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旅游規劃論文

時間:2022-04-22 02:38:00

導語:水文化旅游規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文化旅游規劃論文

摘要:我國具有形式多樣水文化現象,充分挖掘水文化現象,并將其運用到旅游活動當中,對于旅游業的發展以及水文化的傳播都將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長江三峽為例,充分論述了中華文明中深厚的水文化積淀,由此展開了挖掘水文化在旅游規劃過程中的重要性探討。

關鍵詞:水文化;長江三峽;旅游規劃

水,不僅是我們生存的必要因素之一,同時,還可以用來進行景觀藝術設計,成為環境景觀藝術的一部分,這主要是因為水體的自然屬性使它具有景觀吸引功能[1]。首先,它具有形狀吸引功能。海洋、江河、瀑布、澗溪、湖泊、泉水、池水,不同形狀的水體,或廣闊無垠,或波濤澎湃,或波光粼粼,或潮起潮落,或跌宕如玉,都會給人不同的審美感受。其次是水的影與色的吸引功能。水是透明無色的液體,萬物落入其中都會有倒影。水上水下、岸上岸下、橋上橋下,實物虛影彼此交互輝映,構成了一部水的景觀交響曲。最后是水的音響吸引功能。水體受到外力沖擊或自身自上而下的流動會產生各種不同的音響,湖水的擊岸聲,巨濤的嘩嘩聲,河流的滔滔聲,瀑布的轟鳴聲,泉水的淙淙聲,形成聽覺美的享受。正因為如此,水資源具有非常大的旅游開發價值。除此之外,水體還具有文化屬性,也就是水文化。

一、水文化的概念及分類

目前對水文化研究和水文化建設還處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探索過程中,對于水文化的內涵也有不同的理解。趙愛國在《水文化涵義探析》中這樣界定“水文化”的涵義:是指作為群體的人的水事活動方式,以及為人類的水事活動所創造出的精神產品。他認為,

作者簡介:王力峰(1954—)男,天津市人?,F任桂林工學院旅游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旅游學院副院長、桂工旅游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主要研究方向:生態旅游,旅游規劃。

范新宇(1984-)女,漢族,籍貫內蒙古。桂林工學院旅游學院2005級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態旅游,旅游規劃

研究一個社會的水文化,是以研究其水事觀念和水事心理為核心的。水事心理是個人對水事的感覺、信念、態度和想法。水事觀念則除了水利思想外還包含著一種以認同為基礎的社會化或群體化的水事心理,如“社會水事心理”、“團體水事心理”、“地域水事心理”等心理認同現象,實際上就是水事觀念。因此,水事觀念就是社會群體在一定的社會關系和生活環境中所產生的對水事的共同信念、態度和觀點的總和。水事心理和水事觀念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個人的水事心理始終滲透著群體水事觀念的內容,群體水事觀念構成一切個人的水事心理的軸心。

靳懷堾在《“水文化”在江河水利志中應予以充分體現的必要性及其表現內容與形式探討》中將“水文化”初步定義為:人類活動與水發生關系所產生的以水為載體的各種文化現象的總和,是民族文化以水為軸心的文化集合體。而水與人類發生關系的活動幾乎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舉凡經濟、政治、文學、藝術、宗教、民俗、體育、軍事等各個領域,無不蘊含著豐富的水文化因子。

這幾種類型的水文化具體是指:

1、水智能文化

水既能孕育中華文明,還可以給人類帶來不可估量的災難。在中國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水災。中華民族在治理水患的過程當中,在水資源利用、控制和改造進程中,逐步形成的水利知識、方法等。比如,上古時出現的“河圖”、“洛書”(據說是大禹及其手下工程技術人員在長期治水實踐過程中發明的治水科技成果),戰國時發明并應用到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設中的無壩引水技術,漢代“長藤結瓜”式灌溉技術;起源于先秦成熟于宋代的埽工技術等等?,F代水利科技更是碩果累累。

2、水物質文化

如都江堰、京杭大運河、靈渠、黃河鎮水水牛、永定河金門閘遺存以及各種記載水利事業的碑記、石刻等。

3、水規范文化

據四川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在川西北調查讓事實證實,居住在白馬藏區的藏民認為:在河里、湖里、水塘里都有“水神”。所以他們每當藏歷年的大年初一凌晨雞叫時,在各家各戶的門前,都要點燃一堆柴火來敬水神,以祈求來年農獵豐收。然后再到河里(附近如果沒有河,則到井里、湖里或水塘里)取水,把取來的水灑在屋子之中,謂之灑新水,有的在灑新水時,還要唱《灑水歌》。當地白馬藏人稱這種儀式叫“祈水”或“供水”。

4、水精神文化

水因為其獨特的景觀吸引功能,成為世代文人筆下曠古不衰的“文學母題”。一部中國文學史,倘從“水文化”的角度去審視,說它是滲透著“水”的精髓的人類文化史卷,亦絕非是一種牽強之談。關于水文化的文學繪畫及音樂形式都可以作為水文化博物館的展覽內容。

《山海經》載“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的故事。及至《詩經》時代,其寫愛情、描現實、言思鄉,已明顯是表現出寓情于水、以水傳情的文化取向,遂使“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樣的詩句成為千古絕唱,這些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關于水的文學形式。此外還有與水有關的繪畫形式有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等,與水有關的音樂形式有臺灣民謠《高山青》等等。

二、水文化旅游規劃過程當中的重要性

1、經濟領域的重要性

文化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既由一定的經濟基礎決定又必須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這個原理在旅游過程中同樣適用。旅游業發展到今天,人們不只是停留在自然風光的瀏覽上,而是正在向旅游文化方向延伸。越來越多的人更傾向于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旅游形式,所以,賦予旅游產品豐富的文化內涵,才能使旅游產品具有更強的生命力,繼而才能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

2、教育領域的重要性

隨著現代旅游業的興起,人們外出旅游的動機不僅只是為了觀光、娛樂、療養,也不再是單純的游山玩水,許多游客更希望通過寓教于樂、寓教于游的方式來增長自己的知識,在欣賞奇山異水的過程當中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所以,為旅游實體賦予豐富的文化內涵,更能滿足旅游者求知的欲望。

3、提高水利工程文化品位的重要性

在水工程規劃設計和建設觀念,更加注重水工程的文化內涵和人文色彩,提高水利工程的文化品位,把每一項水工程都當作文化精品來設計和建設,從而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4、傳播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水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本身的發展既從民族文化的母體中吸取乳汁,同時也要通過充分發揮自身的價值和作用,為民族文化增添豐富的內容和動人的光彩。例如,“興利除害,造福人民”的偉大治水精神;新時期抗御大洪水中形成的“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忍不拔、敢于勝利”的抗洪精神,它們既是一種典型的水文化,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

三、水文化在三峽旅游規劃中的重要性

長江三峽,中國10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40佳旅游景觀之首。長江三峽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它西起四川奉節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長二百零四公里。兩岸高峰夾峙,江面狹窄曲折,江中灘礁棋布,水流洶涌湍急,景色秀美。

長江三峽不僅具有美麗的自然旅游資源,可以使旅游者領略大自然的奧秘和神奇,喚起旅游者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而且長江三峽豐富的文化知識更是旅游者學習,了解,研究眾多文化的科技知識的理想之地。比如,眾多的文學作品,詩詞歌賦,民俗風情,水生動植物等,還有關于三峽幾個大壩的建成所運用的高科技,以及其中所凝聚的愛國情操和民族力量,都是非常生動的教材。

1、長江三峽中的水文化資源

(1)水智能文化

三峽工程的科研時間之長,內容之廣,研究和論證程度之深,在國內外工程史上是罕見的。從孫中山提出設想到建國后全國性,多學科大規模的三峽科研工作,至今歷時70多年,經歷了幾代人。在三峽工程設計中,全國有上百個單位和幾萬名技術人員參加了三峽工程的樞紐設計,機電設計,金屬結構設計,施工設計等工作,這些設計中許多成果都是創世界一流水平的,都達到和超過了國內外最高水平。它使我國的科技文明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它紀錄了人類開創現代文明的艱苦歷程,因此,它是我國人文科學寶庫的一大瑰寶。

(2)水物質文化

在宜昌市方圓50公里內,已經和將要建成的現代化水利樞紐工程大壩就有四個:長江葛洲壩,清江隔河巖壩,長江三峽大壩,高壩洲壩。

(3)水規范文化

三峽地區民族眾多,除漢族外,還有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各族人民積千百年文明所締造的民俗文化極為豐富燦爛,如一年一度的端午節龍舟競賽等。

(4)水精神文化

“萬山磅礴水泱漭,山環水抱爭縈紆。時則岸山壁立如著斧,相間似欲兩相扶。時則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無?!惫敉驹凇妒竦榔妗芬辉娭?,把峽區風光的雄奇秀逸,描繪得淋漓盡致。

我國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經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時酈道元寫的,書中有一段關于三峽的生動敘述:“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元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

瞿塘峽中的白帝城非常出名。原因就是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碧扑我詠?,著名詩人留下了無數吟詠白帝城的作品。因此,白帝城又稱詩城。白帝城眾所周知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此處也是重要的三國遺址,其中著名的托孤堂為劉備白帝托孤之處。

還有就是巫峽。唐朝詩人元稹曾賦詩曰:“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可見巫山云雨乃是天下云雨之冠了。

屈原和王昭君均出生在西陵峽北岸。屈原的名篇《離騷》、《九章》、《天問》等,以其優美的語言和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聞名于世。昭君出塞,千古流芳,她的故事后來成為詩詞,戲劇小說等的流行題材。長江三峽更是歷代名人作家寫不完的詩詞歌賦的主要題材,峽江兩岸的漁歌,民歌,山歌和峽江號子也極為豐富。

2、三峽水文化旅游中存在的問題

由以上的論述可以看出,長江三峽地區具有豐富的水文化類型,然而,雖然該景區取得了很好的旅游收益,尤其是在2005年,推出壩頂游覽和三峽截流紀念園兩大產品,對壩區旅游產生強大的拉動作用,首次創下年游客接待量破百萬的紀錄,達到105萬人次。三峽壩區游客年均增長率已接近30%,成為長江三峽區域的旅游龍頭,但是它在開發過程當中對于文化資源的運用并不是很充分,對于水文化的運用更是僅限于單純的水智能文化(三峽大壩)和水精神文化(文學作品,詩詞歌賦)的展示,對于其他類型的水文化形態利用相對比較少。

(1)水文化未被給予足夠的重視

未來的旅游者對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甚為重視,旅游者的文化層次將越來越高,文化審美要求也將越來越高,沒有文化氛圍的旅游產品將很難吸引到游客。因此,加強旅游地的文化研究,提升產品的文化品位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在目前,三峽旅游基本上是以自然山水為主,對于三峽地區豐富的水文化類型利用的比較少,有些雖有開發,也是表面開發,沒有將之與有聯系的文化內容容納進去。如涂山寺是巴渝地區古老的寺廟,相傳是大禹治水娶涂山氏為妻,三過家門而不入的遺址。唐朝詩人白居易曾來此探幽,寫下了著名的《涂山寺獨游》,元代詩人賈元也在此寫下了詩文,但在此卻看不到詩文和碑文,看到的僅是一座普通的寺廟。

(2)水文化展示手段比較單一

目前主要展示手段多為游覽和觀光,游客只能停留在一些諸如坐船,漂流和觀水玩水的旅游項目之上。

另外,對于一些水精神文化,開發的較多的是一些靜態的展示,如石碑詩文等,比較枯燥呆板。

3、長江三峽開展水文化旅游的建議

(1)三峽水文館――傳播水智能文化

宜昌黃陵廟和涪陵白鶴梁,分別是長江三峽的“陸上文”和“水下水文碑林”。黃陵廟玄功萬古處是長江三峽最高水文標志,涪陵白鶴梁上的石魚眼是長江三峽最低水位標志。三峽大壩建成后,白鶴梁將永沉水底,因此將此項珍貴文物復制于黃陵廟內。同時將嘉陵江,岷江,烏江漢水等長江支流同黑龍江,黃河,珠江等水系的水文資料一并匯集,建成長江三峽水文館,使之成為我國各大水系歷代水文資料的的寶庫。

(2)著名水利設施展覽館――展示水物質文化

三峽——宜昌不僅有長江三峽大壩和葛洲壩,而且有清江隔河巖壩和高壩洲壩,是世界水上大壩數量最多的地區。在這里興建國際名壩展覽館,主要展示世界各國和中國各個地區各個歷史時期的水利工程,溝渠和大壩模型,文獻資料及其各自的功用,讓人們既可以一賭長江三峽大壩和葛洲壩兩壩鎖江的奇觀,又可以集中瀏覽太撲,阿斯旺,席格勒和古比雪夫等世界名壩以及都江堰,相思棣,靈渠等水利工程的風采,以開闊眼界,陶冶情操,感受人類改造利用大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力量。

(3)民俗旅游――展現水規范文化

我國有眾多的少數民族,不少少數民族都以形式多樣的活動來表現他們對水的喜愛以及崇拜。如傣族的潑水節,納木依和柏木依藏人祭水神治神的活動等。若是能再現這些豐富的少數民族活動,開發一些參與性的旅游項目,就可以豐富三峽的旅游產品類型,解決旅游產品單調呆板的問題。

(4)水文化博物館――宏揚水精神文化

如果能將古今中外、各個朝代這些水文化人文遺產詩詞歌賦、書法、繪畫、音樂等形式展現出來,游客不僅可以得到美的體驗,還可以領略到水文化的博大精深。

另外,還可以以文字的手段向游客展示泉、湖、冰川的形成過程,以圖片的形式來展現多姿多態的地表水,以模型的形式來演示水循環過程,以照片的形式展現觸目驚心的水污染等,這種方式集觀賞性與教育性為一體,可以針對中小學生游客群體來開發,使大家在領略水資源神奇奧秘的同時,提高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

另外,針對長江三峽一些珍稀的水生物,還可以建立水生物博物館,重點展出中華鱘,白鰭豚揚子鱷,同時展出白鱘長江鱘大鯢胭脂魚桃花魚,以及長江其他珍稀魚種,不僅豐富了當地旅游產品的類型,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還可以達到保護珍稀水生物的目的。

四、展望

縱觀世界文化源流,水勢滔滔的尼羅河孕育了燦爛的古埃及文明,幼發拉底河的消長榮枯影響了巴比倫王國的盛衰興亡,流淌在東方的兩條大河--黃河與長江,則滋潤了蘊藉深厚的中原文化和絢爛多姿的楚文化。似乎一開始,水就與人類的生存發展息息相關。中華民族在認識水、治理水、開發水、保護水和欣賞水的過程中,留下了豐富的精神產品,領悟出許多充滿智慧的哲思,積累了豐富的水文化形式。

在旅游規劃過程當中,我們應該充分認識水文化的重要性,培養具有文化修養的旅游業規劃和從業人員,并運用高科技手段將其與水資源的自然屬性完美結合,不僅可以延長水體景觀的生命力,促進我國旅游業的發展,還可以從另一個側面展示中國豐富的文化現象。

參考文獻

[1]吳殿廷等編著.水體景觀旅游開發規劃實務[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3.89

[2]朱鈞珍.園林理水藝術[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3]尚廓.中國風水格局的構成、生態環境與景觀[N]

[4]薛選世.水文化研究漫談[N]

[5]劉剛等著.中國名水游覽[M].廣東:廣東地圖出版社.1999

[6]山海.文化與旅游業略談[N]

[7]崔毅.三峽旅游商品的開發與構想[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