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古代文學的傳承與教育
時間:2022-11-11 05:14:00
導語:淺析古代文學的傳承與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何謂人文素質?人文素質是指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的內在品質,表現為一個人的人格、氣質、修養等。對于個體人來說,人文素質的修養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提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個體的有意修養,亦需要外界的有意灌輸,兩者相輔相成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而無論是個體的有意修養,還是外界的有意灌輸,都應該重視對古代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傳統文明元素的利用。以下僅從三種元素作以辨析:
其一,愛國主義元素
愛國主義是人類對于生養自己的國土和民族所懷有的深切的依戀和崇敬的深厚感情。這種感情在歷史的長河中,經過千百年的凝聚、砥礪,無數次的激發,無數次的升騰,最終被整個民族的社會心理所認同,升華為愛國意識,對國家、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產生著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在我國優秀的古代文學作品中,愛國主義情感是一條躍然紙上顯而易見的主線,讀來常會令讀者慷慨激昂、熱血沸騰。
如屈原的《離騷》中滿篇報國志,一腔效國情,其中的“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名句更是入木般的描摹。這句話的意義是:只要自己所追求的目標符合道德規范,即使多次獻出生命也不會后悔。這種愿意為國家發展強盛、為了追求人間正義不惜獻身的觀念,正是屈原愛國主義精神境界的生動體現,也常常對后人的愛國主義情愫產生著熏陶和共鳴的作用,激勵著后人以這種境界的愛國主義精神所自勉。如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勝利閉幕之際的中外記者招待會上,總理就曾曾引用這一名句,來表示要做好今后三年工作的決心,足見這一名句對表達愛國之志方面的分量。
又如曹植的“戮力上國,流惠下民”、“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李白的“中夜四五嘆,常為大國憂”、“國恥未雪,何由成名”,陳子昂的“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菜”,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陸游的“國仇未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不勝枚舉的篇章和佳句,深刻的表達著古時無數仁人志士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感,讀來仿佛如擂響的進軍戰鼓,字句鏗鏘,召喚和強化著讀者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滋生和激蕩著讀者的報國情愫、赤子之心。
其二,揚善抑惡元素
揚善抑惡屬于道德范疇的元素。道德是發展先進文化,構成人類文明,特別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揚善抑惡的優秀道德品質元素。在這些元素中,有著對向善、修善、行善、賞善道德品質內涵的闡釋,有著對自身追求真、善、美品質的描摹,有著對他人優秀道德品質的褒揚,亦有著對假、惡、丑的朝政、世風、人情的無情鞭撻,可謂是善惡意識分明,揚善抑惡立場堅定,寓揚善抑惡道德教化于筆墨之中。
唐詩、宋詞在中國文學史上素負盛譽,那么,僅以唐詩、宋詞、為例,來看我國古代文學作品對自身優秀道德品質的精準描摹,對他人優秀道德品質的熱情褒揚,對不講道德的人和事的無情鞭撻。
在李白《贈汪倫》一詩中這樣寫道“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詩句中,可感受到詩人對友人重友情的贊美;從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中可看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樣的詩句,從中感受到詩人潔身自愛的操守與蔑視世俗,反抗貪官污吏的叛逆精神。
從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欣賞中,感受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吶喊,體現出詩人飽覽民生疾苦、體察人間冷暖的濟世情懷;從“三吏”之《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三別”之《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詩句中,感受到詩人對國家和人民的無限愛心,敢于揭露社會矛盾,抨擊社會黑暗,具有政治抱負和主張的揚善品質。
品賞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會讓有大善于國家和民族豪壯之情油然而生,從中體會出一個人要做到先憂,必須有膽、有識、有志,這已經很不容易;而一個先憂之士當他建立了功績之后還能后樂,才更加可貴。這兩句話所體現的精神,那種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品質,無疑會啟迪著讀者對大善品質的認識。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體現出的揚善抑惡元素可謂是包含了社會政治生活和人的日常生活中所能涉獵的方方面面,尊老愛幼、無私奉獻、善待他人、關愛他人,真誠、善良、正直、無私、勤勞、勇敢、寬容等美德都有言表,實在為我們今人的道德品質修養積累了寶貴的文化資源。
其三,刻苦研學元素
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論語》中對學習的蘊義有著這樣的論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但知識的積累需要刻苦研學的精神作保障,孔子亦有著“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論述。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形象的、寫實的為讀者刻畫了一個有一個刻苦研學、學有所成的人物形象。
如: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太平御覽》卷三百六十三引《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梁。”其中的故事內容為:漢朝的孫敬刻苦好學,每天一早就起來就讀書,直至深夜。因為疲勞瞌睡,常會不知不覺打起盹來。他就把繩子的一頭懸在屋梁上,一頭系著頭發。這樣,一打盹,頭皮就會被扯痛。后來,他終于成為儒學大師。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于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后,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疲倦睡覺時。就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這就是蘇秦“刺股”的故事。
再如,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里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于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縱觀我國古代文學作品,能夠用來陶冶國人高尚人文素質的內容信手可以拈來,為此,應該在國人中提倡養成閱覽古代文學作品的習慣,特別應強調在高校對大學生實施的素質教育中,重視對傳統文明素質的培養教育,善于在古代文學作品中擇取有益資料,收到古為今用的效果,正如教育家孔子所闡述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的道理。同時,得以使燦爛的古代文明能夠為當今的大學生傳承和光大,得以源遠流長的滋養中華民族道德品質方面的特有氣質。
- 上一篇:增強基礎郵儲銀行監管問題
- 下一篇:農業銀行業務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