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生態環保教育素材研究
時間:2022-06-23 10:03:39
導語:小學生生態環保教育素材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類活動強烈地改變了自身的生存環境,影響了現代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高公民的生態素養,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基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1世紀初就提出“要將生態學知識普及到全世界的每一個公民”。從娃娃開始培養生態環保知識和意識,參與生態環境建設,對于培養公民良好的生態素養,增強公民的環保意識特別重要。經過多年的努力,在教材內容、課程計劃和教學大綱等方面,我國已有了初步的小學生態環境教育體系。但是,目前大多數小學還沒有系統、規范、持續地開展生態環境教育活動,從娃娃開始培養生態素養沒有受到切實的關注。其原因與環保教育的素材缺乏、內容陳舊、缺乏學校周圍的實際案例,以及與日常生活內容脫節有關。因此,需要開發適合小學生的生態環保教育資源,讓生態環保教育多維度、全方位陪伴學生的成長。經過多年的觀察,結合中外小學環境教育的文獻檢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小學生生態環保教育資源的開發。
從現有的教材中挖掘素材
小學生的科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可以挖掘的身邊的生態環保教育素材。例如,浙江版三年級《科學》有一章節“動物的一生”講到蠶寶寶。20世紀末浙江嘉興蠶養殖是一個很大的產業,后來由于鄉鎮企業的發展,特別是水泥廠、磚瓦廠、造紙廠的大量興建,空氣、水質污染嚴重,蠶的養殖越來越少,現在在嘉興幾乎絕跡,因此可以通過小實驗,如改變蠶的生長水質條件,觀察蠶的生長狀況等;可以以蠶與空氣環境為主題,編輯環保教育故事。又如,教材中關于動物繁殖的內容,其中有鱷魚。筆者所在學校的學生對鱷魚可能很陌生,但是在嘉興附近的長興縣,有一個“浙江長興尹家邊揚子鱷保護區”,可以此為材料,編輯圍繞瀕危動物、生物多樣性保護為主題的教學案例或組織活動等。一年級教材中的以水為對象的知識內容,可以圍繞水這一主題,講解我國水資源的缺乏和水質保護的重要性,以及日常生活中如何節約用水等。
從周邊環境中找素材
不少教材的生態環保教育內容與學生所處的環境相脫離,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實踐意愿或深切感受。因此,盡量從學生周邊的環境中尋找生態環保教育素材。例如,在學生經過的地方,經常會有一些生態環境的宣傳畫或標記,以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例,圍繞這個主題,通過具體的案例,保護好一座青山,管理好一方河道,會產生怎樣的經濟價值等展開說明。例如,我國東北的“長白山自然保護區”,薛達元博士寫了一本專著《生物多樣性經濟價值評估——長白山自然保護區案例研究》,將長白山自然保護區的價值分為野生植物資源(木材產品、藥材產品、林副產品、其他產品)、野生動物資源、科學研究價值、文化教育價值、旅游價值、森林年生物生產量價值、涵養水分、固定CO2、降低污染物價值等,結果表明,1995年時長白山總經濟價值共計72.91億元,全國森林類自然保護區當年經濟價值共計6556.59億元,相當于當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58260.5億元的1/9。從日常生活中找素材我國一年四季溫度變化很大,經常出現一些極端的天氣現象,可以圍繞這個主題,編輯“溫室效應”現象、原因的科普故事,以及有關“二氧化碳、低碳”的故事,讓同學列舉綠色節能生活方面的例子,認識什么樣的生活、行為是科學合理的。圍繞“低碳生活”這一主題,在植樹綠化、節水節電、節約糧食、對垃圾進行分類等方面開展富有小學生特點的公益活動等。鼓勵學生們從身邊小事做起,例如,步行上學、爭取吃完每一粒米飯,不浪費糧食;養成最后一個離開教室時隨手關燈的良好習慣,夏天教室的空調溫度不宜調得太高,從小培養低碳生活方式。又如,吸煙是每個小學生經常遇到的現象,從煙草種植要爭糧田、煙生產要耗能、吸煙對身體危害、吸煙形成的疾病的社會成本等,編輯科普故事,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從大自然中尋找素材
喚醒民眾環保意識的《寂靜的春天》的作者蕾切爾·卡遜說:“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從中獲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人類離不開自然的恩賜和教誨。”我們的祖先很早就通過對自然的觀察,獲取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知識。生態學教材的眾多知識是人們觀察自然、學習自然的結果。尊重自然、向自然學習,引導學生課外盡可能多地走進自然,觀察自然,引發和啟迪兒童對人與自然(生態)關系的思考,培養尊重與關愛、珍惜與保護自然的生態素養(霍雨佳,2015)。這方面也有大量素材可以挖掘,例如,讓同學們觀察桃子的成熟過程,問問為什么桃子小的時候外面有毛?為什么果肉(中果皮)是甜的?為什么桃核(內果皮)是硬的?為什么桃仁是苦的?從生態適應的角度來編輯科普故事,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又如,問問同學們,為什么路邊的苔蘚多數聚在一起生長?從群體改變苔蘚生長環境來解釋,引申“團結”才能生長的道理。
從家庭教育中積累生態環境教育素材
“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舉止的啟蒙老師。只要家長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每個細節都可以用來教育孩子”(黃朝玲,2016)。可見,家庭教育對于孩子的生態意識培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校要鼓勵家長參與到學生生態素養的培養中來,利用家長會、網絡會議等多種形式,及時與家長溝通,了解家長的生態環保知識,以及對學生的生態環保教育情況。將校園低碳環保綠色生活展示給學生,讓低碳成為學生校園的一種生活態度,讓低碳自然走進校園,可以從作息時間安排、無紙化辦公、教輔用書的循環利用、垃圾分類、綠色景觀構建等方面踐行(李雄輝,2016)。例如,引導學生們思考校園綠化建設草坪好還是植樹造林好?基于生態學知識,從亞熱帶氣候環境的植物群落演替方向、群落管理、群落的放氧量和二氧化碳的吸收等方面,編寫科普故事,提倡植樹造林,這些是更符合低碳生活方式的綠化景觀。經過實踐,加強與同行交流,注意素材積累整理,編輯適合本地區小學生的生態環保教育科普故事,為學生的生態環保教育提供師生喜歡的素材。
參考文獻:
[1]黃朝玲.依托家庭教育培養未成年人的生態意識——《體驗教育運用于我縣未成年人生態意識培養的研究》結題報告[J].中國校外教育,2016,(5)8.
[2]黃麗金,歐國安,馮敏芝.基于生態環保教育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探索[J].2019,(5)30-31.
[3]霍雨佳.以“自然”為“學校”——兒童生態教育的實踐與思考2019[J].中國校外教育,2015,(3)7-8,32.
[4]李雄輝.低碳應該成為學生校園生活的一種態度[J].廣州環境科學,2016,31(2):19-21.
[5]薛達元,包浩生,李文華.長白山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間接經濟價值評估[J].中國環境科學,1999.(3)247-252.
作者:朱敏霞 郭水良
- 上一篇:財政教育政策績效評估研究
- 下一篇:機電專業創新大賽職業精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