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養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5 16:00:1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人文素養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人文素養論文

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商務英語論文

摘要:2013年,我國正式開設了商務英語本科專業,目前該專業處于起步發展階段,正面臨著人才培養定位等重要問題。該文指出商務英語專業學生人文素養亟待提升,其培養障礙主要包括部分學生學習動機功利化、教師人文素養及教學能力欠缺、課程體系不完善、評價要求缺乏操作性,對此,應該正視問題,尋找對策。一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和學習目標;二是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和能力;三是完善課程設置體系;四是研究、制定有效的評價方式。

關鍵詞:商務英語;人文素養;障礙;對策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不斷推進和改革開放力度不斷加大,我國社會、企業對商務英語人才的需求數量日益增加。然而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沖擊下,當前外語教育功利化傾向愈發明顯,導致外語專業特別是商務英語專業弱化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進而直接影響其就業競爭力和發展潛能。本文嘗試對人文素養概念、商務英語專業與人文素養關系,商務英語專業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障礙及對策展開研究,以期為我國商務英語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提供參考。

1商務英語專業與人文素養的關系

“人文”一詞出自《易經》:“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在古時指禮樂文化,(劉芳,2012:110)在現代則泛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素養”一詞在《辭海》里的解釋為:“由訓練和實踐而獲得的技巧或能力”。“素養”與“素質”“精神”不同,它更強調能力,即“素質”和“精神”的外顯、行為。但這種能力必須是由訓練和實踐而獲得。簡單地說,“素養”是指人通過長期的學習和實踐在某一方面所達到的高度。由人文和素養的各自概念可知,人文素養不能簡單地理解成人文知識,知識是外在可以量化的,而素養是已經內化到人的認知本體,滲透到他的生活行為中的品質。事實上,人文素養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內容:人文知識、人文精神、人文行為。人文知識的學習是人文素養提升的基礎。人文知識包括文學、歷史、哲學、美學、文化學等內容。人文精神是相對于科學精神而言的,它是指對人的生存、發展的關懷與追求,人文精神的培養是人文素養培養的關鍵和衡量標尺。人文素養的培養是讓學生“學會做人”,做到既習得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礎知識,又具備自我完善的品質,成為一個有智慧、有良知、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人。2018年4月,教育部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正式頒布《英語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該標準提出英語類人才培養目標即該學科學生應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良好的道德品質,中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社會責任感,人文與科學素養,合作精神,創新精神以及學科基本素養。該目標雖已明確寫入“人文與科學素養”這項素質,卻沒有強調它的核心地位,短時間也就無法改變當下商務英語專業學生人文素養欠缺的問題,但令人欣喜的一點是,英語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出現了與時俱進的轉變,即由單一注重語言文化知識運用能力變為語言運用能力和人文素養并重。這是學科發展和國家戰略的需要,也是商務英語專業回歸人文學科本位的客觀要求。

2商務英語本科專業人文素養培養的障礙

查看全文

人文素養培養研究論文

摘要:當前高中英語新課程正在進行得如火如荼,但是人文素養的培養卻沒有得到切實的重視,本文初步探討了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從人文素養培養的重要性提出應該從考核標準開始進行根本的改革。

關鍵詞:人本主義人文素養考核標準

人本主義起源于對人類的倫理道德、知識智能和文學藝術的自由和理性的思考。它的核心是重視人,尊重人的權利、人的思想自由和自我選擇。當今發達國家正在進行的課程改革都反映了人本主義思想的回潮和對人的發展的強調,著眼學生的人性、人格發展,基本素養的提高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

也許是一種狹隘觀念的影響吧,人文主義的培養任務總是落在語文這門學科身上。而近年來年輕一代人文素養的缺失使中國的語文老師突然間成了千古罪人。這種情況就不得不使我們反思:為什么提高人文素質的任務就一定要全部壓給語文這科呢?它本來就是現代教育共同的目標。特別是作為語言文化學習的英語一科,更不能排除在外。隨著時代的發展,英語教育也要體現人文精神。

一、當前高中英語教學普遍存在情況。

我國當前的高中英語教學能把人文性體現在教學中的學校實在很少。英語課大多是以老師講解詞匯和語法知識為主,其次就是搞聽說讀寫這些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課后就是大量的做題鞏固。但這些能全怪老師嗎?在背后遙控老師的是期末考、中考、高考這些無形的指揮棒。而這些大大小小的考試所考的無非就是聽力、單項填空(也就是語法)、完形填空、閱讀理解、短文改錯、寫作這幾大類型。這些題型我從初中開始學英語時就耳熟能詳。這種考核方法使得老師和學生都誤認為英語就是由詞匯,語法,技能構成的。會做題,會寫點簡單的應用文,會說幾句英語就是把英語學好了。老師教點別的都會被認為是浪費時間和浪費學生的大腦儲存空間。我們這一代人上了大學專攻英語后才知道英語這門語言是美的,英語是可以欣賞的,才知道什么叫莎士比亞,什么叫十四行詩,才知道講英語的世界其他地方是怎么樣的。我們是從初中開始接觸英語的,有些地方是從小學開始,對于一門語言,難道我們非得用6年甚至12年的時間去研究它的語法詞匯,才能去真正接觸和了解這門語言嗎?

查看全文

學生人文素養培養論文

首先,堅持抓住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精神培養這個根本。從學生人學開始,就教育他們熱愛自己的國家,愛它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為它的富強盡心盡力;教育他們了解我們這個民族悠久的歷史,為人類及社會進步做出的貢獻,讓孩子們感到作為一個中國人的驕傲和自豪。有自豪感的人一生是無比高興的,是充滿信心的,這樣的人生才會有許多創造奇跡的可能。“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是民族的楷模,詹天佑、錢學森為祖國和民族創造了奇跡,神五、神六、神七的六位航天英雄,沒有對祖國的愛,沒有錚錚鐵骨為民族獻身的精神,何以圓中國人的飛天夢想。教學中,應緊扣教材,結合現實,積極培養學生這方面的情感。

其次,愛的教育是主導,樹立理想,擁有科學精神。人世間的一切作為都應該源于愛,一個有愛心的人是幸福的,也是快樂的,更是會有所作為的。我們對學生應進行廣博的愛心教育,讓他們愛惜生命,愛自己、愛家人、愛親朋、愛自然、愛生活,用愛心去對待一切,才會甄別真善美與假丑惡,有了愛心才會對社會做出更大貢獻。朱自清的《春》表達了對大自然的愛,《誰是最可愛的人》更體現了愛的崇高。盡量張揚文體中愛的成份,讓學生明白,愛人與被愛都一樣光榮和幸福。

對學生經常進行理想教育,把每天做的事都稱為理想,做好每一天的事,實現每天的理想,讓學生有成就感,不盲目、不虛空;把短期目標與遠大理想結合起來;七年級上冊教材一、二單元的內容就是對孩子的人生理想教育,有了理想,就有一種向上的力量,催人奮進。

教育學生學習科學,相信科學,運用科學是認識一切事物的基本出發點,有科學精神和意識,用科學道理解釋所有現象,讓學生感到學而有用,更有一種探索的欲望和動力。現實中的事例證明了這些,“嫦娥一號”升空探月,“神七”多人多天飛行,成功出艙活動,讓學生知道中國科技的發展水平,讀一些科普文章,用科學的眼光了解身邊的一切。

再次,堅持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感和道德教育。人最可貴之處應是講道德,能合理渲泄情感;與家人、親朋之間要講親情,父母的養育之恩不能忘,師生之間的培育之情不能缺,懂得感恩,學會感恩;利用教材對初中學生進行健康而高尚的愛情教育,遵守婚姻道德,這是人類良好秩序的開始。

我國是一個有優良道德傳統的民族和國家,從文本中挖掘其本質內涵,教育學生從中吸取精華,講社會公德,誠實守信,同情并幫助弱者,是一個不斷走向完美的必然。讓學生知道,追求高尚你就會成為一個高尚的人,追求低俗你就會成為一個低俗的人;高尚的人時刻受到別人的敬仰和愛戴,低俗的人則會被別人和社會唾棄。

查看全文

學生人文素養分析論文

首先,堅持抓住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精神培養這個根本。從學生人學開始,就教育他們熱愛自己的國家,愛它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為它的富強盡心盡力;教育他們了解我們這個民族悠久的歷史,為人類及社會進步做出的貢獻,讓孩子們感到作為一個中國人的驕傲和自豪。有自豪感的人一生是無比高興的,是充滿信心的,這樣的人生才會有許多創造奇跡的可能。“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是民族的楷模,詹天佑、錢學森為祖國和民族創造了奇跡,神五、神六、神七的六位航天英雄,沒有對祖國的愛,沒有錚錚鐵骨為民族獻身的精神,何以圓中國人的飛天夢想。教學中,應緊扣教材,結合現實,積極培養學生這方面的情感。

其次,愛的教育是主導,樹立理想,擁有科學精神。人世間的一切作為都應該源于愛,一個有愛心的人是幸福的,也是快樂的,更是會有所作為的。我們對學生應進行廣博的愛心教育,讓他們愛惜生命,愛自己、愛家人、愛親朋、愛自然、愛生活,用愛心去對待一切,才會甄別真善美與假丑惡,有了愛心才會對社會做出更大貢獻。朱自清的《春》表達了對大自然的愛,《誰是最可愛的人》更體現了愛的崇高。盡量張揚文體中愛的成份,讓學生明白,愛人與被愛都一樣光榮和幸福。

對學生經常進行理想教育,把每天做的事都稱為理想,做好每一天的事,實現每天的理想,讓學生有成就感,不盲目、不虛空;把短期目標與遠大理想結合起來;七年級上冊教材一、二單元的內容就是對孩子的人生理想教育,有了理想,就有一種向上的力量,催人奮進。

教育學生學習科學,相信科學,運用科學是認識一切事物的基本出發點,有科學精神和意識,用科學道理解釋所有現象,讓學生感到學而有用,更有一種探索的欲望和動力。現實中的事例證明了這些,“嫦娥一號”升空探月,“神七”多人多天飛行,成功出艙活動,讓學生知道中國科技的發展水平,讀一些科普文章,用科學的眼光了解身邊的一切。

再次,堅持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感和道德教育。人最可貴之處應是講道德,能合理渲泄情感;與家人、親朋之間要講親情,父母的養育之恩不能忘,師生之間的培育之情不能缺,懂得感恩,學會感恩;利用教材對初中學生進行健康而高尚的愛情教育,遵守婚姻道德,這是人類良好秩序的開始。

我國是一個有優良道德傳統的民族和國家,從文本中挖掘其本質內涵,教育學生從中吸取精華,講社會公德,誠實守信,同情并幫助弱者,是一個不斷走向完美的必然。讓學生知道,追求高尚你就會成為一個高尚的人,追求低俗你就會成為一個低俗的人;高尚的人時刻受到別人的敬仰和愛戴,低俗的人則會被別人和社會唾棄。

查看全文

人文素養的培養分析論文

摘要:當前高中英語新課程正在進行得如火如荼,但是人文素養的培養卻沒有得到切實的重視,本文初步探討了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從人文素養培養的重要性提出應該從考核標準開始進行根本的改革。

關鍵詞:人本主義人文素養考核標準

人本主義起源于對人類的倫理道德、知識智能和文學藝術的自由和理性的思考。它的核心是重視人,尊重人的權利、人的思想自由和自我選擇。當今發達國家正在進行的課程改革都反映了人本主義思想的回潮和對人的發展的強調,著眼學生的人性、人格發展,基本素養的提高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

也許是一種狹隘觀念的影響吧,人文主義的培養任務總是落在語文這門學科身上。而近年來年輕一代人文素養的缺失使中國的語文老師突然間成了千古罪人。這種情況就不得不使我們反思:為什么提高人文素質的任務就一定要全部壓給語文這科呢?它本來就是現代教育共同的目標。特別是作為語言文化學習的英語一科,更不能排除在外。隨著時代的發展,英語教育也要體現人文精神。

一、當前高中英語教學普遍存在情況。

我國當前的高中英語教學能把人文性體現在教學中的學校實在很少。英語課大多是以老師講解詞匯和語法知識為主,其次就是搞聽說讀寫這些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課后就是大量的做題鞏固。但這些能全怪老師嗎?在背后遙控老師的是期末考、中考、高考這些無形的指揮棒。而這些大大小小的考試所考的無非就是聽力、單項填空(也就是語法)、完形填空、閱讀理解、短文改錯、寫作這幾大類型。這些題型我從初中開始學英語時就耳熟能詳。這種考核方法使得老師和學生都誤認為英語就是由詞匯,語法,技能構成的。會做題,會寫點簡單的應用文,會說幾句英語就是把英語學好了。老師教點別的都會被認為是浪費時間和浪費學生的大腦儲存空間。我們這一代人上了大學專攻英語后才知道英語這門語言是美的,英語是可以欣賞的,才知道什么叫莎士比亞,什么叫十四行詩,才知道講英語的世界其他地方是怎么樣的。我們是從初中開始接觸英語的,有些地方是從小學開始,對于一門語言,難道我們非得用6年甚至12年的時間去研究它的語法詞匯,才能去真正接觸和了解這門語言嗎?

查看全文

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升分析論文

首先,堅持抓住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精神培養這個根本。從學生人學開始,就教育他們熱愛自己的國家,愛它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為它的富強盡心盡力;教育他們了解我們這個民族悠久的歷史,為人類及社會進步做出的貢獻,讓孩子們感到作為一個中國人的驕傲和自豪。有自豪感的人一生是無比高興的,是充滿信心的,這樣的人生才會有許多創造奇跡的可能。“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是民族的楷模,詹天佑、錢學森為祖國和民族創造了奇跡,神五、神六、神七的六位航天英雄,沒有對祖國的愛,沒有錚錚鐵骨為民族獻身的精神,何以圓中國人的飛天夢想。教學中,應緊扣教材,結合現實,積極培養學生這方面的情感。

其次,愛的教育是主導,樹立理想,擁有科學精神。人世間的一切作為都應該源于愛,一個有愛心的人是幸福的,也是快樂的,更是會有所作為的。我們對學生應進行廣博的愛心教育,讓他們愛惜生命,愛自己、愛家人、愛親朋、愛自然、愛生活,用愛心去對待一切,才會甄別真善美與假丑惡,有了愛心才會對社會做出更大貢獻。朱自清的《春》表達了對大自然的愛,《誰是最可愛的人》更體現了愛的崇高。盡量張揚文體中愛的成份,讓學生明白,愛人與被愛都一樣光榮和幸福。

對學生經常進行理想教育,把每天做的事都稱為理想,做好每一天的事,實現每天的理想,讓學生有成就感,不盲目、不虛空;把短期目標與遠大理想結合起來;七年級上冊教材一、二單元的內容就是對孩子的人生理想教育,有了理想,就有一種向上的力量,催人奮進。

教育學生學習科學,相信科學,運用科學是認識一切事物的基本出發點,有科學精神和意識,用科學道理解釋所有現象,讓學生感到學而有用,更有一種探索的欲望和動力。現實中的事例證明了這些,“嫦娥一號”升空探月,“神七”多人多天飛行,成功出艙活動,讓學生知道中國科技的發展水平,讀一些科普文章,用科學的眼光了解身邊的一切。

再次,堅持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感和道德教育。人最可貴之處應是講道德,能合理渲泄情感;與家人、親朋之間要講親情,父母的養育之恩不能忘,師生之間的培育之情不能缺,懂得感恩,學會感恩;利用教材對初中學生進行健康而高尚的愛情教育,遵守婚姻道德,這是人類良好秩序的開始。

我國是一個有優良道德傳統的民族和國家,從文本中挖掘其本質內涵,教育學生從中吸取精華,講社會公德,誠實守信,同情并幫助弱者,是一個不斷走向完美的必然。讓學生知道,追求高尚你就會成為一個高尚的人,追求低俗你就會成為一個低俗的人;高尚的人時刻受到別人的敬仰和愛戴,低俗的人則會被別人和社會唾棄。

查看全文

英語國外文學的人文素養的培育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從三個方面探討外國文學課和人文素質教育的關系:從歷史的角度看,外國文學教育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外國都是與人文素質教育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從文學的性質和作用上看,閱讀過程本身就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過程;最后探討了幾種以素質教育為中心的文學教學理論和實踐,旨在說明以素質教育為中心的文學課的可行性及途徑。

關鍵詞:外國文學教學;素質教育;文學課

一、歷史上外國文學教育與人文素質培養的關系

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堅持和貫徹科學發展觀和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號召,英語專業外國文學教學也可以圍繞這個中心,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科學文化素質中的文化素質就是人文素質,這種素質是通過文化修養獲取的。文化修養主要是指人掌握的各種知識,對社會和人生的理解,對生活的感悟,對社會各種規則的自覺遵守,以及高度的道德境界。[1]而這諸多方面都以模擬的形式出現在文學作品里,因此文學教育是進行文化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發展,中國不僅成為國際大家庭的一員,而且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正在與國際社會完全接軌,中國不可避免地要與西方文化進行交融、滲透。因此學習了解西方文化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是必須的,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的文學教育一定要包括外國文學教育職稱論文。

外國文學教育在我國有很長的歷史。最早的外國文學教育應該從1862年洋務派在北京開辦的京師同文館算起,同文館主要的學習科目是外語。二十世紀初,清政府推出了“新政”,頒布了《欽定學堂章程》,外語進入了中國的課堂。上世紀四十年代國民時期頒布了《修訂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在這個標準中提出了“從語文中認識英語國家之大概”,[1]這強調的就是一種文化素質教育。改革開放以來外國文學在教育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高,《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明確規定:“文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和文化的了解”。

在西方,文學教育是整個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一個倍受尊敬的教育傳統,因此,文學在外語教學中的地位也是不容質疑的。伴隨著這樣一種教學觀念,他們在外語教學中采用的是語法翻譯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主要是為了給學生打好閱讀外國文學作品的基礎。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這種學究式的教學方法一直都被認為是一種理想的教學方法。

查看全文

語文人文素養下大學生就業論文

一、語文人文素養的概念與認知

語文人文素養是指學生在學習語文各方面的知識的同時,將語文能力與個性品格、道德修養等各方面能力相結合的一種綜合素質能力。語文人文素養適應時展需求,根據大學生就業的需求,是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質。語文人文素養的培養可有有效促進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高。就業能力不是單純的指某種技術或技能,而是大學生在初入職場及以后的發展中應對各種情況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是與學生的知識水平、心理素質等各方面相關聯的。據了解,美國培訓與發展協會將就業能力分為閱讀、寫作、計算、溝通、適應五種能力,因而大學生語文認為素養不但包括聽說讀寫等基本能力,還包括大學生的文化素養、語言運用、對社會的適應力等各方面,是大學生學好自身專業的基礎,綜合就業素質的重要方面。

二、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現狀

首先是人文知識的貧乏,目前,不少大學生的文化修養不高,對文史哲學各方面的知識了解甚少,一些理工科學生的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知識更是鮮有涉獵,對民族優秀文化及我國悠久歷史和優良傳統了缺乏足夠的了解,更不具備在我國民族文明熏陶下的文化氣質與素養。其中不乏一些學生的品位低下,語言表達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等方面嚴重欠缺。其次是人格修養較差,我國一向被成為“禮儀之邦”,但是在如今的大學校園中,傳統的善惡、雅俗等觀念和劃分標準,已然發生錯位。一些大學生的行為缺乏文明,生活懶散而不能自理,缺少社會公德。還有一些學生以自我為中心,不顧紀律,公然違背社會公德。我們時常可見一些學生在公共場合不能遵守基本的禮儀規范,行為粗魯,隨地吐痰等現象時有發生。第三是功利傾向明顯,如今的大學校園中,信仰危機明顯,很多大學生重視物質而忽視精神培養,功利主義色彩明顯,甚至在交朋友等方面都是見利而為,在專業選擇,知識涉獵乃至擇業方面都缺少強烈的進取心,更是缺少個人理想的引導,缺乏良好的趣味需求,甚至一些學生抱著混文憑的態度來度日,這樣的情況下顯然已將經濟組委引導個人行為的唯一標準。

三、語文人文素養及其在促進大學生就業中的影響

(一)語文人文素養的基本能力為其奠定扎實基礎

查看全文

督導視角下青年教師的人文素養

摘 要:人文素養是教師職業道德的重要精髓,其范疇內涵深刻、外延豐富,是教師實現自我超越的基石。本文擬    從督導的視角解析青年教師的人文素養現狀及探索培養途徑。

關鍵詞:青年教師 ;人文素養; 現狀; 培養

人文素養是指一個人自身所擁有的教養、學養以及折射出的人性的綜合素養。主要包括有形的人文知識和無形的人文精神。教師的人文素養是其職業道德的重要精髓,內涵深刻、外延豐富,是實現自我超越的基石,具體體現在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目標以及教育思想生成的源泉。青年教師作為高校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其人文素質的高低對教育的成敗具有深遠影響。特別是衛生院校教師的人文素養對學生具有久遠的、直接的影響。

一、現狀概述

當下教育的商業化以及社會功利思想,嚴重沖擊了教師的職業道德和治學態度,教師人文素養普遍缺失。筆者通過對近幾年招聘入校的青年教師的教學督導,主要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理想失落,得過且過

查看全文

高校學術期刊編輯新要求

一、刊網融合形勢下高校學術期刊功能的變革

高校學術期刊是學術成果交流、和傳播的重要平臺之一。[1]高校學術期刊自誕生伊始就肩負著引領學術發展的神圣歷史使命。高校學術期刊的刊網融合是目前高校編輯出版人員關注的熱點問題。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2]這標志著刊物發展正式步入刊網融合新階段,體現出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是大勢所趨,不僅是傳播手段的融合,更是內容制作、推廣方式和經營的融合。高校學術期刊承載學術傳播的重要使命,刊網融合形勢下高校學術期刊功能也將悄然發生變革。[3]一是刊網融合背景下高校學術期刊的宏觀引領與微觀服務功能。在傳統紙媒時代,由于讀者個體情況過于分散而認知模糊、無法獲知,高校學術期刊只能實現宏觀領域學術引領且影響具有不確定性。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使用戶的網刊閱讀或瀏覽情況可以精確獲得,包括讀者的瀏覽論文種類、時間、時長、研究旨趣等。通過大數據分析,高校學術期刊可以實現刊網融合背景下為讀者提供個性化服務、實現引領學術發展的權威地位。[4]二是刊網融合背景下高校學術期刊的學術交流功能得到最大化發揮。高校學術期刊是學術期刊的重要組成部分,學術期刊的天然使命就是為學術研究搭建一個權威、公平、公正的學術成果交流平臺。學術研究不再是個人孤軍奮戰而是正逐漸走向專業化和職業化,研究也從單一領域走向多學科相互滲透、交叉融合。因此,刊網融合不是簡單的紙刊內容移到網絡這么簡單,而是可以上升到基于跨終端的多樣化、多媒體資源帶給讀者的互動性的優質閱讀體驗,可以滿足用戶隨時、隨地、隨心的個性化學習服務。刊網融合后高校期刊的學術交流功能將大為提升。三是刊網融合背景下高校期刊的學術傳播途徑、媒介、速度、理念均發生變化。傳統紙刊是通過贈閱交流、郵局訂閱、實體店購買等方式傳播,范圍有限,互聯網時代的期刊網絡出版將使傳播范圍全空間化。在國家財政的支持下,未來學術期刊有可能改變讀者付費的傳統銷售模式,全部實現OA(開放獲取),讀者將免費獲得學術數據資源。這將大大改變原來學術研究只限于部分學術精英的研究專業化、職業化的現狀,使更多人可以參與到學術研究中。刊網融合背景下網刊能在第一時間傳播,實現了傳播速度及時化和傳播效用的最大化。傳統紙刊時代秉承“內容為王”發展到刊網融合時代“內容、服務”并重,高校學術期刊不僅要清晰、準確地傳播學術,更要注重內容建設,有針對性地將內容推送到目標客戶,為用戶服務。[4]四是刊網融合背景下高校學術期刊的學術評價仍是采用同行評價為主、量化評價為輔的方法,但由于大型網絡學術資源庫的建立,學術不端檢測系統等的出現,能更大程度和更廣范圍地實現防范學術倫理失范、遏制學術腐敗及權力尋租。

二、刊網融合對高校期刊編輯文化素養的新要求

隨著新聞傳媒事業的發展,編輯開始朝著專業化、職業化方向轉變。高校學術期刊作為高校學術傳播的平臺與載體,其編輯人員的專業化職業化更是一個無法回避也亟待解決的問題。高校學術期刊編輯不僅要有專業的研究方向和學科專長,更需要良好的個人素質和綜合能力,尤其是文化素養。高校學術期刊編輯的文化素養主要包括三個維度:一是能力維度,指文字與文章的素養;二是思想維度,指知識與思維素養,三是責任心維度,指尊嚴與使命的素養。高校學術期刊編輯只有在三個維度都具備了較高素養,再加上一份對職業的熱愛與癡迷,才能在一個更高層次上創造性地高質量地完成工作。高素養的高校學術期刊編輯能夠指導作者將論文在保持嚴謹與嚴肅的前提下,把文章修改得盡量形象、生動和優美。因為學術論文并不排斥語言的美感。[5](一)刊網融合形勢下高校學術期刊編輯要具備較高文化素養,善于“沙里淘金”,更要善于“點石成金”。傳統的編輯工作更多體現的是文獻的收集和編纂等較為淺表性的工作,但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與文化的演變,高校科研氛圍日益濃厚,尤其是科研考評機制的現實存在,高校工作者的科研動力與熱情空前高漲,申報課題撰寫論文成為高校工作者的常態化工作。高校學術期刊編輯在這種大的學術環境里,一方面要有慧眼,能在海量的作者來稿里“沙里淘金”,挑出高質量的符合期刊欄目的稿件,另一方面,又要提升自身素養,能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作者修改提高,善于“點石成金”。這就要求編輯要自覺提升編輯主體意識,充分認識編輯工作的不可替代性和創新性。編輯工作的過去和現在存在一個歷時差異(縱向方面的差異),而不同編輯個體之間又存在一個共時差異(橫向方面的差異)。[5]所以,刊網融合下的高校學術期刊編輯要主動通過課題研究或論文寫作培養能力素養,擴大與傳統編輯的歷時差異,縮小與高水平編輯的共時差異,提升自己。(二)刊網融合形勢下高校學術期刊編輯不再是只強調傳統的“勤苦大于創造”,也強調編輯更高的人文情懷和科學精神。高校學術期刊編輯的文字編輯工作共時差異非常大,體現在實際工作量可深可淺的彈性上。淺層次的編輯工作主要是形式的規范與文字的修飾,即讓編輯后的論文語言達到文通字順、摘要關鍵詞的寫作及參考文獻、注釋等論文格式符合規范要求。深層次的編輯工作則要走進作品的信息、知識生產過程,是編輯與作者共同創造性地參與到知識和文化的創造過程中,需要編輯廣博的知識、精深的專業素養,體現的是編輯深層次的修養和能力,以及更高的人文情懷和科學精神。高校學術期刊編輯職業發展到現在,工作的創新性在不斷加強,原來僅一味強調“勤苦大于創造”已經成為了歷史。現在的編輯不僅需要傳統的“工匠精神”,更強調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因為現代高校學術期刊編輯已經逐漸集編、審、校于一身,其中“審”的地位逐漸提高。當作者咨詢自己的投稿是否被采用時,作者關心的是稿件的內涵水準,而非論文形式上的規范。可以說,“審”的過程是高校學術期刊編輯工作地位提高的體現,編輯工作的對象是論文與論文作者,其中論文是物,作者是人。對待論文,編輯須講科學精神,視文章質量標準及知識和創新標準決定取舍;對待作者,編輯須講人文情懷,應以尊重、理解、發展的心理傾向來溝通交流,當論文無法避免批評時,最好在批評中不忘真誠的肯定甚至贊美,尤其對于學術新人。高校期刊編輯要學會對作者的文章進行批評和鑒賞,這里要厘清的是,批評不等于否定,而是理性的分析和檢評;鑒賞更不是安慰的姿態,而是對作者作品獨到、深刻之處的由衷而理性的判斷。這是非常考量編輯的哲學思維和文學眼光的。(三)刊網融合形勢下高校學術期刊編輯更強調職業能力與職業使命認知這兩方面的文化素養。普通的高校期刊編輯與卓越的高校期刊編輯的區別體現在職業能力與職業使命認知兩個方面。能力決定工作的順利完成情況及效率高低,使命認知則決定職業工作的境界。有了責任與使命意識的高校學術期刊編輯能走出機械、重復的匠技境地,將自身的工作放在文化生產與傳播的大系統中思考,讓平凡的工作在意識中擁有了豐富的內涵,在工作中體現自己的創造性價值,從而擁有積極、健康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刊網融合時代的來臨對高校學術期刊編輯素養提出了多方面更高的要求,編輯在面對海量信息時要有更卓越的選擇能力、鑒別能力、質疑能力、思辨能力、創新知識能力。[6]還要求編輯有更好的網絡溝通能力,即利用網絡進行調查采訪的能力、利用社交網站發起討論的能力、創建網絡社區作為欄目策劃或組稿的能力等。這其中,很多報紙的編輯已經走到了前列,有了很多可以借鑒的寶貴經驗,如《人民日報》官微的“你好,明天”已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三、刊網融合形勢下做一個“走心的”學術期刊編輯

改革創新,理念先行。刊網融合最關鍵的節點是人的融合,其中思維方式的轉變又是實現人的融合的最關鍵的環節。[3]高校學術期刊編輯如果要將工作做好,必須與刊物保持一輩子的熱戀。在與刊物的戀愛里面,如果每天編輯審稿校對,不花心思,想必也難以做出成績。有人稱真正的愛情是“走心”的,因此,我們可以做一個“走心”的高校學術期刊編輯。“走心”的編輯可以具體細化到“四心”:(一)培養一顆公正之心。高校學術期刊編輯需要具備一雙火眼金睛,通過學術不端檢測系統等手段,將抄襲、剽竊、一稿多投、重復發表、偽造數據等存在學術倫理失范的學術不端稿件識別剔除,讓作者不再有僥幸心理,對刊物心存敬畏,對學術保持尊敬,從而在以后的學術實踐中拋棄浮躁,腳踏實地,這也是幫助作者成長。學術期刊編輯要懷著一顆“公正的心”在來稿里“沙里淘金”,從大量來稿中挑選出符合刊物要求的有創新價值的原創論文,同時對每一篇錄用的論文公正地用心地“點石成金”,對于有前瞻意識又存在一定缺陷的論文,編輯要從專業知識、文章結構、謀篇布局、邏輯推理等方面給作者一些指導,提出具體的修改意見,讓作者細化完善,以達到“點石成金”的效果。高校學術期刊編輯通常都接受了某專業的系統教育和訓練,擁有知識優勢,在某一領域有專門甚至是專深的知識,但在處理他人文本時,即使是自己所學專業的范圍,也會因某一學科專業的細分、高度細化而產生程度不同的陌生感,因而,高校期刊編輯為能更公正地挑選稿件,必須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先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拓展,然后再逐步走出自己的專業領域,對其他相關領域學習,獲得更加廣闊的視野,[5]這樣才能培養出一種卓越的能力,具備一顆“公正的心”。(二)擁有一顆細膩之心。高校學術期刊編輯對于符合刊物要求的文章,要細致審讀,指出作者推理、結論、邏輯、語言中不妥之處,給出具體的可操作的修改意見,幫助作者加強規范提高文章質量。高校學術期刊編輯對于文章的審查首先是對于主題意義的整體審查,判斷其內涵高低,然后進入衡量作品表達水平的審查。這個時候,編輯字斟句酌的職業精神和較真態度常常會讓作者覺得“苛刻”“挑剔”,但正是這種精雕細刻,編輯的細膩和文字文章素養,才成就了一篇篇質量上乘的學術精品。只有具備細膩之心的高校學術期刊編輯才能在擁有較專深知識的基礎上,更好地投入工作。高校學術期刊編輯擁有某一專業知識,就等于擁有某一看問題的視野,但若僅限于該單一視野看問題顯然很局限。[5]所以必須懷著一顆細膩的心不斷以自己專業領域為圓心向外圍拓展自己知識,形成多層面多元化的立體知識架構。這不僅是高校期刊編輯個人的自我完善,也是高質量地完成本職工作的需要。(三)懷著一顆柔軟的心。有一顆柔軟的心的高校學術期刊編輯對于不符合本刊物要求但文章質量又不差的作者來稿,不是一拒了之,而是站在作者角度,細心體會作者寫作的艱辛、完成一篇文章的不易,給出建議指導作者投給適宜的刊物。這樣有人情味的高素養編輯無疑能得到作者的敬重和感激。高校學術期刊編輯工作的境界可高可低。較低的層面上,僅限于文本的校對。在較高的層面,編輯可組織作者進行學術探討,對論文內容進行補充。刊網融合形勢下要求高校學術期刊編輯更需要一顆柔軟的心,以自己的勤懇付出得到作者讀者的敬重和稱贊,悉心為作者服務、為讀者服務。高校學術期刊編輯的個性、行動能力、工作素養都與其廣闊的視野息息相關。編輯若具備一顆柔軟的心,就多一種視野從而多一種獲得旁人無法捕捉的信息的能力,也就更多一種工作創新的可能。高校學術期刊編輯只有在工作中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精華,不斷加強積累,形成內心柔軟、本性善良、意志堅定的品質,一切行動都是為了提升刊物質量和影響力,具備這樣柔軟的心的高校學術期刊編輯才是最有力量也最受讀者尊重和作者青睞的。(四)保持一顆感恩的心。高校學術期刊編輯對于高水平的作者,要加強聯絡,積極交流,讓對方參與到欄目策劃、組稿甚至審稿的工作中。高校學術期刊編輯要充分認識刊物水平的提升基石是高水平的作者,刊物質量和影響力是靠一篇篇高水平作者文章造就的。所以,高校期刊編輯對這些作者要有一顆感恩的心。高校學術期刊編輯若常懷一顆感恩的心,就不會對自己工作認知膚淺,不會在工作中表現得過且過、不思進取、沒有激情,仿佛工作只是為了生計的勞務。具有感恩心的高校期刊編輯會意識到自己肩負的使命,時時有一種文化的自覺,有一種使命感,會主動鐘情熱愛自己的職業,有一種情懷,將有限的自己和平凡的工作融入社會文化生產和傳播的整體系統中,對工作熱愛珍惜且知足感恩。高校學術期刊編輯是一個技術人員,但有感恩之心的編輯絕不會把自己僅限于技術人員,會在工作中自覺學習專業的知識、方法,培養文化素養,通過博覽群書提升文化品位,通過洞察社會提高文化敏感度,通過自省反思完善自身修養,懷感恩之心的編輯能在較高層次上完成學術期刊的編輯工作任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