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哲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5 03:06:00

導語:科學技術哲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技術哲學研究論文

[摘要]科學技術哲學是近年來發展較快的學科,目前學界對其研究方興未艾。本文就近年來有關科學技術哲學的產生淵源、學科定位、發展歷程、學科板快、當前關注問題、未來趨勢以及科學技術哲學發展面臨問題的研究情況作一概述。

[關鍵詞]現階段;科學技術哲學研究;概述

Abstract:Philosophyonscienceandtechnologyhasbeendevelopingrapidlyinrecentyears.Thecurrentacademicresearchaboutitisascendant.Thearticlesummarizestherecentstudiesonthephilosophyofscienceandtechnologyfromthefollowingaspects:origin,disciplinelocalization,developmentprocess,disciplineboard,currentissues,tendencyaswellastheproblemsinthefuturedevelopmentofphilosophyonscienceandtechnology.

Keywords:presentstage;philosophystudyonscienceandtechnology;summary

進入新世紀以來,科學技術哲學的發展呈現強勁勢頭。每年都有大量的文獻發表以及一些重要的學術研討會召開,使得科學技術哲學的一些專題得到了深入地探討。文章就近年來有關科學技術哲學的研究情況作一概述。

一、科學技術哲學的產生淵源。科學技術哲學并非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科學技術哲學的產生有著深厚的學術淵源和歷史背景,學界從不同視角闡述了科學技術哲學產生的淵源。如學者任元彪從學術淵源上指出20世紀中國科學技術哲學主要來自三個方面:(1)現代西方科學哲學及其學術傳統;(2)馬克思主義哲學自然辯證法傳統;(3)中國傳統哲學中的自然哲學傳統[1]。而學者郭貴春、成素梅、邢如萍則認為“科學技術哲學”的根源在“自然辯證法”,他們比較突出“科學技術哲學”與“自然辯證法”的演變關系,認為“科學技術哲學”是從傳統的“自然辯證法”的基礎上演變過來的,是對“自然辯證法”學科的繼承和發展[2]。學者吳國盛則認為中國的科學技術哲學實際上有三種構成因素、三重歷史來源,即:(1)德國古典自然哲學;(2)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3)改革開放以來“大口袋”式的整合新學科[3]。關于科學技術哲學的產生淵源,筆者認同郭貴春等人的觀點。科學技術哲學和自然辯證法關系密切,科學技術哲學是“自然辯證法”在新時期的時代體現,是對自然辯證法的繼承和發展。

二、科學技術哲學的學科定位。學界對科學技術哲學的學科定位富有爭議,學者有各自不同的見解。如學者黃順基、黃天授和劉大椿在1991年編寫的《科學技術哲學引論——科技革命時代的自然辯證法》一書中對科學技術哲學作出了明確的定位。他們把科學技術哲學定位為以現代科學技術革命提出的新問題為依據,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為指導,是自然辯證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展,是科技革命條件下的一門新學科。學者劉大椿在2001年出版的《科學技術哲學導論》一書中又進一步把科學技術哲學定位為“對科技時代提出的科技及其相關問題、要求和挑戰的哲學回應”[4]。而著名學者于光遠先生也曾指出,“自然辯證法”是一個科學群或科學部門體系,它是具有馬克思主義的特色和色彩的諸多科學部門的總稱,其中包括許多不屬于哲學的科學部門。學者于棋明據此認為,在自然辯證法旗幟下匯集或孕育、成長以至分化出了許多分支學科,其中包括科學技術哲學、科學技術歷史、科學方法論、科學認識論、科學學、科學技術社會學等[5],也就是說,科學技術哲學是自然辯證法的分支學科。學者陳其榮則認為,科學技術哲學是當代自然辯證法的新范式[6],這意味著自然辯證法的范式在當生了改變。學者鄭毓信則認為,要考慮科學技術哲學的定位問題,就應該認真考慮以下幾個問題:(1)由于現代的科學技術哲學的研究已經極大地擴展了自己的研究領域,就要認真考慮對包括諸多現實問題進來的種種研究是否能被看成真正的哲學研究?(2)科學技術哲學的現代研究與科學技術活動的距離究竟是變近還是變遠?(3)在強調中國科學技術哲學應當立足于國內的同時,還應當認真考慮如何走向世界的問題[7]。學者吳國盛則深刻地指出,中國科學技術哲學的學科定位實際上存在“名實沖突”的問題,科學技術哲學雖然定位在哲學的分支學科,科學技術哲學專業的實際研究內容卻遠遠大于哲學領域[8]。學者賈北樹、陳北寧認為,在定位科學技術哲學時應該強調以下四個方面:(1)繼續強調必須在哲學的層面上來建設科學技術哲學;(2)強調在科學的基礎上建構科學技術哲學;(3)科學技術哲學必須有自己獨立的文化意識;(4)科學技術哲學必須關注現實。從以上眾多學者對科學技術哲學學科定位的不同見解中,我們可以看出,現在要想對科學技術哲學進行學科定位,至少應該考慮這樣幾個問題:第一是否從“哲學”的范圍內界定科學技術哲學研究內容,第二是科學技術哲學的內涵和外延的問題,第三是科學技術哲學的現實性問題。

三、科學技術哲學的發展歷程。學界對科學技術哲學在中國的發展歷程方面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一般都趨向認同科學技術哲學在中國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如學者張培富從歷史的視角指出了中國20世紀科學技術哲學的發展大致經歷四個階段:(1)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中國開始傳播;(2)新中國成立之后,科學技術哲學及其教育步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3)十年動亂,中國科技哲學慘遭厄運,科技哲學工作受到任意摧殘和踐踏;(4)結束,中國科技哲學及其教育事業開始復蘇,并迅速發展起來[9]。學者任元彪同樣認為20世紀中國科學技術哲學的發展歷程分為四個階段:(1)1930年以前的“科學為本”階段;(2)30到40年代的多種流派競爭階段;(3)50至80年代初中國自然辯證法學派成型和發展階段;(4)80年代中期以后的國際化開始階段[10]。從以上對中國科技哲學的發展歷程的研究,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科學技術哲學在中國是一門嶄新的學科,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特別是在進入新世紀以來,科學技術哲學的發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條件,科學技術哲學發展充滿生機和活力。

四、科學技術哲學的學科板塊。科學技術哲學的“學科板塊”是指科學技術哲學的核心研究領域。當前,學界在科學技術哲學的學科板塊的研究上爭議較大,不同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學者吳國盛在1993年撰寫《試論自然辯證法》一文中就明確表達了他對這個問題的觀點,主張把自然哲學、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史和科學史作為自然辯證法事業大力發展的四大學科[11]。而學者陳其榮則指出,隨著20世紀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特別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自然科學的高度分化和綜合的發展,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匯流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社會化與社會的科學技術化,為馬克思主義自然辯證法的發展提供了新鮮的經驗材料和理論思想,使它拓展成為包括自然哲學、科學哲學、技術哲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等在內的綜合性的交叉學科——科學技術哲學[12],也就是說,科學技術哲學應該包括“自然哲學、科學哲學、技術哲學、科學技術與社會”幾個方面。而從學者張明國、崔偉奇、蔡永海撰寫的《科學技術哲學學科發展的歷史與展望》文章中可以看出,他們把“自然哲學、科學哲學、技術哲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科學技術方法論”作為科學技術哲學的主要板塊[13]。學者劉大椿指出,上個世紀70年代以后,自然辯證法在中國再度發展時,采取的是一個兼容并包的“大口袋”方針,比較有共識的內容可歸納為下述幾大塊:自然觀研究、科學方法論研究、科學思想史和科學技術社會研究。他還指出,近20年來,自然辯證法在中國演變成科學技術哲學,是科學技術與哲學相連結的橋梁。同時他又指出,近10年來,科學技術哲學的研究框架有了重大突破,研究內容有了新的拓展,陸續分化和形成了一系列專門的學科分支和方向,如科學學、未來學、科學哲學、科學方法論、科學技術思想史、技術哲學、科學社會學等等[14]。從以上各位學者的研究可以發現,盡管他們在這個問題上分歧較大,但是一般比較認同科學技術哲學至少包括“自然哲學、科學哲學、技術哲學”三個方面的內容。新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工程——產業”知識鏈條的進展和理論聯系實際的緊密需要,科學技術哲學出現了新的研究領域——工程哲學。在工程哲學的研究上,中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2007年7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殷瑞鈺、汪應洛、李伯聰等人編著的《工程哲學》成為中國工程哲學研究建立的標志。

五、現階段科學技術哲學關注的主要問題。盡管科學技術哲學關注的問題與時代主題緊密相關,但學界關于現階段科學技術哲學關注的主要問題的研究也有所差異。例如學者趙景來對近年來關于科學技術哲學研究的主要問題進行了梳理,他認為科學技術哲學關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1)關于科學與技術的劃界問題;(2)關于技術的本質;(3)關于科學、技術與社會(STS);(4)關于科技發展與人文關懷;(5)建構科技倫理何以可能[15]。學者安維復從科學哲學的視域指出了科學哲學主要圍繞以下幾個問題展開研究:科學與非科學的劃界、科學認識的方法論、科學發現的本質、科學發展的判據、科學的社會監制等問題[16]。學者郭貴春、成素梅、邢如萍指出,就科學技術哲學的研究而言,90年代以來學術界一方面繼承和發揚自然辯證法的研究傳統,另一方面出現了更加專業化和多元化的研究局面。他們特別還從技術哲學的視域展現了當前科學技術哲學研究的熱點問題。他們認為,對技術哲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問題:技術本質、技術認識論、技術價值論、技術倫理學、科學哲學與技術哲學之間的異同關系、科學與技術之間的異同關系、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科技戰略與政策研究等[17]。學者張明國、崔偉奇、蔡永海分別從自然哲學、技術哲學、科學哲學、科學技術方法論、科學技術與社會五個方面總結了當前科學技術哲學研究的熱點問題,并且還著重指出了他們在技術哲學方面主要研究技術與文化的關系問題;在科學哲學方面主要研究科學與價值的關系問題;在自然哲學方面主要研究環境問題的文化成因問題;在科學技術方法論方面主要研究創造力開發中的心理學問題;在科學技術與社會方面主要研究技術與文化的現實問題和STS教育問題[18]。可以看出,學者對現階段科學技術哲學所關注問題的研究與他們對科學技術哲學的學科板塊界定緊密相關。但是有一點比較明顯,那就是學界一般認為“科學與技術的劃界問題”、“科學與技術的本質問題”、“科學與技術的價值問題”以及“科學技術的人文關懷和文化問題”成為現階段關注的熱點。

六、科學技術哲學的走向趨勢。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哲學也呈現一些新的變化。學界對這個問題尤為關注,爭議較大。例如學者黃瑞雄對學界近年對中國科學技術哲學的走向研究進行梳理,認為國內關于科學技術哲學走向研究分為5種類型:(1)以曾國屏和張明國為主要代表的認為從自然辯證法走向科學技術學;(2)以吳國盛為代表的認為從自然辯證法走向科學哲學;(3)以吳彤為代表的認為走向自然科學哲學問題研究;(4)以郭貴春和成素梅為代表的主張保持科學技術哲學的多元性研究;(5)主張繼承發揚自然辯證法傳統[19]。波士頓大學的華裔學者曹天予對21世紀的科學哲學的趨勢作出了預測,他認為科學哲學的趨勢大體上有兩點:(1)分析哲學的邏輯語言方法要淡出,歷史、社會、文化、人類學方法興起,科學哲學要進一步融入科學學;(2)特殊科學的哲學會有很大的發展,物理學上,特別是有關復雜性問題,在生物學上,有關還原、突現、層次等概念的探討會大大加強。在認知科學上,計算機科學哲學和神經科學哲學都將對語言哲學與心靈哲學產生重大影響[20]。學者趙躍紅通過研究表明,科學哲學有三個方面的自我超越和三個路向,即:一是超越科學共同體這種社會建制的更大范圍的社會建制——機制視域下的元理論建構;二是超越科學(技術)文化這種文化范型的更大規模的文化范式——機制視域下的(哲學)理性建構;三是超越了語言學、修辭學、解釋學的語言學路向,以至超越了整個西方(語言-邏輯的)哲學傳統,對于(形式)邏輯范式予以徹底改造的“科學語言”的科學哲學。第一種路向是“科學社會學”的,第二種路向是“科學文化哲學”的,第三種路向似乎更多地承繼了西方的哲學傳統,并且還將是科學哲學的主流[21]。學者田鵬穎認為,“社會技術哲學”是科學技術哲學的新視域。他提出,確立社會技術范疇并對社會技術進行哲學反思,開拓了21世紀科學技術哲學研究的新視域。特別是隨著工程哲學初步建立,社會工程哲學大有作為,社會工程哲學將成為工程哲學關注的重要內容[22]。

七、新時期科學技術哲學發展面臨的問題。21世紀科技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并存,科技哲學的發展也面臨相同的境遇。國內一些學者通過研究認為,21世紀中國科學技術哲學的發展面臨一些潛在的問題。中國科學技術哲學要想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實現其未來發展,必須解決這些問題。那么科學技術哲學究竟面臨什么樣的問題?不同的學者給出了不同的答案。如學者程倩春、崔偉奇指出,21世紀科學技術哲學的發展面臨三個問題:(1)對科學技術發展的總體性哲學反思;(2)對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關系重新反思;(3)確立知識創新的哲學基礎[23]。而學者龐躍輝則認為,以現代科技變化發展規律和特征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科技哲學,無論是從推進現代科技良性運行和創新發展的迫切需要,還是從科學技術哲學自身學科體系建設的迫切需要來看,科學技術哲學都必須下功夫解決面臨的三大前沿問題:(1)如何認識現代科技和科學倫理的內在關系;(2)如何認識虛擬時空與現實時空的內政關系;(3)如何認識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的內政關系問題[24]。

從上文我們可以看出,目前學界在科學技術哲學的產生、發展歷程以及未來發展面臨的問題方面的意見基本相同,但是對科學技術哲學的學科定位、板塊內容、關注熱點和走向趨勢方面的研究分歧較大。這也正好說明我國學界對科學技術哲學的研究進入了新的階段。

[參考文獻]

[1][10]任元彪.20世紀中國科學技術哲學簡述[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4,(4):p19~21.

[2][17]郭貴春,成素梅,邢如萍.中國科學技術哲學的演進和定位[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8):p99~101.

[3][8]吳國盛.中國科學技術哲學的回顧與展望[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1(6):p80~82.

[4]劉大椿.科學技術哲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1.p1.

[5]于棋明.學科建設與課程定位[J].自然辯證法研究,

2002(12):p67.

[6][12]陳其榮.當代自然辯證法的新范式[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00(2):p14.

[7]鄭毓信.中國科學技術哲學的定位[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1(4):p93~94.

[9]張培富.中國20世紀科學技術哲學教育回眸[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1(1):p14.

[11]吳國盛.試論自然辯證法[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3(4):p1~4.

[13][18]張明國,崔偉奇,蔡永海.科學技術哲學學科發展的歷史與展望[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2):p54~59.

[14]劉大椿.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科學哲學[J].哲學動態,1999(6):p2~3.

[15]趙景來.近年來關于科學技術哲學若干問題研究述要[J].教學與研究,2004(6):p66~72.

[16]安維復.從社會建構主義看科學哲學、技術哲學和社會哲學[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2(12):p36.

[19]黃瑞雄.中國科學技術哲學的走向研究概述[J].哲學動態,2004(8):p19~21.

[20]曹天予.西方科學哲學的回顧與展望[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11):p7.

[21]趙躍紅.論域、主題和基本方法:科學哲學究竟會走向何處[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6(3):p56.

[22]田鵬穎.社會技術:科學技術哲學的新視域[J].社會科學輯刊,2004(6):p12.

[23]程倩春,崔偉奇.面向21世紀的科學技術哲學所面臨的三個問題[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2(1):p67~68.

[24]龐躍輝.論科技哲學面臨的三大前沿問題[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p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