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兒童文學生態意識

時間:2022-05-30 04:28:00

導語:當代兒童文學生態意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代兒童文學生態意識

生態意識是一種在處理人與世界萬物關系時非人類中心主義的認識觀念,它的核心內容包括生態系統觀、整體觀和聯系觀。具有生態意識的文學創作對揭示生態危機、呼吁生態保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恢復生態平衡的關鍵無疑是人與大自然關系的妥當處理。兒童是人類社會的未來和希望,也是解決生態問題的重要力量,如何利用兒童文學對他們的成長產生健康的引導,幫助兒童樹立現代生態倫理觀念,對兒童自身甚至一個民族、整個世界的未來發展都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兒童性格的天真無邪、思維的單純直接,既充滿靈氣生氣又飽含詩意,這種天性決定他們與大自然以及動物、植物有著本能的親近,因此,兒童文學也就更加關注自然,將動物、植物與人的世界納入統一創作。新時期以來,兒童文學中包含生態意識的文本開始出現,作家的知青生活經驗讓他們把大自然的豐富多姿與動物世界的神秘靈動呈現給小讀者,如沈石溪、牧鈴的動物系列小說。隨著作家生態意識的進一步增強,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20世紀90年代以來,具有生態意識的兒童文學作家隊伍不斷壯大,兒童文學所體現的生態內容表現日漸豐富,除了對人與自然互動之間真善美的描寫,還塑造了破壞環境、侵害動植物的“惡人”形象,展示了家園毀滅、生命消逝的殘酷現實,飽含憤怒、憂傷基調的生態童話、生態散文也開始增多。兒童生態文學越來越成為生態文學大家族中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

一、敬畏生命,守護生命

在古今中外的兒童文學作品中,人們最熟悉的動物小說總是告訴孩子:忠誠的狗、溫順的羊、殘忍的狼、狡猾的狐貍……動物的形象因人類的實際利益被角色化,甚至妖魔化,對尚處于懵懂之中的孩童來說,會造成在人生之初就對大自然中眾生萬物產生三六九等劃分的錯誤世界觀。榮獲1952年諾貝爾和平獎的阿爾貝特?施韋澤博士首先提出了“敬畏生命”的生態思想。“敬畏”就是對神秘而廣大的世界心懷謙卑和尊重;“生命”則指世間一切的生靈,無論其進化程度,習性差別,因此,這一生態思想的具體內涵是善待一切生物。以“敬畏生命”的思想來對待身邊一草一木的人,“就會保持生命、促進生命、使可發展的生命實現其最高的價值”[1]321。當兒童文學作家具有“敬畏生命”的生態意識,小說中的自然世界就開始變得豐富起來。他們打破了人類中心主義的立場,從此,野生動物不再只是負面的符號,它們恢復了自在和多彩的生命。沈石溪的《紅豺》(又名《豺狼情仇》)還原了豺和狼的真實生活和情感世界。在作者的筆下,豺狼不再是讓人類一提起就恨得牙癢的野獸,紅豺“就像天邊的火燒云,因而芳名就叫火燒云”[2]314,而黃毛小狼“身上的絨毛金黃發亮,就像一朵蒲公英”[2]314,它們有大自然天賜的美麗。作者的描寫不僅如實甚至帶有贊美,實際上是對大自然由衷的敬佩和熱愛。文中豺、狼、熊、烏雕、花狗等動物都是平等的生命,為了生存奔走,為了親人拼命,它們的生命價值不低于人!而火燒云的母愛更是讓人為之動容,它的舐犢之情和獻身精神,體現出動物生命的靈性與高貴。如果人類仍然一意孤行,不敬畏大自然及萬物的自身價值,僅視自己為世界的主人,人類的形象非但不能提高反而顯得更為可疑和霸道。“大自然創造出動物和植物的目的,很可能首先是為了這些動植物本身的幸福,而不可能是為了一個存在物的幸福而創造出所有其他動植物”。[3]332。兒童文學不應角色化、矮化動物,更不應該把動物僅看作一種工具,因其食用、藥用價值和滿足人類其他貪欲,動物的生存權和生命權就可以被無情地肆意踐踏。是告訴兒童世界為我所用,為了自身的利益可以不顧他者幸福和存在,還是告訴他們每種生命都有自己的獨特價值,大自然讓彼此保持平衡保持尊重,答案是明顯的。這對地球和未來的影響也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湘女的《懶猴悠悠》通過一只猴子的視角表現了人類的殘忍和自大,同時顯現了猴子的智慧和生命的頑強。“悠悠覺得人類也太沒道理了,怎么可以為了自己的需要就隨便殺害別的動物呢!當然,悠悠知道,人類一般是不會去想別的動物的恐懼和痛苦的。”[4]272人類有能力也有責任改變目前大自然中動植物所遭受的苦難,人類也有感受動植物痛苦和訴求的知覺,通過具有生態意識的兒童文學傳達敬畏生命,守護生命的生態思想,無論是生態保護的實際還是對兒童思想和心靈的影響、生態人格的塑造,都會產生有利作用。敬畏生命,守護生命在成人世界或許并不容易實現,但對于兒童來說卻是本能。他們互相關愛,互相依靠,甚至不需要語言,兒童和動物通過心靈和眼神就能讀懂彼此的心思。為了對方甚至愿犧牲自己的性命,冷凝《射雕少年》、沈石溪《獵狐》中的少年因為自己對“敵人”的不忍心,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獵人”而懊惱。但恰恰是他們對動物們的愛與關懷使他們比冷血的獵手更勇敢,成為大家心目中真正的英雄。兒童與動物親密無間的關系令人感動落淚,心生暖意。如果每個人都能如書中的少年般心靈純凈,為了動物朋友的生存盡一份努力,我們的生命達到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境界就會不再遙遠。

二、自然之美,自然之殤

具有生態意識的兒童文學成為生態文學中的排頭兵和急先鋒,對當代文學的“自然維度”建構作出了積極回應。文學與自然的密切關系,兒童與自然的親近本性,使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必然對大自然的描寫和歌頌產生熱情。在兒童文學中,大自然的性格是被崇拜和贊美的,其粗獷、博大、剛勁的雄性的力量,讓人類像對待父親般景仰尊敬大自然;而她的質樸、包容、柔美,又像母親般值得人類親近保護。在生態文學家看來,感受自然之美就是人世間最幸福的狀態,“陳陣終于看清了這片邊境草原美麗的處女地,這可能是中國最后一片處女草原了,美得讓他幾乎窒息。眼前是方圓幾十里的碧綠大盆地,盆地的東方是重重疊疊,一層一波的山浪,一直向大興安嶺的余脈涌去。綠山青山、褐山鍺山、藍山紫山,推著青綠褐鍺藍紫色的彩波,向茫茫的遠山泛去,與粉紅色的天際云海相匯”。“楊克深深地吸了一口草香說道:我也有同感,這真是個世外草原,天鵝草原。在天鵝飛翔的藍天下牧羊,多浪漫啊,連伊甸園里可能都沒有白天鵝”。[5]345在姜戎的《小狼小狼》里,各種生靈自得其樂,沒有無奈和憂傷,草原的樣子就是天堂的倒影。無論是姜戎筆下一望無際的茫茫大草原,還是沈石溪筆下西雙版納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抑或是金曾豪描寫的水鄉江南,都有大自然獨到的、人力難為的美麗。自然生態的存在現狀與生態作家的美好愿望卻總是背道而馳。現實充斥著自然被征服、掠奪,喪失尊嚴和生命的悲劇,這些作品對于性格和心智接近自然原始的兒童不能不說是理種震撼和傷感,但這對于他們的健康生態觀和世界觀的培養卻能夠產生一生的影響。在黑鶴《最后的藏羚群》中,可里盡管不知道等待它的是什么,但已經從媽媽和同伴們那種不顧一切的舍命奔逃中感受到,那是比饑餓的狼群更可怕的東西。欲望的膨脹導致人類對自然瘋狂地掠奪,藏羚羊的未來也許就是最后一群、最后一只直到滅絕。陸梅的《一只貓的獨白》,通過一只貓的視角聲討控訴人類無限城市化、工業化進程造成的生態紊亂,人類越來越多地占有地球公民共有的資源,享受著科學技術帶來的便利,其他生命的生存權利就受到越來越嚴重地剝奪。作者們向人類明日的希望———少年兒童揭示一個可怕的后果,如果人類仍然沿著這條看似平坦的道路一意孤行,不加節制地繼續征服和統治自然,等待他們的絕不是康莊大道,而是越走越窄的死胡同。

三、回歸荒野,復歸和諧

“童年”既意味著一段個人生活的時期,又指內涵寬泛得多的人類童年期,一種人與人、人與自然間未被割裂的神圣的混沌狀態[6]306。在人與自然融為一體時可以感受到一種崇高的力量,那就是全部歷史和宇宙向整個生命敞開,自然的美麗與智慧閃耀出迷人的光芒,使人獲得天人合一的感受。在各個民族的神話傳說中,人和動植物可以角色互換,古老的智慧向我們揭示:與自然融為一體,是人類要想在這個星球上天長地久地生存下去的唯一選擇。[7]266這種樸素的啟示對至今仍具有意味深長的意義。重回地球的和諧,尋找回家的道路,選擇詩意的棲息,只有回歸荒野,融入自然才能實現。當大地變得千瘡百孔,人的精神世界也隨之惡化。面對愈演愈烈的生態困境,扭轉人類現存的生態偏見,惟有在精神上親近自然,崇尚大地倫理哲學,重回天人合一的和諧。在具有生態意識的兒童文學家筆下,時時歌頌大自然這種原生之美,表現了人類對美好家園回歸的渴望。“老金擦干身子穿上衣,取出小號走上大壩。他觸景生情,先吹了一段濟慈的《寧靜的湖》,再吹《晚霞》,吹《太陽落山》……夕陽在悠揚的號聲中沉下山坳。霞光收縮著,把地盤讓給我深藍。在橘黃與藍色交接之處,過渡著一抹淡淡地翠綠。他從沒見過如此艷麗的天空!湖水映著天光,漸漸黯淡下去。晚風吹拂,林濤四起。萬頃綠濤之上,纖塵不染的夜空點燃了無數明星……”[8]251在牧鈴的《叢林守護者》中,自然是如此優美又富有靈性,如詩如畫,老金和阿蓬“心都醉了”,叢林才是他們精神上、塵世間真正的家園。相比之下,生活在鋼筋叢林筑成的城市中的人們顯得格外自私、膽小和庸俗。在他們眼中,只有金錢、地位才是最有價值的東西,自然之物是陌生的,甚至是不能接受的。因為老金和阿蓬來自遙遠的牧場,甚至被孫子叫成“臟爺爺”、“老臟狗”;人和狗進了城市,每天都要接受無端的盤查、恐嚇,他們必須活得小心翼翼,“城里人能忍受那些把人震得心窩子突突亂跳的音樂,卻不能忍受一條狗的幾聲發泄”。[8]251《叢林守護者》通過一人一狗的經歷譜寫了一曲對自然簡單生活的贊歌。在《小狼小狼》的尾聲,陳陣重回草原,為自己的無知深深自責。他們在年輕時掏狼窩、無節制打狼的行為給狼族、草原帶來了深深的災難。他意識到,只有尊重騰格里,遵從自然的規律,像動物植物一樣融入自然,按照自然的意志生活,才有可持續發展的希望,才能體會到真正和諧共生的自然之美。

四、結語

總體而言,就目前兒童文學中具有生態意識的小說創作實績來看,在不算長的時間內產生了一大批作家和有質量有思想的作品。在探討人與動物、人與自然關系方面,具有生態意識的小說結集成冊,形成了系列小說,如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的《兒童文學典藏書庫•人與動物系列叢書》、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的《動物小說大王沈石溪》系列、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的《大自然筆記系列》、花山文藝出版社的《中國少年環境文學創作叢書》等。這些作品的熱銷,有利于兒童認識到人類生態責任的任重道遠,將對自然美、生命美產生更深的體驗,對人類中心主義思想進行刻骨銘心的反思,使兒童從生態作品中讀到環境、家園與生命的永恒意義。但在兒童文學生態熱的背后,綜合觀照它們,至少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缺憾。首先,類型單一,形象趨同。作家們對于生態問題的急切心情和深情呼吁使他們執著于真實事件的再現和個別事實的逼真,希冀起到展示生態破壞的嚴重性,警醒讀者的作用。相當一部分文本以寫實貫穿始終,但過分地還原甚至變成了新聞報道和法制追蹤,缺乏作品必備的文學性和藝術性。這些作品往往以“最后一只XX”、“動物XX”命題貫穿始終,雷同的題材在不同的作品中機械重復,大大降低了生態兒童文學的審美價值。在類型題材的選擇上,作家像約好似的偏愛選擇某幾種具體的動物:以豹子、狼、狐貍等對人類有攻擊性的動物,為其正名;鶴、鹿、猴子等性格溫順的動物,對比人類的殘忍。過度陷溺于“與狼共舞”、“與鶴共鳴”的生態文學未免讓讀者感到單調和乏味。扁平化、類型化、趨同化的創作勢必影響生態兒童文學的發展。作家在創作時應力爭突破這種瓶頸,為兒童文學的生態敘事拓展更廣闊的空間。其次,生硬的說教宣傳。具有生態意識的兒童文學作品具有提高兒童關心自然、了解動植物生存狀況的作用,但不等于自然科普類的“十萬個為什么”。有些作品中只描寫動植物的生活習性、進化過程,混淆了生態小說和自然描寫的區別。還有些作者對待兒童讀者,以家長、長者的身份進行生硬的環保說教、生態宣傳,沒有把生態小說的美感、詩意寫出來,最終導致兒童生態文學的創作匱乏和危機。最后,過度商業化運作。在姜戎《小狼小狼》的封面介紹中有一段話:“應廣大家長、老師、專家的要求,作家姜戎在《狼圖騰》被稱為“曠世奇書、精神盛宴”,轟動全球后,為少年兒童創作了《狼圖騰小狼小狼》。本書是一部不可思議的、入眼即化的奇書”。[5]345這些評價難免有嘩眾取寵之嫌,而“入眼即化”更是聞所未聞的成語,讓人不知其意。這種過度的商業化包裝和介紹掩蓋了文學本身的藝術光芒,形象大于作品,更與生態批評本身所提倡的避免過度消費、炒作背道而馳。具有生態意識的兒童文學作品應力圖避免上文所提到的種種缺憾,在藝術創作、敘事技巧、豐富內涵方面繼續提升,這無疑對兒童文學和生態文學都將有極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