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護理專業人才鍛煉思索

時間:2022-04-01 04:58:00

導語:涉外護理專業人才鍛煉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涉外護理專業人才鍛煉思索

目前,發達國家醫療機構護理水平日益增高,國際護理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改進發展很快,我國的護理教育與國際護理教育接軌勢在必行。但是,目前我國高校護理專業人才培養仍未突破傳統的模式,國內尚未形成達成共識的、成熟的涉外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從中可看出護理教育工作的滯后性。本課題旨在制訂具有與傳統教育不同的涉外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提出新的培養目標和規格,開辟學生發展的路徑和適應社會對護理專業人才的需求。

1明確涉外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特點及難點

涉外護理專業人才與傳統護理專業人才的區別在于,前者具有獨立對護理對象的健康和疾病進行綜合照顧和管理能力,即勝任護理角色的各項能力[1];具備較扎實的日常和專業英語語言能力和跨文化背景下在國外從事護理工作的能力。在制訂培養方案中存在的難點:(1)護理專業的部分課程設置尚未擺脫臨床醫學專業教學計劃模式,基本是臨床醫學專業課程的壓縮和翻版,缺乏護理內涵;(2)實踐課比重太小,且理論課程與實踐環節脫節,前期理論授課期間,實習和見習時間偏少,理論知識脫離臨床;(3)培養方案中沒有充分體現涉外護理方向的特色,即學生日常英語和專業英語的培養、跨文化背景下溝通能力的培養,以及在國外工作能力的培養。

2轉變教師觀念

2.1教師既是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者,又是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者。涉外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意味著將對傳統的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突破,它要求全體教師觀念的及時更新。

2.2涉外護理專業最終目標是培養國際化的高素質護理人才,故教師應及時學習國際護理教育新理念、新進展,適時調整觀念及知識結構,使教師成為涉外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最具活力與創造性的促進者和制定者。為此,我院借“高素質國際型護理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的活動,多次組織教師進行專題座談會,教師們針對涉外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暢舒己見,深入研討涉外護理專業人才培養規格和目標。同時,借我院與荷蘭漢斯大學護理學院進行教學計劃比較之際,全體教師認真學習當今國際護理理念,深刻理會“護理角色”對護理人才的培養意義。

3制定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

3.1指導思想通過多次的研討和論證,全體教師明確了21世紀需要具有綜合素質和能力的護理人才,作為涉外護理專業,學生應掌握較扎實的日常和專業英語語言能力,掌握跨文化背景下充分勝任國際護理角色的能力。

3.2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

3.2.1培養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現代護理知識、較扎實的英語運用能力和熟練的臨床護理操作技能的高素質、應用型護理專門人才,畢業后能在國外醫療衛生機構和國內涉外醫療衛生機構從事臨床護理和衛生保健工作。

3.2.2培養規格根據國際護理發展趨勢確定了我院本科護理涉外專業人才應具備的八個能力:(1)具有一定國際護理視野,了解當今國際護理發展趨勢;(2)具有為護理對象實施綜合照顧和管理的能力,即運用護理程序、收集資料、分析和診斷常見健康問題,制訂護理措施、實施身心整體護理、進行效果評價的能力;(3)具有對健康的設計、管理和協調照顧能力;(4)具備對健康的調查、指導和研究能力;(5)具有規范的基礎護理和各科護理的操作能力;(6)具有對急危重癥病人的應急處理和配合搶救能力;(7)具有較扎實的日常和專業英語語言能力;(8)具有在跨文化背景下充分勝任國際護理角色的能力。

4設計課程體系

4.1課程總體設置的創新性構想涉外護理教育的課程設置以知識、技能、素質教育并重,提高課程的國際化程度和水平,加快與國際護理教育接軌的步伐,努力培養具有中國特色和國際競爭力的護理人才。

4.2課程設置中的難點解決(1)將培養學生具備國際護理角色的各項能力貫穿于人才培養方案中,突出護理內涵,培養學生獨立對護理對象的健康和疾病進行綜合照顧和管理的能力;(2)突出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培養學生在跨文化背景下的溝通能力和工作能力,以及具備參加國際護士執業水平考試(ISTN)的技巧。在課程設置中將傳統的護理課程設置“人文加基礎加專業課程”改為“跨文化背景人文知識和溝通能力加核心課程加臨床護理途徑”,作為新型涉外護理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2]。

4.3構建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課程體系

4.3.1設置跨文化背景下人文知識和溝通能力課程群,加強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跨文化背景人文知識和溝通能力及語言能力培養課程設置的特點:一是強化涉外護理專業英語特色,除加強學生的公共英語外,強化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增設ISTN、METS考試培訓課程及雅斯過級訓練;二是突出國際人文特色,對不同國家人文、倫理、護理理念、工作標準的知識傳授,如:英美國家概況、跨文化交際、人際溝通交流、多元文化等課程。

4.3.2核心課程按照護理專業人才知識結構需求的原則,整合專業基礎課,壓縮醫學基礎課學時,使護理學課程從傳統臨床醫學課程體系中解脫出來(表1)。核心課程是與生命科學、醫學相關的基礎學科,如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原微生物學、病理學等。這些課程的設置和教學內容的組織,應當突破以臨床醫學專業的需求來設置上述課程和安排教學內容,而以護理、健康的需求,本著實用的原則將上述學科作為1~2個模塊,淡化學科界限,組織課程和教學內容。

臨床護理途徑(表2)

臨床護理途徑是為涉外護理專業學生安排的專業課程群,這些課程的設置和教學內容的組織克服了傳統的“理論課加臨床實踐”模式,采取理論課與臨床實踐融為一體,理論學時與臨床實習學時的比例為1∶1。以健康意識、臨床護理意識的建立,健康知識的掌握及健康指導和管理能力的培養,臨床護理知識的掌握及臨床護理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為核心內容,采取邊學習邊實踐,逐步推進的流程方式,改變傳統的以教師講解為主的模式,大量增加小組活動、模擬場景角色演練、仿真模型訓練等。

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改革(表3)

實踐教學環節的改革,是按照臨床護理途徑的程序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專業知識。同時,改變過去專業課程與臨床實習截然分開的模式,改革為理論與實習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方式。此外,將過去的“見習、實習”兩段式改為“觀摩、見習、實習”,制定相應的實訓教學大綱、實踐技能考核標準、實訓指導,并創設了多元化的實踐教學基地,如社區、養老院等,拓寬學生服務領域,為學生的發展提供選擇。

5推廣和運用

在人才培養方案推廣和運用中,采取與學院同期立項的教學質量工程項目“高素質國際型護理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緊密結合,相互支持,同步推進。從2009年9月開始,在本科護理學生中組建“涉外護理實驗班”。“涉外護理實驗班”完全使用新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方案使用過程中及時進行階段性總結,為方案的不斷完善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6結果

通過探索和實踐制定出涉外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初步構建了以護理角色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課程體系,突出培養學生在跨文化背景下的溝通能力和工作能力。隨著培養方案的推廣和運用,使我院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發生了改變,專業特色初步凸顯。國際護理教育的迅速發展,要求我國的高等護理教育應順應世界護理教育發展總趨勢,全面修改和論證護理人才培養模式,改進課程設置[3],轉變教育觀念,加強師資培訓,才能使涉外護理教育培養出具備較高素質、具有國際、國內競爭力的高級護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