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教育教學模式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4 04:50:00

導語:醫學教育教學模式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醫學教育教學模式研究論文

【摘要】法制逐步健全,患者依法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意識不斷增強,醫療糾紛隨之增加,醫院對醫學生接觸病人的限制也越來越多,使醫學教育教學傳統模式下的臨床實踐教學環節難以得到保障,降低了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的醫學專門人才是社會與經濟發展對醫學教育的要求,而醫學教育教學傳統模式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不到發展,培養的絕大部分是知識型人才而非創造型人才;時代要求建立一種新型醫學教育教學模式——利用多媒體和網絡信息技術,具有“雙主”(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同時調動“教”與“學”兩個方面的主動性)特征,既適應新時期社會與經濟發展對醫學專門人才培養需要,同時又能避免醫學教育在臨床實踐教學環節遇到的法律問題。

【關鍵詞】醫學教育教學模式人才培養

數十年來,我國醫學教育教學一直沿用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模式,培養出一代又一代醫學專門人才,對促進我國醫學事業的發展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展對醫學專門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法制的逐步健全使醫學教育教學的外部環境發生了明顯變化,醫學教育教學傳統模式面臨諸多問題,務必與時俱進、大力改革、勇于創新,否則將嚴重影響醫學專門人才培養質量,不利于我國醫學事業的持續發展。

1法制的逐步健全,醫學教育教學傳統模式遭遇尷尬

醫學具有理論性、實踐性強的雙重特性。其研究對象是人,而人的生命至高無上。醫者,性命之所懸;醫道,乃“至精至微之事”。因此,社會對于醫學專門人才的要求遠高于對其他人才的要求。

如何培養醫學專門人才?長期以來,通常采取以教師為中心的醫學教育教學傳統模式。這種模式的顯著特點在于:教學按醫學基本知識結構從基礎到臨床“循序漸進”,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面對面”,臨床實踐教學活動則師生與病人“面對面”。依靠這種傳統模式曾經培養出一代又一代醫學專門人才,其中不乏醫學大師。過去,在社會崇尚醫學、人們自我權益認知缺陷的年代,不少病人甘愿“獻身醫學”,成為師生臨床實踐教學的活“供體”,任憑師生實踐。然而,隨著社會進步,法制逐步健全,人們自我權益認知不斷完善、依法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意識不斷增強,甘愿成為師生臨床實踐教學活“供體”的患者愈來愈少。我國新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進一步加大了對患者合法權益的保護力度,其“舉證倒置”使醫療糾紛大增,醫患矛盾尖銳,因此醫院惟恐被病人抓住“侵權”把柄而對醫學生接觸病人的限制越來越多,以致醫學教育臨床實踐教學環節難以得到保障,學生最基本的診療技能(如胸腔穿刺、腹腔穿刺、婦科常規檢查、助產、外科手術,等等)得不到應有的訓練,降低了人才培養質量。這種狀況勢必影響我國整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尋求一種既能適應醫學專門人才培養要求、又能避免醫療糾紛的醫學教育教學新模式,迫在眉睫。

2創造型人才培養,醫學教育教學傳統模式彰顯弊端

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創造型人才是社會與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的客觀要求。創造型人才是指具有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的人才,在其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要素中,創造性思維是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基礎。創造性思維的基本成分是聚合思維(集中思維、求同思維、正向思維)和發散思維(求異思維、逆向思維、多向思維)。從創造性思維全過程來看,它是聚合思維和發散思維的有機結合,而發散思維則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部分。沒有發散思維就不會有任何創造性的萌芽,當然也就無創造性的成果[1]。因此,培養創造型人才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而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然而,我國基礎教育是“應試教育”,一直沿用著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教學傳統模式,學生學習過程成了被動接受外界刺激的過程,教師的任務只是提供外界刺激即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的任務則是接受外界刺激即理解和消化、吸收、應用教師傳授的知識。這種教育教學傳統模式突出了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聚合思維的培養,卻使其發散思維受到束縛,想象力越來越枯萎,主動性難以發揮,極大地妨礙了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大學教育,雖然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重要性,但以教師為中心的的教育教學傳統模式仍“統治”著多種專業的教育教學,學生的發散思維得不到應有的培養,結果培養的絕大部分是知識型人才而非創造型人才。醫學類專業也在其列。

在醫學教育教學傳統模式下,設定的理論課,教師就得按照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滿堂灌”,對于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重視不夠,給予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機會甚少;如果在早、中期階段,即便允許教師靈活機動,教學設計有意誘發學生發散思維,或學生在“傳遞-接受”知識過程中萌發發散思維,但從基礎到臨床“循序漸進”的課程設置(有明顯的階段性),使學生在這一階段(類似房屋建筑的“備料”階段)通過課堂教學獲取的知識有限,且已獲取的各學科知識之間缺少實質性聯系,而課堂以外又無自主快捷獲取完整醫學知識的必要環境和條件,結果發散思維發展受阻;此外,醫學知識本身嚴謹,教師傳授給學生的都是已成定論的、多為經典的內容,具有權威性,容易使學生迷信,形成思維定勢,總想按照某種固定的思路去考慮問題,而且正向思維和集中思維較多,而發散思維較少。可見,要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務必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醫學教育教學傳統模式,創立一種既有利于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可充分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能調動教與學兩個方面的主動性、積極性的新模式。

3建立教學新模式,適應當代醫學專門人才培養需要

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模式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模式是我國目前人才培養采用的兩種主要教育教學模式。雖然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模式因為教師主宰課堂、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被忽視而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但其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由教師組織、監控整個教學活動,并重視情感因素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實現師生之間情感交流,則有利于系統的科學知識的傳授,這些優點對于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無可替代。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模式,是以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也譯作結構主義,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J.Piaget)的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為主要理論基礎、隨著多媒體和網絡信息技術的普及而發展起來的。這種模式注重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強調學生是認知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因而有利于學生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尤其是發散性思維)和創造能力的發展,有利于創造型人才的培養,但也有明顯缺點:“往往忽視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忽視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當學生自主學習的自由度過大時,還容易偏離教學目標的要求。”[2]兩種教育教學模式各有利弊。

3.1建立新型醫學教育教學模式的基本要求新型醫學教育教學模式的建立應以上述兩種教育教學模式取長補短、相互融合為基礎,使之具有“雙主”(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同時調動“教”與“學”兩個方面的主動性)特征,并根據學科特點及臨床實踐教學實際加以優化,彌補醫院因回避引起法律糾紛而設置的限制給臨床實踐教學留下的遺憾,以便創造型醫學專門人才培養,以適應新時期對醫學專門人才的要求。要實現兩者取長補短、相互融合,調動“教”與“學”兩個方面的主動性,則需要利用多媒體和網絡信息技術的交互性、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樣性等特性和超文本特性、網絡特性,以及資源共享、信息量大、傳遞迅速、不受時空限制、溝通便捷,便于合作、協商、求助等優勢。

3.2新型醫學教育教學模式下教學設計內容新型醫學教育教學模式是一種以現行模式為基礎的復合模式。在其模式下的教學設計應包括:

3.2.1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為內容、順序、教學的起點。“教學目標”(即教學應達到的結果)依據各分枝學科知識在整個醫學知識結構中的作用與地位或每一個知識單元在其分枝學科知識結構中的作用而確定;“教學內容”依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順序”依據教學內容中各知識單元的層次與邏輯關系確定;“教學的起點”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習者特征的分析確定。

3.2.2教學策略包括:教學活動進程、教學方法。“教學活動進程”是以不同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為指導所設計,其教學活動始終指向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其中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形成的比較成熟的常用教學方法有“支架式教學”(ScaffoldingInstruction,即通過支架即教師的幫助把管理學習的任務逐漸由教師轉移給學生,最后撤去支架)、“拋錨式教學”(AnchoredInstruction,又稱情景性教學、實例性教學、基于問題的教學,即將教學建立在有感染力的事實事件中或真實問題的基礎上)、“隨機進入式教學”(RandomAccessInstruction,又稱隨機通達教學,即學習者隨意通過不同途徑、不同方式進入同樣教學內容的學習,從而獲得對同一事物或同一問題的多方面的認識與理解),此外還有“自我反饋式教學”和“啟發式教學”等。這些方法旨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去主動建構知識意義(即誘發學生學習的內因)、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思維(尤其是發散性思維)及創造能力的發展。“教學方法”選擇是整個教學策略設計乃至整個教學設計的核心。

3.2.3教學環境與條件包括:完整的醫學知識信息資源,與教學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情境,多媒體和網絡信息技術,協作學習環境,等等。“教學環境與條件”是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外因。十幾年來,隨著多媒體和網絡信息技術普及以及在各類專門人才培養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受到重視,使多數高等醫學院校已經具備較為先進的多媒體和網絡信息技術,自建或/和通過Internet獲得豐富的醫學知識信息資源,也設計、開發出部分與教學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情境諸如模擬手術室、模擬病房與“標準化病人”(standardpatient,簡稱“SP”)、影像專業PACS系統(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圖像存儲與傳輸系統,在實驗室或教室通過網絡親身體驗在放射科讀片現場的環境)等,協作學習環境諸如課堂小組或班級討論等設計也比較完善。然而,對于新型醫學教育教學模式的構建,尤其是滿足最大限度地快捷、任意獲取知識的要求來說,醫學知識信息資源尚嫌不足,而且尚未形成完整的醫學知識網絡。因此,完整的醫學知識信息網絡平臺的建立或完善是其教學設計的重點。這種必需的完整的醫學知識信息網絡平臺的建立應達到以下要求:從醫學基礎到醫學臨床的各學科,所有的不同層次的知識點都通過鏈接而成為完整醫學知識信息網絡中不同層次的“結”;從任何一個“結”(知識點)切入都可以通過不同層次的“結”間鏈接到達所有的“結”,從而獲取需要的信息。如此醫學知識信息網絡,可以滿足“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求知欲,促發學生的發散思維,有利于學生認知主體作用的自我確認,有利于學生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3.2.4教學效果評價其評價旨在確定學生作為教育教學“主體”通過教師“主導”作用達到教學目標的程度。應包括教學主管部門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教學主管部門評價”應從人才培養目標的高度著眼,負責對專業整體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可采取專業理論知識綜合筆試、專業技能面試等方式;“教師評價”應從學科或知識單元教學目標著眼,負責對班級整體及學生個體達到教學目標程度進行評價,可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學生自我評價”應從自主學習的能力、知識意義建構的成效、協作學習中的作為等方面著眼,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可采取教學班或學習小組評價、學生個人自我評價等方式。教學效果評價的目的在于,根據評價所得到的反饋信息對上述教學設計中的相關環節進行修改或調整。

3.2.5強化練習措施針對教師評價和學生自我評價發現的不足,設計配套方案,對學生進行強化練習,直至達到教學目標的基本要求。

3.3新型模式給醫學教育教學帶來的新問題建立新型醫學教育教學模式是為了適應新時期社會與經濟發展對醫學專門人才培養的客觀需要,同時避免醫學教育在臨床實踐教學環節遇到的法律問題,但它將帶來新的問題:①利用人為設計的脫離醫院“現場”的“情景”(“情境創設”的學習環境)后,與病人“面對面”的機會少了,學生真切的“身臨其境”的感受少了,人際溝通能力鍛煉也少了,這些都可能加大學生從基礎到臨床的“跨度”,延長其踏上工作崗位必須經過的“過渡期”或“適應期”。②利用模型(包括模擬人)對學生進行技能訓練(如心肺聽診、助產、動靜脈穿刺,等等),學生有可能因為感覺“失真”而難以準確掌握其要領。③利用“標準化病人”模仿的疾病種類和癥狀很有限,且沒有真實體征;“標準化病人”模仿的是“典型”病癥,而臨床所遇病癥并不都是典型的。因此,無論“標準化病人”模仿如何逼真,對于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操作技能訓練的效果仍無法與真正的病人相比。④“標準化病人”資源有限,短期內很難滿足臨床實踐教學需要;“模擬人”的使用需要高額經費作支撐,將增加教育教學成本。為此特別提示:在新型醫學教育教學模式的應用中,對于利用多媒體網絡環境創設的教學情境、經過訓練而成的“標準化病人”等教學環境與條件,不要過分依賴;臨床實踐教學仍應盡可能地深入臨床第一線,主動爭取病人配合,在與病人"面對面"中完成。

4結語

以教師為中心的醫學教育教學傳統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時期社會經濟發展對醫學專門人才培養的要求,亟待建立一種新型醫學教育教學模式。這種新型醫學教育教學模式應該既有利于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可充分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能調動“教”與“學”兩個方面的主動性、積極性,同時又能避免臨床實踐教學環節遇到的法律問題。多媒體和網絡信息技術的普及,現行教育教學模式應用奠定的基礎,為建立這種新型醫學教育教學模式提供了條件。

【參考文獻】

[1]何克抗.現代教育技術與創新人才培養[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03,1:15.

[2]何克抗.“主導-主體”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J].電化教育研究,20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