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嵌頓性腹股溝斜疝手法探討論文

時間:2022-07-04 10:04:00

導語:小兒嵌頓性腹股溝斜疝手法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兒嵌頓性腹股溝斜疝手法探討論文

嵌頓性腹肌溝斜疝是兒外科急診中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嵌頓疝約占全部疝病例的1/6,嵌頓疝盡管多見,但由于小兒外環富于彈性,疝囊頸部沒有成人所具備的纖維縮窄環,腸系膜血管彈性也較好,同時腹肌也欠發達,故很少發生嵌頓疝引起的腸壞死。我院自1998年6月~2003年9月共進行了嵌頓性斜疝手法復位術312例,現就其體會介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312例患兒中,男298例,女14例,年齡2個月~5歲,平均1.3歲。嵌頓時間1.5~36h,平均10.5h。

1.2方法1歲以上患兒按5~8mg/kg予以魯米那肌注,待患兒安靜入睡后置于頭低腳高傾斜20°的仰臥位(1歲以內患兒可不給予鎮靜劑),在外環處用拇食指固定疝蒂另一手輕輕擠壓疝內容物,均勻持續加壓。復位后常有少量氣體通過的感覺,然后疝很快消失。

2結果

復位成功304例(97.4%),其中男293例(93.9%),女11例(3.5%)。術后血便15例(4.8%),發熱43例(13.8%),腸穿孔發生率為0。

3討論

嵌頓性斜疝行急診手術時因疝囊組織水腫、脆弱不易分離,并且小兒疝囊本身就菲薄,水腫后更易撕裂,致使術后復發。而且急診手術睪丸萎縮的發生率較擇期手術高[1]。目前對于嵌頓性斜疝的治療要求盡量爭取手法復位,休息2~3天局部水腫消退后再手術。一般認為凡嵌頓時間在12~24h以內應先行手法復位,待2~3天后局部水腫消退再行疝囊高位結扎術。如果局部疝塊張力不大,陰囊無水腫及發紅,雖時間稍長,仍可試行手法復位[2]。本組2例達36h經手法復位。資料顯示手法復位的成功率在97.1%以上[3]。通過對312例患兒手法復位治療,對如何提高復位成功率有以下幾點體會:(1)對于腫塊位于外環口處的疝塊一般直徑很少超過4cm,腫塊較結實,需先做透光實驗,除外男孩精索鞘膜積液及女孩nck囊腫。用1只手操作,五指分開均勻擠壓,乘患兒吸氣時用力擠,擠的方向稍偏外上方。(2)疝塊較大墜入陰囊內時復位,左手拇指和示指分別置于外環兩側固定疝塊,使其與腹股溝管成一直線,右手五指等距分開以四周捏腫物下囊部,然后各指合攏用力,沿腹股溝方向加壓上擠,持續均勻用力,直至疝內容回納。(3)當疝內容有糞塊時應先將糞塊擠細,然后將糞便擠回腹腔腸管中,再按前述方法使腸管回納。(4)復位時需掌握機會輕柔復位,如患兒哭鬧腹壓增加時右手持續用力不減,當患兒吸氣的瞬間腹壓降低時再行復位,切忌暴力復位。復位中密切觀察,如發現局部顏色發紫,局部組織腫脹加劇或患兒面色欠佳時,應停止復位。(5)女孩嵌頓疝,因其內容物常常為卵巢和輸卵管,手法復位的成功率不及男孩嵌頓疝高。本組14例共3例復位不成功。關于手法復位術并發癥的預防和處理:(1)腸穿孔:小兒腹肌溝疝手法復位后腸穿孔發生率為0.3%[3]。本組未發生腸穿孔,只要指征掌握準確,復位防止暴力擠壓是避免發生腸穿孔的有效方法。(2)便血:因嵌頓腸管粘膜水腫出血,復位后可有血便,少量血便不需特殊處理,量多時給予止血藥、輸液及禁食。(3)發熱:手法復位第1天患兒可有發熱,本組有43例術后發熱,可能與嵌頓腸管內滲出再吸收有關,腸管嵌頓屬缺血性病變,復位后血流再灌注,此階段所產生的大量氧自由基及其衍生物可導致再灌注損傷。常出現發熱、精神萎靡等癥狀,如體溫超過38.6℃,適當給予抗生素及抗氧化劑對癥治療。總之,小兒腹股溝嵌頓性斜疝的單純疝塊,發現時間較早,可采用手法復位術,合并有腸梗阻的患兒,若一般情況可,局部無早期腸壞死征象者,盡量爭取手法復位(新生兒及3個月內小嬰兒一般發病時間欠準確,手法復位應慎行)。手術條件好的單位也盡量爭取嵌頓疝的手法復位,休息2~3天局部水腫消退后再手術,這對減輕手術創傷、降低疝手術后復發率、減少手術并發癥意義重大。對復位失敗患兒即刻在輸液條件下安排手術。

參考文獻

1李旭良,龔以榜.小兒腹股溝疝嵌頓后對睪丸遠期的影響.中華小兒外科雜志,1988,9:163.

2張金哲,陳晉杰.小兒門診外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301.

3李正,王慧珍.實用小兒外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