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貸危機對我國經濟影響論文

時間:2022-11-16 02:05:00

導語:次貸危機對我國經濟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次貸危機對我國經濟影響論文

【摘要】次貸危機及由其演化而成的金融風暴給世界經濟帶來了很大影響。作為全球化經濟中的一員,中國經濟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本文對次貸危機的起因和發展進行探討,并分析其經驗教訓以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關鍵詞】次貸危機金融風暴中國經濟

一、次貸危機的起源與發展

“次貸”的全稱是“次級住房抵押貸款支持債券”,是以住房抵押貸款為基礎發行的債券。要說明為什么會出現“以住房抵押貸款為基礎發行債券”這個事物,需要先舉一個購房者按揭買房的例子。

一個購房者按揭買房的例子:購房者甲想買一套住房,房價120萬元,而甲現在只有20萬元,因此向商業銀行A借款100萬元,甲在未來20年每年歸還一定金額給A,顯然未來歸還的所有金額的現值總和要大于100萬元(不妨設為110萬元)。這樣,甲就提前消費了未來的錢,現在就可以買到房子,而銀行A也可以賺到110-100=10萬元。

對于這樣一個經典的按揭買房的例子,消費者和銀行都各取所需,本來事情就應該結束了,然而美國的銀行家們卻仍然不滿足,他們覺得,雖然銀行賺了10萬元,可是這10萬元是以現在的100萬元為代價的,銀行現在的可用資金一下子就少了100萬,而且這10萬元也不能保證一定可以賺到,因為消費者未來可能還不起房款。

于是,銀行家們想了一個法子,就是將這100萬房貸證券化,向外發行105萬元的債券,用購房者甲每年歸還的房款來支付債券的利息和本金。這樣,“住房抵押貸款支持債券”這個新生事物就誕生了。銀行通過發行105萬元的債券,現在就拿到了105萬元,而不是要耗費20年去拿到110萬元,雖然少賺了5萬,但由于不用等20年,因此還是值得的。另外,為了避免由于購房者還不起房款而不得不用銀行自己的錢去支付利息,銀行又玩了一個花招:先將這100萬房貸按105萬元的價格整體賣給一個第三方(也就是“房地美”、“房利美”扮演的角色),由這個第三方再去發行債券,這樣,以后不管購房者還不還得起房款都與銀行無關了。

上述“住房抵押貸款支持債券”的實現過程可以用圖1表示。

顯然,通過住房抵押貸款支持債券,房貸的風險完全轉移到了最后買單的機構投資者身上,商業銀行沒有了后顧之憂,發放住房抵押貸款的積極性大大增加,甚至愿意向信用等級低,沒有穩定收入來源的低收入階層發放大量的貸款。那么機構投資者為什么愿意購買第三方機構發行的債券呢,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第三方機構通過令人眼花繚亂的方式對房貸進行了重新組合,“制造”出了具有較高評級的債券,另一方面是這些年美國的房價一直處于上漲階段,即使購房者無力歸還貸款,還可以將其房屋收回拍賣。

這樣,在房價維持上漲的趨勢中,美國的住房抵押貸款業務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市場規模急劇擴大,機構投資者(投資銀行、對沖基金、保險公司)手中也持有了大量的“住房抵押貸款支持債券”,作為優良資產放在其資產負債表的左邊。

然而,如果美國經濟開始進入下行周期,購房者開始無力支付房貸,伴隨著房價下跌情況的出現,上述鏈條將頃刻瓦解。由于購房者不能繼續支付房貸,這些“住房抵押貸款支持債券”也無法再支付利息,機構投資者持有的這些“資產”的價值自然大幅縮水,甚至歸零。當損失足夠大時,撐不住的投資機構將只能宣告破產,并發生連鎖反應,給經濟帶來難以預測的災難性的后果。

由于經濟的全球化,次貸危機的影響迅速由美國擴散到全世界,并隨著連鎖效應,最終演變為全球的金融風暴。大量金融機構爆出巨額虧損,全球股市大跌,金融體系流動性凍結,大量企業開始裁員,制造業等實體經濟也出現了衰退跡象。二、金融風暴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中國的金融市場還比較封閉,金融衍生品也不像美國那樣品種繁多、登峰造極,這本是由于中國的金融創新能力不強而導致的,但卻幸運地使中國的金融市場避免了像西方發達國家那樣的重創。

不過,盡管中國的金融市場仍保持穩定,但隨著金融風暴的加劇,全球性經濟衰退的苗頭開始出現,中國的實體經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并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

再看消費方面,這一點同樣也是短期內難以提振的。中國的老百姓本來就有著節儉的習慣,再加上沒有一個足夠好的社會保障體系,對未來缺乏安全感,因此普遍不愿意花錢。如今面臨經濟衰退的風險,在消費上就更要壓縮了,因此短期內消費也是難以得到很大提振的。

“三駕馬車”中,出口和消費都難以提振,于是與1998年面臨經濟低潮時一樣,這次政府又把目光投向了“投資”,希望能像1998年那次一樣,借助于增加投資引領中國經濟走出低谷。在具體措施上,中國已經開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例如2008年底公布的未來兩年增加四萬億的投資計劃)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例如連續降低存貸款利率),希望向社會注入大量流動性,并帶動社會資本的投資熱情。

然而,這次的政策能否像1998年那樣取得比較好的效果是具有不確定性的。這次中國經濟面臨的外部形勢明顯比1998年要壞得多,而且在1998年的產能還沒有像現在這樣過剩。事實上,“三駕馬車”也可以這樣劃分:“投資”代表供給,“消費”和“出口”代表需求,只不過一個是國內需求,一個是國外需求。這幾年中國的出口大幅增加,其實也意味著國內的產能供給是遠遠大于國內需求的,如今國外需求(出口)少了,因此單從國內看,供給是大于需求的,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做的應該是減少供給,或者增加消費。然而,目前公布的大幅增加投資的計劃,反而會導致未來供給的大幅增加,這樣,會使本來就失衡的供需關系變得更加失衡,產能更加過剩。屆時,一個很可能發生的情況是工廠不得不停止生產,更多的工人失業,整個經濟仍然避免不了停滯乃至衰退的局面。

此外,在金融體系建設方面,應該吸取美國的教訓,加強監管。中國當前的金融體系是比較穩定的,但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需求,金融創新特別是金融衍生品的發展,是一個可以預見的趨勢。因此,仍應該加強金融監管,避免各種金融機構出現較大的風險,出現系統性的危機。只有保證金融體系正常運轉,才能使實體經濟得到健康和快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何小峰.投資銀行學[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2.

[2]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第三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