理首先進行調查時間安排和預約。貸前準備,如提交憑證取用申請表,獲取現有行業信息,總結調查中存在的問題及可信風險因素,根據客戶的當前信息列出行業及主要檢查方法,然后進行現場調查,并進行分析。第三,貸款審批:客戶提交個人信息,客戶經理整合這些信息。了解了客戶和貸款信息的基本情況,不對稱偏差分析,以及企業的主要財務數據。完成《貸審會審批檢查表》,遞交貸款審批部門。第四,簽訂合同:參照《貸款活動程序》,后臺人員編制《貸款審查決議表》。借款(擔保)合同和借款文件訂立后,應當及時通知借款人、擔保人等合同當事人持原身份證,并在約定的地點一式兩份簽訂合同。第五,貸款發放:客戶經理完成貸款審核程序后,將貸款發放到貸款中確定的二級分行會計室發放貸款。申請人應確認每張匯票并親筆簽名。客戶經理和授權人應在貸款收據上簽字。采取受托支付的,銀行業務從業人員需在放貸之前,審核申請人交易資料和憑證的真實性,是否與簽署的合同相符合。借款人自行支付的,經被授權人同意,可以將可能發生的金額直接存入借款人在銀行開立的賬戶。第六,貸款管理:貸款發放后,貸款管理尤為重要。它包括貸款監控、貸款檔案管理和貸款償還。貸款發放后,銀行每月進行貸后監管,包括:客戶操作、家庭情況等,并填寫正常的貸款監控表。(二)貸款業務類別。對農村商業銀行而言,農村居民小額貸款和小微企業小額貸款是其主要客戶,也是其主要貸款類型。其中,農村居民小額貸款按照小額貸款擔保方式分為農村居民聯保小額貸款和農村居民保證小額貸款,這種聯保制通常由四到六戶組成農民聯保小組,每一小組成員都將承擔貸款保證責任;另一種稱為農村居民保證貸款,需要符合條件的自然人或法人兩個以上來簽署貸款保證書。與農村居民小額貸款相似,小微企業小額貸款也分為聯保和保證兩種。(三)貸后處理工作。1.貸后檢查。貸后檢查從四方面出發,分別是日常貸款檢查、風險評級重檢、風險預警檢查和監督檢查。小額貸款發放后,銀行與借款人進行溝通,賬戶經理負責賬戶跟蹤檢查。檢查工作主要關注借款人其他負債情況、經營狀況、抵押物價值情況以及保證人代償能力。客戶經理還需要定期抽查借款人的貸款資金流是否符合合同的約定,嚴防信貸資金進入證券市場或股本權益性投資。2.逾期催收。逾期不還的,農村商業銀行將采取不同的收款方式。當借款人拖欠本金或利息的第一時間,客戶經理會提醒借款人,并調查逾期原因。當借款人拖欠本金超過約定期限7天,客戶經理會需要到貸款客戶家中或工作場所進行現場催收,并提前采取一定的措施。拖欠本金超過15天后,客戶經理會將該筆小額貸款在轉為不良貸款,上報銀行相關部門進行備案,農商行會采取更加嚴格的催收措施。3.貸款核銷。對于已經確認為損失類的貸款,由相關責任分行或者支行需要按總行相關規定進行認定,上報總行,由總行進行集中審批核銷。

查看全文

供應鏈金融創新農商行信貸研究

摘要:供應鏈金融是一種靈活的融資模式,解決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以核心企業為主體,通過對”產—供—銷”各個環節的調節,為物流交通、銀行和上下游企業提供了良性產業鏈,達到了融資多方共同受益。我國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極大地刺激了國民經濟的發展。然而,由于我國中小企業起步較晚,信貸業務的發展已成為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主要問題。基于以上的大環境,農村商業銀行將重心放到了中小企業的信貸業務上,農村商業銀行通過供應鏈金融發展信貸業務這個新思路成了發展的重點。本文以吉林九臺農村商業銀行為例,從供應鏈金融的特點入手,對農村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現狀進行了具體的研究和闡述,結合吉林九臺農村商業銀行通過供應鏈金融創新信貸業務的現狀,提出了農村商業銀行通過供應鏈金融發展信貸業務時應該注意的問題和解決辦法。

關鍵詞:供應鏈金融;創新;農商行信貸業務

一、供應鏈金融概述

(一)供應鏈金融的背景。供應鏈中的上下游公司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在成本不足的情況下依舊需要提供商品給核心企業,或在得到利潤之前就要向核心公司繳納保證金。許多供應鏈上中小企業都面臨著上述的難題,特別是較弱勢的成員。當這些規模小、資金不豐富的企業缺乏信用支持,銀行就會考慮到由這類弱勢企業帶來的風險因素從而拒絕對企業融資。從供應鏈的角度來看,導致供應鏈資金阻塞的原因之一就是弱勢企業不具備足夠的融資能力,核心企業也并不愿意分擔這樣的公司所帶來的風險。但如果核心企業可以將自己的信用能力用到上游與下游弱勢企業的業務往來,那么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就能有效監控其核心業務,所以金融機構作為供應鏈外部的第三方振興資金流,同時擴大金融業務,這是供應鏈金融(SCF)產生的背景。(二)供應鏈金融的概念。供應鏈金融是一種高度靈活的融資方式,以銀行為中心,有效地將產業鏈中的核心企業與其他企業聯系起來,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一般來說,從原材料采購到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的轉變是特定商品的供應鏈模式。商品生產完成后,通過銷售網絡,將供應、制造、分銷、零售和用戶結合起來,最終到達消費者手中。(三)供應鏈金融的特點。供應鏈金融的特點是基于供應鏈中強大的核心企業,核心企業是整個供應鏈的財務基礎。一方面,可以將供應鏈中缺少資金的部分加以補全,解決一些公司的資金問題;另一方面,銀行在供應鏈中起著促進作用。例如,銀行提供的信貸業務提高了弱勢企業的購買力,為其建立商業信貸,為中小企業與核心企業的長期合作提供了基本成本。單個企業的資本流動性主要有三種形式:應收賬款、存貨和預付賬款。根據不同的擔保措施,金融機構可以將供應鏈金融的基礎產品分為應收賬款融資、預付款融資和存貨融資三類,在此基礎上控制和化解風險。(四)供應鏈金融與傳統金融的區別。風險控制和信貸靈活性是供應鏈金融與傳統金融區別的一般表現。(1)傳統金融——對商業的獨立關注。(2)供應鏈金融:商業銀行根據行業特點,以核心企業及其上下游業務為中間環節,為供應鏈核心企業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

二、我國農村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現狀分析

(一)傳統信貸業務的操作流程。第一,貸款申請:貸款申請人向貸款中心提供身份證后,首先,貸款中心需要審查其資質,看其是否屬于禁止進入的情況,擔保人是否已執行,是否符合經營期要求,是否有償還能力等。接下來,我們需要填寫貸款申請表,并向銀行簽發信用證查詢授權書。最后,將其分配給客戶經理進行跟蹤,進入傳統信貸管理系統中分配的應用階段。第二,調查分析:客戶經理首先進行調查時間安排和預約。貸前準備,如提交憑證取用申請表,獲取現有行業信息,總結調查中存在的問題及可信風險因素,根據客戶的當前信息列出行業及主要檢查方法,然后進行現場調查,并進行分析。第三,貸款審批:客戶提交個人信息,客戶經理整合這些信息。了解了客戶和貸款信息的基本情況,不對稱偏差分析,以及企業的主要財務數據。完成《貸審會審批檢查表》,遞交貸款審批部門。第四,簽訂合同:參照《貸款活動程序》,后臺人員編制《貸款審查決議表》。借款(擔保)合同和借款文件訂立后,應當及時通知借款人、擔保人等合同當事人持原身份證,并在約定的地點一式兩份簽訂合同。第五,貸款發放:客戶經理完成貸款審核程序后,將貸款發放到貸款中確定的二級分行會計室發放貸款。申請人應確認每張匯票并親筆簽名。客戶經理和授權人應在貸款收據上簽字。采取受托支付的,銀行業務從業人員需在放貸之前,審核申請人交易資料和憑證的真實性,是否與簽署的合同相符合。借款人自行支付的,經被授權人同意,可以將可能發生的金額直接存入借款人在銀行開立的賬戶。第六,貸款管理:貸款發放后,貸款管理尤為重要。它包括貸款監控、貸款檔案管理和貸款償還。貸款發放后,銀行每月進行貸后監管,包括:客戶操作、家庭情況等,并填寫正常的貸款監控表。(二)貸款業務類別。對農村商業銀行而言,農村居民小額貸款和小微企業小額貸款是其主要客戶,也是其主要貸款類型。其中,農村居民小額貸款按照小額貸款擔保方式分為農村居民聯保小額貸款和農村居民保證小額貸款,這種聯保制通常由四到六戶組成農民聯保小組,每一小組成員都將承擔貸款保證責任;另一種稱為農村居民保證貸款,需要符合條件的自然人或法人兩個以上來簽署貸款保證書。與農村居民小額貸款相似,小微企業小額貸款也分為聯保和保證兩種。(三)貸后處理工作。1.貸后檢查。貸后檢查從四方面出發,分別是日常貸款檢查、風險評級重檢、風險預警檢查和監督檢查。小額貸款發放后,銀行與借款人進行溝通,賬戶經理負責賬戶跟蹤檢查。檢查工作主要關注借款人其他負債情況、經營狀況、抵押物價值情況以及保證人代償能力。客戶經理還需要定期抽查借款人的貸款資金流是否符合合同的約定,嚴防信貸資金進入證券市場或股本權益性投資。2.逾期催收。逾期不還的,農村商業銀行將采取不同的收款方式。當借款人拖欠本金或利息的第一時間,客戶經理會提醒借款人,并調查逾期原因。當借款人拖欠本金超過約定期限7天,客戶經理會需要到貸款客戶家中或工作場所進行現場催收,并提前采取一定的措施。拖欠本金超過15天后,客戶經理會將該筆小額貸款在轉為不良貸款,上報銀行相關部門進行備案,農商行會采取更加嚴格的催收措施。3.貸款核銷。對于已經確認為損失類的貸款,由相關責任分行或者支行需要按總行相關規定進行認定,上報總行,由總行進行集中審批核銷。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