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腸套疊研究論文
時間:2022-07-04 09:18:00
導語:小兒腸套疊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院自2001年1月~2004年7月共診治小兒腸套疊82例,其中69例在門診成功灌腸復位,有13例手術治療。現將這些病例進行臨床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82例中男42例,女40歲。3個月~1歲52例,1~2歲12例,2~3歲9例,3~5歲8例,7歲1例。年齡最小者為102天患兒,年齡最大者為7歲患兒。
1.2臨床表現
1.2.1癥狀(1)腹痛或腹部不適感:此癥狀在年齡較小患兒多表現為陣發性哭鬧、呻吟、屈腿,其中有10例患兒就診時表現為數神萎靡、嗜睡而無上述表現,而此類患兒多伴有嚴重的腹瀉病史。(2)惡心、嘔吐:82例皆出現惡心及/或嘔吐癥狀,多在腹痛發作后出現,進食后嘔吐癥狀多更明顯。(3)血便:表現為紅色果醬樣便或血水樣便,14例,占17%,其中能自行排血便者9例,占11%,直腸指檢帶出血便者5例,占6%,另外有22例在行大便常規檢查后示紅細胞++~++++/HP。(4)其它表現如發熱、脫水、精神不振可隨伴發病的不同而可有可無。曾有文獻報道少數腸套疊病例以嗜睡、驚厥為早期表現[1]。
1.2.2體格檢查查體可觸及腹部腫物,多呈臘腸樣,且光滑有彈性,部分患兒右下腹空虛感比較明顯,且在觸診時伴有明顯的屈腿樣動作,但多因查體時患兒不合作而影響腫物觸及率,同時亦因輔助檢查的開展而對此項查體技能有所忽視。腹部壓痛部位多在右上腹和臍周為主,一般無反跳痛,腸鳴音表現為活躍、亢進,但少數病例腸鳴音無上述表現。
1.3輔助檢查
1.3.1大便常規共檢查36例,紅細胞++~++++/HP,少數白細胞+~++/HP。
1.3.2影像學檢查有68例應用彩超檢查即發現典型影像學改變,其余14例在腹部X線透視檢查下發現典型影像學改變。
1.4臨床診斷在行影像學檢查前被臨床診斷為(1)急性腸炎21例占25%。(2)急性胃炎11例占13%。(3)上呼吸道感染(胃腸型)13例占15%。(4)腸套疊28例占34%。(5)其他如嘔吐原因、腹痛原因等共10例占12%。
1.5治療及轉歸本組72例全身情況好,腹脹不嚴重,無腹膜刺激征者,在腹部透視下行空氣灌腸整復。其中2例在壓力達12kPa持續時間約10min不能復位而轉行手術治療。1例在壓力達12kPa后患兒突然出現面色青紫、呼吸困難,X線示腹腔積氣,遂急癥行手術治療。其余10例均因套疊時間超過24h,血便明顯而直接行手術治療。13例手術治療中有6例行套疊腸管復位后腸系膜折疊,7例因已發生腸壞死而行回腸及回盲部切除。82例患兒均成功搶救。
2討論
腸套疊是3個月~6歲期間引起腸梗阻的最常見原因,60%本病患兒的年齡在1歲以內,80%患兒的年齡在2歲以內,男孩發病率多于女孩,約為4∶1[2]。典型癥狀為腹痛、嘔吐、血便,查體可觸及套疊腫塊。本組臨床觀察男女發病比率接近于1∶1,可能與樣本數量少有關。另外,腸套疊因常繼發于呼吸道或胃腸道疾病,部分患兒來診時已有嚴重脫水、高熱、嗜睡、昏迷等中毒癥狀,而此類患兒可無腹痛、便血表現,極易出現漏診或誤診而延誤非手術治療時機。因此在影像學檢查進一步證實前詳細地詢問病史及耐心細致地查體尤為重要,查體時尤其要注意腹部體征如套疊腫塊、腹部空虛感等。在便血患兒中,如鏡檢紅細胞每高倍鏡視野達+++或以上,而白細胞無相應增多,應高度懷疑本病。治療中筆者發現回-結腸套疊多見,少數為結-結腸套疊,而回-回腸套疊后再與盲腸套疊最少見。在治療上,作者認為套疊時間少于24h,病人無血便,或雖有血便但時間少于12h者,也可試行空氣灌腸,但灌腸時初始壓不宜過大,以9kPa為宜,且注意保持壓力時間。若持續2min套疊腸管無明顯活動可試增加壓力,但上限不宜超過13kPa,持續時間不宜超過10min,否則易發生腸穿孔,同長時間腹壓過高亦可影響患兒呼吸,引起呼吸心跳驟停。腸套疊為小兒外科急腹癥,但絕大多數首診于兒科,因此,兒科醫師應注意本病特別是早期的不同表現形式,并及時請外科醫師會診以做到早診斷早治療。
參考文獻
1羅星榮.以嗜睡、驚厥為早期表現的腸套疊1例.實用兒科雜志,1989,4:209.
2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七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362.
- 上一篇:桂花品種分類分析論文
- 下一篇:保險先進村創建工作會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