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運動與虛無美研究
時間:2022-07-09 11:23:47
導語:藝術運動與虛無美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們在進行藝術欣賞時,最忌作品的直白淺陋、一覽無余、不耐咀嚼,因為這樣不能得到領悟的喜悅。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此時無聲勝有聲”之所以成為千古名句,柳宗元的《江雪》之所以倍受青睞,都緣于人們對含蓄無窮的審美意境的追求。一切藝術作品都是為了創造這種藝術境界。一方面是實有的藝術境界;一方面是虛無的藝術境界。任何一部作品都是這種實有境界和虛無境界完美的統一,且二者相輔相成,最終形成一種既清晰明確,又含蓄無窮的藝術特質,這種藝術特質我們稱之為“虛無美”。
這種“虛無美“,廣泛地存在于各類藝術作品之中,有時表現在實生虛,有時又表現為虛生實。比如王昌齡的《初日》詩云:”出日凈金閨,光照床前暖,斜光入羅幕,稍稍親絲管,云發不能梳,楊花更吹滿。“詩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少女,但作品中并沒有直接描寫她,而僅以“云發”二字暗示,然而,一切的美都屬于她,都烘托她,她是一個掩映在作品中的“虛無美”,但卻那么光彩照人。這個“虛無美”是由作品中所描寫的“實”烘托出來的,是讀者根據作品中所描寫的“實”感覺到的。藝術的辯證運動,使得實可以生虛,而虛也可以生實。如被稱為“剩水殘山”的南宋馬遠、夏圭的山水畫,大多取自然景色中的一角半巖或半截樹枝,畫面大部分是空白,或者是遠水平野,只一角有一點點畫,但觀之卻覺得遼闊無垠而心曠神怡。白居易《琵琶行》中“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詩句也是與這些山水畫“妙在無處”的空靈之境異曲同工。都是由“虛”而生成的“實”所形成的“虛無美”。
“虛無美”不僅存在于各類藝術作品中,而且廣泛地存在于藝術創作、藝術欣賞的客觀實踐中。作家在創作過程中所感受到的藝術境界——“虛無美”由流動狀態變為靜止的凝定狀態而飽含在藝術作品中。因此,創作過程實質上就是追逐和創造“虛無美”的過程。在藝術欣賞中,藝術境界——“虛無美”又開始由凝定的靜止狀態活躍起來。此時,欣賞對象奪去了欣賞者的全部注意力。在欣賞者的思維中,只有欣賞對象忘記了自己,甚至連欣賞對象—一藝術作品的物質材料、物質載體也都在淘汰之列,從而也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那么,此時占據欣賞者整個意識的就只有藝術境界——“虛無美”了。因此,“虛無美”是以藝術作品為中介,在創作者和欣賞者,古人和今人,今人和未來人的想象中,無限展開的美的意境。藝術中的虛實相生就是為了創造這種“虛無美”的境界。“虛無美”是作家創作孜孜以求的,是欣賞者沿波討源努力追尋的,作家藝術家追求它,是因為藝術活動是一個特殊信息的制造、保存和傳達的整體延續過程。作品具有“虛無美”方能給讀者的思想遨游以廣闊的天地。作品淺顯直陋,不耐咀嚼,欣賞者便得不到領悟的喜悅。藝術欣賞是在感受基礎上的想象活動和體驗活動。作品沒有內在的豐滿和自由,“不能把欣賞者導向渺無邊際的美的思緒中體味生活的悲歡、探尋生活的哲理,是無從獲取審美愉悅的。藝術欣賞是一種精神享受,沒有享受的愉快便不能把人的思想導向至善至美的精神境界。作家、藝術家追求“虛無美”,還因為藝術傳達生活具有又有盡又無盡的兩重性。客觀世界是一個具有多方面聯系、無限展開的生息過程。
作家、藝術家追求“虛無美”更在于藝術不同于科學認識,它情動于中而形于外,語言以及一切藝術媒介僅能表達感情于萬一。因此,在藝術中,有時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反而能取得“秘響旁通,伏采潛發”的藝術效果。休止、停頓反倒“此時無聲勝有聲”。匈牙利電影理論家貝拉巴拉茲在《電影美學》中說:“在影片里,沉默可以成為非常動人的效果,可以起多種多樣的作用一個無聲的眼色可以傳達無限深情,無聲的人像反而更有表現力。”欲哭無淚反而是悲痛至極的表現。辛棄疾《書博山道中壁》詞云:“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詩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李煜的“剪不斷理還亂”的離愁別恨是以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出之。魯迅在《為了忘卻的紀念》中寫到,聽說柔石等五位革命青年被害時,被壓抑得說不出話來,僅用“原來如此”四個字和一個表示無比憤怒的感嘆號、一個無語哽咽的省略號來表達自己震驚、憤怒、悲痛、惋惜之情;“原來如此”中蘊含著千言萬語,省略號里包含著多么復雜的思想情感;“欲說還休”的后面大有逼人三思的深意。
因此,藝術中睿智的沉默,往往勝過千言萬語;詩篇中的空行或虛點,有時能比文字傳達出更多的意念;繪畫中的殘缺、空白,往往會生發無窮的意趣;音樂中的停頓有時能比音調表達出更多的情感空白、休止、省筆、沉默正是為欣賞者留下茫無邊際的美的思緒的再創造之地。藝術運動中的“虛無美”存在于數千年的藝術實踐中,依附于物態化的藝術作品中。它是一種真力彌滿、沛然浩大、幽深渾茫的思幻美,是一種有限融入無限,感情升華為崇高思想,思想邀游于至善至美的境界的無我之美。它把欣賞者的思緒高飛遠引,導向光輝的理想境界,忘卻平凡和卑屑,獲得內在的精神的豐滿和完善,給人們的思想遨游和人生哲理的探索創造出一扇通向至善至美的精神宇宙之門。
- 上一篇:醫療單位監督檢查指導方案
- 下一篇:高危嬰幼兒保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