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思想論文:解析工業化的科技思想

時間:2022-02-18 09:16:02

導語:科技思想論文:解析工業化的科技思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技思想論文:解析工業化的科技思想

本文作者:程宏燕工作單位:武漢理工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

立足于世界交往思考科技的發展和傳播

在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型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抓住“交往”這一中心詞,范圍涵蓋遠古時期氏族部落,近現代英、法等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德國、瑞士等尚處于封建社會的諸國以及印度、中國等殖民境遇的國度,在世界性視域下他們考察工商業的交往活動和資本的全球性流動對于科技傳播機制與科技進步的影響,不僅強調區域、城鄉、民族、國家之間工業、商業等的橫向交流和歷史上下的縱向傳承,而且還特別揭秘分工體制、資本運動和科技進步的互促性。(一)橫向交流和縱向歷史傳承是促進科技創新和傳播的重要條件馬克思恩格斯特別強調“某一個地域創造出來的生產力,特別是發明,在往后的發展中是否會失傳,完全取決于交往擴展的情況”。在交往的范圍僅僅限于相鄰的局部地區,在沒有更先進的文明侵入之前,“每一種發明在每一個地方都必須重新開始”。“在歷史發展的最初階段,每天都在重新發明,而且每個地方都是單獨進行的。”[5]但是當一個地方被排除在商業交往之外,那么這個地區的發明,包括科學理論和技術成果就將逐漸消逝,被歷史掩埋。所以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交往越具有世界性,以大工業為基礎的世界性競爭越促進更多的科技成果保存和活動創新;另外還指出,自然科學研究如果離開了人們解決問題的迫切需要和現實實踐,如果沒有工業和商業這種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造,“它哪怕只中斷一年,費爾巴哈就會看到,不僅在自然界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而且整個人類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觀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會很快就沒有了。”[6]也就是說,科學技術的存在、發展既要有工業這種連接人與自然的、滿足現實需求的活動為土壤,又要有商業這種滿足人與人、社會各個區域種種交往需要的活動為中介。社會每一歷史階段都是后人繼承了前人大量的生產力、資金、人造自然環境和科技成果,并予以再創新和再傳承,所以人們周圍的感性物質世界并不是周而復始,而是科技推動下“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奠定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前一代的工業和交往,并隨著需要的改變而改變他們的社會制度。甚至由最簡單的‘感性確定性’的對象也只是由于社會發展、由于工業和商業交往才提供給他的”[7],甚至櫻桃樹也是幾個世紀以來由于商業活動而移植到德國來的。馬克思恩格斯的這種基于物質生活世界和科技的歷史傳承所構建的社會交往理論被哈貝馬斯改造為基于“語言”為中介而形成的交往理論。哈貝馬斯為了澄清被扭曲為工具理性的“理性”概念,提出生活世界的基礎是交往理性,只有通過交往行為合理化,才能實現生活世界合理化,“制度框架層面上的合理化,只有在以語言為中介的互相作用的媒介中,即只有通過消除對交往的限制才能實現。”而這,又必須依賴于“在政治的和重新從政治上建立的意志形成過程的一切層面上的交往,才是合理化賴以實現的唯一手段”[8]。固然,人們日常生活世界里語言、行為等外在形式表征了交往的內容、分群和社會地位等,彰顯了政治意志,但哈貝馬斯在各個政治群體的劃分根源和科學技術的意識形態化形成根源上卻摒棄經濟基礎,在純粹精神范疇內思索語言交往世界。(二)分工細致的機器和工作流程是科技創新與傳播的另一重要條件交往的重要前提是各個地區、部門商品的多樣性和差異性,那么,在現代社會里分工流程和專業化機器又為生產這種多樣性和差異性商品提供了可能。作為世界工業中心,英國大規模應用機器使農業勞動和手工作坊、工廠生產進行分工,使農村和城市職能具有明顯的分工趨勢,蒸汽機在交通工具上的應用使產地和加工地可以遠隔千萬里而進行協作性分工生產,分工的社會地位日益凸顯。反過來,世界市場、國際化生產和世界貿易又促使機器、各種機械化工具日益改進,也就是說,“工具積聚發展了,分工也隨之發展,并且反過來也一樣。正因為這樣,機械方面的每一次重大發展都使分工加劇,而每一次分工的加劇也同樣引起機械方面的新發明。在英國,機器發明之后分工才有了巨大進步。”[9]商業貿易擴大了產銷地的圈子和聯系,當市場擴大到手工勞動不再能滿足它的需求的時候,人們就感到需要機器。于是人們便想到應用十八世紀時已充分發展的機械學。各種生產上的技術進步主要體現在機器的不斷改進,并應用于各種原料生產地與商品銷售地。伴隨著商業貿易的延伸,各種先進機器也就隨之在世界各地散布推廣,先進的科學理論和技術技藝也隨之傳播。(三)資本的投入是科技創新的物質基礎現代科技、資本及其依附而生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三者幾乎在同時期誕生。資本運動推動科技進步,兩者緊密結合,互為前提,共同促進蘊含科技含量的器物創新。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深入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他們仔細研讀并加以吸收運用當時諸多經濟學家著作和科技史書的思想,[10]從經濟學角度解讀科技與資本、社會發展的緊密關系。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里仔細分析了資本的概念和運動過程,并對李嘉圖在《政治經濟學和賦稅》以及亞當•斯密在《國富論》里所說的資本是一種物,一種對象化的勞動,把資本外化為勞動工具或等同于單純的貨幣的觀點表示了不贊同。他認為資本是一種關系,是“資產階級社會的支配一切的經濟權力。它必須成為起點又成為終點”[11]。即資本是作為簡單生產過程出現的一種自我運動,在這個運動過程中,資本的最初表現形式是貨幣,資本家以貨幣形式購買了勞動力的支配權,勞動就被并入資本,隨后資本開始發酵并成為生產過程。資本換進來的是工人這種活勞動,“對于資本來說,勞動所以具有交換價值,只是由于它是使用價值,勞動不是對工人本身來說,而只是對資本來說,才是不同于它的交換價值的使用價值。”[12]工人以工資方式把勞動作為生產財富的力量轉讓給資本家,資本家獲得了這種力量,并轉換成為自己創造財富的資本。西斯蒙第在《政治經濟學新原理》里說到工人的勞動就是他們主人的資本。問題在于,工人所獲得的工資與付出的活勞動資本之間差距過于懸殊,所以,由于活勞動以微薄的補償轉換為活資本,和其它資本一起參與為資本所有者賺取絕對豐厚的利潤。因此,科技創新及其最主要的機器產物在資本生產過程中成為工人的對立面。也就是說,在工資收入與勞動付出之間永遠地、絕對地不公平的前提下,貨幣資本驅使科學進步和技術創新成為資本家壓榨勞動者利益、以賺取最大化利益的保證和基礎。機器越是革新,工人處境就越悲慘,資本家就越能賺取更多利潤。英國、法國的現代化過程證實了這一點。

立足于人的精神世界思考科技的文化價值

通過對多個現代工業發展前沿城市的考察,馬克思恩格斯意識到現代科技與哲學、宗教、道德觀念、價值取向、意識形態、政治制度等種種文化形態的彼此關聯。他們認為正是科技器物如機器、交通等的世界性擴張,以及商業貿易的世界性往來,引發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之間的斗爭、磨合和融合,反過來又促進科學精神、科技器物創新、科技知識體系等各個方面的提升。(一)現代科技沖擊著傳統的哲學、政治制度、法律思想和風俗習慣等文化諸形態人的精神文化形態實質上由人的生存處境所醞釀而生。在不同的生產方式下所產生的個體行為規范、社會價值體系和國家運轉機制這些精神世界是有差異的。馬克思恩格斯經過實地考察曼徹斯特和親身體驗英國工業成就,比較了英、法、德國和瑞典的發展狀況,意識到現代科技的社會化應用和國際化交往趨勢對傳統文化形態的沖擊。當時馬克思恩格斯已經看到德國和瑞士農業社會生產方式所創造的古典文化模式在現代工業文化沖擊下面臨分裂與重構。對于哲學而言,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多年來德國黑格爾派的思想土壤是相對閉塞、落后的農業社會,遺憾的是“這些哲學家沒有一個想到要提出關于德國哲學和德國現實之間的聯系問題”,所以迷失在黑格爾思想的“觀念、思想、概念產生、規定和支配人們的現實生活、他們的物質世界、他們的現實關系”[13]。那么如何產生現代唯物主義哲學呢?馬克思在《神圣家族》、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里都在強調唯物主義哲學是現代科學和哲學結合的產物。“如果說瑞士的工業生產幾乎還完全保持著蒸汽機發明以前全歐洲普遍采用的那種方式,那又怎么能指望生產者的頭腦中,除了與此相適應的思想以外還會有其他思想呢?如果說蒸汽機還沒有使瑞士的生產和交通方式革命化,它又怎么能夠推翻瑞士人的傳統的思想方式呢?”[14]馬克思指出英國蒸汽機和英國自由貿易促使農業與手工作坊為主的印度等亞洲國家那些細小刻板的社會機體大部分被破壞,并且正在歸于消失。就社會發展而言,這是符合歷史潮流的,每一種歷史文化總是在科技的節節推動下漸次發生變革。現代工業文明必將取代農業社會的文化模式,引發思維模式、思想制度、觀念范疇乃至于社會方式和活動方式等的漸次變更。所以從歷史發展角度看,英國“畢竟是充當了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15]。(二)現代科技所滋生的高額利潤加固了功利主義價值觀和自私人性思想的社會主導地位英國的科技社會化所帶來的巨大利潤推使金錢至上的功利主義價值觀日益膨脹,法國唯物主義思想中關愛人類整體的博愛意識逐漸被自私自利思想所排擠,導致異化現象蔓延到各個階級。社會彌漫著“物化”氣息。在馬克思恩格斯眼里,“異化”包含了兩個方面:工人異化為替資本家賺錢的機器,喪失自我精神和身體的自由;資本家異化為金錢的奴仆,步入自私的泥潭,喪失古希臘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豐富人性和個性自由發展空間,也丟失了人本唯物主義者愛爾維修和費爾巴哈對人自身的重視精神。資產者對工人的態度以是否有利于賺錢為基本判斷標準。工人只是賺錢的工具、另類機器而已。一位資產者在聽完恩格斯講述曼徹斯特工人糟糕處境后無動于衷地說道:“Andyet,thereisagreatdealofmoneymadehere.”一切社會關系都是圍繞是否賺錢這一中心。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關系是純粹的金錢與工具關系。“廠主是‘資本’,工人是‘勞動’。……他不能理解,他和工人之間除了買賣關系還有別的關系;他不把工人看做人,而是看做‘手’(hands)。……金錢確定人的價值。……牟利精神滲透了全部語言,一切關系都用商業術語、經濟范疇來表現。需求和供應,需要和提供,supplyanddemand,這就是英國人用來判斷整個人生的邏輯公式。”[16]正因為如此,即使英國擁有最能改善人們生活條件的各項實用性技術,但是對于工人生活區的道路建設、排污建設、居住房屋的建設卻是資本家所忽略的,原因在于改造它們并不能給資本家直接帶來利潤和明顯的經濟效益,投入多少并不能帶來相應經濟收益。所以就用最少的投入、最省的空間、最差的材料來建工人居住的房子。也就是說,現代機器進步和相應的工廠制度對維護勞動人民的淳樸本性和保證其身體健康沒有什么幫助,科技的社會化反而加劇了貧民窟的悲慘狀況,摧殘了工人的身體健康,工業生產的惡劣環境使工人們的生活狀況遠不如身為農民時期。所以,恩格斯在關注草根階層和資產階級的精神異化后總結道:“倫敦人為了創造充滿他們的城市的一切文明奇跡,不得不犧牲他們的人類本性的優良品質。”“在這種街頭的擁擠中已經包含著某種丑惡的違反人性的東西。”[17]那就是在利己主義之上,還附生著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冷淡與不近人情。馬克思恩格斯極為關注科技的社會責任性和倫理問題。《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圍繞機器細致探討了技術設計理念、技術活動流程、技術產品使用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應、技術創新的利益落腳點等對于勞動者的生活實踐和文化價值的意義。科學、發明、勞動的分工和結合、交通工具的改善、世界市場的開辟、機器等等文明的一切進步“所發生的結果,都不會使工人致富,而只會使資本致富,……只會增大支配勞動的客體的權力”[18],這種文明的進步并不是他所期待的。一個科技進步的社會絕不是單單強調物質財富的增長,這也不是人類的最終命運,科技進步的最重要價值在于促進人的精神富足,“由于給所有人騰出了時間和創造了手段,個人會在藝術、科學等等方面得到發展”,能夠使人的“個性會得到自由的發展”[19]。在現代科技發展基礎上真正實現人的尊嚴、自由、平等、博愛,這才是最終的價值訴求,即恩格斯所強調的文化上每一個進步,都應當是邁向心靈、人性、空間自由的一步。那么,要消解這些現代化進程中所出現的身體與精神的異化,就應當觸及私有制和一系列不合人性的管理機制,科技發展應當以促進人民的生存環境和日常生活進步為基本落腳點,這樣才能讓科技造福于包含勞動者在內的整體人類,而不僅僅是資產所有者受益。目前,中國的科技創新和技術器物的社會化進程,諸如轉基因工程、高速交通工具的研發和先進醫療器械以及昂貴藥物的應用研究等,都應當以絕大多數人所需、所求、所受益為目標而展開,而不是僅僅服務于擁有強大話語權的資產所有者、掌握政權階層等,甚至不顧及勞動者的身體健康、基本的生活環境與物質需求。要實現這一點,需要構建基于絕大多數人利益的社會價值觀、倫理道德體系等,并以社會制度和管理機制來保障,使人們共同享受科技福利。面對當今許多因物欲衍生的功利主義價值觀和違背善良人性的科技倫理道德問題,我們需要認真研究馬克思恩格斯以人的價值、尊嚴、幸福為核心的科技文化思想,避免資本主義早期現代化進程中的人性異化、拜金意識、環境惡劣等弊端再次產生。如今,國家的國際影響力的擴大日益依賴于科技的領先性和以此為中心的現代文化綜合效應。最重要的是,各個國家之間的科技知識理論與科技活動等處于頻繁交流和彼此滲透的世界性發展狀態。當代中國更需要敞開胸懷擁抱、交流、辨析發達國家的科技理論知識、科技器物、科技精神以及各種科技文化流派。王一川教授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要從地球模式、民族協同觀、制度轉型論、道氣互動說和人權說五方面相互聯系入手。[20]那么,這樣去建設先進文化,是絕不能離開科技活動模式和科技器物基礎上的科技價值觀、科技精神等現代科技文化的基本要素。中國要成為文化強國,抵達它的“經驗之梯”就是以人民利益至上的馬克思主義科技文化思想為基礎,融合他國先進科技文化理念鑄就的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科技文化思想。它的內容必然應當是摒棄濃厚的工具性、功利性、殖民性、階層歧視性、自私性和非公正性等弊病,彰顯科技知識、科技研發和科學精神中服務社會民生、平等博愛、坦誠率真、尊重人性自由尤其是尊重普通民眾的生命健康和人格尊嚴等內容。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實現基于民富的國強,實現基于人自由發展的社會全面進步,實現基于現代科技進步的文化大發展大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