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模式轉型推動國民經濟發展
時間:2022-03-02 10:53:00
導語:經濟發展模式轉型推動國民經濟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總書記代表黨中央在十七大上作的報告是十七大精神的集中體現。報告高屋建瓴、內容豐富,既系統地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回顧了改革開放29年的成就和經驗,又從新的實際出發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對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國防建設、黨的建設等進行了全面部署,為繼續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其中經濟建設方面的目標是: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轉變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二○二○年比二○○○年翻兩番。學習報告有關經濟建設的論述后,我認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一個關鍵。本文試圍繞這一問題作一番論述。
一、“經濟發展方式”與“經濟增長方式”的聯系與區別
要充分認識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則必須首先理清“經濟發展方式”與“經濟增長方式”的聯系與區別。過去,中央文件強調的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現在,黨的十七大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增長”到“發展”兩個字的調整,體現了我們黨對實踐經驗的總結和理論認識的深化。
一般而言,經濟增長方式是指通過生產要素結構變化包括生產要素數量增加和質量改善來實現經濟增長的方法和模式。通常把主要依靠增加生產要素投入、追求產品數量擴張的增長方式,稱為粗放型增長方式,或稱為外延擴大的增長方式;把注重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強管理、改善效益的增長方式稱為集約型增長方式,或稱為內涵改造的增長方式。如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和九十年代初,我國為了實現趕超目標,各地大辦鄉鎮企業和“五小企業”,主要靠勞動力的投放、新建企業來實現經濟增長,便是典型的粗放型增長方式。結果是“村村點火,處處冒煙”,造成環境污染、效益低下。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認識到這種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帶來許多問題,是不可持續的,于是強調可持續發展,強調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主要在提高技術含量、勞動者素質和管理水平上下功夫,以較少的投入爭取較大的產出,以獲得較高效益。于是紡織行業出現了“壓錠”行動,將陳舊的能源消耗大的紡織設備更新為現代的先進設備。對那些污染嚴重、資源能源消耗大的五小企業強行關停并轉,實行資產優化重組。這便是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經濟發展方式的內涵比起經濟增長方式更為豐富,既涵蓋要素結構的變化,也包括產業結構、需求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結構的變化,還包括資源和生態環境狀況以及國民生活質量。具體而言,我國目前要實現的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一是在生產要素方面由過去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技術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二是在產業結構上由過去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增長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三是在需求方面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四是在城鄉結構方面由過去二元經濟體制下的城市發展較快、農村發展相對滯后的狀況向統籌城鄉發展轉變;五是在區域發展方面由過去東、中、西部發展嚴重不均衡、差距日益擴大的狀況轉變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六是在資源和生態環境方面更加強調科學合理的利用資源和能源、促進生態修復;七是在經濟社會關系上強調二者的統籌兼顧,通過經濟發展增加社會物質財富、不斷改善人民生活,還要促進社會和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際上是科學發展觀在經濟建設領域的具體體現。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是有嚴格區別的。西方經濟學認為:經濟增長是一個“量”概念,主要是看GDP的增長和人均產量的增長。而“經濟發展”則更側重于經濟質量的提高,不僅包括經濟增長,而且還包括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如預期壽命,受教育程度、居住條件、醫療水平、社會保障等,以及整個社會經濟結構和制度結構的進步。
“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也有密切聯系。“經濟發展”側重質量的提高,但并不排斥數量的增長。常言道:“沒有數量就沒有質量”。因此,經濟發展還是要以必要的經濟增長為基礎的,只是強調在提高質量和效益前提下的數量的增長,而不是一味追求數量的增長。過去所強調的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的轉變,仍然是要堅持的。只是要將轉變的領域拓寬到更多方面,特別強調生態環境保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改革開放29年來,我國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如國內生產總值由改革開放初1978年的3624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21萬億元,扣除物價因素,后者是前者的13.3倍,已躍居民世界第四位。外貿進出口由改革開放初的100多億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7607億美元,位于世界第三位。外匯儲備也從1978年的16億美元,劇增到14000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一位。城鄉人均收入水平也是大幅提高。1978年農村人均收入僅13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30元,到2006年底分別上升至3587元和11759元。我國貧困人口由改革開放初的3億多減少到現在的2300多萬。我國的經濟由全面短缺時代進入了基本滿足需要并有相對剩余的時代。賣方市場已轉為買方市場。這一切說明我國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們在經濟建設領域也還存在許多嚴峻的問題。
1、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經濟增長質量不高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是靠“高投入、高消耗”支撐的,由于粗放式的增長,結果必然導致低效率。2006年我國GDP僅占世界總量的5.5%,卻消耗了全世界約54%的水泥、30%的鋼材、15%的能源。我國單位資源產出水平僅相當于美國的1/10,日本的1/12。這種粗放的發展方式是難以為繼的。
2、城鄉二元經濟發展不平衡,“三農”問題依然嚴峻
盡管近幾年黨中央和國務院很重視“三農”問題,加大了對農業的投入,但由于長期奉行的城鄉二元經濟體制,歷史欠賬很多,造成城鄉差距仍在擴大。改革開放初,城鄉人均收入比是3:1,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這一差距有所縮小,為1.84:1,可近年又擴大到3.2:1。由于長期對農業投入不足,農村基礎設施脆弱,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還沒有建立,許多深層次矛盾沒有得到解決,農民仍處在相對困難的境地。
3、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中西部發展滯后
現在從經濟建設與發展角度將我國劃分為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東北老工業基地、中部欠發達地區和西部不發達地區四大區域。2005年四個區域GDP在全國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分別為55.4%、8.7%、18.8%、17.1%。這一比例與四個區域人口比例是不相稱的。例如2005年東部最為發達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區集中了全國地區生產總值的36%,而人口只占全國人口的15%;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地區生產總值的17.1%,人口卻占全國人口的28%,這就導致區域人均收入的差距不斷擴大,這是不利于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
4、經濟結構不合理,第三產業發展不足
經過努力,我國三次產業的比例已由上世紀末的17:50:33提升為2006年的12:49:39,但進步不明顯,與上世紀末世界平均水平的4:32:61存在很大差距。我國仍然以發展能源、原材料工業為主拉動我國經濟快速增長。這說明我國仍處在重化工業階段。而在全球范圍內,已從過去加工工業優先發展轉向服務業優先發展。1980———2000年間全球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由56%上升到63%,主要發達國家達到71%,中等收入國家達到61%,低收入國家平均達到43%,而我國第三產業比重尚不足40%,低于世界上低收入國家水平。從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看,發達國家以信息、金融、咨詢、電訊業、文化產業為主,低投入高回報。我國則仍然以傳統的商業、服務業為主,新興第三產業發育不足。
5、人與自然不和諧,環境污染和資源破壞嚴重
由于我國工業增長依賴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這就必然帶來高排放、高污染。目前,我國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我國境內90%河流污染,75%湖泊富營養化,1/3的國土受到酸雨的嚴重侵蝕,近3億農民飲水不合格。世界銀行指出中國正處在環境危機之中。據有人測算,中國經濟增長成果8———12%因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而流失。
6、投資與消費比例不合理,消費需求不足
經濟增長要靠投資、消費、出口拉動,俗稱“三駕馬車”,其中消費是真正持久的拉動力。可是我國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和出口拉動,近幾年消費不升反降。最終消費率由1992年的62.4%下降到2006年的50%。投資所形成的資本占GDP的比重近幾年一直保持在40%以上。發達國家主要靠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占65%以上),而我們主要靠投資拉動。這說明我們的投資與消費關系不合理。消費需求不足是不利于經濟持續增長的。
7、技術創新能力低下,缺乏競爭力
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明顯不足,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僅占萬分之三,全國大中型企業技術開發經費只占生產銷售的1.5%。這樣只能以貼牌生產為主,引進外國技術付給外國高額專利費。我國出口商品中90%是貼牌產品。我國紡織服裝出口占全球紡織服裝貿易總額24%,但自主品牌不足1%,且沒有一個世界品牌。我國彩電、手機、臺式計算機、DVD等產量雖居世界第一,但關鍵芯片依賴進口,我國企業不得不將每部手機售價的20%,計算機售價的30%,數控機床售價的20%至40%支付給國外專利持有者。結果是錢被外國賺去了,資源能源消耗是中國的,環境污染在中國。這種缺乏競爭力的低端生產是低效率、高污染,也是不可持續的。
8、發展國內經濟與擴大對外開放不均衡
對外開放以來,在充分利用兩種市場、兩種資源、擴大對外貿易等方面我們取得了很大成績,特別是進出口總額急劇上升,貿易順差逐年提高,這對拉動我國經濟增長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順差過大,我們面臨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人民幣繼續升值將不利出口。現在我國對外經濟依存度偏高,一旦外國以技術壁壘等借口抵制中國產品出口,而在石油、鐵礦石等我國急需的能源資源性產品上要高價向我們施加壓力,我國經濟將面臨嚴重危機。2005年巴西和澳大利亞聯手將出口到我國的鐵礦石提價71.5%,2006年和2007年又接連漲價19%和17%,已對我國鋼鐵業形成巨大壓力,預計2008年進口鐵礦石價格還會大幅上升,國內一些鋼鐵企業將不堪成本壓力而停止生產。
以上問題的存在,說明了傳統的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產生了嚴重后果。因此,我們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統籌兼顧,做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進而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現在加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也已具備了一定條件。這就是綜合國力增強、物資供應充足,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人們對產品和服務的要求走向精細化,人們對經濟發展規律有了更加正確的理解與把握。這就說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及相關舉措針對我國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問題,總書記在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在報告第五部分他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及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相關舉措。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一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我國近年投資過熱、出口急劇增長,而國內消費需求相對不足。這不利于經濟持續增長,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以,必須處理好投資需求與消費需求的關系,要把經濟發展植根于國內需求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上,形成消費與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局面。
目前國內消費需求不足,主要是農民和城市低收入群體收入水平低,消費能力不足。所以,要在分配上千方百計增加農民和城市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還要大力提供免費或半費的公共產品(如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免除他們的后顧之憂。這樣才能刺激消費,增加和擴大內需,進而帶動經濟增長。在這方面中央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減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和書本費,還將出臺新的政策,相信會有好的結果。二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轉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這是針對目前農業基礎薄弱,工業大而不強,服務業發展滯后以及三大產業之間比例不合理的問題提出來的。
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狀況,不僅加大了資源環境的壓力,影響經濟整體素質的提高,也不利于緩解就業壓力,影響社會的穩定性。因此,必須把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作為推動發展的主線。這就要求加強農業基礎地位,逐步實現農業由弱變壯;提高工業技術水平,實現工業由大變強;加速發展服務業,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
三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這是針對過去經濟增長過于依賴物質資源投入的增加和簡單勞動,而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大的問題提出的。長期以來,我國經濟運行中存在“四高一低”狀況(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這是難以為繼的。因此,我國已經到了必須更多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管理創新來帶動經濟發展的階段。
報告提出的“三個轉變”主要從需求結構、產業結構、要素結構等方面對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和重要任務。
(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相關措施
明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內涵、必要性、基本思路之后,我們還必須采取相應措施來保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戰略性調整得到落實。學習報告有關內容,我認為要采取以下措施:
1、加大自主創新力度,提高生產力水平
盡管我國已成為世界制造業中心,產品出口量大,但由于缺少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只能靠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勢在國際貿易中占有一席之地,得到的利潤卻很少。因此,我們必須在科學技術創新方面有突破,要形成自己的品牌。要搞技術創新,首先國家要加大投入,包括加大教育和科研投入。其次要充分調動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的積極性,讓企業成為創新主體,國家在稅收方面和財政補貼方面給走在創新前列的企業予以鼓勵。還要在全社會營造創新氛圍,宣傳、重獎有杰出貢獻的科技人才。只有將我國建設成創新型國家,在關鍵領域關鍵技術上有突破,我國的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有動力保證。
2、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針對過去長期粗放的增長方式使我們在環境資源方面付出了慘重代價這一狀況,報告提出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單位主要指生產企業,也包括機關、學校、醫院。企業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合理利用能源資源,減少“三廢”排放量。作為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則應努力克服鋪張浪費,盡量節約能源和資源,如夏天空調溫度控制在26℃以上。家庭也要改變生活方式,如購物不用塑料袋,減少白色污染。此外,在環境保護方面要做好荒漠化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以促進生態修復。這方面工作做好了,可以為轉變發展方式提供環境方面的保證。
3、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力
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日益增強,任何國家都不可能關起門來搞建設,因此,我們要繼續擴大對外開放。但在擴大開放,參與國際競爭方面,我們必須提高自身的競爭力,注意保護本國利益。在對外貿易方面,要努力創造自己的名牌產品,提高附加值,立足于以質取勝。在引進外資方面不能不設門坎,不能不加選擇,對那些能耗大、污染大的項目要敢于拒絕,不能讓發達國家將環境污染轉嫁到中國。我們在“引進來”的同時也要“走出去”,充分利用國際市場和國際資源。如有實力的鋼鐵企業可直接到巴西、澳大利亞辦廠,就地取材就地生產就地銷售。既可減少國內污染又減少了進口運輸成本。這就叫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這樣做也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4、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改進績效考核體系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科學發展觀在經濟建設領域的體現。要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落到實處,首先需要各級地方黨委的主要負責人、各級政府官員以及國有大中型企業的領導人真正轉變觀念,自覺貫徹科學發展觀,將中央提出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思路付諸實施。可是由于長期以來,我們對政府以及國有大中型企業績效考核體系偏重于地區生產總值和經濟指標的增長(俗稱“以GDP論英雄”)而忽略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民生問題,加之缺乏有效的問責制,因而難以抑制低水平擴張沖動和無序競爭,難以糾正各種“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以致造成GDP上升、環境惡化、礦難不斷,老百姓得實惠不多的狀況。現在要貫徹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應改變以經濟總量和速度指標為中心的考核辦法,防止急于求成和盲目無序發展的傾向。新的考核體系要綜合考慮經濟發展、節能降耗、社會和諧、環境保護等問題,每一個方面都要有具體考核指標。同時,建立健全監督體系,實現對政府權力部門和決策機關的有效監督,強化責任追究、防止因循守舊繼續走傳統的經濟增長老路。
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措施還可列舉若干,但我認為以上四條最為重要。只要在大的方面真正做到“三個轉變”,在發展動力機制方面能以科技創新帶動提高生產力水平,在經濟發展同時盡量減少污染,保護好生態環境,在對外開放方面“以質取勝”拓展廣度與深度,在思想觀念上真正貫徹落實好科學發展觀,在政績考核制度上有一套全新的體系,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也就不難做到。
- 上一篇:教育改革考評會上副縣長講話
- 下一篇:縣委干部經濟報告會上講話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