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6 04:09:00
導語: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課程改革;高中英語;課程標準
論文摘要:新頒布的英語課程標準使我國蓬勃開展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與以往的課程相比較,新的高中課程發生了許多根本性的變化。
1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新變化
從教學大綱過渡到課程標準,著眼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現行的教學大綱關注更多的是學生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而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通過學習英語,促進學生德育和智育的共同發展。
英語課程標準首次把學習策略和情感態度作為課程目標。英語課程標準把學習策略作為課程目標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外語界的教育專家經過多年研究發現,有效的學習策略可以很好地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習的效率,還有利于學生形成自主學習能力。本次課程改革更加關注學生情感態度的發展。語言與情感態度有著密切的關系,情感態度對語言學習具有重要影響。在教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積極向上、樂觀拼搏的情感態度是教師的責任和義務。
英語課程總體目標和分級目標成為師生教與學的“領航燈”。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了高中課程的總體目標: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習的基礎上,著重提高學生使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注重提高學生使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進一步拓寬國際視野,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未來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高中英語課程的分級目標以義務教育一至五級的目標為基礎,共有四個級別的目標要求。其中,高中階段要完成七級目標;八至九級課程目標供那些愿意進一步提高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高中學生而設計。各個級別的要求均以學生的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五個方面的綜合行為表現為基礎進行總體描述。課程目標的級別不等同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各個年級級別。
任務型語言教學使學習更加科學、實效。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第四部分的教學建議明確提出,倡導“任務型”語言教學,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并以“能做事情”的描述方式作為各級課程目標制定的原則。在設計任務時,教師應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要有助于英語知識的學習、語言技能的發展和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要積極促進英語學科與其他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和聯系,使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審美情趣、藝術感受、協作和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得到發展。
建立多元化和多樣性的評價體系。英語課程的評價應關注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發展過程以及學習的效果。注重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形成性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推動因素,其任務是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度、策略等方面的發展作出評價。終結性評價是檢測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發展程度的重要途徑,也是反映教學效果和學校辦學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終結性評價必須以考查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為目標,學段課程總結性評價可采用期末考試或結業考試等定量評價的方式,也可以采取項目報告、小論文、表演或演示等形式。
2高中英語課程改革需要把握的幾個關系教材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
教材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是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重要內容和手段,是英語課程資源的核心部分。新教材的內容符合高中學生的生活經歷、興趣愛好和心理特點,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生活氣息,主題鮮明,板塊設計科學、新穎,所選用的材料多為生活中的真實材料,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時代,且具有時效性,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思維。它注重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技能和語言運用能力,強調任務型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思維能力、溝通、協作能力及自主學習意識,進一步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應在把握課程標準、教學目標、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以教材為載體,引導學生采用體驗、實踐、討論、合作和探究的方式,幫助學生形成終身發展所需要的英語語言基礎。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在不影響教材完整性和系統性的前提下,應結合教學實際的需要,靈活地、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替換、調整、補充或者取舍。
學生的主體與教師的主導關系。
英語新課改特別強調在課堂上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他們的主體意識,促進他們自我教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所以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轉變觀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從獨裁者的位置走下來,走到學生當中去,尊重學生的情感,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正如美國教育學家多爾說的那樣:教師在師生關系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而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從“教”變“導”。但是,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不是說可以削弱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把主體性絕對化。有的教師認為放得越寬就越能體現課改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的要求,于是在教學中,從教學目標的設計到教學的各個環節的實施、評價都由學生來操作,且不加以引導點撥,使教學處于放任自流狀態。
教法研究與學法指導的關系。英語課程結構的調整以及學科教學要求的變化,對任課教師在教學設計、組織教學活動、指導學生自主進行探究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要認真鉆研教科書,探索適應新課程實施所需要的教學課型和教學模式,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同時要加強對新教材研究和新教法改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在加強英語新教材、新教法的研究中,教師要以“學習、借鑒、繼承、創新”為指導思想,既要摒棄與新課程理念不相適應而又早已習慣了的教學方式,又要繼承創新傳統教學中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
但是,有的教師片面注重教法,而忽略對學法指導的研究。譬如大多數高中的學生對詞匯的記憶依然是死記硬背,缺乏科學的學習方法。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要引導學生學會借助工具書、參考資料解決在學習中碰到的問題,要引導學生善于運用教師教給的學習方法在自己的學習中靈活運用,形成社會所需要的更高的自學能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將使學生終身受益。
智能發展與知識傳授的關系。傳統教育重教輕學,重知輕能,單一地使用講授法,學生的思辯能力與創新能力普遍較低。但矯枉不能過正。詞匯和基本的語言知識是語言大廈的基石。沒有這些基石,語言學習便無從談起。因此,在新課程標準下,詞匯和基本語言知識仍不能被忽視。沒有一定的輸入量作保證,很難實現有效的輸出。但是,所謂基礎不應該只是書本知識,還應該包括基本的觀念、方法、學力、情感、態度、行為等。現代社會對公民和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僅僅具有學科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是不夠的,還要具備基本能力和基本的觀念態度。
總之,新課程標準給教師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教師應以此為契機,以實踐研究為重點,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加強教師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以教研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達到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冠英,談外語教師的素質[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0(1):14-16.
[2]葉瀾,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3]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陳仕清,新課程改革與高中英語教師智能結構的構建[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4(11):4-7.
- 上一篇:商務英語閱讀教學分析論文
- 下一篇:勞動保障局企業服務年活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