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生物技術應用影響

時間:2022-03-28 08:25:00

導語:現代農業生物技術應用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農業生物技術應用影響

一、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的風險

現代生物技術由一組新技術組成———基因組學、組織培養、微觀繁殖、遺傳標記輔助育種、基因移接和轉基因[1]2,還包括分子生物學、生物信息學等。圍繞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的風險討論主要集中于轉基因作物的環境釋放、遺傳控制育種所帶來的對環境的影響和人類健康的影響。轉基因魚、畜禽動物基因工程研究因為處于試驗研究階段,尚未有其產品引入自然界和人類的食物鏈中,公眾的關注主要集中在倫理方面。(一)轉基因及其產品的環境安全性轉基因作物種植可能帶來的某些環境外部性,由于具有不可逆轉性,引起人們極大的關注。轉基因作物在自然環境種植釋放,因為自然生態系統的復雜性與開放性,即非實驗條件下的不可控性,環境影響必然存在。但是我們不可能確切知道新生物體與那些自然生態系統中的已有生物體是否會發生相互作用,以及作用的后果又是什么,因此,對環境構成的風險非常難以評估。人們非常關注轉基因作物在自然環境種植釋放,是否會發生水平基因轉移使標記基因漂移到非目標物種、與近緣物種異型雜交變成雜草,轉基因植物的抗病毒基因是否會導致新的病原菌產生等等影響問題。水平基因轉移(HorizontalGeneTransfer,HGT)是指遺傳物質在兩個不具有親和性的有機體(供體與受體)之間轉移。轉基因作物發生HGT的可能性及造成的影響并不需要過多的憂慮,除非有充分的證據證明從植物到其它生物體的HGT造成了嚴重影響。事實上,自然生長的植物中遺傳基因的流動是普遍存在的。所有的農作物在某些地區都有自己的親緣植物,而如果兩個物種的生長數量非常接近,則基因流動的現象就會普遍發生。目前被批準商業化生產的轉基因植物中,大部分是以抗病、抗蟲、抗除草劑、抗逆境為目標,這些具有特別遺傳特性的轉基因植物在特定環境下的生存能力明顯強于普通植物,因而具有轉化為不可控制雜草的能力。但是,遺傳修飾作物與栽培種一樣,轉變成雜草的可能性都非常小[2]?!敖K結性技術”即遺傳應用的限制技術(GURTs)選育的不育種子,不會污染基因庫,因為這種特征不能傳遞,但是,不育種子的外源基因可能漂移污染其它植物,因為植物中遺傳基因的流動是普遍存在的。農民如果留存不育種子繁殖的第二代種子來年種植,具體品種的遺傳應用限制技術(V2GURTs)限制了第二代種子的繁殖能力,可能對農民造成嚴重的經濟后果。病菌和害蟲能快速適應新的抗性基因[3],但是沒有證據表明轉基因植物的種植可以造成新的病原菌和害蟲的產生??瓜x作物或那些基因工程藥物可能殺死非目標生物體(例如美洲產的一種褐色的大蝴蝶),甚至是有益的昆蟲和真菌[4]。轉基因Bt玉米毒死黑脈金斑蝶的幼蟲可謂轉基因作物短期不良反應的一個實例[5],據推測長期不良效應的發現正如六六六、DDT、PPA等藥物的不良效應一樣需要一定時間。盡管經調查有人指出,這項實驗是有意不模擬自然環境所進行的非選擇性實驗。一些內生殺蟲劑作物像紫云桿菌(Bacillusthuringienesis,簡稱Bt)作物(如Bt玉米、Bt棉花、Bt大豆、Bt馬鈴薯),導入了對殺蟲劑進行編碼的基因[6]186,諸如此類的抗病、抗蟲等轉基因作物的大量種植極大的減少了殺蟲劑的使用量,可增加生物多樣性??共?、抗蟲、抗除草劑、抗逆境等轉基因作物的大量種植,在特定環境下的生存能力明顯強于普通植物,可能會對本地普通植物造成侵害[7];抗除草劑轉基因作物的種植,必將大幅度提高除草劑的使用量,從而加重環境污染的程度以及降低農業生物多樣性;轉基因作物在已有的7000多種糧食作物中所占比例雖小,然而,大規模種植勢必減少農業生物品系的多樣性。轉基因作物對生物多樣性的危害基本上是假定的,人們對食物的需求而將自然生態系統轉換成農業生態系統是生物多樣性所面臨的最大威脅[8]。相對于發達國家對生態環境的過渡開采和浪費以及發展中國家人口數量給生態系統造成的巨大壓力[9],轉基因作物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并未造成嚴重后果。(二)農業生物技術及其產品對人類健康的風險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還不可能準確地預測一個轉基因作物及其產品中的外源基因在新的生物體中會產生什么樣的作用。科學家還不能令人信服地用已知的有關轉基因食品的化學成分來預測轉基因食品的生化或毒理學效應。一種轉基因食品在化學成分上與其自然存在的對應食品相似,并不能夠說明人類食用該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10],因而轉基因作物性食品的食用安全性問題受到公眾的普遍關注。公眾對轉基因作物食品的食用安全性的擔心與疑慮主要是:轉基因植物食品中的外源基因的安全性;轉基因作物中外源基因編碼產物的安全性;轉基因作物中的外源基因被攝人人體后,與動物或人類的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能否發生相互水平基因轉移(HGT),進行基因交換的可能及其影響;轉基因作物食品中抗生素標志基因編碼蛋白是否會使食用者產生抗生素抗藥性,以及外源基因、表達產物及其代謝產物的直接毒性、過敏性、抗藥性等。傳統科學界的大多數人不認為消費轉基因食品對公眾構成了潛在的危險。目前來講,除了轉巴西堅果基因大豆有致敏性,轉GNA基因馬鈴薯的安全性有爭議外,其它許多的轉基因食品已被現在的研究結果證明是安全的,但轉基因食品的長期效應有待探討[11]。對轉基因食品持安全態度的英國皇家學會證實并指出[12]:(1)轉基因產品通常與它們的常規對應物是相同的,例如用轉基因甜菜生產的食糖;(2)作為加工的結果,大多數轉基因食品將不包含能存活的基因或DNA,因此,這些物質不能被傳遞;(3)當“外源”DNA在人的唾液里能存活20分鐘、在人的胃里能存活8秒鐘時,沒有證據表明這樣的DNA被結合本論文由整理提供

進人類細胞的遺傳物質中了。……結果,人類和其他動物食用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當然,也有持疑慮態度的專家。原中科院生物科學與技術局局長錢迎倩分析說,轉基因的商業化只是最近幾年的事情,而轉基因生物對環境及人體健康的影響可能需要10年、20年甚至是40年才能觀察出結果,危險也許是潛在的。國家環??偩稚锇踩芾磙k公室官員王捷,以另一種方式表示其對轉基因作物及其產品的安全警示:“過去誰也不知道四環素有問題,等我們的牙黃了,就晚了。要知道,對于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誰也說不好?!崩缫环NBt基因的產物Cry9C,在稱為StarLink的玉米中表達,被懷疑可能是一種潛在的過敏原[13]。美國環保局僅批準其用于動物飼料,禁止其用于食品生產。但是,2000年9月及隨后進行的檢測卻發現,許多玉米食品中竟然含有StarLink。生產StarLink的玉米的美國阿凡迪斯公司,2002年3月為消費者的集體訴訟支付了900萬美元。此外,為回收市場上可能含有StarLink的300多種食品,阿凡迪斯和相關保險公司支付了約10億美元。2002年6月,英國《自然生物技術》雜志發表的一篇評論稱,值得慶幸的是,目前還沒有發現混有StarLink的食品影響消費者健康的情況。但如果這是一種用于生物制藥的轉基因品種混入人類的食物鏈,情況又會如何呢?[14]英國動物飼料咨詢委員會的一項新近研究提出,轉基因物質可能被傳遞給吃轉基因飼料的動物[15],顯示了這些基因可能在動物飼料的生產過程中經受住了加熱程序。據此推測,人類吃下用這種飼料喂養的動物產品也可能吸收轉基因物質,但是尚沒有采取正式的科學測試來檢驗。同時,種植和食用轉基因作物及其產品對人類健康和食品安全的也有積極意義。我們不應該忽略發展中國家因食物短缺所造成的人類健康問題,尼日利亞農業部長哈桑•阿塔姆在《華盛頓郵報》的一篇文章中這樣寫到:“我們不想因為有人錯誤地認為我們不了解生物技術的風險或將來的后果,就要我們放棄農業生物技術?!?我們不會因為有人認為他們比別人更懂得如何生活或者他們有權強加其價值觀這類大錯特錯的觀點,就放棄農業生物技術。殘酷的現實是,如果沒有農業生物技術的幫助,許多人將無法生存?!盵16]此外,抗病、抗蟲類轉基因作物例如Bt玉米、Bt棉花、Bt大豆、Bt馬鈴薯等的大量種植,極大的減少了殺蟲劑的使用量,由于農藥使用量的減少,農民的健康狀況也得到改善[17]。安全永遠是相對的,絕對安全的食品根本不存在。因此,有理由相信公眾對農業生物技術及其產品(轉基因作物食品)的食用安全性的質疑在所難免,危險也許是潛在的,轉基因食品是否具有有害作用如引起食物中毒,引發致癌、致畸和致突變,或產生過敏、營養不良和感覺不良等后果,需要長期的觀察和科學檢驗才能得出結論。(三)農業生物技術及其產品的安全管理隨著轉基因生物國際貿易的不斷發展,轉基因生物安全性的管理從一開始就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從事轉基因研究和開發的國家各自均有比較完善的、以科學為基礎的管理規則,這些制度的建立對轉基因的研究和開發的健康而有序地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有關生物安全管理事務國際間的協調和國際統一法規也逐漸趨于達成,世界各國及國際組織制定規則的程序來確實保護人類健康與環境安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組織制定了國際《生物安全議定書》,2001年1月,包括我國在內的113個國家(地區)在加拿大簽署聯合國《生物安全議定書》。其中明確規定,消費者有對于轉基因食品的知情權,轉基因產品越境轉移時,進口國可對其實施安全評價與標識管理。2000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FAO/WHO)了轉基因食品潛在過敏性評估程序,2001年Inter2governmentalTaskForce提出了生物技術食品的一個特別法規,稍后,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組織專家咨詢委員會,整合了IntergovernmentalTaskForce提出的評估程序,公布了一個新的轉基因食品潛在過敏性評估程序。FAO與WHO擬將轉基因食品納入國際食品法典的內容,規范轉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2NIDO)、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等則主要在生物安全評價和管理的規范程序和技術標準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目前各國在實驗室安全方面,均制定了比較完善的指南和規范,而在轉基因產品安全管理方面還沒有統一的國際標準,在管理方式上各國間存在明顯差異。根據監控原則和管理方式的不同,國際上主要有3種管理模式:以產品為基礎的模式———以美國為代表,監控管理的對象應是生物技術產品,而不是生物技術本身;以工藝過程為基礎的模式———以歐盟為代表,重組DNA技術有潛在危險,不論是何種基因、何類生物,只要是通過重組技術獲得的轉基因生物,都要接受安全性評價和監控;中間模式———包括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和許多發展中國家。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新西蘭、俄羅斯、瑞士、挪威、韓國以及歐盟國家陸續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體系。發展中國家的生物技術發展和安全管理起步較晚,近年不少發展中國家急起直追,技術研發投入增加,立法管理進程加快。拉美的阿根廷、巴西、墨西哥,亞洲的印度、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沙特阿拉伯、斯里蘭卡,非洲的南非、埃及、尼日利亞、肯尼亞等,分別頒布了本國的生物基因工程法規。我國政府十分重視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問題。1993年12月份國家科委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辦法》,提出了轉基因的申報、審批、安全控制。1996年7月份農業部了《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實施辦法》,要求對轉基因生物要登記、審查。1999年國家環保總局了《中國國家生物安全框架》,提出了我國在生物安全方面的政策體系、法規框架,風險評估、風險管理技術準則,國家能力建設。2001年5月23日國務院公布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在這個條例里面,把農業轉基因生物進行了定義,規定了對研究、試驗的要求,要取得的安全證書;生產、加工,要取得生產許可證;經營,要取得經營許可證,要求在中國境內銷售列入目錄的農業轉基因生物要有明顯的標志,要標識;對貿易也規定了所有出口到中國來的轉基因的生物以及加工的原料,都需要中國頒發的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如果不符合要求,要退貨或者銷毀處理。農業部2002年1月5日頒發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農業轉基因生物進口安全管理辦法》、《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三個配套規章,加強我國對農業轉基因生物實行標識管理。2002年4月衛生部了《轉基因食品衛生管理辦法》,也是對所有的轉基因食品要求標識。這些規章制度保障了我國農業生物安全和食物安全。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從1996年的170萬公頃增加到2005年的9000萬公頃,全球轉基因作物栽培國家達到了21個。來自澳大利亞經濟學家的一項研究指出,估計到2015年,全球在轉基因谷物、油菜籽、水果和蔬菜上將獲得潛在利益2100億美元。沈桂芳認為,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到2010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將達115億公頃,屆時將會有30個國家的1500萬農民種植轉基因作物[18]。據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機構統計和預測,在全球范圍內,轉基因作物的銷售額2005年將達到80億美元,2010年將達到280億美元[19]。巨大的經濟利益將影響不同的經濟群體和世界經濟格局。(一)對不同經濟群體的收益影響現代農業生物技術能夠產生巨大的經濟利益。但哪些經濟群體能夠從中獲得經濟收益,或者所獲得經濟利益的比例大小,對此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觀點。一般而言,生產者通常是以利潤為導向的市場參與者,主要考慮的是成本和收益問題。由于農業生物技術具有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改進農產品品質,增進農業產量和增加農民收人的優點,因此,通常情況下農民會采用生物技術。但是,在轉基因農產品市場需求和技術采用成本不確定的情況下,他們不得不考慮技術的采用成本,與常規技術不同的是,生物技術將更多地涉及知識產權和私人壟斷問題,可能增加技術的采用成本。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的采用導致農產品生產成本的下降和投入使用的使用效率,進而導致農產品價格的下降,消費者將因價格的下降而得到好處,但這些技術也可能存在衛生方面的問題而增加消費者的健康成本??柹热斯烙嫹N植Bt玉米能夠減少殺蟲劑的使用,每英畝平均節約成本2180~14150美元。他們估計美國農民從種植抗除草劑基因的大豆上可能獲得的平均利潤增長為每英畝5165美元[1]12。Fslck2Zepeda,Traxler和Nelson的研究發現,在1996年,美國的農場主從Bt棉花中獲得大部分利益(59%),而基因開發商孟山都(Monsan2to)公司只獲得21%,消費者得到13%,基因種子供應商DaltaandPineLand公司得到5%。他們還在1999年的研究中發現,在1997年的耐除草劑大豆的收益中,50%由農場主獲得,21%由消費者獲得,農業生物技術公司只得到22%[6]39。但也有不同的研究結果,是否所有的生產者都將獲得這些經濟利益尚屬可疑。有研究表明,從1999年常規油菜籽和三種耐除草劑品種油菜籽的成本和總收入的對比中可以看出,雖然使用注入抗除草劑基因的加拿大油菜的除草劑費用較低,但是它們的種子成本較高??偟膩碚f,由于產量低,發現注入抗除草劑基因的油菜籽品種的每英畝估計總收入較少[1]12。另一項關于生物技術大豆的研究表明,消費者和生物技術公司獲得好處,但對農場主來說,由于單產增加導致價格下降,其好處被抵消了。一項關于Bt玉米的研究表明,Bt玉米種子的價格太高,除非農場主面臨歐洲玉米鉆蛀蟲傳染的概率較高且單產水平高于平均水平,否則生產效率的改善和減少農藥使用所產生的效益就不能彌補其成本[6]40。還有許多利益是無法計算的。黃季等人的調查表明,在中國,由于使用轉基因抗蟲棉新品種,農民在農藥噴藥次數上減少67%,成本降低82%。盡管這個效益被新品種成本提高(轉基因抗蟲棉品種的種子要比非轉基因棉花品種的種子價格高100%~250%)所抵消,但對農民健康成本(因噴灑農藥農民經常中毒)而言則降低非常大,即農民因噴藥次數的減少而降低了中毒幾率(67%)[20]。(二)對不同地區的經濟影響現有技術條件下獲得批準被廣泛應用的轉基因作物,不僅使全球農業生產增產、增收,而且還減少農藥用量,既降低了生產成本,又減輕了環境污染,具有明顯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但是國際利益分配有很大差異。2005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達9000萬公頃,美國國際農業生物基金會的報告說,從栽培面積上看,美國以4980萬公頃遙遙領先,其次是阿根廷、巴西和加拿大,分別為1710萬公頃、940萬公頃和580萬公頃[19],這四個國家占據了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91%的份額。目前轉基因作物和技術的專利被發達國家的20多個大公司所壟斷,作為農產品生產和出口大國,美國在生物技術的開發和應用上都走在世界前列,從中獲取的利益是最大的。自1996年以來全球轉基因作物的市場額逐年增加,估計2005將達到80億美元,2003年美國種植轉基因作物的生產者從中獲得約19億美元的經濟利益,預計中國將在2010獲得潛在利益約50億美元。農業生物技術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使全球消費者以享受較低價格的形式獲益,在農業生產中,食品真實價格的下降是全面技術變革的長期結果。事實上,依靠下游食品加工業和零售業的競爭,這些節省的成本以較低價格的形式被傳遞給消費者。寡頭壟斷的下游產業能從技術變革中獲得增加的租金,結果消費者不能完全占有農場產出價格降低的好處。同時,消費者還從轉基因產品(轉基因“功能食品”、“強化營養食品”)的健康性、安全性、便利性以及品質性(比如改善口感、口味、色香)等方面獲得潛在利益。顯而易見,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消費者因為轉基因食品管制制度的不同,偏好的差異,信息對稱性異質等因素獲益情況是不同的。一方面消費者可以享受到農業生物技術帶來的利益,另一方面消費者對生物技術產品的關注日益影響轉基因商品的生產和貿易。

三、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的國際貿易問題

轉基因產品的貿易問題主要表現在各國之間的國際貿易壁壘上。轉基因作物生產大國北美等國家出于維護本國利益,保護出口,認為轉基因作物的安全性有保障,并堅持轉基因產品在出口時無需經過進口國的批準;而歐盟、日本和大多數第三世界國家為了保護其本國農民的利益,則極力主張限制或禁止轉基因產品的進口。國際貿易爭端的實質是國家之間利益的對抗。各國之間復雜苛刻的農產品進出口技術法規、標準和質量認證制度,以及進出口商品包裝、標識、檢驗、衛生、環保等要求,構成了更為隱蔽,更難應對的貿易技術壁壘。在農產品問題上,美國認為歐盟對轉基因問題的過于謹慎,是保護主義者的慣用手法[21],世界貿易組織成為雙方對抗的場所。《實施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協議》(SPS)和《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TBT)是兩個與轉基因生物體問題密切相關的WTO協議,與貿易壁壘有關的SPS主要是為了保護人類、動植物的安全和健康,TBT主要解決一些與保護消費者有關的問題,例如欺騙。兩個協議旨在阻止各國政府出于本國利益設置苛刻的貿易壁壘,同時,這些協議也是解決各國之間國際貿易爭端的國際法律框架。(一)對日本的貿易影響眾所周知,美國是日本大豆、玉米等農產品的主要供貨國,日本每年進口大豆約450~500萬噸(其中80%來自美國,中國僅占3%~5%)、玉米1600~1650萬噸本論文由整理提供

(90%以上來自美國,中國僅占1%左右)。美國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轉基因食品生產國,其60%以上的加工食品含有轉基因成分,70%以上的大豆、30%以上的玉米是轉基因產品,日本從美國進口的農產品中極可能含有轉基因成分。日本“標識法”的實施將直接影響國內轉基因農產品消費,從而使日本食品公司轉向從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進口非轉基因農產品,由此有可能使美國對日本玉米和大豆出口減少。尤其是在日本進口的1600~1650萬噸玉米中,有200~300萬噸是直接供食用的,顯然,日本有可能將這部分玉米的進口從美國轉向其他國家。如據美國大豆協會日本代表處稱,日本2001年的非轉基因大豆進口量將猛增40%,達100萬噸,印俄密(IOM)(指印第安那,俄亥俄和密歇根三個州)大豆將不再受歡迎。美國大豆協會預計印俄密大豆的進口量將從1999年的3615萬噸和1998年的73萬噸降至2萬噸[22]。(二)對歐盟農產品貿易的影響據統計,由于歐盟施行嚴格限制轉基因農產品的政策,2002~2003年度美國大豆對歐盟12國的出口銷售合同量僅為1億蒲式耳,較上年同期降低了6800萬蒲式耳,也是1990年以來的最低值。由于歐盟傳統上一直是美國的最大客戶,所以出現這一現象令人關注。過去5年內,歐盟12國采購了美國大豆出口總量中的27%。截止到12月初,歐盟12國采購的美國大豆數量占到全年總量的52%[23]。然而,美國農業參贊的法國油籽產量及用量報告中,稱法國繼續傾向于在動物飼料中強制使用非轉基因大豆。這一決定意味著巴西已經獲得了法國大豆進口生意的大部分份額。法國飼料行業一直要求大豆和豆粕供應商對含有1%以上生物科技成分的產品進行標示。(三)對美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最新年度出口銷售報告數據,2002到11月21日,美國2002~2003年度大豆出口量達到757萬噸,較上年同期的803萬噸降低了5173%,完成了美國農業部全年出口目標2421萬噸的31126%。目前已銷售但是未裝船的數量達到760萬噸,低于去年同期的860萬噸。2002年度的出口裝船數據可以看出,從9月1日到11月中旬,美國大豆出口保持在十分強勁的水平上,僅僅比去年同期落后幾個百分點,而如果美國農業部對全年度的出口預測成為現實,那么將會比上年降低近20個百分點[24]。

四、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的知識產權問題

20世紀6O年代以來出現的“綠色革命”是生物技術在農業中應用的典范。正是依靠以先進高產的農作物品種和化肥、現代灌溉技術的引入為特征的綠色革命,給世界農業經濟帶來的進步,極大地改善了全球尤其是貧困、落后國家地區的食物供應,使大批人口解決了吃飯問題,基本避免了歷史上長期困擾貧困國家和地區的饑荒威脅,使該地區人民的福利得到極大改善。農業研發在20世紀60年代的“綠色革命”時期,沒有人對那些在研究過程中使用的基礎育種資源、改良品種以及研究方法、數據和成果提出過知識產權的主張,這些資源被視為公共產品,人人都可免費使用?,F在是全球范圍重視知識產權的時代,無論是私營部門還是公共部門研發的現代農業生物科技都受到知識產權的保護,但是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的知識產權保護已經突破了傳統知識產權保護的范疇,不僅保護作物育種中的實驗裝備、材料和方法,還包括種質資源和基因組信息等的保護。知識產權能確保研發投資者從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的開發和產業化中獲得利益,加速現代農業技術創新;但同時專利、商標、作物育種者權利、研究材料轉讓協議、契約、許可證等一系列知識產權規則的引入,使得現代農業生物技術因為知識產權的制約而嚴重地阻礙后續的創新。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知識產權保護表現出明顯分化的態勢,發達國家擁有絕大多數的現代農業生物創新技術,它們強烈倡導知識產權保護,而且那里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大而有效;發展中國家認為知識產權應用的壟斷對它們的發展進程是不利的[25],這些國家有很小的動力去執行知識產權保護,在一些發展中國家知識產權侵權現象相對嚴重。同時,由于不存在國際專利和國際商標等統一的知識產權體系,國度的不同,以及時效和管轄范圍等因素,使得產權的保護成本非常高昂,也會出現法律問題和國際爭端。幾乎所有國家政府都制定和擴大了與作物創新相關的知識產權政策,同時,國際上,“保護作物新品種國際聯盟”(UPOV)于1962年達成,這是第一個關于作物新品種知識產權的國際協議(其后分別于1972、1978和1991年三次修訂),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WTO)制定的“與貿易相關的知識產權協定”(TRIPs)是規范WTO成員國之間知識產權保護協作的國際性協議。全球范圍的國內國際知識產權體系正在建成并日臻完善。

五、結語

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的發展使世界各國的農業發展和農業經濟格局面臨挑戰與機遇。如果能夠成功利用現代農業生物技術提供的機會,不但可以鞏固綠色革命的成果,克服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而且可以順利應付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F代農業生物技術的應用,遠未達到傳統農業生產的范圍和規模,其發展前景極為廣闊,發展過程將是長久持續的,有關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所產生的影響和問題,其爭論和研究也將持續。

參考文獻:

[1]詹姆斯•D,蓋斯福德等.生物技術經濟學[M].黃祖輝等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王俊杰等.轉基因作物對環境影響的討論[J].分子植物育種,2003,1(4).

[3]MCLNTOSHRA,BROWNGN.Anticipatorybreedingforresistancetorustdiseasesinwheat[J].Annu.Rev.Phytopathology,1997,(35):311-326.

[4]RISSLERJ,MELLONM.TheEcologicalRiskofTransgenicCrops[M].Cambridge:MITPress,1996.

[5]LOSEYJE,RAYORLS,CARTERME.Transgenicpollenharmsmonarchlarvae[J].Nature,1999,399:214.

[6]菲力普G•帕迪.食物的未來[M].溫思美等譯.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7]RISSLERJ,MELLONM.PerilsAmidstthePromise:EcologicalRisksofTransgenicCropsinaGlobal本論文由整理提供

Market[M].Cambridge:UnionofConcernedScientist,1993.

[8]WorldBankCreatinganEnablingEnvironmentfortheSafeUseofBiotechnology,Washington,D.C.:WorldBank,1995.

[9]SERAGELDINI.WorldPovertyandHunger2theChallengeforScience[J].Science,2002,296:54-58.

[10]陳松等.轉Bt2基因抗蟲棉棉籽安全性評價———大鼠、鵪鶉毒性試驗[J].蘇農業學報,1996,12(2):17-22.

[11]魏偉等.轉基因食品安全性評價的研究進展[J].自然資源學報,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