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產業持續發展論文
時間:2022-04-22 02:39:00
導語:旅游產業持續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是旅游管理領域內人們關注的中心議題之一。本文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分析文化在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更新認識,深度發掘旅游文化內涵,提升旅游產業素質,從而構筑旅游產業發展的新優勢,實現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旅游文化;可持續旅游發展
近20多年,我國旅游產業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經過對傳統發展觀的反思,人們意識到經濟增長只是手段,經濟發展才是目的,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成為普遍關注的中心議題。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科學發展觀,為旅游業的未來發展指出了一條光明之路。旅游產業落實科學發展觀,就必須深度發掘旅游文化內涵,從而構筑旅游業發展的新優勢,實現旅游產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文化內涵的闡釋
現代旅游是在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后,主動追求更高質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現的一種綜合性大眾活動,文化要素對旅游活動影響很大。
文化的內涵,一直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筆者結合眾多學者的觀點和理解,總體上對文化的內涵得出以下認識:
1.文化的廣泛性。文化是一個大的范疇,包括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人們對文化多角度、多側面的研究也正說明文化內容豐富,外延寬廣。從不同視角可以把文化進行細分,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個分支。
2.文化的層次性。文化具備特有的層次結構,包括表層的物質文化、核心層的精神文化、中間層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層的教育文化。所以“物態文化和心態文化互為表里地對立統一于整個旅游活動中。而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則是由物態到心態的中間性過渡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證服務質量,提高旅游層次,促進旅游業健康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證方向和指南的意義”。因此,深度發掘旅游文化內涵應當多方位、多層次思考。
3.文化的模糊性。由于文化涵蓋面廣泛,有學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其內容既具體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們在理解、研究文化時,有時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內涵必須分門別類,層層遞進。
4.文化的差異性和發展性。文化是歷史發展中各地區各民族實踐中創造的產物,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文化作為一個不斷進行物質和信息交換的動態開放系統,在穩定與發展的對立中不斷實現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與時俱進的發展進程中,人居于中心地位。要以人為本,客觀地看待由旅游人群流動帶來的文化交流,旅游客源地與目的地的文化差異并不能說明兩地文化孰優孰劣。
結合旅游產業理解文化,旅游文化不是旅游與文化的簡單疊加,它不僅僅局限在民族傳統文化的領域,也不是僅僅關注文化旅游這類文化表征比較明顯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將旅游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進一步揭示其內在的固有規律,以利于其可持續發展。旅游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也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層次結構體系,“既涉及歷史、地理、民族宗教、飲食服務、園林建筑、民俗娛樂與自然景觀等旅游客體文化領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質、興趣愛好、行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體領域;更涉及旅游業的服務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導游文化、政策法規等旅游介體文化”。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旅游的文化內涵,將使旅游文化建設更具目的性、針對性和實際可操作性。
二、文化在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先進的旅游文化引領旅游產業發展的方向。旅游是文化性很強的經濟產業,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的文化本質特征必然要求在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優先發展旅游文化,用先進文化引領旅游可持續發展。現代旅游是旅游者為了滿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實施的一種高級消費,旅游者最大的收獲就是精神的愉悅和一段回味無窮的美好記憶,所以沒有文化就沒有旅游,旅游產品和旅游產業的經濟性、文化性是統一的。只有充分重視旅游產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內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帶來旅游業的蓬勃發展。
2.文化是旅游經濟競爭的核心。旅游業的競爭本質上是文化的競爭,文化因素成為旅游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動中,旅游者物質方面的需求是較低級的需求,易于滿足;但是其最終目標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屬于高級而復雜的需求,較難于滿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異性往往為一個地域、一個民族所獨有,很難模仿和復制,可比性較低,易于創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發展旅游強有力的競爭能力,文化中所帶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獨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區域間文化特質,是培植旅游經濟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隨著旅游開發逐漸向深度發展,文化象一只無形的手支配著旅游經濟活動,只有通過文化創新才能保持旅游經濟基業長青。
3.文化是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力。知識經濟時代,文化經濟一體化是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重視文化因素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現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份報告中強調:實現發展的動力實際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發展的搖籃。國際旅游發展的經驗顯示,旅游業的收益越來越不依靠人數的增加,而來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產品和特色旅游服務,旅游與文化交流結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經濟越發達。以北京大觀園為例,從160萬元《紅樓夢》電視連續劇的制景費起家,不斷發掘紅樓文化,按《紅樓夢》小說中的菜譜開發紅樓宴、紅樓宴舞,靠挖掘文化內涵使得企業發展成為國內旅游企業的知名品牌。在旅游資源走過普遍開發階段之后,文化成為將旅游業發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驅動力。
4.文化旅游是旅游產業的發展方向。我國旅游業在近年的迅猛發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國悠久深厚的文化資源。2002年,海外游客對中國最感興趣的旅游資源調查中,五種游客最感興趣的旅游資源,文化類型就占了四種,其中對華僑的調查,文物古跡名列第一位。這體現了旅游對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屬性,中國獨有的歷史文化延續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繁多的文化資源種類,有利于開發結構完善、選擇適應面廣的旅游產品,形成優質品牌。目前,文化旅游市場開發方興未艾,大力發展旅游文化、開發以文化為特色的旅游景點和旅游活動內容,可以滿足游客的高層次文化需求,是中國旅游面向國際市場和競爭的必然選擇,推進文化旅游的發展,才能使我國由旅游大國成為旅游強國。
5.旅游與文化相互作用。旅游者通過旅行活動,學習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同時也將自己本地區的文化帶給了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傳播和交流了兩地的文化。同時,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也日益重視文化資源的開發和保護,這對于文化的發展無疑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是眾多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的有關研究結果表明,這種旅游者大規模持續來訪,對旅游目的地文化影響更多的是消極部分,最明顯的是使當地文化不正常的商品化,這類變化對于那些原本以獨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會風情民俗為基本的旅游資源吸引旅游者來訪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將使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吸引力,失去旅游產業持續發展乃至維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礎。
三、旅游文化內涵建設促進旅游可持續發展
實現旅游產業利益最大化和不斷發展,關鍵在于開發利用各種文化資源,滿足人們對旅游產品和服務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內涵的過程中,建立產業良性的內部運行機制和外部發展關系,從而提升產業素質,獲得可持續發展。
1.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轉變旅游發展觀念。我國旅游業起步較晚,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提出“以旅游養旅游”、“五個一齊上”等發展思路,曾經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使人們對旅游從外事接待到事業再到產業的認識逐漸明晰,一些項目在一定時期內也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但是這種外延式擴張的粗放型發展,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對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資源和社會文化資源造成的破壞難以用經濟數字來計量。科學發展觀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求旅游產業發展從數量型轉向質量型和效益型,通過挖掘旅游文化內涵、提升產品附加價值,向深度發展。
2.堅持政府主導全面發揮旅游產業功能。我國現階段的生產力發展和旅游產業發展水平條件下,形成了政府主導型旅游發展模式,并由此形成的政府主導、市場主體、企業運作、全民參與的產業發展態勢,在旅游目的地,旅游投資經營者、游客、當地居民三者之間的利益交織在一起,只有政府才能協調好他們之間的現實矛盾,追求并達到經濟效益和社會文化效益的統一,因此,政府管理部門要提高管理的專業化、科學化水平,摒棄短期行為,做先進文化的代表,引導當地旅游產業健康持續發展,并由此全面發揮旅游產業功能。
3.構建旅游企業文化營造和諧旅游環境。隨著我國旅游法制建設的逐步健全,促進了旅游市場環境的規范,但是旅游行業惡性競爭、虛假廣告、合同欺詐等各種短期行為仍然在侵蝕著旅游經濟本不健壯的肌體,嚴重威脅著旅游產業的長遠發展。營造誠信公平的經營環境,改善旅游行業形象,是旅游經營企業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依法治旅完善旅游法律法規建設,可以一定程度地規范市場秩序,更重要的是依靠旅游經營企業的自律,通過構建旅游經營企業的企業文化倡導誠信守法經營。
4.深度開發旅游資源以品牌促發展。旅游資源開發中的文化內涵開發是差異化競爭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創意,在分析地方文脈的基礎上確定文化的開發方向和主題格調,明確定位圍繞主題進行內容組織,進而通過旅游產品加以體現,并不斷豐富文化內涵,進行創造性的升級改造。其中,對旅游資源文化主題的感知和把握并經由旅游產品外顯是關鍵,其本質在于對旅游文化資源進行概括、發掘、升華最終凝聚區域特色的個性化精神,然后通過物化、創新,實現更深層次的整合,將文化內涵滲透、表現在旅游產品的各個層面,形成特色品牌,強化旅游吸引力。
5.重視旅游對社會文化的影響做好前瞻性研究。我國旅游產業起步較晚,旅游經濟基礎比較薄弱,缺乏市場的縱深拓展能力;另一方面,羽翼尚未豐滿,恰逢中國加入WTO的巨大變革,剛剛蹣跚學步就面臨著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挑戰,客觀上使得中國旅游產業不可能亦步亦趨照搬照抄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模式。同時,正是由于我國旅游產業發展的歷史很短,旅游產業發展的焦點集中在經濟領域,加上旅游對社會文化的影響不如它對經濟和環境的影響那么直接和易于察覺,往往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其結果才逐漸顯現出來,可一旦結果顯現,其后果也就無可挽回,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遠遠落后于旅游對經濟和環境影響的問題研究。我們必須重視這個現象并做好前瞻性研究,現階段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旅游接待地區社會文化商品化問題、傳統文化衰退問題、民族文化異化問題以及游客帶來的文化示范對旅游接待地的文化影響問題等等,從事這些研究的不僅包括旅游工作者,還包括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所以還應當重視做好成果共享和研究成果在實踐中的應用推廣。
6.加快人才培養夯實旅游產業發展基礎。旅游產業鏈較長,屬于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快人才培養,提高勞動者素質,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豐富的優勢。長期以來,我國旅游專業教育是置于經濟學范疇內的,旅游文化還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科,對旅游人才文化素質的提高重視不夠。而實際上旅游產品設計、資源開發和規劃、旅游服務都是基于文化基礎上的,但旅游從業人員文化層次偏低,對文化的認知度不夠,旅游文化內涵的“白化”環節缺失,無法做到幫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旅游活動只能停留觀光的淺顯層面,不能適應現代旅游的發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養,逐步從單純的生產性投資轉向人力資本投資,提高旅游從業人員業務素質,提高他們對所處環境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務員,又要做好講解員,通過每一位旅游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給與游客全方位的物質和精神的雙重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旅游產業是兼有經濟、文化、社會和環境四大功能的產業,但是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忽視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現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資源的適度開發和永續利用要求提升產業素質,整合文化要素,進行品牌運作。要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研究精神文化,開發物質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進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與旅游產業有關各方參與,深度發掘旅游文化內涵,積極實踐,促使旅游產業走向成熟,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謝春山.旅游文化——中國旅游業參與國際競爭成敗的關鍵[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3).
[2]安宇,沈山.和諧社會的區域文化戰略:江蘇建設文化大省與發展文化產業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3]林永匡.弘揚優秀文化,強化陣地意識[N].中國旅游報,2000-01-17.
[4]李天元.中國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 上一篇:水文化旅游規劃論文
- 下一篇:旅行社業競爭思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