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貨幣政策調整論文
時間:2022-04-10 02:05:00
導語:我國貨幣政策調整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開放經濟使外部均衡在我國貨幣政策目標中的地位顯著提高。在貨幣政策運行中,開放經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受到制約、貨幣供給的內生性增強、有效貨幣政策工具的缺位以及貨幣政策的作用機制發生變化。為了適應開放經濟帶來的經濟環境和經濟運行機制的變化,貨幣政策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
關鍵詞:開放經濟貨幣政策貨幣政策調整
開放經濟對我國貨幣政策目標的影響
開放經濟下外部均衡在貨幣政策中的地位顯著提高。
首先,央行貨幣政策需要兼顧內外均衡兩個目標,我國對外開放的發展和經濟開放度的提高,使得對外經濟部門在宏觀經濟平衡中的影響力顯著增大,從而迫使央行在注重內部均衡的同時,也應該給予外部均衡更多的重視。這就要求央行在運用各種政策時,必須注意不同調控手段的綜合運用。
其次,開放經濟條件下,幣值的穩定包括貨幣的對內穩定和對外穩定兩個相輔相成的方面。例如,幣值的對外穩定受制于國際收支的變化,國際收支又會影響外匯儲備,外匯儲備又會制約基礎貨幣的投放量,進而影響貨幣供給,導致幣值對內穩定的波動。
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持續擴大和外資直接投資的不斷增加,中國外匯儲備也迅猛增長。中國外匯儲備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在美元貶值、中國的投資環境又較好的背景下,大量國際資本從美國大量流出進而流入我國。外資流入的增加,增大了貨幣的升值壓力,出于自愿或非自愿的原因,央行收購美元投放本國(本地區)貨幣以降低升值壓力,導致的結果就是外匯儲備大量增加。雖然我國的外匯儲備并非全部由美元構成,但占50%~60%左右的美元幣值的變化會極大影響我國對外幣值的穩定。隨著歐元區在國際經濟中崛起,應逐漸增大歐元的外匯儲備比重。
再次,開放經濟條件下經濟開放度的提高,會加速國際資本在國際間的轉移,特別是國際投機資本的頻繁流動;這會引起金融交易量的擴大化和形式的虛擬化、會加劇金融秩序的混亂性和整個經濟體系的不穩定性。
因此,在開放經濟下,貨幣政策目標將更專注于實現外部經濟均衡和國際收支的平衡。
開放經濟對我國貨幣政策運行的影響
開放經濟對我國貨幣政策運行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受到制約、貨幣供給的內生性增強、有效貨幣政策工具的缺位、貨幣政策的作用機制發生變化。
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降低、外在約束增強
1994年匯率并軌以后,我國匯率制度對外宣稱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但從現實運行看,我國的人民幣匯率實行的是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這種匯率制度降低了我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突出表現在我國經濟周期波動與美國經濟波動的不一致可能帶來的宏觀沖擊。
與此同時,利率的獨立性也有限。1994年以來,盡管外匯管制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短期性資本的流入,但在國內實行宏觀緊縮、維持較高利率下,國內外利率差趨于擴大,國際資本通過各種渠道的流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國內貨幣政策所試圖達到的政策目標,顯著地降低了國內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央行在進行利率政策的決策時,被迫越來越關注國際貨幣、特別是美元的利率走向,在調整利率時努力維持人民幣利率與美元利率的適度利差關系。1998年以來,央行連續下調人民幣利率,但是美元的利率無形中成為人民幣利率下調的一個限度和重要的制約因素。2004年美聯邦儲備署于6月底上調利率后,我國在面臨大量游資流入的情況下,仍然于10月29日宣布加息,這無形中又加大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和國際資本的流入。由此可見,近10年來中國的利率政策嚴重受制于美國的利率政策,中國利率政策的獨立性受到了嚴重的制約。
貨幣供給的內生性增強
貨幣供給的內生性指貨幣供給作為非獨立的內生變量,被動受制于客觀經濟過程,而貨幣當局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其變動。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貨幣供應越來越內生于國民經濟運行,央行除了能夠在較大程度上控制再貸款、政策性貸款外,已不能完全控制與對外經濟活動相關的貨幣供應及其變動,而是取決于經濟增長狀況、進出口狀況和資本流動狀況。即開放經濟下貨幣供給內生性的增強制約了央行對貨幣供應量調控的能力。
對外開放的程度越高,與對外經濟活動相關的貸幣供應所占的比重越大,貨幣供應的內生性越強,于是央行控制貨幣供應的主動性就越低,貨幣政策在控制貨幣供應方面的有效性也就越低。近年來我國基礎貨幣的投放量中,與對外經濟活動相關的貨幣投放所占的比重呈現明顯的擴大趨勢。目前,央行一般性再貸款占全部資產的比例已從1993年底的72%降到30%左右,央行控制貨幣供應量的主動性和回旋余地大大降低。雖然1998年由于出口的急劇下降,導致基礎貨幣投放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購買外匯不再是投放的主要渠道,但這反而從另一方面說明了開放經濟下貨幣供給內生性的增強,央行控制貨幣供應量能力的下降。
中央銀行有效貨幣政策工具的缺位
在經濟開放度不斷提高的條件下,面對不完善的經濟體制,央行實施貨幣改策時會面臨一個最大的難題:有效貨幣政策工具的缺位。從我國貨幣政策實踐來看,傳統的、占主導地位的直接信貸控制手段已經不能適應開放經濟的需要,資本的自由流動、貨幣供給渠道的增多、外匯占款的增加使央行在運用貨幣政策工具時力不從心。而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央行通用的貨幣政策工具——存款準備金、再貼現和公開市場業務,卻因我國不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而不能在宏觀間接調控中發揮重大作用。
從存款準備金政策看,1998年我國推行了存款準備金制度的改革,合并了準備金賬戶和備付金賬戶,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由13%降為8%。1999年11月,央行再次將存款準備金率由8%下調到6%。一般認為,下調準備金率之后,商業銀行可貸資金增加,貨幣供應量就會增加。但是,貸款是否增加還要取決于商業銀行的決策。事實上我國1998年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并沒有引起貨幣供應量M2增長。存款準備金率調整屬力度很大的政策工具,不能頻繁使用,并且準備金比率已很低,將來運用這種工具的余地不大。
央行再貸款和再貼現也是貨幣政策工具之一。由于我國目前社會信用機制不健全,商業票據使用不廣泛,再貼現始終未成氣候。再貼現手段受到種種因素的制約,尚不能成為我國主要的貨幣控制工具。
公開市場操作的運用需要一個完善的市場機制為載體。我國國債期限較長,品種不多,數量較小,使公開市場業務缺乏載體;持有大量國債的商業銀行將國債視為低風險、高效益的優質資產,不愿做空頭,市場交易不旺,所以調控基礎貨幣的公開市場業務缺乏交易基礎。央行在外匯市場上的公開市場操作不是一種主動的干預手段,只是為了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而被動地吞吐外匯或人民幣。
貨幣政策的作用機制發生變化
貨幣政策的傳導途徑通常有三個:信貸配給途徑、利率途徑和國際經濟途徑。三者在政策傳導中的作用大小取決于開放經濟的發展和經濟對外開放度的變遷。
在封閉經濟條件下,央行主要依賴信貸配給和利率途徑。在開放經濟下,央行調節國內利率水平后,一方面,國外市場的套利活動能夠影響國內貨幣總量;另一方面,利率波動引發的國內供求變化會導致國際收支狀況的變化,國際收支的變化會影響到宏觀經濟活動水平。套利活動、國際收支的變化也會影響到外匯市場的供求,引起匯率的調整和國內貨幣供求變化。
當前,國際經濟途徑對于我國貨幣政策傳導的重要性趨于上升。從貨幣供應擴張的角度看,開放經濟的發展和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使本幣運行“時滯”縮短。在對外開放程度有限的宏觀環境下,央行基礎貨幣從投放到擴張要經過從央行到商業銀行的一系列信貸活動,以及從銀行體系到企業體系的存款——貸款轉化過程,具有較長的時滯。開放經濟的發展,特別是1994年匯率并軌,外匯占款成為基礎貨幣投放的重要渠道,而外匯占款能夠通過銀行結售匯體系將基礎貨幣迅速轉化為企業存款,導致貨幣供應量擴張速度加快和調控時滯縮短。
開放經濟下我國貨幣政策的調整
為適應開放經濟,我國貨幣政策的運用涉及到兩個層次的“政策協調”,一是與國內其他政策工具的協調配合,二是與其他國家特別是經濟大國的經濟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
健全我國的貨幣政策體系
必須加大貨幣政策貫徹執行力度,充分發揮貨幣政策調控金融與經濟的作用。逐步建立人民幣和境內外匯總量為中國貨幣供應量統計口徑的體系。同時,要積極關注網絡金融、金融創新和資本市場發展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
加快利率市場化,擴大人民幣匯率浮動范圍
只有市場化的利率,才能充分影響市場主體以至整個國民經濟,才能保障貨幣政策有效實施。另外,加強匯率政策和利率政策的配合,實現內外部均衡的統一;減輕外匯儲備規模的壓力,削弱外匯儲備與貨幣供給的內在聯系,提高央行在貨幣調控中的主導地位。
完善市場機制,確立有效的貨幣政策工具
要擴大公開市場操作的規模,合理運用央行的再貸款,發揮再貼現等工具在投放基礎貨幣中的作用,運用政策的組合和配套措施擴大基礎貨幣投放。
健全國內金融市場主體,進一步深化我國國有銀行的改革
要深化我國國有銀行的改革,從總體上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的素質和國際競爭能力,疏通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加快國有商業銀行向現代企業制度的轉變,塑造理性的金融市場主體。
加強國際貨幣合作
開放經濟下,各國在貨幣經濟領域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日益加深,市場以及政策的“溢出”和“溢入”效應增強,鑒于對全球資本市場和對國際貨幣體系的管轄權的歸屬模糊不清,人們有必要通過國際貨幣合作來降低上述效應。
- 上一篇:測繪局科學發展觀心得體會
- 下一篇:人民幣匯率調控機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