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均衡發展下區域經濟論文
時間:2022-04-29 08:36:52
導語:職業教育均衡發展下區域經濟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均衡”作為一個術語,最初來自于經濟學領域,指經濟體系中一個特定的經濟單位或經濟變量在一系列經濟力量的相互制約下所達到的一種相對靜止并保持不變的狀態。沿用到教育領域,教育均衡發展是指教育各組成要素的整體協調發展與統籌兼顧,強調的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本質是追求一種理想、公平、高效、優質的教育狀態。職業教育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作為自己的發展目標,并且要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緊密相連,因而兼有教育與經濟的雙重屬性,這就要求職業教育不僅要尊重教育的一般規律,還要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及對人才的需求情況靈活調整辦學思路,在職業教育需求和供給之間保持相對平衡,實現職業教育均衡發展。職業教育均衡發展關涉時間與空間、區域經濟與文化、職業院校與企業行業等多個層面多種關系協調發展的復雜系統,特別是在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和產業大軍過程中,職業教育與政府行為、企業行業參與態度、社會經濟發展態勢與人才需求情況等因素的緊密相關性,決定了職業教育均衡發展要關注職業院校內部與外部、區域內與區域間的多維度協調發展。同時,這種均衡是動態的相對平衡,均衡為理想狀態,常態為非均衡,遵循著“非均衡———均衡———非均衡”的發展軌跡。基于供求關系平衡原理下的職業教育均衡發展表現在資源均衡、發展均衡和布局均衡三大表征。資源均衡指經費投入、設施設備、師資建設等方面的均衡配置。發展均衡表現為職業教育與其他教育類型的均衡,職業教育本身的專業結構、層次結構、培養目標與社會經濟的均衡。布局均衡是指職業院校在空間上的合理布局情況,包括城鄉職業院校、區域內外職業院校以及更大范圍內的東西部職業院校在數量上的布局均衡。
二、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角色錯位
經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出現的政府角色偏離自身職責任務、活動范圍和運行軌道等錯位現象,反映在職業教育中,則是在職業院校發展規劃、師資隊伍建設、學校管理方式等方面政府對職業教育的過多干預上。具體表現在,政府對本應由職業院校根據職業教育規律確立的發展規劃進行了不必要介入,政府在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不自覺地扮演著全能者角色,政府對職業教育管得過多過死,束縛了職業教育的發展活力。政府角色錯位既與政府在計劃經濟體制中扮演的全能者角色一脈相承,也與現行的體制機制有關,還與職業院校自身可持續發展實力不夠還必須依賴政府緊密聯系。從區域經濟發展上看,個別官員為個人政績著想,總是或多或少高估政府能力,大事小事一起抓,最終既阻礙了職業教育健康發展,政府自身也疲于奔命,效率低下;從行業企業上看,有行業背景的職業院校在自身發展中受制較多,行業部門也多從自身利益出發對職業院校管得過多過死,職業院校在適應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漸行漸遠。我們認為,政府與職業教育的關系和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具有關聯性,在職業教育由外延規模擴張轉向內涵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政府同樣需要轉變管理觀念,更新體制機制,提高人員素質。
(二)職業院校:思路失衡
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的統一性決定了職業院校必須“請進來,走出去”,即通過與外界更加廣泛的交流,以開放、靈活、發展的眼光開門辦學。但在實際發展過程中,相當部分職業院校過于依賴政府或主管部門政策性的規劃,課程與專業建設按部就班,缺乏實效性,培養的畢業生與區域經濟對人才的實際需求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職業院校本身的官僚化、行政化則越來越嚴重。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職業院校因為有政府近乎“溺愛”的支持,弱化了職業院校自身的免疫能力,無論是學校宏觀發展思路,還是師資隊伍建設,逐漸形成固有套路,上至學校領導,下至一線教師均缺乏足夠創新,職業院校逐漸成為向本科輸送學生并成為本科院校的附庸,“職業”內涵有逐漸淡化的趨勢。
(三)企業:動力缺失
企業與職業教育的依存關系,不僅表現在人才供需上的依賴關系,還在師資隊伍建設和員工培訓以及師生實習實訓中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明確規定,企業、事業組織應當接納職業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的學生和教師實習。由此,無論從現實發展還是法律規范方面,企業都應該積極參與職業教育,在實現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中發揮自己應有的積極作用。但在現實生活中,企業缺乏參與職業教育的熱情與動力則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人才需求與評價機制上,企業內部創新機制不足,流水車間里的單純體力活對人才的需求更多的是工作態度、反應靈敏上的要求,企業認為可以通過員工崗前培訓提升工作滿意度,對參與職業教育缺乏內在的支撐動力;二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上,無論是專業課程與通識課程設置,還是教學方式與培養目標,職業院校都趨向于大批量、統一化,培養的學生沒有個性特征和專業標識,在促進企業發展過程中未能體現其固有的職業教育價值。
(四)政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政校企合作作為職業院校提升自我、擴大影響的重要辦學方式,逐漸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形式有余,內容不足。如前所述,政府因錯誤政績觀的影響,在過多的參與到職業教育過程中,不一定大事小事都能辦好,最終受制于自身能力與體制機制影響。企業在參與多方合作過程中,外部因素影響大于內部自身動力,甚至因為政府“強迫”不得不參與校企合作。職業院校則由于自身協調能力及影響能力有限,在開展政校企合作中往往雷聲大雨點小,宣傳多實用少。
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運行機理
(一)政府在市場機制下對職業教育的宏觀掌控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應該是市場而不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同理,職業院校資源配置也應在市場框架下通過自由平等的競爭實現優勝劣汰,由此,政府需要改變角色定位,從宏觀而不是微觀上對職業院校的發展起指導作用。在布局均衡上,政府基于信息與資源優勢對職業院校在一定區域中的數量及規模進行總體把握,最大限度發揮資源利用率;在資源均衡方面,政府在政策、資金等方面可以有方向性的向農村職業教育薄弱地區投放,從宏觀上掌控職業教育城鄉區域間的協調發展;在發展均衡方面,政府依據區域經濟發展態勢,做好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的平衡,同時,應該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制定職業教育退出機制,對那些缺乏辦學特色和競爭力的職業院校,要通過重組、改型甚至破產等方式使其退出職業教育。使職業教育保持良性競爭發展是政府宏觀調控的總體方向。
(二)職業教育非均衡發展態勢下的動態過程
職業教育均衡發展是一個理想狀態,遵循“非均衡———均衡———非均衡”的發展路線。首先是區域經濟發展給職業教育提出了具體要求,職業教育在發展的過程中,必須選擇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特點的專業優先發展,同時,職業院校在地區分布上也因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而有差異,加上因經驗不足而導致職業教育在發展水平、區域數量等方面出現差異,職業教育呈現“非均衡”態勢。隨著職業教育質量與規模的逐步發展,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水平和數量上有了較大提升,向社會提供的技能型人才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職業教育開始與區域經濟協調并行發展,呈現“均衡”態勢。但這種均衡態勢在復雜的市場經濟環境下,必然會隨著社會就業人口、產業結構、人才需求標準的變化而變化,職業教育必須在專業結構調整、師資隊伍建設、招生就業指標等方面根據區域經濟發展情況作相應改變,職業教育又處于“非均衡”態勢。職業教育也就在這種“非均衡———均衡———非均衡”的動態發展過程中,通過不斷地適應與調整,逐步成長與發展起來。
(三)“四位一體”的協同發展模式
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的緊密聯系特征使其發展具有多因素、廣視角、寬口徑特征,我們將與職業院校發展相關的政府、社會、企業行業及職業院校本身等四者綜合考量,形成“四位一體”協同發展模式。“四位一體”協同發展模式的運行機理是,政府基于經濟領域的價值規律將資源配置權限交給市場,市場依據供求關系實現社會經濟發展“非均衡———均衡———非均衡”的動態發展過程。同理,職業教育均衡發展追求的目標也是職業教育各種資源的供求關系均衡,其中包括生源、師資力量、專業設置、一定區域內的職業學校數量、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量等,影響供求關系均衡的因素有社會、職業院校、政府、企業行業等。我們將這四個影響因素稱為“四位”,職業教育均衡發展為“一體”。“四位一體”協同發展模式要求社會、職業院校、政府與企業行業各司其職,相互配合。社會對職業教育均衡發展的影響是,社會通過形成一定的文化意識形態對職業教育及其培養的人才進行綜合評價,影響甚至左右職業院校與政府對職業教育的認識,進而影響職業教育制度的制定與實施。職業院校是職業教育均衡發展的核心,各種因素均需要在職業院校里經受檢驗,作為中心,職業院校需要綜合各方資源和意見,制定適合自身特點的發展路線,因此職業院校的發展絕非自我單向度前進,需要與外界進行充分的資源和信息交流。政府在職業教育均衡發展過程中起宏觀調控作用,通過政策、制度、經費等杠桿對職業院校進行方向性調控。企業行業是人才的最終落腳點,既需要社會各界向企業行業提供為我所用的優質人才,企業行業本身也需要與外界保持信息交流暢通,實現可持續發展。“四位一體”協同發展模式將職業教育置于社會大環境下,有利于職業院校擴展視野,強化辦學能力,同時將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有機聯系起來,從經濟學角度認識職業教育均衡發展的固有含義,有利于職業教育本身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李平張艷艷單位:重慶財經職業學院
- 上一篇:黨風廉政建設工作匯報專題15篇
- 下一篇:產業安全下中國服務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