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管理與西方藝術論文

時間:2022-06-01 09:58:35

導語:藝術管理與西方藝術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術管理與西方藝術論文

藝術管理是由西方國家引入并不斷發展的一個概念,是藝術組織者和管理者運用系列管理方法和手段,對于藝術的生產、傳播、消費等活動進行規劃、組織、領導、控制的行為和過程,是藝術管理的主體依據其設想通過一系列計劃開展的活動。藝術管理隨人們的藝術實踐不斷發生新的變化,當今,以圖像為手段的視覺文化及其傳播,在全球范圍內極大地影響著藝術表現呈現,藝術的生產制作方式與圖像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藝術與文化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文化和藝術跨越、演變都直接或間接影響著藝術管理的發展。

一、早期自下而上的萌芽和自上而下的管理形成

在西方,有組織的藝術行為和方式出現于古希臘時期。古希臘工商業經濟和人口的發展促進了希臘城邦的出現,城邦中的人們以城邦為日常生活的場所和中心,希臘城邦中大量自由民享有人身自由并廣泛參與城邦管理事務,自由民由于依靠奴隸進行勞動,因此他們具有從事文化活動的時間以自發組織藝術活動,特別是在戲劇文化藝術活動和祭祀活動中。于是藝術組織的行為方式便悄然出現在古希臘的眾神祭祀的戲劇活動———酒神節。公元前7世紀,古希臘為表示對酒神狄俄尼索斯的敬意,每年三月份會在雅典舉行盛大的慶典儀式,也就是“大酒神節”(GreatDionysia),來紀念酒神狄俄尼索斯。在慶典活動中廣大群眾自行參加到游行隊伍中,唱誦關于酒神故事的即興贊歌,也就是“酒神贊歌”(Dithyramb),并伴隨有舞蹈游行表演,隨后,那些長期固定參與狄俄尼索斯節的自由民,逐步形成一個組織來討論狄俄尼索斯節活動計劃的組織形式,然后提交相關活動建議或以自己推薦的方式參與演出節目,并且通過召來奴隸協助完成服務工作的形式來確保各項活動有效開展。這種行為方式改變了早期活動的群眾自發游行的方式。公元前6世紀左右,狄俄尼索斯節的“酒神贊歌”演變為50名男子合唱隊在狄俄尼索斯節的綜合藝術活動,由此盛行的抒情合唱詩帶來的是古希臘喜劇與音樂的發展。在古希臘,色彩濃厚的民主自治管理的方式下,古希臘喜劇、音樂活動中自下而上的組織,成為西方藝術管理的萌芽。[1](P24)古希臘文明的傳播成就了羅馬文化,它成為羅馬文化的兩個重要源頭之一,公元前9世紀羅馬文明興起于亞平寧半島,公元前8世紀中葉古羅馬進入王政時期,王政時期的羅馬國王是絕對權力的擁有者,管理的權利也被集中到了少數貴族手里,尤其是在古羅馬帝國時期城市以及城市管理的等級關系十分明確,各個城市都建立有自己的管理機關,人民會議、元老院、行政官行使管理權,他們把屬于同一行業的人所組成的團體或者是有一個共同信念的聯盟列為城市公會,[2](P120)古希臘時期自下而上的組織被自上而下的管理所取代,藝術管理的模式也隨之集中到統治階層的手中,皇帝委派的軍事或裁判官管理層負責區域一切管理事務包括藝術和文化機構管理。諸如,馬其頓王國留駐埃及的總督托勒密•索特爾在亞力山大理亞建立的一座當時規模最大的圖書館和一座帶有科學研究機構性質的博物館。[1](P24)

二、被宗教化的中世紀時期

從歐洲歷史上的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后、日耳曼人進入西歐直到文藝復興這一段時間是中世紀的歐洲,在歐洲中世紀文化中,基督教占有絕對的主導,基督教教會文化和藝術代替了古希臘和羅馬的文化藝術,藝術不可避免地具有宗教性,稱為基督教藝術。基督教對于世俗藝術的反對和對于藝術要求為信仰服務的態度,帶來了西方藝術觀念和形式上的重要轉變。充滿了宗教意味和圣經故事、教義的天頂畫、鑲嵌畫,縈繞在教堂里的贊美詩、光榮頌、答唱詠代替古希臘、羅馬的藝術形式,教會對于藝術的組織成為絕對權威,尤其是在11世紀以前,基督教與當時的政治緊密結合在一起,對人民進行聯合統治。中世紀教會對藝術的管理植根于教會以藝術贊助手段對藝術創作、藝術教育的影響。在繪畫創作中,藝術不是對客觀世界的真實描摹而是對于作為宗教和神學精神信仰的表達形式。因此,為強烈表現宗教精神信仰,夸張、變形、空間的改變等多種表達手法作為描摹手段成為這一時期常見藝術創作手段。正如貢布里希在介紹歐洲6-11世紀的藝術時所說:“不牢記這個創作意圖就不能公正地對待任何中世紀的藝術作品。因為中世紀的藝術家并不是一心一意要創作自然的真實寫照,也不是要創造優美的東西———他們是要忠實地向教友們表述宗教故事的內容和要旨”,[3](P89)“藝術家所注重的只是這個爭論……即使水盆并不那么圓……這又有什么關系呢?他關心的是表達這個神圣謙下的要義,而這一點他也確實表達出來了”。[3](P90)在音樂創作中,與古希臘人對音樂的科學精神古羅馬人對于音樂的象征、典儀性運用不同,中世紀教會將音樂作為教義傳播與弘揚的藝術載體,西方專業音樂歷史的源頭:以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的天主教禮儀式音樂———格里高利圣詠、現存最早的中世紀記譜文獻出現地:瑞士的圣加爾修道院,教皇格里高利一世為專門訓練教會歌者傳播圣詠創辦的圣樂學校,以及教會對非教會音樂的限制發展等,教會在繪畫、音樂的創作、傳播、教育、發展等方面成為直接或間接的管理者。

三、多元間接性的文藝復興時期

中世紀的后期,由于生產力的發展等因素的促使,資本主義萌芽在歐洲的意大利首先出現。藝術贊助在14-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藝術發展上起至關重要的作用,以贊助者身份出現的藝術活動贊助人和組織管理人成為藝術組織、管理的主要力量,藝術贊助人和組織管理人也成為此時期藝術管理和組織研究的重要線索。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活122動贊助人主要有:團體組織,像各種商業、手工業行會,教會組織,宮廷、學院組織,家族私人藝術贊助者,像美第奇家族,另外作為民間藝術團體的管理人,像民間經營性劇團老板或演出經理。以上幾類贊助者對于藝術的支持和介入間接主導了此時期藝術的生產、傳播、消費等,也影響著藝術活動的進程。

(一)行會組織的影響

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各種大小行會會掌握了社會經濟發展的各方面,行會依托其經濟實力在藝術創作方面通過贊助影響藝術創作和發展,各行會委托藝術家對城市公共建筑進行繪畫和裝飾,來彰顯行會組織的影響,由行會贊助的藝術在15世紀佛羅倫薩比較突出,例如:多納泰羅受軍械士行會委托創作了《圣喬治》雕像、受羊毛商行會委托吉伯爾蒂創作的浮雕《以撒的獻祭》。教會組織在文藝復興時期依然是左右藝術創作的重要力量,像教廷、寺院、修道會、教皇、各級主教等,教皇尤里烏斯二世作為文藝復興藝術的積極支持者任用藝術大師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布拉曼德等人從事美化梵蒂岡的工作,策劃圣彼得大教堂的重建工程等。其次,教會組織還通過組織唱詩班在宗教儀式或宗教節日上演出由信徒創作的宗教劇來傳播教會文化。

(二)宮廷及上層組織的影響

宮廷組織在文藝復興時期除了涉足政治活動,還在資助文學藝術上大量投入,宮廷中的王公大臣會通過雇傭藝術家和藝術團體方式為藝術組織活動服務,畫師們被召入宮廷為王公貴族們創作肖像畫、裝飾服裝、設計各種活動場面和裝飾宮廷,自然這些宮廷贊助人的趣味愛好和行為方式影響著藝術作品的創作和方向,甚至影響到了藝術家的個體創作。[4]當然文藝復興時期宮廷的繁榮和宮廷文學的盛行促使宮廷演出和宮廷、學院劇院的迅速發展,宮廷演出具體由宮廷的內務管理人負責安排并負責監管,定期在宮廷舉辦由劇團進獻的劇目。[2](P24)1581年,《皇后喜劇芭蕾》在法國宮廷為亨利三世皇后妹妹———瑪格麗特舉行的結婚慶典上演出,演出過程中由于融合了歌、舞、唱、誦、雜耍和音樂等多種藝術形式,西方史學家認為它是世界上第一部芭蕾。《皇后喜劇芭蕾》受到歐洲文藝復興的影響,是新興的資產階級對古典文藝文化復興的要求,也是此時期藝術家創作成就與藝術管理者管理成就的展示。在對戲劇本身的興趣、表演的欲望和國力炫耀多種因素驅使下,以國家雄厚財力做后盾宮廷劇院演出競相出現,宮廷劇院作為一類特殊組織存在,它主要為特定場合下的觀眾進行出演服務,演出的布景也由宮廷建筑師負責,朝臣充當演員在婚慶、慶典等特殊場合出演由宮廷劇作家創作的戲劇。學院劇場是由各公國為研究某專題設立的類似于俱樂部性質的活動組織,“古典戲劇的重演常由學院的成員演出”。[5]學院在財力上不及宮廷富有,但是其學院機制下對于古典戲劇和文化的研究推動了文藝復興時期劇作的發展。

(三)家族私人組織的影響和民間機制

家族私人藝術贊助者主要是中產階級、富有的商人和地方官吏,家族私人藝術贊助者與宮廷組織贊助人在某些方面具有一致性,他們的趣味愛好、見解同樣主導了藝術作品的創作和方向,像是由揚•凡•埃克兄弟受根特市市長委托創作的《根特祭壇畫》,還有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和揚•凡•埃克的《阿爾諾菲尼的訂婚》。另外,在文藝復興時期民間的劇團演出作為與宮廷、學院劇院演出并存的機制存在,在16世紀,在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統治階段戲劇受上層的追捧熱愛,伊麗莎白女王取用民間的劇團在盛大節日來宮廷為自己表演,“1594一1603年間,莎士比亞所屬的宮內大臣劇團(Chamberlain,sMen)為宮廷演出共33次”,[6](P6)民間劇團還有海軍大臣劇團、萊斯特伯爵劇團、武斯特伯爵劇團等,這樣的劇團由劇團經理、股東直接負責管理劇團、劇本選定、排練、演出、場地和經營,劇團經理往往同時是劇團首席演員,像“宮廷大臣供奉劇團”的首任經理伯比奇。民間劇團的繁榮發展帶來了競爭,使得劇團經理在劇本選擇、場地安排等方面作出努力,其商業化經營運作為藝術組織帶來新的管理方式,在劇團的管理方式上也由于運營主體的不同分為家族式劇團和贊助劇團。家族式劇團在管理上以家族負責人具體負責劇團的運營工作,家族負責人管理賬目,雇傭創作者和表演者,并發現好的劇本演出。贊助劇團管理者首先是贊助劇團的貴族或中產階層,直接打理的管理者實際上為劇團成員,往往是劇作家或者演員。不管劇團的實際管理者是什么,民間劇團在藝術組織和管理上具有非獨立管理性,它受到上層和國家的制約,雖然像伊麗莎白女王并不直接干預,但是卻要求貴族與經營性劇團建立某種庇護關系(這種庇護贊助關系多為政治上,非經濟性。經營性劇團還是要獨立經營自負盈虧),來約束經營性劇團給社會帶來的不安定因素。同時,國家部門也在監督民間劇團,像是樞密院、議會以及宴樂大臣,[6](16)同時,國家禁止無庇護關系的劇團活動,他們被視為游民之虞,在藝術作品的出版方面,16世紀伊麗莎白頒布“星法院法令”規定:“由坎特伯雷大主教和倫敦主教審查書籍”,[7]并成立書業公所予以登記。劇團在藝術作品出版管理中注重對劇作權的保護,像書業登記冊所注:“宮內大臣劇團的劇本《皆大歡喜》、《亨利五世》、《人人高興》和《無事生非喜劇》予以登記,但暫不出版”。[7]國家和個體共同進行的藝術管理給資本主義經濟繁榮下藝術組織的活躍和藝術市場繁榮提供了便利。英國的公共劇院和私人劇院發展起來,經營性劇團夏天愛拍在公共劇院表演,冬天則安排至私人劇場作藝術表演。1615年以前倫敦就有:“劇場”、“幕帷劇院”、“伯特戲院”、“玫瑰劇院”、“天鵝劇院”、“環球劇院”、“吉星劇院”、“紅牛劇院”、“希望劇院”九家公共劇院。這些劇院設在倫敦城外的北郊和倫敦泰晤士河的南岸。[8]17世紀中葉,戲劇受到代表新禁欲主義的英國清教徒的反對和抵觸,1642年清教徒革命爆發,由于掌握政權的克倫威爾對戲劇等娛樂活動的反對,劇場被關閉直至20年以后查理二世取消禁戲令,戲劇走下文藝復興時代巔峰。1600年前后,歌劇在意大利佛羅倫薩出現。此時期,歌劇藝術仍然是上層貴族專屬,1637年威尼斯建立的面向公眾的圣•卡西亞諾劇院宣告面向公眾的公開演出的誕生。“到十七世紀末,只有十二萬五千人口的威尼斯已經擁有了十多個專門演出歌劇的劇院,上演歌劇近四百臺,演出季也由狂歡節期間的一個演出季增加為三個”。[9]藝術活動的繁盛帶來了藝術管理中不同分工的發展,在歌劇演出活動方面,就存在劇院經理、指揮、造景師、樂師、舞蹈演員、歌手、音樂詩人、勤務人員等,[10]劇院的管理方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在18世紀的英國,隨著戲劇和音樂會公眾觀眾的迅速增長,劇院經理針對低收入工人群體觀眾以低廉的價格在定期演出后,安排“加時”演出來獲取盈利,小劇院則通過完全面向低收入群體開放和不斷推新劇來抵御競爭。[11](P55)

四、公眾自覺下的機構現代化與制度化

17世紀中葉到19世紀,在啟蒙思想對文藝公開化的要求下,藝術越來越脫離少數私人屬性走向公眾視野,并越來越接受公眾對于審美的判斷,公眾藝術的理論得以重視,現代藝術的觀念被公眾接納,藝術公共化體制逐步確立,推動藝術管理發展中現代藝術機構的普及。藝術的公共性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這一時期藝術管理的發展,最為直接的就是在出版、言論自由思想引導下帶來的藝術公眾對于藝術公共性的關注,推動了國家對于藝術政策的思考,使得官方通過開放藝術空間、定期舉辦展覽以提供給公眾自由討論和了解藝術發展的公開場所,[12](P1-7)1683年,英國牛津大學的阿修莫利安博物館對公眾開放,卡彼托爾山博物館的梵蒂岡藝術藏品和美狄奇家族烏菲茨畫廊的藏品也分別在1734年、1743年向公眾開放展示。[13]隨后,18世紀學院沙龍展覽制度得到確定,盧浮宮藝術館正式對外開放并成為公共博物館,多種公共藝術空間得以繼續發展,諸如現代性的藝術博物館、公共美術館、音樂會、藝術展覽等藝術機構在這一時期普遍起來,隨著現代藝術機構的普及,藝術機構的制度體系也在成型,諸如博物館、美術館的收藏機制和陳列體系,與此同時,隨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繪畫開始在自由市場經濟流通,藝術交易品市場的發展推動藝術經紀人角色的出現,1766年英國詹姆士•佳士得在倫敦成立佳士得藝術品拍賣行,1766年12月5日,詹姆斯•佳士得在倫敦進行了他的首次拍賣,1744年英國山米爾•貝克在倫敦創辦蘇富比,并舉行首場拍賣。隨后,蘇富比開始由書籍拍賣拓展到個藝術品的拍賣經營,推動了藝術品在二級市場的流通。19世紀沙龍評審委員會評審制度的制定,也推動了藝術批評、藝術史與藝術標準的確立,當然還有為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于1886年在瑞士伯爾尼通過的伯爾尼公約,1870年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建成,1883年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落成。綜合起來看,17至19世紀國家在藝術組織和管理中建構的制度和機構是藝術管理發展的主導,如1750年在法國文化部大臣建議下路易十五下令將盧森堡宮繪畫陳列室向公眾展出,并引導了公眾美術館模式的建立,另外,19世紀法國內務大臣LéonFaucher和美術部長CharlesBlanc對沙龍展覽評審制度的制定和規則。

五、科學管理化及其學科成形時期

20世紀,藝術管理在藝術活動和藝術學科發展中越來越明確,其在這時期的發展演變有兩個主要的方面,一個是管理學逐步引入藝術活動,藝術管理開始系統性的在藝術活動中發揮作用,另一個是藝術管理作為一個系統的學科門類得以確定并獲得體系化的學科身份。在19世紀藝術的門類化帶來了體制性問題的研究,繪畫借助文學獲得合法性和社會身份后越來越趨向于獨立體性方面發展,藝術的自主性和藝術的體制化、結構化得到逐步明確。而此時,在西方工業文明發展的刺激下管理學開始出現,20世紀上半葉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亨利•法約爾的《工業管理與一般管理》、馬克斯•韋伯的“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理論”出現,標志著古典管理理論的出現和管理學的出現。管理學出現后首先運用于企業管理,但在蓬勃發展的藝術市場和藝術活動商業化推動下,一些藝術組織開始引入管理學方法進行藝術活動的組織,管理學也開始拓展到了藝術機構中并逐步納入藝術體系的研究,1945年大不列顛藝術委員會(1994年分化重組為英格蘭藝術委員會、創意蘇格蘭、威爾士藝術委員會三個獨立機構,加上新成立的北愛爾蘭藝術委員會構成了聯合王國目前的藝術資助體系)的成立,藝術管理作為獨立的系統開始在藝術機構中發揮指導作用。隨后,隨著英國的制度在其殖民屬地英聯邦國家的推行,藝術委員會制度得以效仿成立,甚至包括美國亦是如此,20世紀60年代美國建立了國家藝術基金會,美國企業基金會、私募基金會和各藝術機構開始資助藝術項目。目前諸如,美國運通信用卡基金會、大通銀行基金會、福特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麥克阿瑟基金會、魯斯基金會和格蒂基金會、波洛克-克倫瑟基金會等都是藝術項目的重要扶持者。與此同時,60年代美國經濟的繁榮帶動藝術和藝術市場的大發展,推動了作為系統人文科學學科的藝術管理學的產生以更好地為藝術活動和項目規范、指導。在1966年,哈佛商學院創辦了藝術經營管理研究所,耶魯大學戲劇學院開設首個藝術管理專業,1970年哈佛藝術管理夏季學院在哈佛商學院建立并開設藝術管理培訓課程。隨后,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奧地利、德國等在70年代開設藝術管理專業培養本專業知識。[14](P2)從此,藝術管理伴隨藝術活動從實踐形成學科理論知識,作為學科的藝術管理學在西方成為獨立學科迅速發展。六、結語綜上,從藝術管理的萌芽狀態在西方出現到現代藝術管理學科體系的發展,藝術管理隨著藝術實踐活動不斷演變與發展并逐步形成體系,新的環境下,人類藝術實踐活動的多元化以及跨文化、跨媒介的藝術實踐在對藝術管理理論進行考量的同時,也將給藝術管理帶來新的要素。

作者:閆國單位:四川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