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護理課程實踐研究
時間:2022-04-08 03:14:30
導語:中職護理課程實踐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校2014級中職護理學專業的四個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兩班為實驗班(n=92),另兩班為對照班(n=96)。四個班學生在年齡、性別、入學成績、教材、課程內容等方面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1.2方法。對照班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先由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理論知識,再開展實驗課,教師演示完成后學生進行分組練習,教師同步巡回指導。實驗班采用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護理學基礎》課程教學方法。對照班及實驗班的教學課時和內容相同、同期進行、教材和任課教師均相同,僅實踐課和理論課比例不同,具體實施方法如下:(1)課程設計。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具體教學內容并結合臨床護理工作的實際要求,確立合理的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方案,重點在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在課程設計過程中,最為關鍵的是兩個轉變:①把對職位的能力要求轉變為學習領域。將針對護理工作所需要掌握的專業能力和技術轉變為教學過程中所要求掌握的能力,并建立不同的學習領域。②把學習領域轉變為學習情境。將學習某些具體能力的內容重新組合,要求理論和實踐相互穿插,將學習內容分成不同的學習情境。(2)提出任務。授課前,教師布置給學生一個護理工作任務,任務內容為相關的臨床案例。學生則需分析所給臨床案例中的護理工作是否存在問題,找出可能的問題并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由此編排一個可行的護理操作程序。(3)組織完成。實驗班學生開展理論實踐一體化授課模式。教師課上先對提出的臨床案例進行分析,了解學生任務的完成情況,然后再按照標準操作程序演示,學生進行分組練習,教師同步巡回指導,最后對護理操作的問題進行重點講解并完成課堂總結。1.3評價標準。評價內容包括兩個班的理論成績、實操成績、溝通成績及實驗班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其中理論成績的評價方法為:課程結束后,學校統一安排理論考試,兩班試卷難度相同、閱卷標準一致,成績≥60分為及格,取各班平均分進行比較。實操成績評價方法:分班進行,評分標準統一,成績≥85分為及格,取各班平均分進行比較。溝通成績:在實驗考試過程中對學生的溝通能力進行評價,包括操作前后的解釋囑咐及操作時的說明,總分20分。教學效果的評價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課程結束后,向實驗班學生統一發放我校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對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護理學基礎》課程教學方法進行評價,學生嚴格按照自身真實感受作答。問卷發放時采用無記名的方法以確保其有效性。本研究共發放問卷92份,回收92份,回收率100%。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9.0軟件對文中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并作比較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內及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班理論成績、實驗成績及溝通成績比較。實驗班的理論成績、實驗成績及溝通成績均明顯高于對照班(P<0.05),見表1。2.2實驗班學生教學效果評價。課堂氣氛更活躍項目認可率92(100%),語言溝通能力提高認可率83(90.2%),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89(96.7%),感受到臨床氣氛92(100.0%),促進理論知識的理解與運用87(94.6%),培養了職業情感92(100.0%),同學間交流合作能力提高88(95.7%),學習興趣提高88(95.7%),掌握知識更加牢固86(93.5%)。
3討論
近年來,隨著臨床護理技術和水平的快速發展,傳統教學模式與臨床護理需求的巨大差距已成為目前各院校護理教育面對的主要問題[4]。為縮小學校教學與臨床的差距,應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結合臨床的工作情境和工作任務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案,提高實驗課程的比例,改善學生的綜合能力。作為護理學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護理學基礎》中各項基本技術操作是護士日常護理工作必備的重要技能也是護士職業資格考試的必考科目[4]。傳統的教學工作往往以老師講授為重點,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教學質量不理想[5]。通過在《護理學基礎》課程教學中采用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興趣提高,有利于技能型、實用型人才的培養。該方法將臨床護理工作中的真實案例搬到教學活動當中,把課堂設在模擬病房,并模擬真實工作情境,學生互相扮演患者和護士的角色,轉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激發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練習過程中,著重訓練學生的溝通技巧和表達能力,學生需根據“患者”的實際需求與“患者”交談,體會不同言行帶給患者的感受,從而增加對患者的理解和同情,提高護理質量。通過以上教學方法的轉變,實踐技能和理論知識完美結合,學生主動思考、解決問題及綜合應用的能力增強,進一步縮小了教學與臨床的差距,提高了《護理學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班的理論成績、實操成績及溝通成績均明顯高于對照班(P<0.05);100%的實驗班學生認為培養了職業情感、課堂氣氛更加活躍、感受到了臨床氣氛;95.7%的實驗班學生認為學習興趣提高;93.5%的學生認為掌握知識更加牢固等。以上結果表明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方法確實能有效提高《護理學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
綜上,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護理學基礎》課程教學方法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了職業能力,值得在臨床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魯俊華,關紅軍.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中職護理專業護理學基礎課程實踐研究[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3,34(2):109-111.
[2]姜大源.論高職教育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J].徐州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1-6.
[3]王曉燕.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構建護理學基礎精品課程[J].衛生職業教育,2016,19(34):132-134.
[4]應利華,王麗華.基于上作過程的護理學基礎教學改革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2,30(8):79-80.
[5]蘇琳.護理學基礎技能教學融入臨床進展初探[J].齊魯護理雜志,2009,15(9):52-53.
作者:伍一 莊倩 單位:1.湛江中醫學校 護理教研組 2.湛江中心人民醫院
- 上一篇:溝通技巧在手術室護理的作用
- 下一篇:網絡環境下計算機信息安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