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經濟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1 23:58:0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計量經濟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基于經濟增長的計量經濟論文
一、空間計量經濟學理論概述
(一)經濟學模型
1.空間權重矩陣。
此經濟學模型的空間以及位置信息的數據信息表現力非常強,且主要強調其空間位置的關聯性。通常情況下,空間權重矩陣會依照以下兩種方式來進行空間區域劃分,一種為距離標準,一種為臨界標準。兩種分類方式都建立在假設距離的基礎上,單元距離的經緯信息是衡量距離標準的主要依據,空間權重元素是空間臨界判斷的主要依據。
2.線性回歸模型。
最近幾年,線性回歸模型在空間計量經濟分析中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與空間權重矩陣模型相比,該模型的空間依賴性很強,且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因為該模型中的空間變量元素都會隨著因變量以及外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所以當存在誤差項的元素引入線性回歸模型時,其模型中的各因變量都會存在空間滯后項。
計量監管市場經濟論文
1市場經濟中計量監管工作的特點
計量監管是確保市場經濟有效運行的基本手段。在現代化的市場經濟中,計量科學技術對建立和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貿易洽談、技術交流等活動中,都要靠計量得以保證,否則社會經濟生產無法正常運轉,沒有精確的計量儀器和測量方法,科學實驗甚至高新技術的研究與進步將不能正常進行。我國在法律方面相繼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零售商品稱重計量監督規定》等法律法規,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為例,通過頒布《廣西壯族自治區計量條例》以及縣級以上計量測試研究所(院)等手段來強化計量監管對于市場經濟運行的保障作用。
2目前的市場經濟對計量監管提出的挑戰及存在的問題
2.1計量監管力度不夠,技術機構法律意識淡薄。對于計量執法力度,執法人員在工作時,被檢查對象拒檢或者群眾圍攻的情況屢見不鮮,尤其是集市貿易、偏遠鄉鎮地區,由于監管對象分散、覆蓋范圍有限,無疑加大執法的難度,說明我國在計量方面缺乏有效的監管手段,且處罰力度也不夠。目前的許可證制度采取一次合格審查多次監督復查的形式,對于大多數企業和監督部門而言,監督手段有限,使日常監督抽查流于形式,歸根究底源于我國的法制計量滯后和不夠完善。如《計量法》是在85年制定實施,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該法多條款項已不適應當前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因此,在接到消費者計量方面的投訴時,沒有嚴格的處理流程和對外公開機制,加上違法成本低,投訴成本高,且處罰力度也不夠,消費者往往選擇放棄投訴,使違法行為得不到有效查處。
2.2計量技術機構人員素質偏低,人才短缺。部分縣市的技術機構檢測人才匱乏,計量檢定隊伍的素質有待提高。計量工作人員在日常工作中缺乏緊迫感和危機感,工作積極性不夠、有得過且過的思想,工作能力和業務素質無法適應新經濟形勢的發展,在日常監管過程中對計量法律法規及如何運用等方面的知識相對缺乏,對計量器具的使用方法和原理知之甚少,對電子技術、電腦、綜合實驗等新興技術的使用不夠靈活或不會使用,大多數計量檢定人員的思想狀態仍處于度量衡的傳統時代,嚴重影響計量監管職能在當今市場經濟中的有效發揮。
2.3計量技術機構重復建設嚴重,服務意識薄弱。計量工作量廣面寬,需要人力物力方面的配套完善,檢查技術裝備實時維護和不斷更新,這些都離不開財政補貼,一旦經費得不到滿足,在開始市場檢查時會出現逃檢、拒檢、漏檢等情況,據調查,美國強制管理的計量器具共45種,且主要是度量衡器,工業計量不受政府部門的監管,由工業企業自行監管[2]。美國強制管理的計量器具不多,為提高工作效率他們將檢定和執法合并,而我國實行強制管理的器具多達116種,其他計量器具各級計量行政部門還進行監督檢查,投入的財力資源造成嚴重浪費,效果差強人意。對外服務窗口是聯系百姓與政府的橋梁,是搭建計量監管的有力平臺,而目前部分省市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對外服務窗口的建立仍是空白。
生態旅游計量經濟論文
一、材料收集
一是通過江蘇省林業局林業產業辦公室,梳理、整理泗陽縣現有的林業產業發展資料,把握其林業產業發展的整體情況和區域分布特點。從省農委、省統計局、縣農委、縣統計局及其網站等收集泗陽縣農村、農業發展的基本材料,特別是農村收入、農戶收入的材料和數據,并進行探索性的分析和研究。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全面了解和把握林業產業及農民收入的含義、歷史、現狀及相互關系等;二是通過實地調查對農戶和企業進行走訪和座談,了解和掌握農戶及企業的基本情況和經濟收益情況。機械抽取200農戶進行實地調查和訪談,調查了解2000~2012年間每年的經濟收入及其來源構成,包括家庭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經營支出及純收入等;對企業主要調查和訪談企業基本規模、企業效益、企業對地方經濟的貢獻、企業對農民增收的途徑、及企業增加農民收入的數量估計等。
二、研究方法
利用實地調研和統計資料獲得的數據資料,運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式,科學選取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建立計量經濟學多元一次模型,進行相關性等分析,并根據回歸分析的結果,科學評估林業產業發展對農民收入的影響。
1選擇樣本根據實地調查以及當地林業局、統計局提供的數據,選擇泗陽縣農民2000~2012年人均收入及林業產業收入構成為樣本。由于泗陽縣特色經濟林果及綜合利用、生物質能源林培育及野生動植物培育利用產業發展較為緩慢,農民在這3大產業中獲得的收入較少,對農民收入影響很小,故不予考慮。
2選擇變量考慮到調查數據的可獲得性及研究目的,以農戶人均收入為因變量,即被解釋變量,農戶經營從事林業各產業的收入為自變量,即解釋變量,
我國信息制造業計量經濟論文
20世紀下半葉的信息技術革命是經濟增長最主要的推動力,它對提高企業和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發揮了關鍵的作用。國家之間的競爭,是科技創新和經濟實力的較量。根據對各國的測算,20世紀初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只占5%左右,20-30年代提高到約15%,40-50年代上升到40%,70-80年代達到60%,90年代已經高達70%以上。美國在1929-1978年的50年中,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0%,對資源配置的貢獻率為20%,對人均資本的貢獻率為15%,對規模經濟的貢獻率為13%,對勞動者素質提高的貢獻率為12%。在1950-1962年間,英國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3.9%,德國為81.9%,日本1952-1968年為65%,韓國1955-1970年為56.4%,香港1955-1970年為46.5%,中國1952-1982年為19%,1979-1990年上升到30.3%,1991-1995年達到40%。這說明技術創新已經成為現代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也是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促進產業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信息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催生了一批新興產業的迅速發展。近30年來,信息技術制造業作為關聯度和帶動度極強的產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在美國和日本,韓國和臺灣,信息技術產業已取代傳統產業,成了國民經濟中最大的支柱產業。現代信息產業已躍居美國頭號產業,以信息技術為主的知識密集型產品和服務出口已占出口總值的40%。中國信息產業近10年來年均增速達到32%,大大高于其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更重要的是,信息技術制造業的發展有利于對傳統產業的設備進行改造,促進了傳統產業的結構變化,從而有利于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提升經濟的整體競爭能力。總體來看,中國產業參與國際競爭的過程已渡過了早期的制造業代工的階段,進入了以自主創新和技術引進相結合驅動產業升級的新階段。
在創新理論中,技術創新主要是過程創新和產品創新,過程創新的目的在于提高生產率和降低單位產出的投入。相比較而言,產品創新更為重要。在產業層次,R&D的大部分是用于新的、質量更高和性能更好的產品創新而不是工藝創新。例如瑞典工業R&D總量中,75%-90%用于產品創新,美國為68%,日本為36%。無論是何種創新,其最終影響必須體現在產品或服務上,才能對創新予以真實和準確地評價。在本文研究中,技術創新的內容遵循了熊彼特創新理論的基本思想,技術創新表現為企業或產業對現有技術有效組合運用、創造和吸納各種新技術知識,向市場提供更好的產品或服務的過程。
本文重點研究了技術創新對中國信息技術制造業增長的貢獻和對產業競爭力的影響。第二部分定義了技術創新的指標和選擇合適的分析方法,確定了技術創新與產業增長的實證框架。第三部分闡述了中國近十年來信息技術制造業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增長的速度。第四部分檢驗了各種技術創新活動與信息技術制造業產出績效的相關性,重點分析了R&D投入對產品和產出增長的影響。第五部分分析了技術創新對信息技術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實證結果表明以R&D經費投入占產業增加值的百分比衡量的R&D投入強度是影響信息制造業發展的關鍵。第六部分對技術創新促進高技術產業增長進行了國際比較。最后是結論和政策建議。
2指標體系與分析框架
中國對信息技術產業的界定參考了OECD的產業分類標準,確定了醫藥制造業、航空航天器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和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為高新技術產業。因此,將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和電子計算機及辦公用品制造業界定為信息技術制造業。技術創新使用投入和產出二類指標進行量化。投入指標包括R&D經費投入和人力資源投入二種,經費投入分為R&D總經費投入,R&D內部經費投入,新產品研發投入,技術改造投入和技術引進投入五個指標。技術創新的產出指標也使用了五個指標。一是以新產品產值作為技術創新的實際產出。在我國的統計體系中,新產品產值是指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銷售新產品所實現的收入,代表了所有技術創新投入要素或相關要素的最終產出。二是以出貨值作為技術創新的相對產出指標,它是衡量產業的發展水平和該產業國際競爭力強弱的指標。三是以專利作為技術創新的潛在產出指標。專利是創新的一種成果,代表了發明創造實現商業化的潛在機會。四是產業的總產值,衡量產業的生產能力。五是產品銷售利潤,表示產業獲得收益的大小。分析所采用的指標及其含義下表1。
計量管理企業經濟論文
一、目前企業計量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在不同環境下,同一個測量設備會有差異化的測量值產生。另外,因為對管理測量設備過分重視,沒有對測量點的監控和平衡給予足夠的重視,這樣企業在結算過程中,就會有較大的差異存在于數據中。
二、借助計量管理水平,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策略
一是對計量管理制度進行構建和完善:要結合企業的具體情況,對計量管理制度進行構建和完善,如計量數據檔案管理制度、各層計量員的崗位責任制以及計量工作制度等等,只有構建了完善的計量制度,方可以提高計量管理工作水平。同時,制度的確立,也可以將企業內部計量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給充分激發出來,通過計量工作,可以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二是要大力培訓計量管理人員,促使計量管理人員的業務技術水平得到提升:要對計量管理人員大力培訓,促使企業內部計量管理人員對國家計量方面的相關法律制度進行熟悉和掌握,對行業內的工作方法進行熟練掌握,對計量管理工作經驗進行總結。同時,通過大力培訓,可以深入研究計量測試技術,促使計量工作的技術含量得到提升,對測量設備的發展方向進行跟蹤和了解,更好的應用新測試技術,促使測量人員的業務技術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提高計量管理工作的質量。如今,計量工作量越來越大,那么就需要對測量新技術和新方法進行探索和應用,以便促使計量技術人員的勞動強度得到降低,測量精確度得到有效提高。三是對計量檢測體系進行構建,將更加準確可靠的計量檢測數據給提供出來:企業在經營管理中,要想對精確可靠的計量檢測數據進行獲取,就需要進行計量檢測體系的構建工作,同時,也可以促使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要科學管理計量工作,對計量器具進行正確的配備和使用。配備齊全計量器具之后,計量管理人員需要對計量測試設備以及計量器具的日常管理工作產生足夠的重視,對各類計量器具以及檢測設備定期經常的送檢以及正確的使用和保養,還需要保管好各計量器具的數據檔案等。要周期經常的檢定計量測試設備和在用計量器具,保證周期檢定合格率,要統一在用計量器具的量值,以便能夠準確傳遞。要想獲得準確可靠的計量檢測數據,就需要保證計量儀器是精準的,選取的測量方法是科學的,以便更好的服務于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發展,才可以將更加可靠的信息提供給領導的各項決策。四是將計量數據的作用給充分發揮出來,更好的服務于企業的發展:要想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非常根本的一點就在于計量數據的管理。計量工作質量得到提高,可以促使企業產品質量得到保證,物資能源消耗得到降低,企業經營管理得到有效的改善。計量數據管理工作會對企業各個方面的工作產生直接影響。在企業經營的各個方面,如成本核算、經營管理以及貿易結算等等,都離不開可靠的計量統計數據。比如在生產和檢驗產品的過程中,通過科學準確的測量,可以促使產品質量得到保證,如果測量數據不夠精準,那么產品的質量就會受到影響,損害到產品的經濟效益;可以促使企業物資能源消耗得到降低,生產經營成本得到節約,避免一些不必要浪費的產生,對消耗定額進行科學合理的制定,通過監測數據,來對正常工作起到有效的指導作用。部分工作因為需要直接接觸到消費者,那么在保證準確度的基礎上,還需要控制它的透明度。計量統計數據只有是準確和可靠的,方可以更好的服務于企業的生產和經營,才可以保證領導作出更加科學的決策。因此,我們可以得知,在企業整個經營活動中,計量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要想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就需要強化計量數據管理工作。
三、結語
通過上文的敘述分析我們可以得知,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在企業發展過程中,計量管理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如今在企業的計量管理中,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和不足,需要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對于企業來講,需要充分認識到計量管理對企業健康發展的作用。要對企業計量器具和設備的精準化建設進行構建和完善,降低資源消耗,節約成本,最大限度的擴大企業經濟利益。
工業總產值計量經濟論文
計量經濟學論文
(一)內容提要
本文主要通過對我國2004年各地工業總產值進行多因素分析,建立以工業總產值為被解釋變量,以其它可能對工業總產值有明顯影響的因素為解釋變量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并利用模型對工業總產值進行數量化分析,就當前形勢下通過何種方式才能提高工業總產值提出一些可供參考的意見。
關鍵詞:工業總產值多因素分析投入固定資產勞動計量經濟學
Summary
ThispapermainlybyChinain2004toaroundindustrialoutputformulti-factoranalysis,establishagrossvalueofindustrialoutputwastheexplanatoryvariable,Otherpossibletotheindustrialoutputvaluehasobviousimpactonthevariablefactorstoexplainthemultiplelinearregressionmodel,anduseofindustrialoutputmodelforquantitativeanalysis,onthecurrentsituationbywhatmeanscanimprovetheindustrialoutputvalueofsomeoftheadviceavailable.
剖析中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研究進展
摘要:為了全面客觀地反映中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經濟研究進展,本文利用中國知網(CKNI)的經濟與管理數據庫,通過對題名為“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檢索方法,對檢索到的文獻的年份分布、期刊分布、內容分布、產出單位及論文作者數量、長度與論文引用率的關系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經濟研究經歷了三個階段;《保險研究》等9種期刊為政策性農業保險研究的重點期刊;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必要性、模式選擇、制度體系構建等占政策性農業保險研究內容的比例最高,而政策性農業保險財政補貼、稅收、立法問題的研究比較少;高校是研究政策性農業保險問題的主要力量;作者數量、論文頁數與平均引用次數之間不存在正相關性。
關鍵詞:政策性農業保險文獻研究進展
本文利用中國知網數據庫(截止到2010-07-21)中的“經濟與管理科學”子庫,通過對題名為“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檢索方法,對檢索到的文獻,從發表年代、發表期刊、主要內容、單位及作者、文獻被引用率等不同角度進行了統計分析,從而勾勒出中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研究的基本狀況。
一、中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經濟研究論文的年份分布
統計發現,2002年以前我國沒有題名為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研究論文。2002-2003年我國研究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經濟論文有3篇。這段時期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研究貧乏的現象與我國農業保險的發展狀況是相一致的。我國農業保險在1982年恢復以后,基本在商業保險框架內試驗,國內并沒有實施政策性農業保險,因此當時有關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研究非常少。
2004-2009年中央連續6年的一號文件中都關注“三農問題”,重點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鼓勵多種農業保險經營模式。這個時期國內新一輪農業保險試點工作進一步展開,有關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經濟研究論文的數量也在穩步增長。
教育局經濟專業招生通知
各市、州、縣(市)、神農架林區統計局,各有關單位: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以及加入WTO后與世界經濟體系相互依存的進一步加深,目前我國急需既熟悉中國國情、又了解經濟學理論的專門人才。為滿足社會需求,根據教育部教高廳1號文件《關于開展“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項目研究工作的通知》、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和國家統計局培訓學院統培字20號文件《關于印發“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本科(專科起點)經濟學專業(經濟分析方向)教學計劃及專業實施方案的通知》,中央廣播電視大學與國家統計局培訓學院商定自20*年春季起在全國開辦開放教育試點本科(專科起點)經濟學專業。現將我省招生的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培養目標
經濟學專業是培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有比較扎實的經濟學理論基礎的應用性專門人才。經濟學專業在培養目標上尤其強調培養學生運用現代經濟理論和科學統計方法進行經濟分析和投資決策的實際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競爭能力。
二、課程設置
1、教學計劃中設置必修課、選修課和集中實踐環節。
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教學設計
摘要:課程論文是計量經濟學課程應用性教學的有效手段,但在教學實踐中如果設計不好,課程論文教學會因為網絡抄襲和同質化現象達不到教學的目的。為此,文章從論文課時設計、選題設計、內容設計和輔助教學手段設計幾個方面提出本科計量經濟學課程論文教學的具體設計思路,以期為本科計量經濟學課程論文應用性教學手段的合理運用以及教學效果的提高提供新的認識。
關鍵詞:計量經濟學;課程論文;教學設計
1課程論文是計量經濟學教學的有效手段
作為經濟學實證經驗分析的一門重要方法類課程,計量經濟學是各國高校經濟類專業的三大核心課程之一。作為一門集統計學、經濟理論和數學三者于一身的應用性理論方法,計量經濟學不僅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經濟理論作為理論模型設定的依據,更需要學會應用數學、統計學方法和計算機工具去估計和檢驗模型,對現實經濟問題進行結構分析、經濟預測、政策評價和理論檢驗。所以對于計量經濟學的教學,理論知識的傳授只是手段,最終目的應該是教會學生應用理論方法去分析和解決現實的經濟問題。為了方法應用的教學目的,在本科學習階段除了對計量經濟學的理論知識進行講解外,還需輔以其它的教學手段加深學生對方法應用的理解,常用的教學手段是案例分析和實驗教學[1-2]。雖然案例分析和實驗教學能夠對學生掌握計量經濟學方法的應用有所幫助,但這兩種教學手段還并不能讓學生真正掌握方法的應用。因為要用計量經濟方法進行實證分析除了理解方法的含義和應用步驟以及熟悉軟件的操作外,還包含更多的內容。計量經濟學模型研究的完整框架是:關于經濟活動的觀察(行為分析)→關于經濟理論的抽象(理論假說)→建立總體回歸模型→獲取樣本觀測數據→估計模型→檢驗模型→應用模型[3]。在這個研究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如:什么樣的選題適合做實證分析、變量如何選取、數據的可獲得性怎么樣、該如何對數據進行收集和處理、實證結果跟預想結論出現不一致的情況下怎么辦、如何從實證分析結果中提煉出有價值的觀點、規范的實證分析論文如何撰寫,等等。這些問題對于實證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但單純依靠案例分析和實驗教學并不能讓學生領悟應用中出現的這些問題。為此,李子奈(2010)主張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應該涵蓋“模型設定、數據診斷、模型估計、模型應用”全過程,將計量經濟學模型的設定理論和方法以及數據的分析和診斷引入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體系中,進行課程教學內容創新。所以計量經濟學的應用教學除了使用案例分析和實驗教學外,還需要在教學階段引入研究式的教學方法,課程論文就是一種可選的教學手段[4]。
2課程論文設計的問題
計量經濟學教學引入課程論文是可行的,因為高校開設計量經濟學課程一般是在大三上學期或下學期。大三學生已經掌握了基本的專業理論知識,已經具備對本專業經濟問題進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對課程論文的選題是可以自主完成的。大一大二的文獻檢索課程也使得學生掌握了文獻搜索的技巧和途徑,對課程論文需要用到的參考文獻和相關數據資料也可獨立進行搜索。另外,在大三學習階段,有些高校還會專門通過課程論文指導培養學生的學術規范,為大四畢業論文的撰寫打好基礎。計量經濟學課程在本科大三階段引入課程論文的教學手段,正好契合這個學習階段的教學要求,既培養了學生撰寫實證分析學術論文的能力,又促使學生對之前掌握的專業知識融會貫通,學以致用。雖然從教師的角度看,計量經濟學課程論文教學模式具有可行性,但在實踐中如果設計不好,效果可能不甚理想,容易出現兩個問題:一是網絡抄襲嚴重。使用計量經濟學做實證分析的學術論文在論文數據庫和網絡上比比皆是,學生很容易從這些網絡渠道獲取計量經濟學的范文。如果缺乏有效的課程論文驗收和考核方式,有些學生會從網上或數據庫中下載資料簡單拼湊成課程論文,有些干脆直接從網上下載論文交差[5]。二是同質化現象嚴重。有部分論文雖然不是通過網絡抄襲而由某些學生自主完成,但其他同學也會引用相同的選題,在研究內容、分析思路、軟件操作等方面完全一致,論文并沒有實質性差異,這是抄襲的另一種形式。如果學生的課程論文是通過抄襲而非自己的動手實踐完成,那課程論文的教學模式就失去了意義,非但沒有使學生掌握計量經濟學方法的應用,反而造就了惡劣的研究習慣。所以計量經濟學的課程論文需要適當的設計,以避免教學形式和目的相背離現象的發生。
淺議企業財務會計報告
[內容摘要]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迎接我們的是一個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和以知識驅動為基本特征的嶄新的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時代。對于企業所處的財務環境受整個經濟環境的影響,也發生了較大的變革。財務與會計作為企業中一項重要的管理活動,如何面對變化的環境,更好地發揮其職能作用是需要我們不斷研究的一個課題。本文通過對新環境下傳統的財務會計報告存在的弊端及局限性的分析,闡述財務會計報告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財務會計報告知識經濟發展
一、引言
會計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和會計信息使用者需求的變化是推動財務會計發展的兩大動力。進入21世紀,世界經濟已進入了一種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和以知識驅動為基本特征的嶄新的社會經濟形態--知識經濟(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對其的定義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指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存儲、使用和消費之上的經濟。)。知識經濟與以往經濟的最大不同在于,經濟的發展與繁榮不再直接取決于資源、資本、硬件技術的數量、規模和增量,而是直接有賴于知識或有效信息的積累和利用。它強調人力資源開發,尤其是人力資源創造力的開發在經濟發展中的價值;它強調產品和服務的數字化、網絡化與智能化。與經濟環境的變化相適應,企業的財務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企業的經濟活動日益復雜化;物價變動較以往更加頻繁和激烈;行業的競爭加劇;互聯網在財務會計中廣泛應用;金融衍生工具飛速發展,且由于衍生工具具有以小博大的杠桿作用,由此可能帶來暴利的同時也蘊藏著巨大的風險,因此人們高度關注衍生工具的報告問題;以知識為基礎的無形資產也日益成為企業未來現金流量與企業市場價值的關鍵所在。
現行的報告體系已不能滿足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需求。2001年1月1日實施的《企業會計制度》中規定,企業的財務會計報告由會計報表、會計報表附注和財務情況說明書組成。企業的財務會計報告遵循著特定的會計準則,采用規范、通用的格式進行編制,具有綜合性、規范性等優點,但是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現有的企業財務會計報告因滯后于環境的變化而顯示出了它的缺陷與不足。本文通過對新環境下傳統的財務會計報告存在的弊端及局限性的分析,就財務會計報告的發展趨勢談一下自己的拙見。
二、財務會計報告變革的必要性與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