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社企業的集團化樣式研討

時間:2022-05-03 07:33:00

導語:旅行社企業的集團化樣式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旅行社企業的集團化樣式研討

摘要: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旅游市場競爭,我國的旅行社企業究竟應該走什么樣的集團化道路。本文在總結我國旅行社企業集團化發展現狀及國內外旅行社企業集團化發展沿革進程的基礎上,通過對比分析,指出了目前我國旅行社企業在集團化的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及產生的原因,并根據所列的原因,提出了我國旅行社企業要進行集團化發展時應選擇的目標模式,即縱向一體化模式。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形成我國旅行社業的新型經營體系——垂直分工體系。最后,引用實證,簡要分析了廣東廣之旅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在采用縱向一體化這一模式的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經驗教訓。

關鍵詞:旅行社;集團化;一體化;模式

根據國際旅游組織預計,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客源接待國,第四大旅游客源輸出國,市場前景廣闊。2004年7月,中國提前對現入世承諾,允許在華設立外商獨資旅行社。隨著最后底線的突破,中國旅游業的壟斷壁壘開始瓦解,規模巨大且快速成長的中國旅游市場將面臨著更加慘烈的國際競爭。外國旅游集團公司的進入和我國旅行社企業經濟效益的逐年滑坡,使得越來越多的旅游行業管理者和企業領導人深刻地感受到規模經濟效益在市場競爭中的重要性。國內外的大量事實表明:集團化將成為旅行社企業確求得生存并獲得進一步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這也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同時也是優化企業資源配置,提升競爭勢力的根本途徑。

一、我國旅行社集團的發展現狀

旅行社集團屬于旅游企業集團的范疇,它以旅行社為主體,通過產權關系和生產經營協作等多種方式,由眾多的企事業法人組織共同組成的經濟聯合體,而旅行社的集團化就是指單體旅行社組建旅行社集團,進行集團化經營的動態過程。旅游社集團化的主要功能有:一是由規模和范圍而來的效率優勢;一是由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的節約而來的成本優勢。然而,我國旅行社集團化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其現狀卻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擔憂。

1989年,國家旅游局批準設立國旅集團,國旅集團于1992年經國務院經貿辦(現國家經貿委)批準在國家工商局注冊成立。國旅集團經國家旅游局推薦成為旅游行業唯一進入百家現代化企業制度試點行列企業。中旅集團和青旅集團也同時成立;1995年1月隸屬鐵道部的華運鐵路旅游集團成立,其間地方上的大大小小旅行社集團相繼成立。10多年的發展進程,我國旅行社集團化步履維艱,旅行社業“小、散、亂、差”狀態至今沒有明顯的改變。三大旅行社集團(國旅、中旅、青旅)除國旅集團的市場占有率持續上升外,中旅集團和青旅集團都趨于停滯狀態,從而導致三大旅行社集團的市場占有率總和不斷下降。這說明旅行社集團化以后,其競爭力不但沒有大幅提高,而且有下降態勢??绲貐^的聯營更是障礙重重,例如中國最著名的CITS品牌,各省市都在用,實際上卻無資產紐帶和統一的管理模[1]。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國的旅行社企業在集團化的發展過程究竟應該如何選擇?這些將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二、國內外旅行社集團化發展進程研究

他出之石,可以攻玉。研究國內外大型旅行社集團的發展歷史,有助于我國企業自身的發展。

(一)歐美旅行社企業集團化、國際化發展進程。

國外旅行社集團,特別是歐美的旅行社集團的發展可以用三個一體化來概括,即“橫向一體化”,“縱向一體化”和“國際一體化”,三個層次逐次發展。

1.橫向一體化(水平分工體系)。

旅行社的橫向一體化是指處于同一經營層次、經營范圍相同或相似的旅行社之間,包括旅游批發經營商之間的一體化,也包括零售旅行商之間的一體化。

20世紀的60年代,歐美地區的旅行社的數量增加很快,有些旅行社選擇了橫向一體化的道路,通過橫向擴張擴大了企業的規模,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實力。八、九十年代旅行社的橫向一體化發展起來,企業規模較大的旅行社逐漸成為了市場上的主導力量。在美國,1987年3個主要的旅游經營商InternationalLeisureGroup,HorizonHolidays和InternationalThomsonOrganization己經控制了競爭最激烈的航空包價旅游市場中70%的份額,而1988年美國前4位旅游經營商的業務量已經占到了整個度假市場的62%。80年代中期,一些規模較大的旅行社認識到,只有做到強而愈強,才能在競爭中取勝,出現了一批“巨型旅行”[2]。這些大規模的旅行社布點廣泛,有能力通過大業務量與旅游供應商談判得到較低的價格,能夠向客戶提供最優的服務,保證通過全面管理來節約客戶的費用的支出。

大規模的旅行社布點,給企業帶來了規模經濟效益,成本優勢使小企業越來越難與之相競爭,同時由于大規模的經營也提高了市場進入的門檻,降低或轉移一般的經營風險,較大的業務量在降低平均管理費用的同時,提高了企業與航空公司、飯店等上游供應企業的議價能力,從而有能力將競爭對手排擠出局,減少了競爭對手的數量,增強了市場競爭實力。

2.縱向一體化(垂直分工體系)。

旅行社的縱向一體化則發生在垂直分工體系中處于不同經營層上的旅行社之間。縱向一體化有前向一體化和后向一體化兩種形式[3]。

對下游企業的兼并或在企業中擴展下游企業的職能被稱為“前向一體化”。在旅行社中處于上游位置的企業通常資金雄厚,而下游企業通常投資較少,這樣前向一體化成為可能。例如英國最大的旅游經營商之一湯姆森假日公司擁有英國最大的連鎖旅行店之一的倫恩——波利旅行社,而美國的卡爾森旅行公司為了建立和加強在某一地區的形象接管了蘇格蘭的A.T.梅斯旅行社[4]。

由下游企業擴展到上游企業職能而進行的一體化稱為“后向一體化”,即具有批發商性質的旅游經營商是從零售領域分離出來的,因此由零售商發展而來,并由批發商控制的縱向一體化企業在英(托馬斯.庫克旅行社)、北美(美國運通旅行社)就是“后向一體化”。而有實力的旅游經營商為了確保供應的連續性,也會進行對上游企業的后向一體化、或在企業內擴展上游企業的職能。例如,英國的湯姆森假日公司通過后向購進航空公司和飯店企業的辦法來確保充足和正常的供應。

隨著旅行社企業專業化經營程度的加深,企業資產的專用性越來越強,市場交易費用越高,要求通過一體化來節省費用的動機也越強烈。將上游的服務功能納入到企業的一體化組織中來是使有實力的旅游批發經營商的資產專用性更強,內部的行政協調代替了市場上約束力不強的契約,使旅游批發經營商的銷售有所保障。旅游批發商與零售旅行社商之間分工的發生是由于通過商進行銷售可以使旅游經營商節省銷售費用,提高銷售效率。當銷售量達到一定程度以后,市場交易頻率的提高所引起的市場交易費用的增加將使企業自行銷售的費用低于用商的費用。因此,當旅游批發經營商的規模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會通過自設零售點或者購入現有零售旅行商企業的方式將零售職能納入一體化的經營中。

3.國際一體化。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歐美旅行社正在經歷國際化、集團化進程。

在旅游批發經營商層次上,德國的德國空運公司于1992年購買了托馬斯?庫克旅行社;法國的歐洲鐵路臥車公司擁有西班牙最大的旅游經營商和商聯合企業厄瓜多爾旅行社近3/4的股份。在美國,最大的零售旅行商美國運通旅行社也在1991年到1993年的3年間先后收購了巴西、瑞典德國、澳大利亞的幾家比較大的商務旅行企業,增強了國際一體化經營的程度。1994年卡爾森旅行社集團(CarlsonTravelGroup)與法國WagonlitTravel組成合資企業(CarlsonWagonlitTravel),在125個國家中擁有4000家分支機構的BruneReiseburo[5]。

從上述分析不難看出,國外大型旅行社集團的發展秘籍就是掌控“兩源”和三個“一體化”。也就是上游掌控旅游資源,下游掌控客源;橫向一體化、縱向一體化和國際一體化。在縱向一體化中,又有旅游企業對下游企業的兼并或擴展的“前向一體化”和旅游企業通過控制上游資源的“后向一體化”。

(二)我國旅行社企業集團化、國際化發展進程。

我國的旅行社業作為旅游業中最為活躍的分子,從建國初至今共經歷了三個大有發展階段:

1.1978年至1987年的壟斷經營階段。

這一時期屬于“外聯旅行社+接待旅行社”的構成模式[6]。這段時期里,我國的旅行社是接待海外來華旅游的事業部,主要從事外事服務。其具體業務包括兩種:其一是外聯業務,即與海外的旅行商聯系,將其招徠、組織的旅游者帶到我國來觀光旅游;其二是接待業務,即為已經入境的海外旅游者提供翻譯、導游、食宿、交通、購物等服務。相應地,旅行社也劃分為外聯社和地接社,外聯社是少數處于出入境口岸城市的規模較大、實力較強的旅行社,其主要任務是外聯,同時也承擔部分接待任務。接待社是處于廣大旅游區域市和主要承擔中轉任務數量較多的旅行社,接待社不能從事外聯業務??梢钥闯?,在這一階段,我國旅行社行業批發商和零售商的分工是基本明確的,結構也比較合理。但是由于此時的旅行社只是外事接待的事業部門,還沒有向經濟產業轉變,因此,所謂批發商和零售商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套用和類比。

2.1988年至1996年的逐步競爭階段。

這一時期屬于“一類旅行社+二類旅行社+三類旅行社”的構成模式。這段時期里,從事國內旅游業務的旅行社不斷壯大。改革開放以后,在入境旅游迅速發展的同時,我國居民隨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費結構的變化,由城市周邊游、區域內中短距離旅游到跨區域的遠距離國內旅游,到周邊國家比鄰地區的邊境旅游,再到自費出國旅游和出游目的地國家日益增多,范圍越來越廣、規模不斷擴展。隨著業務種類的增加,原來以單一入境旅游接待為基礎的業務分工逐步被打破,但新的分工和結構還沒最終形成,所以這一邊緣階段的顯著特征就是結構變化快、不穩定和旅行社分工不明確,由此還產生一些混亂現象。在20世紀80年代,隨著國內旅游的產生和發展,出現了專門經營國內旅游業務,逐步形成了以《旅行社管理暫行條例》為法規依據的一、二、三類旅行社的劃分。一、二類社仍以招徠、接待入境旅游為主,三類社專門經營國內旅游[7]。

3.90年代末至今的調整階段。

隨著出境旅游的興起,從而出現了以《旅行社管理條例》為法規依據的國內旅行社和國際旅行社的類別劃分[7]。這一時期,少數大旅行社向綜合類型發展,業務類型可包括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和國內旅游,以招徠、組團、發團和產品開發、市場開發為主,兼做接待、收客等業務,并在境內外形成比較健全的網絡結構,是我國旅游市場的大批發商;目前相當一部分實力和基礎較好的旅行社,將發展成為專做某一項或某幾項業務的專業旅行社并在所經營的業務種類和區域范圍內形成一定的網絡,總體看是批發與零售兼有;絕大部分旅行社將發展為專門以橫向接待、收客為主業的旅游零售商和小商。

目前我國旅行社行業中,既有少數規模大、實力強、入市時間早的旅行社主要經營聯團、組團等旅游批發業務,也有一部分小社、新社專門經營地接和代其他旅行社收客等旅游零售業務,但更多的旅行社沒有明確的定位和分工,幾乎是眼前有什么業務就做什么業務,甚至是否合法都不予考慮,更沒有形成自身的特色和品牌。形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是類別調整以后,同一類別的旅行社在相同旅游業務上的經營權相同,如國際旅行社在入境旅游業務上不存在外聯和接待的分工限制,國際社在其他旅游業務和國內社在國內旅游業務上也沒有對批發業務、中間業務和零售業務的分工限制。

三、我國旅行社與歐美國家旅行社集團化發展模式的比較分析。

通過對我國以及歐美國家旅行社集團化整個發展歷程的回顧以及對其產生變化的原因的闡述,可以發現,由于我國與國外的旅行社在最初選擇的發展道路不同,造成了以后不同的旅行社經營現狀。

(一)比較分析。

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發現,造成我國旅行社業現在這種局面的根源有二:

1.我國旅游業走的是一條非常規的發展道路。

建國初期,由于國情原因和國家對旅游不提倡、不支持、不鼓勵的三不政策,以及接待外國客人成為一種政治任務的特定歷史現象,使得我國旅游業首先發展的是入境旅游,而不像其他國家的一般規律——首先發展國內旅游[8]。而我國旅游業的產業化進程是以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為起點的。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于國民經濟水平較低,旅游基礎薄弱,為滿足國家創匯的需要,入境旅游仍占主導地位。90年代后,中國公民旅游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階段[9]。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的旅行社企業在起步時本身就不是應市場需求而發展的,作為政府機構的事業單位,盈利并不是其發展的根本目的。由于走非常規路線,使我國的旅行社業內把旅行社分成國際社和國內社兩類的水平分工體系。這就是說所有旅行社都要從事其業務范圍內的旅游產品設計、開發、銷售與接待等一系列環節的經營活動。研究歐美旅行社的集團化進程可以發現,水平分工體系的缺點在于業務范圍廣,深入程度不足,工作重點分散,規模程度差[10]。隨著我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旅行社逐步走向企業化和市場化,這種模式顯然不僅不再適應時代的需要,反而會阻礙旅行社企業集團化的發展。

2.政府力量的強勢介入。

到20世紀80年代末,國家實施鼓勵建立企業集團的產業政策,但由于我國長期實行的計劃經濟導致政企不分,對于在改革開放以前完全由政府控制的我國的旅行社業,政府行為在其發展中更扮演了重要角色。各級主管部門出于種種考慮,動用行政手段構建了今天的旅行社集團。這些旅行社集團地區,部門分割現象嚴重,仍然隸屬或掛靠某一地區、某一行業的政府部門,集團和主要成員企業的經營管理者由政府部門委派,集團和成員企業運行的動力不是市場規律和利潤法則,而是政府有關部門的行政命令或者某個領導人的長官意志。旅行社集團組建后,中央與地方,地方與地方,總社與分(支)社間的利益沖突較大,個人功利動機常常導致一些非理性危險決策和短期行為從而造成了集團巨大的損失,使集團化發展瀕入危機[11][12]。

(二)啟示

1.組建縱向一體化的旅行社集團,構建旅行社行業的新型經營體系。

我國的旅游發展選擇非常規、政府主導模式,對于當時我國的基本現狀是適合國情并能滿足要求的[13]。但因此導致形成并一直沿用的水平分工體系在發揮了巨大作用以后,已經與目前實際善不相適應,暴露種種弊端,積極構建與國際接軌的新型經營體系——垂直分工體系勢在必行[14]。研究歐美旅行社集團展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出垂直分工使旅行社不僅在旅游產品的生產、銷售過程中分為三個層次,而且,也自然地相應形成了大、中、小旅行社的規?;I化、網絡化特點[13]。因此,作為構建垂直分工體系基本要素的我國旅行社企業,走縱向一體化、專業化的集團模式成為必然選擇。

對于不同規模旅行社集團,在走縱向一體化道路時,具體也不太一樣:對于有實力的大型旅行社集團,如國旅、中旅、青旅等可走“前向一體化”和“后向一體化”相結合的方式,以總行社為核心,以資本為紐帶,通過兼并、聯合、相互持股等方式進行資產重組,形成一定數量人、財、物、品牌為一體的緊密型旅行社集團,其基本主要業務為產品開發,市場開拓和旅游接待。而對于中型規模的旅行社既可通過資產重組,變成旅行社集團的一部分,也可依據自身所具有的資源條件,進行特色和專項經營,進行深度產品開發,靠特色產品在市場競爭中立足,發展成為小型旅行社集團。而眾多的小型旅行社可通過內部改造,以單體聯號或連鎖的方式經營銷售業務,直接面對旅游者銷售旅游產品。

總之,按照目前我國旅行社企業發展的情況看,縱向一體化、專業化協作道路才是我國旅行社集團化發展的必然選擇。

2.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打破行政壁壘。

現代企業制度是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的產物。它的建立,有助于旅行社企業集團化的順利完成,打破了原有的行政壁壘,沖破條塊分割、政企不分、部門所有等障礙,按照市場化和社會化的要求,實現以資本為紐帶的聯合[15]。由法人權和股權構成的股份公司是現代企業制度的主要形式,它明晰了企業的所有者,實現了所有權和占有權、支配權、使用權的分離,使企業產權清晰,責、權、利分明,充滿生機和活力。

四、實證研究——廣之旅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的集團化發展

新世紀以來,以中旅,國旅,青旅為首的幾大旅行社集團在為探索我國旅行社業未來的發展模式上做出了積極的嘗試,本文以廣東的廣之旅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為例,對廣之旅通過縱向一體化中的前向一體化來進行擴張的方式,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旅行社集團的過程中的一些經驗教訓做一個簡單分析。

廣之旅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廣之旅”)是廣州一家非常著名的國際旅行社,1998年該企業率先改造為股份制企業。面對激烈的競爭,廣之旅認識到只有形成規模優勢,實現品牌化、網絡化、集團化的經營目標,才能在市場中脫穎而出。而品牌化、集團化、網絡化之路該如何走?是該企業正在探索和嘗試的問題。

(一)異地設立分社

按照國家旅游局有關規定,年接待量超過10萬人次的旅行社,可在其注冊地點以外的地方設立分公司。這種方式發展網絡,可保證“廣之旅”品牌輸出的一致性,便于企業文化,經營理念的傳輸,總公司具有絕對權威和統一規劃的權力,可保證公司整體利益的最大化;可以采取統一的方式進行管理,溝通方便;設立分社可以接受國內游、出境游報名。汕頭廣之旅、從化廣之旅、花都廣之旅、番禺廣之旅等就是這種形式的擴張。但是,這種做法同時也容易受當地旅游管理機構、旅行社企業的抵制,實際操作困難,即使可以設立,也會處處受制約,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所有資金全由公司承擔,攤子鋪的太大,融資相對難度大,若不能吸收到當地旅游專業人才加入,開展工作有一定難度,尤其是開業初期難度更大。

(二)參股、控股當地旅行社的方式擴張

通過參股、控股方式在外地設立分支機構,是目前旅行社擴張的主要做法。這種方法可自由選擇適合的旅行社進行參股、控股,比設立分社更得到當地管理機構的支持,操作相對容易;可以吸收當地旅游人才加入,并可利用異地旅行社客源資源,易早日打開局面,比設立分社需要更少的資金,融資難度相對小。2001年9月1日惠州廣之旅成立,成為廣東省首例以品牌參股的旅行社。但這種以參、控股的旅行社只能經營國內游業務,品牌輸出相對困難,企業文化磨合期長,有一定管理難度;參、控股程序復雜,目標旅行社可能帶來不同程度的歷史遺留問題;總公司與子公司在利益分配上會發生沖突,總公司在運作整體資源上難以將目標緊盯總體利益最大化。

(三)特許經營及商形式

以特許經營及商形式發展網絡,是品牌擴張的有效途徑。采用這種形式有利于節省資金,投資風險小;網絡化建設速度快,可迅速擴大規模;選擇商靈活自由,不用自己管理,節省人力資本?!绊樀聫V之旅”就是這種形式。但這種形式在現時階段只能經營國內游業務;商若不是專營特許經營產品,可能會出現銷售不力的情況;商服務品質難以監控,易帶來負面影響。

(四)在境外設立分社,形成產銷縱向一體化

廣之旅在香港、澳門、泰國、馬來西亞、巴黎等地分別設立了分支機構,使出境游產品能以“廣之旅”的品牌完成組團——接團產品的縱向生產,并逐漸形成客源對流經營的操作,保證了品牌的一致性。

(五)推出旅游電子商務網站——中國旅行熱線,實現在線預定。

1999年,廣之旅投資150萬成立“中國旅行熱線”旅游網站,主要銷售廣之旅的商品,依靠廣之旅的良好信譽和關系網,將全國各地的酒店、機票聯合上網,旅游者可以在網站上查詢自己感興趣的產品,實現在線預定。網絡銷售跨越了因地域帶來的阻礙,是旅行社發展的主要形式。

五、結論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的旅行社集團要想確立未來在產業鏈上不可替代的競爭地位。唯一的選擇就是縱向一體化的集團化模式,全力以赴控制產業鏈的下端“顧客端”,即“前向一體化”,有效地積聚顧客,依靠大規模經營的效率優勢,發育信息系統;在提高服務規模與水平的基礎上,深化與顧客的聯系,確立品牌。反過來,控制產業鏈的上端“旅游產品供應商資源”,即“后向一體化”,進而按顧客的需求,整合旅游產品,吸引更多、更廣泛的顧客。市場化取向模式應當成為我國旅行社發展的目標模式和最好選擇。無疑,縱向一體化的集團化模式,專業化協作、網絡化服務的道路是我國旅行社企業集團化發展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許振曉,王國新.現代旅行社企業的集團化發展模式[J].特區經濟,2005,(5).

[2].DavidWardell.ProspectsfortheUSTravelAgencySector[J].Travel&TourismAnalyst,1995,(5).

[3].尹幸福.中外旅游集團實力對比分析及啟示[J].旅游學刊,2004,(2).

[4].[英]霍洛韋.論旅游產業---21世紀旅游教程[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

[5].RobertChristieMill,AlistairM.Morrison.TheTourismSystem:anIntroductoryText[M].London:PrenticeHallInc.,1992.

[6].王堅.旅游大型集團企業之縱橫[M].北京:大世界出版社,1998.

[7].杜江.旅行社管理[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7.

[8].杜江.近年美國旅行社業發展態勢研究[J].旅游學刊,1996,(4).

[9].尹敏,謝兆元.歐美旅行社一體化進程對我國同業的影響[J].江西社會科學,2005,(2).

[10].杜江.中外旅行社制度環境比較研究[J].旅游學刊,2000,(1).

[11].崔鳳軍,竇群.當前我國旅行社集團化發展模式探討[J].旅行社經營與管理,1997,(3).

[12].劉衛民.我國旅行社集團化的模式及選擇[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4,(1).

[13].朱斌.中外旅行社業比較研究[J].企業經濟,2004,(5).

[14].劉趙平.美國旅行社業最新發展態勢研究[J].旅游學刊,1999,(3).

[15].程巧蓮,劉寶巍,王世紅.我國旅行社集團化動因及模式探討[J].商業研究,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