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產業集群及途徑思考

時間:2022-08-18 11:09:00

導語:國內產業集群及途徑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內產業集群及途徑思考

一般來說,民族地區受制于歷史傳統和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因此,盡管民族地區存在集群經濟,但目前而言還處于起步階段。社會各個方面,尤其是相關職能部門重視必不可少。對于民族地區集群發展的研究,當前大多只是停留在發展集群對民族地區具有必要性這一認識層面,而對于如何促進其產生、成長和發展卻難以展開深入的研究。民族地區產業集群的問題一是企業的趨同性很強,差異化不明顯;二是企業的一體化程度高,而專業化低;三是外部環境較差??梢姡褡宓貐^的產業集群有著自己獨有的特點,同時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如何引導民族地區的產業集群往好的方向發展是問題的核心。

一、產業集群的特征與區域經濟發展

(一)產業集群的理論與現實

產業集群(industrialcluster),是指某一特定領城內,相互關聯(互補、競爭)的企業與機構在一定的地城內集中連片,形成上中下游結構完整、外圍支持產業體系健全、具有靈活機動等特性的有機體。產業集群一經形成,它就具有一種自我強化的內在機制促使其進一步的成長,不僅使集群內單個企業的競爭力增強,而且作為一個整體的產業集群也表現出特有的競爭優勢。產業集群的經濟效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產業集群有利于節約交易費用。產業集群化的一個重要結果就是節約交易費用。產業集群內企業大部分交易在群內進行,由于地理位置鄰近,關系密切,可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二是產業集群有利于獲得外部經濟效應。外部經濟效應包括外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范圍經濟。三是產業集群有利于促進專業化分工,提高勞動生產率。在集群內,大量專業化的企業集聚在一地,通過分工與協作,實現規模生產。四是產業集群有利于推動集群內企業間的競爭與協作。集聚加劇了競爭,而競爭是增進企業生存活力的重要因素。五是產業集群有利于創造學習與創新環境。產業集群具有更高的學習與創新效率,主要表現在知識、信息的快速流動和新企業的快速產生與成長方面。

可以說,產業集群是聚集經濟的一種特殊的表現,產業集群表明在有意識引導本地相關主體,如企業、居民和政府對生態環境保護達成基本共識的基礎上,在一個特定的地域內,大量企業聚集在一起能夠促進企業有效地信息交流,特別是面對面的交流。這些信息也包括促進廢料再生利用的信息、清潔生產的技術信息、循環經濟發展的信息等,這樣可以使企業或潛在的創業者及時了解到相關技術信息和市場信息,因而有利于循環經濟所需要的技術創新和市場的發展。另外,在特定地域內多數企業集中,可以通過貿易的方式把另一家企業的廢棄物或副產品作為本企業的原料,建立工業衍生和代謝生態鏈關系。這樣,不僅降低了治理污染的費用,而且企業也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因此,民族地區循環經濟可以以產業集群為空間組織形式,不能夠走分散化的老路,有些地區鄉鎮企業分散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就是明證。民族地區產業集群同時也必須走循環經濟的道路。環境問題是有些傳統產業集群的瓶頸,所以要運用循環經濟的有些理念來發展集群,實現民族地區產業集群和區域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二)產業集群下的區域經濟發展思路

第一,集群經濟的基礎。必須根據民族地區實際,通過實際調研來判斷集群經濟水平、能力及其發展潛力。沒有產業集群經濟現象,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指鹿為馬,不切實際。眾所周知,產業集群的產生是在條件成熟的地區,具備如企業家資源,創業網絡,產業傳統等特定的資源稟賦。缺乏上述軟環境,僅僅憑借民族地區政府的一些園區規劃等硬件烘托,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如果政府以集群的思維去發展區域產業,就應該通過例如改善投資環境、降低創業的制度成本等積極舉措,來筑巢引鳳。民族地區的地方政府的眼光要長遠,借助政府的作用,牽頭規劃,服務支持。企業和區域是否要發展產業集群,要以產業環境、效率和效益為標桿。如云南煙草產業集群,是集煙葉生產、復烤、研發和生產經銷一體的跨區域特色產業集群。

第二,科學的產業集群規劃。民族地區集群存在,也可以培育或規劃,主要看政府如何宣傳、引導,在民族地區,行政力量有時候大于經濟力量。如何以產業集群理念來改造或提升民族地區當前的產業基地建設,這其中當然少不了政府的作用。地方政府可以利用院校和研究院所的知識優勢,通過科學的論證形成區域產業集群發展的具體思路和指導原則。規劃中必須要體現科學和理論,當前在各地的經濟發展規劃中,一定要特別注意因地制宜。不要脫離本地實際情況來做,比如說有些地方根本就沒有產生產業集群的基礎,那就不要在這上面費盡心思。一個好的規劃,要針對民族地區的產業發展實際提出有效的設想,并產生實際效果。

第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我國經濟在高速增長的同時,帶來了諸如環境惡化、資源枯竭等負面效應。國家提出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三大要求納入統一的框架中,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民族地方政府在發展集群經濟的同時,不能只重視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效益,應該樹立循環經濟觀念,利用后發優勢,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循環經濟的根本思想是資源的最大限度的利用,就目前的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狀況而言,由于民族地區生產技術能力和專業化的程度都處于較低水平,使得很多資源很難在單個企業內部徹底消化。因此,這就需要企業在一定地域的集中,即區域集群。

二、民族地區發展產業集群的途徑

第一,培育完善的生產網絡組織。產業集群中規模不同的企業應發揮各自的優勢:龍頭企業在進行垂直一體化生產的同時,還將部分業務向區內中小企業分包;大企業在生產中發揮橫向支撐作用,在核心技術的研制和使用中發揮創新和導向作用,在營銷中以品牌效應發揮縱向紐帶作用;而眾多中小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結成網絡狀,實現生產的社會化、組織網絡化和流通市場化。為此,民族地區產業集群應加強企業間的前向和后向聯系,鼓勵企業采取多種形式,按照產業鏈的不同環節進行專業化分工和協作,努力形成大中小企業密切配合、專業化分工與協作完善的產業體系。同時,要支持和鼓勵產業集群內的信息服務組織和網絡的建設,為企業提供各種信息服務,減少企業信息搜集造成的成本浪費。

第二,形成完善的融資體制。民族地區政府通過制定相應的規劃,鼓勵現有產業集群內企業實現生產社會化、組織網絡化和流通市場化的同時,應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好的制度環境,建立有利于產業集群發展的融資體制:一通過各種優惠條件,招引各種盈利或非盈利性的行業組織,給中小企業提供信用評級、貸款擔保等服務;二要為基層金融機構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經營環境,從而更好地滿足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三要利用民族地區的特殊政策和國家的產業政策,設立產業發展基金、風險投資基金或科技創新基金,對民族地區集群內企業進行引導性的金融支持。

第三,提升集群內企業的持續創新能力。一個地區的經濟競爭力既可以表現為以更高的效率生產同類產品,也可以表現為制造與競爭對手不同的差異性產品的能力。以中小企業為主的民族地區產業集群常常會因為缺乏創新能力而自發地衰落,因而,增強集群內部企業的持續創新能力顯得尤為重要,為促進和鼓勵集群內企業的創新,有關部門應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對集群內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土地、資金、人才、稅收和信息服務等方面的支持,促進企業與相關科研機構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進程。

第四,加強民族地區品牌建設。產業集群的競爭力提升和持續發展與區域品牌樹立是相輔相成的,區域品牌與單個企業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更具有廣泛、持續的品牌效應。因此,引導企業實施名牌戰略,樹立區域品牌意識,鼓勵企業廣告投人,將極大地降低集群內企業的交易成本,促進產業集群競爭力的提升。民族地區因為別具特色的產業基礎,通過別具一格的品牌建設,不僅能夠擴大品牌效應,還能帶動產業鏈的拓展與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