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全面發展論文

時間:2022-04-01 11:22:00

導語:建設社會全面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設社會全面發展論文

進入新世紀,以為代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繼承,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的小康社會理論。在十六大報告中,提出了在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明確把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全面小康社會的具體目標之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有著內在的聯系,它們互為條件,互為前提,辯證統一,統一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我們應深刻領會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立足于當代,把人的全面發展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以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衡量標準,實現人、自然和社會的和諧統一,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培育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小康新人”。

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

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進步的尺度,是社會進步的集中表現。全面小康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是互相促進的。指出:“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時又要著眼于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們的全面發展”。[1]這就深刻地闡述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的辯證關系。

人的全面發展,就是人們社會關系的發展,就是人的社會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對社會關系的控制程度的發展。在人與自然、社會的統一上表現為在社會實踐基礎上人的自然素質、社會素質和心理素質的發展,就是在人的各種素質綜合作用的基礎上人的個性的發展。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生存和發展的,“社會關系實際上決定著一個人能夠發展到什么程度”。[2]但馬克思主義從不把人的發展歸結為單個人的發展,而是指全社會的每個人的全面發展。因為,每個人的發展離不開人的社會關系。首先,人是在社會中產生的,人是社會勞動的產物。馬克思主義詳細考察了人從自然界演化出來的過程,深刻揭示了社會勞動在人猿到人轉化過程中的作用,用“勞動創造了人本身”的著名論斷說明了人和社會的內在聯系。其次,人在社會中存在。人從根本上而言是一種社會存在物,“只有在社會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對他說來才是他人的存在”。[3]社會決定著人們意識和意志,決定著人的活動的動機和原因,決定著人的一切行為。第三,人在社會中發展。人在社會環境中進行分工與合作,在與他人的交往與關系中學習他人的長處和社會經驗、彌補自身的不足。用他人和社會的經驗豐富和提高自己,在相互合作和競爭中產生人作為個人所不具有的能力、智慧,不斷地豐富自己、完善自己、發展自己。社會關系促進著人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同時也規定著人的發展的趨勢與結果。馬克思主義強調是社會關系使個體變成社會的人,人是社會關系的產物,人的存在無不歷史地受到他在具體的社會關系體系中的地位制約,人的發展無不現實地表現在具體的社會關系的變革中。社會關系的不同使我們科學地區分了不同時代的人和同一時代不同階段、不同階層的人。在這個意義上,人的全面發展就是人的社會關系的發展,就是人的社會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對社會關系的控制程度的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應該是人的需要與能力的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自由、自覺、自主的活動是人的主體活動,活動主體有兩個最基本的要素:需要與能力。需要是人的內在動力,能力是人從事活動,滿足需要,即實現目的的本質力量。能力在活動中創造出需要的對象并使主體與對象聯系起來,使需要得到滿足與發展。因此,需要和能力是人類活動發生與發展的主體根據。人在實踐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各種需要與能力的總和,構成了人的本性的基本內涵,也就是人的“全面”、“完整”的基本內容。人的需要與能力的產生是在一定的社會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人“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4]人是社會關系的產物,人的存在無不歷史地受到他在具體的社會關系體系中的地位所制約,人的發展無不現實地表現在具體的社會關系的變革中,人的社會活動無時無刻受人與對象的各種關系的制約與規定,因此人的需要與能力的全面發展又必須以人與社會關系的協調為前提。“個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設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現實關系和觀念關系的全面性”。[5]人的存在就是人與社會的協調和諧關系的存在。只有在人與社會的和諧關系真正形成的理想社會中,人的全面發展才可能充分實現。

馬克思主義設想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人才能真正完全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理想,但決不能片面地認為,在社會主義社會人的全面發展就不可能。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提出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和重要實踐。在“七·一”講話中指出,人的全面發展既是共產主義的理想目標,也是“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6]在十六大報告中進一步明確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7]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8]這些論述把人的全面發展從共產主義延伸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將人的全面發展提到了全黨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目標。這體現了理論聯系實際和理論創新的精神,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歷史觀,開辟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新境界。

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提高全民族的綜合素質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我們不僅要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還要深刻認識在當代世界加強教育、提高素質對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極端重要性,在具體實踐中致力于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致力于形成比較完善的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致力于提高全民族的綜合素質,尤其是要在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上下功夫,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1、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必須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

十六大報告把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放在三個素質的首位,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對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以增強綜合國力和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視。因為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有助于降低社會管理和市場交易的費用,從而使經濟建設在穩定、有序、公正、合理的軌道上發展。縱觀近代世界歷史的發展與變化,不難發現,不少后進國家正是通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借助教育發展和科技進步,最終躍居世界先進國家行列。現代化理論家英格爾斯在《走向現代》一書中提出了“人的現代化”的命題。他認為國家落后也是一種國民的心理狀態,因此,人的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不是現代化過程結束以后的副產品,而是現代化制度與經濟賴以長期發展并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思想道德素質作為人的全面發展的首要素質,它解決的正是國民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問題,在人的各種素質中起主導性的作用。曾指出:“代表先進階級的正確思想,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變成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9]鄧小平也非常重視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和提高。他指出:“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實認真做好,不能放松”。[10]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把思想道德建設作為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從而突出了思想道德建設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又旗幟鮮明地提出了以德治國的思想,把依法治國同以德治國相結合作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從而突出了思想道德建設在執政興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且要求建立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思想道德體系,從而指明了思想道德建設的重大任務和努力方向,完成了地位和作用上的新定位。認為,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民族精神,沒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沒有堅定的民族志向,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偉大的事業需要并將產生崇高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撐和推動著偉大的事業。當前,在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方面,我們要做到“兩個堅持”:(1)堅持用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全黨和全國人民,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2)堅持深入開展群眾性的公民道德實踐活動。

2、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必須提高人的科學文化素質

當今世界,智力活動在經濟領域的重要性不斷增加,國力的較量,歸根結底也就是人的素質的較量。而科學、文化和技術已成為改造世界、推動歷史前進的根本力量,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生活。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空前地加大了科學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力度和速度,高科技及其產業已經成為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成為綜合國力的核心和國際競爭的焦點,誰占有高科技,誰就占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動權。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越來越多地表現在是否擁有科學文化力量以及多大程度擁有科學文化力量。當前,我國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科學技術水平、文化發展水平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我們必須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當前我們要做到“四個加強”:

首先,加強科學知識的學習、積累和運用。科學知識是人類改造自然界所獲得的規律性的認識和總結,是人類心智征服物質世界,發現客觀真理的真實記錄。它不僅能幫助人們形成智力、能力和生產力,同時也有助于形成新的思想道德和精神品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中國式的現代化,既要脫貧更要脫愚,因為愚昧是擺脫貧困、走向現代化的大障礙。雖然目前我國總體意義上實現了從溫飽到小康的發展目標,但脫貧任務并沒有真正和徹底完成,每年還存在一定的返貧人口。更重要的是,脫愚任務還遠遠沒有完成,這才是落后的根本原因。為了脫貧和脫愚,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在全國大力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科學、學習和運用科學知識的良好氛圍。

其次,加強科學思想的武裝和運用。科學思想是人類智力的集結、智慧的結晶,是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銳利武器。科學思想一旦形成理論體系,并同社會需要、技術發展相結合,同億萬人民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相結合,就會變成巨大的物質力量。人類社會所取得的所有歷史進步,所創造的一切人間奇跡,無不是在科學思想指導下進行的。科學思想的確立,為科學世界觀的確立奠定了基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更需要科學思想的指導,需要用科學思想來武裝每一個建設主體。因此,必須在全民族中確立科學思想,用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武裝人,善于掌握和運用科學思想武器,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一項極其重要的使命。

再次,加強科學方法的學習和掌握。普及科學知識,形成科學思想,運用所學得的知識去認識和改造世界,有一個方法論問題。科學方法是一個多層次的體系,它包括唯物辯證法、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和一些具體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唯物辯證法。馬克思議的唯物辯證法,既是科學的世界觀,又是科學的方法論。為了切實有效地開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工程,學習和掌握科學方法是最基礎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在學習和掌握科學方法的過程中,要把科學方法的學習同具體實際緊密結合,要著眼于提高人的素質,著眼于解決實際問題。

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必須提高人的健康素質

身心健康,在人的全面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個人的健康素質則會影響人的一生,而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整體健康素質則會影響整個民族和國家的發展。現代社會開始日益注重人的健康素質的提高。《全球21世紀議程》指出:“如果沒有健康的人,也許不可能有健康的發展,大多數發展活動會影響環境,從而通常會引起或加劇健康問題。與此同時,如果缺少發展,也會對許多人的健康造成不良影響。”這段話高度概括了人類健康與可持續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系。歷史和現實、國際和國內的歷史經驗教訓證明,第一,人類的健康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在社會生產力中,人是首要的能動因素,是最根本的社會發展動力。無論是近代工業中的機器,還是現代社會的計算機和微電子技術,都是人的體力和智力的延伸和放大;第二,人的智力、精神、體能等因素在科學技術以及所有的社會活動中起絕對的主導作用。人的健康不僅包含身體健康,更重要的是身心健康;第三,人類的健康和疾病同社會生產密切相關。健康是人世間生命的第一財富。英國健康經濟學家經過科學測算得出結論:約20%的國民生產總值是由勞動者的健康素質所決定的。由此可認為,人類的健康為社會生產發展提供了保障;第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提高和改善人類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增進人類健康水平是可持續發展戰略追求的目標之一,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志。在不可持續的經濟發展中,往往是經濟增長的同時使環境污染甚至遭到破壞,進而引起或加劇人類的健康問題。只有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才能實現人、社會與自然的和諧、協調發展,做到綜合平衡,促進社會全面進步,使人們在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種種好處時,免受人口爆炸、資源匱乏、環境污染之苦。這樣,我們才能順利地推進小康社會建設。當前,提高國民的健康素質要做到以下幾點:

(1)開展全民健康教育,堅持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有人講,21世紀將是行為科學時代,行為醫學將取得重大發展,一些被稱為“現代文明病”或“生活方式病”的慢性非傳染性病將隨著我國進入小康社會而日益增多,如高血壓、冠心病和惡性腫瘤等。這些病絕大多數與不良生活方式和行為有關。而健康教育則是幫助人們建立“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構筑健康的人際關系,形成健全的人格,盡可能地適應環境,最終達到相對完滿狀態。國際上把健康教育稱為“廉價的保健對策”,這對經濟建設無疑起很大的推動作用。

(2)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和健康水平。醫學之父蘇格拉底曾有名言,傳了二千多年,他說:“陽光、空氣、水和運動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說明運動和陽光一樣,可以促使人的多種功能得到改善和加強,從而使人精力充沛,思維活躍,健康美麗。健康是生命的根本,生活的前提,事業的基礎。

(3)開展醫療保健和心理咨詢服務,促進人們的生理、心理健康。加強青春期、孕產期、更年期、老年期健康服務,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現代保健專家提出,21世紀紀是人們走出“亞健康”的時代。所謂亞健康,是指人的肌體雖然無明顯的疾病,但已有程度不同的各種患病的危險因素;是界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低質量狀態及體驗。它與人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生活態度、社會壓力、生存環境等有關。由于其隱潛性而易被忽視,是真正可怕的“健康殺手”,是危害每個家庭和困擾國家財政的不良因素。通過醫療保健和心理咨詢,防范于未然,使更多的人達到真正的健康。

(4)繼續開展計劃生育教育,穩定低生育水平。堅持穩定的、行之有效的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方針,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調控體系和管理機制,把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納入社區服務和綜合服務體系,最大程度地滿足群眾計劃生育和生殖健康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5)繼續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創建優美整潔的生活環境。愛國衛生運動是我國發動群眾參與衛生工作的一種好形式。繼續開展創建衛生城市活動,提高城市的現代化管理水平,增強人民的衛生文明意識,促進文明城市和文明村鎮建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擁有健康的基礎上去擁抱和擁有未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3.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3.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2.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8.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6.

[6]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2.

[7][8]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0.

[9]著作選讀(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39.

[10]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