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理論研究最新動態
時間:2022-06-12 11:18:00
導語:物流理論研究最新動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文獻綜述
對我國物流學術論文的文獻研究,基于主題歸類的研究和討論并不太多。莊玉良、賀超、張巖將物流研究文獻的主題分為15類,分別是信息化、行業、企業、宏觀、地方、第三方、儲運、供應鏈、標準化、模型、電子商務、人才教育、國外物流、績效成本和其他類。[1]冉霞、張予川、陳思云提出了兩種分類方式:一種是將物流研究主題分為宏觀、行業、區域、地方、企業五大類;另一種是根據近年來我國物流研究出現的新領域,將研究主題分為信息化、供應鏈管理、電子商務、第三方物流、物流規劃、績效成本、物流園區七類。[2]李桂影、金鵬、馮耕中將物流研究主題分為信息技術、管理、企業、第三方物流、物流設施、服務、配送等15類。[3]林森、陳宇洪、陳虹、邱榮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物流術語》(以下簡稱《物流術語》)制定了主題詞匯表,形成了物流技術、供應鏈、物流企業、物流信息化、物流設備、第三方物流、物流成本、逆向物流、綠色物流等26個物流研究主題。[4]而在中國物流學術年會征文過程中,要求每篇參評論文由作者按照物流經濟類、物流管理類、物流技術與工程類、供應鏈管理類、采購與供應管理類自行選擇類別投稿。上述分類均較為翔實具體,能較好地反映我國物流研究的情況。但隨著我國物流業的快速發展和物流研究的不斷深入,上述分類并不能全部反映最新的物流研究情況。為此,本文根據《物流術語》,參考上述分類,結合第十次中國物流學術年會獲獎論文,將我國最新的物流研究主題分為物流技術、供應鏈、區域物流、物流管理、物流企業、物流網絡、物流信息化、宏觀物流、物流金融、第三方物流、港口物流等22類。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文選擇2011年第10次中國物流學術年會獲獎論文作為研究對象,其原因是:(1)中國物流學術年會是中國物流學會、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主辦的年度學術會議,是中國物流領域產學研結合、國內外交流的重要平臺。(2)年會回顧總結年度物流研究的新進展,展示新成果,研究新趨勢,建立物流研究機構經常性聯系與協作攻關機制,確定下一年物流研究的基本思路和重點。而年會獲獎論文正是我國物流研究最新進展、最新成果的體現。(3)獲獎論文的作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國從事物流研究的學者、院校及機構。本文的研究樣本是2011年第十次中國物流學術年會獲獎的322篇論文。其中,一等獎論文15篇,二等獎論文27篇,三等獎論文91篇,優秀獎論文189篇。筆者通過對322篇論文的主題、作者所屬機構及地域分布進行計量分析,探討我國物流研究的最新主題和學者情況。
三、研究結果
1.物流研究主題的分析及結果
本文將我國最新的物流研究主題分為物流技術、供應鏈、區域物流、物流管理、物流企業、物流網絡、物流信息化、宏觀物流、物流金融、第三方物流、應急物流、軍事物流、綠色物流、港口物流、專項物流、物流人才教育、逆向物流、電子商務、物流采購、國際物流、冷鏈物流、其他類,共22類。鑒于進行物流研究主題分類時經常會遇到一篇文章存在多個主題的情況,本文采用重復計數方法對322篇獲獎論文進行主題歸類統計(具體結果見表1)。從圖1可以看出,第十次中國物流學術年會獲獎論文的研究主題主要集中在物流技術、供應鏈、區域物流、物流管理、物流企業、物流網絡、物流信息化等領域。其中,物流技術和供應鏈主題是研究的熱點,論文數量分別達到54篇和51篇,占全部獲獎論文總數的14.88%和14.05%。同時,在獲獎論文中也出現了物流金融、港口物流等新的研究領域,體現了學科間交叉融合的新特點。
(1)物流技術研究。物流技術是物流活動中所采用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方面的理論、方法及設施、設備、裝置、工藝的總稱。物流技術分為硬技術和軟技術兩個方面。物流硬技術指組織物資實物流動時所涉及的各種機械設備、運輸工具、站場設施以及服務于物流的電子計算機、通信網絡設備等方面的技術;物流軟技術是指為組成高效率物流系統而使用的系統工程技術、價值工程技術、配送技術等。在本次年會獲獎論文中,以物流技術為研究主題的論文達到54篇,占全部獲獎論文總數的14.88%。其中,一等獎2篇,二等獎10篇,三等獎17篇,優秀獎25篇。在我國物流研究中,物流技術始終是研究的熱點。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認識到物流的重要性。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起,我國開始引進國外先進物流技術,而從本次獲獎論文可以看出,我國的物流技術研究已經越來越具有專業性和自主創新性。學者們的研究涵蓋了物流設備規劃、設計、仿真以及物料從到貨、倉儲、加工、貨運至配送的全過程。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模型和系統模擬的方法。先進的技術是物流發展的必要條件,我國物流技術的快速發展必將為我國物流發展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持。
(2)供應鏈研究。《物流術語》將供應鏈定義為生產與流通過程中所涉及的將產品或服務提供給最終用戶的上游與下游企業所形成的網鏈結構。[5]它是一條增值鏈,物料在供應鏈上因加工、包裝、運輸等過程而增加其價值,給相關企業帶來收益。在本次年會獲獎論文中,以供應鏈為研究主題的論文達到51篇,占全部獲獎論文總數的14.05%。其中,一等獎5篇,二等獎2篇,三等獎18篇,優秀獎26篇。供應鏈管理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伴隨著供應鏈管理的發展,對供應鏈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在本次獲獎論文中,供應鏈的研究包括供應鏈機制設計、供應鏈建模與優化、供應鏈協調與合作、供應鏈上的信任問題、供應鏈績效評估、綠色供應鏈等方面。但供應鏈信息傳遞與共享方面的研究還有待加強。
(3)區域物流研究。區域物流指的是一個國家范圍內的物流,一個經濟區域內的物流或一個城市內的物流。1998年以來,在我國經濟政策的指引下,隨著中央區域發展新戰略的提出,我國區域物流研究步伐大大加快。在本次年會獲獎論文中,以區域物流為研究主題的論文達到33篇,占全部獲獎論文的9.09%。研究內容包括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之間的關系、區域物流體系的構建、區域物流發展和規劃、區域物流網絡的形成。研究區域覆蓋中部六省,珠江三角洲,廣西,環京津、冀東、冀中南經濟區,山東,福建,寧夏,河北,四川,江蘇,新疆等地區。
(4)物流管理研究。根據《物流術語》,物流管理是指為以合適的物流成本達到用戶滿意的服務水平,對正向和反向的物流過程及相關信息進行的計劃、組織、協調與控制。[6]在本次年會獲獎論文中,以物流管理為研究主題的論文達到31篇,占全部獲獎論文的8.54%。由這些論文可以看出,現代物流管理以實現客戶滿意為第一目標,包括效率、質量、成本、安全等具體目標。而現代物流管理也越來越多地與物流技術研究、綠色物流研究、區域物流研究相結合,之前我國較為薄弱的不同運輸方式之間的協調管理研究也在本次獲獎論文中得以體現。
(5)物流企業和第三方物流研究。《物流術語》是這樣定義物流企業的:至少從事運輸或倉儲一種經營業務,并能夠按照客戶物流需求對運輸、儲存、裝卸、包裝、流通加工、配送等進行基本組織和管理,具有與自身業務相適應的信息管理系統,實行獨立核算,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經濟組織。[7]把第三方物流定義為:接受客戶委托,為之提供專項或全面的物流系統設計以及系統運營的物流服務模式。[8]我國對物流企業的研究從未中斷過。在本次獲獎論文中,以物流企業為主題的論文有22篇,以第三方物流為主題的論文有13篇,分別占6.06%和3.58%。以物流企業為主題的論文內容主要集中在企業競爭力、企業管理系統優化方面,第三方物流研究包括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研究、物流服務外包研究、第三方企業評價研究等。我國物流企業以傳統的運輸倉儲企業為主,專業化、系統化的第三方物流的發展并不理想。加強對物流企業與第三方物流的研究,必將促進我國物流企業和第三方物流的發展。
(6)物流網絡。《物流術語》中將物流網絡解釋為物流過程中相互聯系的組織與設施的集合。[9]可將之理解為從事物流活動的線路和節點。本次獲獎論文中研究物流網絡的有22篇,占全部獲獎論文的6.06%。研究內容包括物流配送中心、物流園區、物流節點的選取等。其中,物流園區是近年來物流網絡研究的熱點。物流園區是為了實現物流設施集約化和物流運作共同化,在城市周邊等區域集中建設的物流設施群與眾多物流業者在地域上的物理集結地。物流園區多由政府主導并給予政策支持。物流園區建設對國家物資流通網絡的戰略作用毋庸置疑。但目前有部分地區的政府盲目建設物流園區,而園區服務仍然低水平、低效率,沒有起到物流園區應有的作用。對物流網絡的研究應以加強節點規劃的科學性與協調性,確保物流網絡發揮其應有職能為重點。
(7)除傳統物流研究主題外,本次獲獎論文還出現了物流金融、港口物流等新興研究主題。物流金融一方面體現了我國物流業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反映了物流活動對融資的現實需要。加快物流金融理論研究,可以幫助物流企業拓寬融資渠道,提高流通服務質量,為現代物流企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港口物流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新名詞,指的是中心港口城市利用自身口岸優勢,以先進的軟硬件環境為依托,強化對港口周邊物流活動的輻射能力,突出港口集貨、存貨、配貨的特長,發展具有涵蓋物流產業鏈所有環節特點的港口綜合服務體系。從本次獲獎論文中的12篇以港口物流為主題的論文可以看出,我國港口物流研究還處于初始階段,全面深入地研究港口物流,必將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
2.物流研究學者的分析及結果
(1)物流研究學者合作情況。在本次獲獎的論文中,有218篇論文系學者合作完成,占到全部獲獎論文總數的67.70%。學者之間的合作并不僅僅局限于同一院校、同一科研機構、同一企業之間,而是表現出了院校之間、校企之間比較多樣的合作方式。從圖2可以看出,在學者合作完成的論文中,最為常見的合作方式是同一院校或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論文數量達到146篇,占全部合作論文的66.97%。其次是不同院校或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論文數量為53篇,占比為24.31%。企業學者的論文、校企合作的論文數量較少。這表明,在我國物流研究領域,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學者是研究的主力軍,同一院校或科研機構學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更為頻繁。
(2)物流研究學者的地域分布。為進一步研究物流學者的地域分布情況,本文將作者按地域劃分為華北、東北、華東、華南、西北、華中、西南及國外八大區域,一篇文章有多位作者的,以第一作者所屬地域為準。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從圖3可以看出,第10次中國物流學術年會獲獎論文的作者主要集中在華北、華東、西南、華南地區。其中,華北和華東地區的獲獎論文合計占到全部獲獎論文總數的55.59%,東北和西北地區獲獎論文數量偏少。特別是西北地區,獲獎論文僅占全部獲獎論文總數的3.42%,且集中在三等獎和優秀獎上。
四、結論
1.物流研究領域擴大隨著我國物流業的快速發展以及物流研究的不斷深入,新問題、新領域不斷涌現。物流研究領域的擴大體現了宏觀經濟與物流業快速發展的現實需要。本次中國物流學術年會獲獎論文的研究主題既有宏觀物流,也有微觀領域。除傳統的物流技術、供應鏈、區域物流、物流管理、物流企業、物流網絡、物流信息化等領域外,還出現了諸如物流金融、港口物流等新的研究領域。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論文中,還包括研究物流與哲學、物流與生態學的兩篇論文,體現了物流學與其他領域學科交叉融合的研究趨勢。
2.物流研究學者合作化在本次獲獎論文中,67.70%的論文系學者合作完成,且表現出院校之間、校企之間比較多樣的合作方式。可以看出,協作與合作已經成為物流研究的一種主導方式。但絕大多數還表現為同一院校或科研機構學者之間的合作。企業學者的論文、校企合作的論文數量很少。物流研究最終應指導物流實踐活動,物流企業是物流實踐活動的主體。如果物流企業能夠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合作,發揮高校的科技優勢,促進理論向實踐的轉化,使之成為企業的產業優勢,一方面可以提高物流企業的競爭力,促進企業的自主創新;另一方面可以促使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更具有針對性和專業性。
3.物流研究地域集中化本次中國物流學術年會獲獎論文的作者主要集中在華北、華東、西南、華南地區,東北地區和西北地區獲獎論文數量偏少,特別是西北地區,物流研究工作較為落后。物流研究的落后,一方面是因為經濟發展與物流產業落后;另一方面是因為觀念落后。東北和西北地區應解放思想,重視現代物流的研究與發展,促進地區經濟騰飛。
- 上一篇:鎮委辦農村五化工程建設方案
- 下一篇:鎮政辦農村土地對外租賃若干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