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設計論文:賽博空間的藝術真實

時間:2022-08-25 04:43:00

導語:藝術設計論文:賽博空間的藝術真實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術設計論文:賽博空間的藝術真實

人類文學史可以說是媒介演進、載體延伸的傳播史,文學存在方式的每一次變遷都與一定的媒介載體和傳播技術的發展相聯系。電子技術出現之前,人類的文學經歷了“口頭文學”和“書面文學”兩個階段,因特網的出現,把文學帶入了又一重新異空間——“賽博空間”(Syberspace,又叫“計算機空間”或“網絡空間”),使文學進入了“網絡文學”階段。這個世紀圣嬰兼容了以往文藝的所有形態,為文學的存在樣態實施了一次“格式化”手術。

對文藝的發展變化進行考察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本文只欲就文藝理論的重要范疇——藝術真實的含義在賽博空間所展示的新質以管窺全豹。

一、藝術真實問題

藝術真實性是一個復雜而艱深的問題,被喻為文藝學中的“斯芬克斯之謎”。①藝術真實性問題又是個充滿了魅力與挑戰的問題,吸引無數思想者嘗試著攀登這座藝術精神的高峰。

關于藝術真實,經過長期的討論、爭鳴,國內學界大致有了一定的共識,朱立元、王文英的看法具有一定代表性,他們的看法超越了單一的認識論(反映論)觀點,注意到了藝術真實是文藝家的創造,但同時又把作品的藝術真實看作是一個獨立的、虛構的、再造的世界,認為其與現實的客觀世界有著本質的區別②,因此,一定程度上又夸大了文藝作品的虛構世界與現實的客觀世界之間的分離。

德國接受美學家沃爾夫岡·伊瑟爾(WolfgangIser)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提出應用現實、虛構和想象“三元合一”的觀點來代替現實與虛構二元對立的理論,認為這種“三元合一”正是文學文本的基本特征和存在基礎。③伊瑟爾的闡釋,幫助我們甩掉了為調和虛構與現實之間的矛盾不得不假設一種先驗的邏輯起點的包袱,也為我們考察賽博空間中藝術真實的特點提供了寶貴思路。

二、賽博文藝的虛擬真實

在賽博空間里,人們能夠運用數字仿真技術創生與現實世界極其相似甚至一模一樣的虛擬景象,其所具有的感性豐富程度能讓人產生“全身沉浸”的感覺,從而導致真假莫分,虛實難辨的奇特現象。置身賽博空間的網絡文學給自己插上高科技的翅膀,更加自由地飛翔于人類的“第三空間”。

文藝作品借助數字仿真技術給自身帶來了兩個比較明顯的后果:

一方面,是給人以“全身沉浸”式的體驗世界。希臘神話中有一個關于普羅米修斯因從奧林匹斯山盜火給人類而受到懲罰的故事。在網絡虛擬文本中,通過頭盔、目鏡、數據手套和觸覺緊身衣褲,人們可以代替普羅米修斯體驗故事的經過。就這樣,仿佛從一場夢中醒來,在這種“全身沉浸”式的體驗中,我們就像不知莊周是蝶還是蝶是莊周一樣,也會分不清自己和那個神話故事文本中的普羅米修斯,感覺自己真真正正體驗了一次殘酷而神圣的懲罰。這樣的文藝作品,“已經使我們的‘冷’環境變得‘熱’起來,并由此導致了某種程度的‘感覺化’,我們久久地浸泡在‘電子澡堂’中,一種日益加強和擴大的刺激區域加諸到個人身上。”④在這種全息的藝術世界之中,出現的極端現象便是人們的體驗與在現實世界中的體驗是一致的,面對的一切都和現實世界中的一樣,甚至會覺得比現實生活更真實,是一種鮑得里亞所說的“超真實”。

另一方面,是虛擬的無限可能性。由于數字仿真能將現實世界事物的觀測值轉換成以“比特”形式存在的數據流,再利用數據流確定的參數,生成具有光影、聲音、色彩、三維時空運動等感覺特性,使虛擬的事物不受現實實在和因果律的限制,不僅能虛擬實存的事物,即現實性虛擬,也可以對現實作超越性的虛擬,即對可能性的虛擬,還可以作背離現實的悖論的或荒誕的虛擬,即不僅是指對事實上不可能事物的虛擬,而且可以是對邏輯上不可能事物的虛擬。從此,世界上就只有想象不到的,而沒有虛擬不了的事物。網絡文學使文學創作的自由性和創造性得到幾乎無限制的發揮,前提只是熟練掌握相應的技術和技巧,并使之轉化成為上手的藝術表達手段,像傳統寫作中對文字的駕馭一樣得心應手。如果說,“虛擬性范圍的擴展意味著藝術真實性的深化”,⑤那么,賽博空間中的網絡文學所包蘊的藝術真實將更有可能代表作為人類文學創造追求的審美價值之一的藝術真實的最高成就。當然,賽博虛構同樣是形象虛構,以“有限”表現“無限”,“在場”顯現“不在場”,進行藝術概括仍然是網絡文學無法剔除的精神基因。

以上兩個方面,無論是“全身沉浸”式的超真實體驗世界,還是理論上無限可能的虛擬世界,都表現出網絡文學在藝術真實性上的共同特點,即虛擬真實。虛擬真實徹底突破了傳統藝術真實觀中虛擬與寫實的矛盾分野,使虛擬的想象世界與寫實中的現實世界在網絡文藝文本的創造與構成中實現無縫對接與融合,抹去了二者的疆界。

伊瑟爾所說的虛構與現實的融合是基于想象性虛擬之上的“虛擬的占有”,是傳統文學文本形象的間接性所決定的;網絡文學中的虛構與現實的融合是基于呈現性虛擬之上的“占有的虛擬”,是一種可以部分實現的虛擬,是網絡多媒體文本形象的間接性與直觀性渾融所創造的。伊瑟爾用三十萬字論著費力闡釋的問題,網絡文學只需提供一個具代表性的文本就能讓人輕松地理解,傳統認識論中嚴格、僵硬的虛實二分觀念已經不攻自破。文藝作品對“虛擬生存”的表現,既是藝術的豐富,也是美學的延伸,因為虛擬生存大大拓寬了人類生活的虛擬空間與創造空間,豐富了人的生存方式。在這種新型的審美環境中,人們需要的是更多地發現自我而不是失掉自我,是保持與現實的時間和空間的關系而不是失去,是使其在肉身世界活動中進行的經歷有著落而不是使其游離。

三、賽博文藝的互動真實

賽博空間的藝術真實性不僅表現在數字仿真對虛與實二元對立的突破上,更重要的是,它所表現出的互動與交流的強化,尤其是對欣賞主體能動參與的吁請的強化。互動與交流在傳統文學活動中也受到作家和理論家的注意,但由于文學存在方式特別是傳播方式的限制,各要素間尤其是作者與接受者之間的交流不能得到很好的實現,作者成了隱藏在作品后面的接受膜拜的“上帝”,接受者只能是進行膜拜性、玄思性靜觀與諦聽、而疑問難以得到作者回音的“沉默的大多數”,只有少數的“專業”讀者才能代表接受大眾與作者面對面地交流。相比于傳統文學,網絡文學因互聯網的數字化存在與傳播方式,大大增強了接受大眾的積極參與程度,甚至顛覆了傳統的讀者、作者的概念,讓文學活動主體在實時交流與創造中體驗藝術的真實。

這種在交流互動中創造與體驗藝術真實的過程主要體現以下兩方面:

首先,文學傳播由“推”向“拉”的轉換使接受者的主動建構地位凸顯。數字化信息傳輸方式適應了現代社會生產消費結構關系的調整,接受者(消費者)的興趣在文學場中的影響力隨之迅速飆升,文學場即使沒有完全成為買方市場,在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博弈中,接受者也早已成為得到充分重視的存在,甚至成為被瞄準的、打上各種標記的潛在目標。“沉默的大多數”一躍而為新的“上帝”。傳統文學活動中,接受者欣賞什么取決于一次單線“施—受”(即“推”)的過程,文學生產、傳播與接受界限分明。網絡文學活動中,接受者一改以往的被動角色,開始主動出擊,自由選擇(即“拉”)喜愛的作品作為欣賞對象。隨著接受者地位的異軍突起,生產者不得不放下架子,更加主動地靠近接受者。

與此同時,在網絡文學階段,不僅在欣賞超文本作品、多媒體作品時需要人機互動,要求讀者參與文本的生成與角色表演,因之表現為讀者與作品之間的互動,而且,“讀者”更是儼然作者的影子,時刻伴隨作者左右,和他交流、爭論,影響他的整體創作過程。一方面,讀者侵犯了作者的傳統疆域,消解了作者單極的中心地位;另一方面,讀者作為間接作者參與到創作中,改變了傳統創作模式,作者—讀者作為新型間性主體已初露端倪。這樣,網絡文學的藝術真實性在創作環節上已顯露出與傳統文學的不同,藝術真實的創造更多地表現出潛在接受者審美旨趣、欣賞能力的影響。

其次,間性主體在上述網絡文學創作中只是初露端倪,而網絡接龍小說、合作小說、互動寫作,則創造了間性主體多向交互的新形態。另外,網絡閱讀時碰到的“我要評論”、“網友留言”、“酷評”等欄目,都是生動活潑的交互方式。作者與作者、作者與讀者、讀者與讀者之間已不再是相互獨立的孤島,而是聚集一起的星團,輝映成燦爛、靈動的風景。賽博空間信息傳遞的實時迅捷性將人們連接在一起,面對面地親切交談、或激情共鳴、或友好批評、或針鋒相對。窗口遞歸又可以讓人同時存在于不同社區,身兼作者、讀者、批評者數種角色。文學生產、傳播與接受不再界限分明,而是雜然并存;文學創作不再是作家的獨語,而是作者、讀者、批評者多主體合奏的交響。

這種互動與交流表現為大眾參與的性質。賽博空間為文藝活動者搭建了自由交流的平臺,不但讓每一個人有可能實現成為“作家”的夢想,更使文學活動的創作、傳播、欣賞、批評等環節真正融合成一個動態開放的整體,使文學活動成為一項在賽博空間建造人類精神家園的集體事業,它的目標將是重建藝術的巴比倫塔。

綜上所述,網絡文學的虛擬真實正是在這種多向交流互動中被創造、體驗、并確認的。真與幻、靈與肉完美地交織成一體。賽博空間正在產生一種認識的斷裂,這種斷裂構成了一種真實的心理革命,從根本上改變我們與世界的關系,讓我們在現實與想象之間自由地越界,也使網絡文學的藝術真實表現出與傳統文學不同的新質。與一切悲觀主義的看法相反,這一革命只能豐富我們肌體的感性能力,我們的聽覺和觸覺都能得到積極的刺激和誘發。

高楠先生認為,“機體與精神在體驗的整體結構中融貫流轉,對這樣的現實實在達到構成性認識與把握,再將之賦諸藝術表現,就有了一種與時代與歷史與社會與民族共在的真實。由于每個人生存并且無處無時不生存,無論創作主體、批評主體還是接受主體都構入并體驗生存,所以這是大家共同構成、共同面對、共同接受的真實,這是至博至深的真實。”⑥他所歸納的生存的有機整體性、融貫流變性和互動生成性在網絡文學活動中有充分表現。網絡文學的藝術真實正是這樣一種共在的真實,至深至博的真實,網絡文學因此而擁有深刻的藝術魅力。

①朱立元、王文英著:《真的感悟》,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第2版,引言。

②同上,第126頁。

③[德]沃爾夫岡·伊瑟爾:《虛構與想象:文學人類學疆界》,陳定家,汪正龍等譯,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5頁。

④FredForest:《交流美學、交互參與、交流與表現的藝術系統》,載[美]馬克·第亞尼編著:《非物質社會——后工業世界的設計、文化和技術》,滕守堯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4頁。

⑤張世英:《現實·真實·虛擬》,《江海學刊》2003年第1期。

⑥高楠:《別一種真實——藝術的生存體驗》,《思想戰線》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