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價值鏈成本觀內涵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30 09:41:00

導語:現代價值鏈成本觀內涵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價值鏈成本觀內涵研究論文

【摘要】隨著新經濟時代的到來,傳統的存貨管理模式在新制造環境下暴露出越來越多的缺陷和不適應。基于現代價值鏈成本觀的存貨管理系統和方法體系迅速興起,已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現代企業只有樹立現代價值鏈成本觀,選擇現代企業存貨管理策略和方法,才能達到成本先進的目的,進而實現價值最大化。

【關鍵詞】價值鏈成本觀存貨管理適時制系統

隨著新經濟環境的出現,波特最初的價值鏈概念,在吸收各類現代化管理思想和方法基礎上形成了現代的價值鏈管理理論。在現代價值鏈管理理論的影響下,成本的概念及成本管理理念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并形成了基于現代價值鏈理論的成本觀。由此,企業的存貨成本管理也應建立在現代價值鏈成本觀之上,以期形成適應新經濟環境的現代存貨管理模式。

一、現代價值鏈成本觀的內涵

價值鏈概念最先是由波特在1985年提出的,被認為是確立企業競爭優勢和尋找競爭方法以增加企業競爭實力的基本工具。隨著時代的變化,波特偏重于單個企業的價值鏈觀點在吸收知識經濟、信息技術、各種現代化管理思想和方法后,形成了以追求顧客價值最大化為目標的現代價值鏈理論。同時,作為經濟學和管理學重要范疇之一的成本的概念及成本管理理念正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傳統會計認為,成本是企業為生產產品、提供勞務所發生的各種耗費。而在現代價值鏈理論下企業的價值鏈有著兩重性:既會產生價值,同時也要消耗資源。因此,基于現代價值鏈的成本觀認為“成本是一種價值創造的需要和提供價值的資源耗費。對于企業,一方面為創造價值而發生的價值活動需要投入資源,才能創造顧客價值。另一方面,創造顧客價值也必須消耗資源才能提供顧客價值。”(韓沚清,《中國農業會計》)

現代價值鏈成本觀在不同的視角下表述著不同內涵:從構建價值鏈角度看,成本是由最初產品的市場調研和設計而決定其所要創造的顧客價值(產品或服務)后,企業為達到生產狀態前所投入的一系列資源。如企業為一條新的生產線而引進的專用固定資產。這個過程是企業為創造生產顧客價值的條件而預先投入的資源,可稱之為投入觀。從已經構建價值鏈的角度看,成本是企業為向社會提供一定的價值(產品或服務)而耗用的一定資源,如企業在正常的生產經營中為了提供價值―產品而耗費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這個過程是企業為向社會提供價值而耗費的資源,可稱之為耗費觀。從整條價值鏈看,成本是企業為使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盡早的銷售而盡量減少企業浪費在原材料采購、產品返修、包裝運輸上的時間資源。即從產品生產到交付顧客的整個過程而節約的時間資源。這個過程是企業為使所提供的價值盡早且最大實現而減少的時間資源,可稱之為時間資源觀。

綜合上述現代價值鏈成本觀三個角度的成本含義,我們可以看出企業為降低產品成本,不僅可以從固定資產、人工材料入手,而且也可以并應該從節約整個價值鏈的時間資源方面入手。因此,借鑒價值鏈成本觀的時間資源觀,將企業存貨管理的范圍由存儲階段拓展到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可達到降低產品成本,提高生產效益的目標。

二、傳統存貨管理模式的缺陷

傳統存貨管理是以存貨存在合理為前提的,其認為企業為了保證生產持續進行,必須準備足夠的原材料以防止供應短缺影響生產;留有一定量的在制品以防止生產過程意外事故而引起的停工;儲備相當適量的產成品以防止顧客的急需而影響企業的信譽,或為了調節市場對產品需求的不穩定性,為了獲得折扣優惠以及避免存貨未來價格上升帶來的不利影響等等。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傳統的存貨管理越來越顯出局限性:

1.企業持有存貨,占壓流動資金。企業的流動資金是有限的,當企業持有大量存貨時,相當數額的資金就暫時沉淀下來,直到產成品銷售出去才能重新參加周轉。如果企業能夠大量減少存貨,甚至是零存貨,則企業可以減少對流動資金的需求。

2.企業持有存貨,會發生倉儲成本。大量存貨必然要占用倉儲空間,要耗費企業人工進行管理,存貨本身在倉儲過程中也可能發生一定的損耗。這種倉儲成本和管理成本都將提高企業的成本水平。

3.企業持有存貨,會掩蓋一定的生產質量和生產的低效率問題,增加企業信息系統的復雜性。例如當企業后一道工序進行加工過程中,如果發現在制品中有次品,則可以再從庫中取出合格品,這時次品的出現不會導致嚴重的后果,不會立即引起管理人員的重視,從而尋找次品出現的原因,不斷提高產品的質量。再如,假設企業生產效率低,當市場需要大量成品時,有庫存成品起緩沖的作用,不利于督促企業提高生產效率。

4.企業持有存貨,會產生持有收益或持有虧損。傳統的存貨管理模式一般只注重存貨的實物管理和存貨的總量控制,重視采購環節,將保證供應、確保生產經營的連續性視為存貨管理的關鍵,不重視或很少重視存貨的成本管理問題。

如圖,若在A時點購入大批原材料,價格為A1,可以確保生產及時供應。但卻會由于市場價格的波動產生持有收益或持有虧損,如在B時點產生的持有收益為B1-A1。但是在日常的生產成本計算中卻不考慮持有收益問題,從而導致產成品成本高估或低估。由此可見重視采購環節的傳統存貨管理模式不能使產品的成本得以精確反映。

三、基于現代價值鏈成本觀的存貨管理分析

(一)建立科學系統的現代成本管理模式

隨著經濟趨于一體化的發展,企業的贏利空間越來越小,企業之間的競爭實質上就是企業成本的競爭。因此,是否擁有一個科學有效的成本管理體系對于企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傳統的成本管理思想認為,成本管理只是專設的成本管理機構及成本管理人員的職責,只是生產領域產品成本的控制,而忽視其他環節的成本分析研究,從而表現為成本管理的不完全性。因此,為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和有效的實施成本管理,必須加快成本管理觀念的更新和轉變,將成本信息貫穿于戰略管理整個循環過程中,通過對公司成本結構和成本行為的全面了解、控制和改善,尋求長久的競爭優勢。所謂系統的現代成本管理模式,是指在新經濟環境下,根據目標成本和目標利潤設計最佳產品,在適時生產系統下,按照全面質量管理的要求,以理想科學的作業鏈進行生產,以作業成本法核算生產成本,按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和方法提供成本信息的一種成本管理模式。其不僅能對外部環境變化積極應對,而且它也是貫穿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的全面成本管理,對生產的各項經營策劃進行全方位的管理。

(二)引進適時制存貨管理方式

適時制存貨管理方式要求企業按需求引進存貨,而不是按照制定的計劃引進存貨。存貨管理中的每一步都應是為了滿足生產經營所必需的。因此,適時制存貨管理方式的最終目的是消滅存貨,以達到成本最低。通過大幅度的縮減從接到訂單到交貨之間的時間,來增加企業的競爭力。經驗表明,大多數使用適時制的公司至少可以使從接到訂貨到交貨的時間縮短90%。

1.材料采購方面。傳統存貨管理要求企業根據生產的需要外購原材料,一般是確定最佳采購批量―聯系供貨商―分析比較交貨條件―簽訂合同―材料檢驗―入庫。這種模式會造成企業的存貨積壓,延長企業的生產周期,同時也增加了不增值作業的次數,如搬運、檢驗等。在適時制下,既要求企業持有盡可能低的存貨,又不允許原材料供應中斷,只在需要的時間購進需要的材料,這就需要企業與供應商建立長期合作伙伴關系,即優化本企業價值鏈與上游(供應商)價值鏈的關系,促進成本的降低,從而把握成本優勢。這里,作為戰略合作伙伴的供應商要少而精,并盡量保持穩定。例如克萊斯勒公司,從1989年開始削減供應商的數量,從原來的25000家減至11140家,節省了大量的開支,而且采購人員的數量也減少了30%(《價值鏈管理》第63頁)。這樣做一方面可縮短從訂貨到投入生產的時間,節約時間資源,增強企業在交貨日交貨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可減少不增值作業次數,節約人工成本和存儲成本。

2.生產流程方面。適時制的目標之一就是減少甚至消除從原材料的投入到產成品的產出全過程中的存貨,建立起平滑而更有效的生產流程。這就需要對車間進行重新布置與整理,建立起按產品對象布置的生產單元。在這其中,工人隨著零件走,逐次操作多臺不同的機器。其出口處放置本單元加工完畢的產品或在產品,出口處放置待加工的原料或在產品。因此,這種無庫存的生產單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倉庫的作用,從而減少產品的倉儲成本,達到降低產品成本的目的。同時可以通過單元內的工人數量使單元生產率與整個生產系統保持一致,避免生產出過多的剩余產品或在產品,從而實現零存貨、零浪費、零廢品、零誤期為目標的最佳生產過程。

3.質量管理方面。傳統的質量管理方法是依靠事后檢驗來保證質量,但是當庫存很低甚至是零時,如果某道工序出現大量廢品而沒有檢驗出來,則會生產出大量的不合格產品,從而影響企業在交貨日及時交貨的能力。因此,必須從開始就把必要的工作做好,才能從根源上保證質量。這就需要企業實施全面質量管理措施,把質量管理工作從事后檢驗變成事前的預防。所以,適時制需要全面質量管理的支持,同時實施全面質量管理也可避免事后返工現象出現,達到節約時間資源、降低產品成本的目標。

4.生產系統方面。傳統企業一般采用的都是推動式的生產系統,而現代企業是以銷定產企業。若仍依靠規模經濟將產品大量的生產出來再去推銷,極有可能造成資源的大量浪費―產生存貨。因此以銷定產的現代企業的生產必須采用拉動式生產系統,每一工序的員工注重的只是補充后續員工耗用掉的存貨。同時,拉動式生產系統可以進一步擴展到企業價值鏈中的與上游供應商和下游分銷商的合作,即訂貨和銷售領域。根據訂單確定的最后一道工序需要生產的數量一直倒推至第一道工序需要的原料需要量,從而發出訂貨指令。因此,采用拉動式生產系統的企業可以使企業保持非常低的存貨水平,避免存貨的積壓。

(三)采用作業成本核算方法

作業成本法是傳統成本計算方法對間接費用的分配出現明顯不足的背景下產生的。它最初的目的是為了解決成本計算的準確性,后來其所提供的信息廣泛的運用于生產管理、存貨估價、產品決策、顧客盈利性分析等方面。因此作業成本法不僅是核算產品生產成本的方法,又是同適時制及全面質量管理緊密結合的成本管理方法。它提供了成本管理的新思維―作業成本管理,使企業成本核算不僅提高成本分配的準確性,而且有助于管理當局找出企業不增加價值但耗費資源的作業活動,也有助于企業成本控制起始于產品的設計階段,歷經中間若干環節,終止于產品的存貨和銷售階段等產品全部生命周期。

為了進一步論述作業成本法對企業存貨估價的影響,以下將對某一制筆公司進行成本分析:

1.案例前提:XYZ公司是一家制筆公司,現有定編人員50人,共生產三種顏色的筆(代號分別為001、002、003)。本月產量分別為:001,100000支;002,80000支;003,20000支。制造費用(表1),直接費用(表2)如下:

(1)傳統法計算成本。在傳統成本法下,對制造費用按直接人工進行分配:

分配率:220000/(8250+2100+11650)=10元/時

計算產品總成本及單位成本,如表3所示:

(2)作業成本法計算成本。在采用ABC法下,計算產品成本的關鍵是確定各項作業,根據作業的性質劃分成本庫,然后再找出成本動因,以此對成本進行歸集分配。在本例中,因先通過分析建立作業成本庫,并將資源耗費按成本庫進行歸集,再將其費用按成本動因分配率計算成本,如表4,表5所示:

通過以上計算分析可以發現,傳統成本方法會高估高產量產品的成本,而低估低產量產品的成本,如表5所示。這主要在于兩種成本計算方法對于間接費用的分配不同,前者僅按人工工時對制造費用進行分配,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例如003產品雖產量相對較小,工時較少,但花費著相同的制造費用,甚至由于產品工藝難度大對設備的要求加大,導致更大的制造費用。所以利用作業成本計算法可以精確的計算出產成品的成本,從而可以加強企業存貨的成本管理,使企業在定價、是否接受訂單方面也有一個精確的把握。如對于003產品,當單價是2.1元時,作業成本法下是虧損的,但在傳統成本法下,企業誤認為是盈利的,接受了訂單,也就會虧損經營。由此可見,企業存貨的成本估價有著精確的尺度,能否對其進行正確估價將對企業的決策產生重大的影響。

綜上所述,基于現代價值鏈成本觀,現代企業的存貨管理應建立在科學系統的成本管理模式上,實行適時制管理,從投入、耗費、時間資源多維出發,降低企業總成本,達到企業存貨管理的最高境界。從管理和決策上,把住投入關,實現“零缺陷”;把住耗費關,實現“零浪費”;把住時間資源關,實現“零存貨”。科學設計,多維管理,最終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