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集理論分析應用論文
時間:2022-04-01 02:33:00
導語:地理集理論分析應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研究證明,產業地理集中能改善產業生命力,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文章首先探討了產業地理聚集的原因,并指出自然優勢聚集力、外溢聚集力和人文凝聚力是產業地理集中的基本動力;然后提出了利用產業地理集中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思路。
關鍵詞:產業地理集中;產業區位;區域經濟
一、產業地理集中: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捷徑
產業地理集中或產業蔟群是指某一特定產業的企業大量聚集于某一特定地區,形成了一個穩定、持續有不尋常的競爭優勢集合體。工業化時代的代表性產業像鋼鐵工業、化學工業、汽車工業、造船業等大規模聚集于某一特定的地理區域。硅谷高技術產業和底特律汽車工業的集中是單一產業的地理聚集的兩個最有名的案例。克魯格曼等人提出硅谷型聚集不是一個例外而是具有規律性。現在學者們越來越發現,產業聚集無處不在、無所不有。在美國,有名的聚集還有華爾街的金融業、好萊塢的娛樂業、加利福尼亞的釀酒業、華盛頓的煉鋁業等等。伊利森和格拉澤(EllisonandGlaeser)通過對制造業的地理集中的研究得出結論認為,每個產業都顯示出過度的集中,459個四位數SIC產業中的446個有明顯的聚集。波特(Porter)指出產業地理集中是提高產業競爭力的基本因素,并認為“蔟群”(Clusters)的因素支配著當今的世界經濟地圖,它是每個國家國民經濟、區域經濟、州內經濟甚至都市經濟的一個顯著特征,在經濟發達國家尤其如此”。
蔟群在一個國家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正如波特教授所說;“貧困國家由于缺乏發展完善的蔟群,他們在世界市場上,憑借廉價的勞動力和自然資源參與競爭。要超越這一階段,發展功能完善的蔟群是必不可少的。對于那些欲從中等收入轉入發達經濟行列的國家來說,蔟群是一個尤其重要的制約性因素”。風行世界的高新技術開發區、高科技園區、創業園區等形形色色的園區不是產業區位理論或產業地理集中理論在實踐中的運用,無非是運用政府的力量造成產業的地理集中,創造一個全新的產業蔟群,從而獲取更高的生產率和持續的競爭優勢。
人們不禁要問,在網絡經濟時代,通過鼠標的點擊就能從世界各地獲取信息和生產要素,就能完成各種交易活動,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區位還能像以前那樣發揮作用嗎?或者說產業區位在全球性競爭中還那么重要嗎?這一問題實際上就是波特所提出的“全球經濟中地理位置的悖論:即全球經濟中持久性的競爭優勢,卻在遠方競爭者無法匹敵的當地要素——知識、關系和動機中日益重要”。有鮮明的依據表明在眾多的領域中,產業地理集中不是削弱了,而是增強了,創新和競爭優勢在地理位置上是越來越集中了,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馬太效應”越來越明顯了。
二、產業地理集中的理論解釋
某一產業在特定的地理區域自然聚集并形成持續的競爭優勢是一個漫長過程。眾所周知,我國許多地方的“名、優、特”產品都具有悠久的歷史,這些產業的早期聚集過程很難考究清楚。據目前的研究來看,產業地理集中引力有:
第一,自然優勢聚集力(naturaladvantageagglomerationforces)。自然優勢聚集力是產業地理集中的基本作用之一。自然優勢的含義相當廣泛,它不但包括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單個方面的優勢,還包括兩者的組合優勢以及自然形成的社會經濟資源優勢。如某一地區有發展某一產業的自然資源優勢,但自然環境地不適合于該產業的發展,則這種自然資源優勢的聚集力將相當弱。伊利森和格拉譯(EllisonandGlaeser)通過對美國產業聚集的實證分析得出結論認為,自然優勢聚集力可以解釋20%左右的產業聚集現象。自然優勢可以說明種植業、釀酒業、食品制造加工業、旅游業、交通運輸業、造船業、采掘業與冶煉業等原材料產業的聚集現象。但自然優勢也難以解釋為什么有的地區具有發展某產業的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兩方面的優勢,但該地區卻并未發生產業聚集的現象。社會經濟資源優勢包括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和便捷的交通運輸條件等。交通運輸條件一直是古典區位理論中的最基本要素,交通運輸上的便利和低成本是許多產業聚集的基本動力。現代企業行為理論也指出,一些產業中的企業選址決策對區位成本是高度敏感的,區位是這些產業中的企業選址中的決定性因素。
第二,外溢聚集力。這里的外溢是區位外溢,是指某一廠商的建成將降低其它廠商的成本或提高它們的競爭力的現象,包括物理外溢(比如一家廠商的建成降低了第二家廠商的運輸成本)和智力外溢。智力外溢可以較好地解釋高科技產業大量聚集于大學或研究機構附近的現象,如硅谷型聚集等。物理外溢在傳統產業尤其是傳統制造業中存在較普遍。我們經常會見到,在一個荒蕪的地區一旦建成了較大的企業后,小企業將魚貫而至。這主要是由于大企業的外溢聚集力的緣故。外溢聚集力較常見于城鎮的形成過程中,在由鄉村到鎮再到城市的擴大過程中,由于人口數量的增加,外溢聚集力越來越大,產品差異化程度也不斷增加。傳統商業(店鋪商業)中外溢聚集力也較顯著,如各種商業小區、商業街在實質上是商業的集中,可稱為商業蔟群,外溢聚集力是蔟群形成的基本動力。伊利森和格拉澤認為,外溢是產業地理集中除自然優勢以外的另一個主要動力。
第三,人文凝聚力。人文環境不但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基礎資源,也是一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眾所周知,在全世界華人移居的地方都能形成有活力的華人經濟區,美國的唐人街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意大利和我國的臺灣省是小企業主宰的經濟系統,小企業聚集極為普遍,不同的社區小企業聚集的產業類型是不盡一致的,這種聚集的基本動力就來自傳統人文環境的吸引力。以血緣、親緣、地緣為主的聚集在我國的南方沿海地區如浙、閩、粵等也很普遍,其中以家族團體(血緣、親緣)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蔟群占主體。這種蔟群產生的動力就是人文關系,系統賴以運行的基本因素是信任和承諾,現代交易的最基本方式契約交易并沒有取代信任和承諾成為系統內成員的交易方式,交易成本也相當低,信譽是成員間信任和承諾的最重要因素。由于中國傳統文化源源流長、豐富多彩,不同的社區其人文環境迥異,勞動分工和交易的秩序很難擴展到不同人文環境的社區之間。因此,蔟群的范圍也往往囿于社區的人文邊界以內。波特教授也指出,不尋常的、復雜的或緊迫的地方需求也可以產生蔟群。作者認為地方需求形成聚集的動力就是人文凝聚力。人文聚集力在與文化有關的產業如文體娛樂(戲曲、歌舞、體育項目等)、古跡名勝旅游、傳統手工藝品和飲食等的聚集中起了決定性作用,日常所講的“茶文化”、“酒文化”、“飲食文化”等都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其產品或工藝也只局限于該地區的某一個小區域內,離開了特定的區域就無所謂“特”了,這是由人文聚集力的引力場決定的。
當然,對于一個具體的產業聚集而言,上述三類聚集力可能是單個起作用,也可能是多個力的產物,或者還有別的作用力在起作用。一旦產業地理集中開始形成,就會出現一個自我強化的循環,尤其是當地政府持支持態度和地方競爭富有活力時更是如此。
三、產業地理集中理論的應用
目前,我國經濟正處于結構大調整時期,抓大放小、西部大開發等戰略性舉措對區域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有很大影響。產業地理集中既是區域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之一,也應是其有效手段。
第一,通過產業地理集中優化產業組織結構。產業組織結構不合理是我國大多數產業的通病之一。而產業的地區分散則是造成產業組織結構不合理的基本原因之一。在信息技術革命的沖擊下,定制化生產已在各行各業廣泛傳播。定制化生產基本上是無庫存生產系統,及時供貨是其運行的基礎。主導廠商的供貨送達距離限于數小時之內,其結果帶來了眾多中小廠商圍繞一家核心大廠商布局的狀況,或者大廠商直接把生產基地遷入到產業聚集區域。定制化生產模式對廠商空間布局調整影響明顯。以寶馬公司為例,它具有三層供貨系統:按天供貨,按小時供貨和按生產過程供貨。第一層供貨廠家遍布德國;第二層供貨廠商位于裝配廠50公里的范圍內;第三層次的廠家的運輸距離不超過30公里。及時供貨方式在我國已被一些公司采納。以上海大眾為例,1990年以前,上海以外地區的供應商數量占國內總數的46%。20世紀90年代以來,引入及時供貨方式,促使了供貨廠商的就近布局。除了在上海市區發展新的供貨廠商外,大眾公司原有的距離供貨廠商(如貴州、湖南等)也開始在上海附近建立工廠。其結果是,到1997年上海以外地區供應商所占比例下降到36%,外地供貨商中也有一半位于江蘇、浙江鄰近省份。產業地理集中為定制化生產鋪平了道路,又能優化產業組織結構。
第二,用產業地理集中理論指導區域經濟分工。在工業化初期,區域經濟分工基本上遵循產業垂直分工的原則,即經濟較發達、區位條件較好的地區(如沿海、沿江、中心城市等)以高附加值的下游產業為主,而欠發達地區則以開發初級原材料或低附加值的中間品等上游產業為主。這種配置在工業化初期是有利于經濟的發展。然而,隨著經濟發展階段的更替和產業生命周期的變化,在工業化初期以垂直分工為特征的產業配置格局到了工業化的中后期階段,就會遇到較大阻力,就是說欠發達地區將不甘于維持是發達地區的原材料基地的角色,發達地區原來較集中的一些加工產業如紡織業、精煉業等將會失去競爭優勢。欠發達地區期望通過水平分工來較大規模地促進產業集中,獲取較高的聚集效益。產業在國際間和地區間的轉移過程實質上是產業區位的重構,是發達地區的衰退產業向欠發達地區傳遞的過程。因為在發達地區失去競爭力的產業或衰退產業在欠發達地區則可能仍有較強的生命力和比較優勢,這些產業可能在欠發達地區具備產業集中的基本條件。如目前我國紡織業正由沿海大城市向產棉區轉移,即“東錠西移”。又比如,山西省是我國最重要的煤炭產地,其煤炭開采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山西并沒有因此而富起來,20世紀90年代有一段時間甚至是產煤越多,虧損越多。這里有兩個原因:一是煤炭產業本身已陷入衰退產業,產業利潤宰下降;二是煤炭深加工產業和高度依賴煤炭的加工工業(如電力工業)發展不足,煤炭工業沒有形成產業聚集,自然優勢沒有轉變為經濟優勢。近年來,山西通過發展煤炭深加工產業(如精煉煤業、煤炭化工業等)和煤炭發電工業,經濟效益有顯著提高。這實質上就是煤炭產業聚集的效益。另一個比較典型的案例是,云南省盛產優質煙葉,但煙草種植業并沒有顯著的經濟效益。改革開放以后,云南重點發展了煙草加工業,使煙草業在云南的聚集不但推動了煙草種植業、卷煙工業,還促進了其它相關產業以及第三產業的發展。這種產業聚集的效益是巨大的、持續的。因此,在區域經濟分工中,逐步引導從地區間的垂直分工為主的格局走向地區間的水平分工為主的格局演化,進一步發揮各地區的自然優勢,發展各具特色的優勢產業是區域經濟調整的基本原則。
- 上一篇:論貿易減少壁壘應對放緩
- 下一篇: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