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文化類電視節目創新及發展
時間:2022-11-23 09:35:48
導語:新時代文化類電視節目創新及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化類電視節目是民族文化的記憶,是以文化教育為宗旨,以傳播知識為目標,堅守中華傳統文化的陣地,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年《百家講壇》的火爆讓人們重新認識了傳統文化,掀起了大眾重新解讀四大名著、探索中華文明的熱潮。如今《中華好詩詞》《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國家寶藏》《見字如面》等文化類電視節目,憑借自身的實力更是吸引了大批的粉絲和觀眾。基于此,我們要創新和發展文化類電視節目,讓文化類電視節目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更加繁榮。
一、文化類電視節目發展的歷程
中國文化類節目的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1980年開始播放《觀察與思考》,在1983年有了《話說長江》。當時的中國迎來了新的社會思潮。《觀察與思考》和《話說長江》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應運而生。《觀察與思考》是一檔評論性的電視新聞節目,而《話說長江》則是電視紀錄片,都有著文化教育意義,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國民素質、拓展了知識面。20世紀90年代,電視已經全面進入了億萬家庭,電視節目迎來了第一輪的創新和發展,1998年以科普節目為定位的《走進科學》受到了人們的歡迎,2000年《開心辭典》用知識競答的方式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這類節目將知識和文化“游戲化”,不但有很強的文化教育功能,而且有強大的娛樂性。2001年《百家講壇》正式開播,此后長紅了十多年,引起了大眾史學熱,易中天、于丹、閻崇年等成了人們心中的學術明星,很多人像追影星、歌星一樣,對他們崇拜和熱愛,這也對國學經典節目的發展產生了深厚的影響,有力地傳播了中華傳統文化。進入2010年,互聯網的發展讓人們獲取和欣賞文化娛樂節目的渠道更加寬泛,雖然這個時候電視上也產生了大批的國學經典節目,但是這些節目再不能像《百家講壇》那樣得到全民的追捧。直到2014年《最強大腦》第一季的開播和2015年《傳承者》第一季的開播,文化類節目才重新回到了大眾的視野,而且文化類節目不斷創新和發展,多了更多綜藝色彩。2016年《中國詩詞大會》的開播再一次挑動了國人的神經,2017年《朗讀者》的開播,又引起了全民閱讀的浪潮,也將文化類節目推向了新的發展高潮。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公布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創辦一批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電視節目和欄目。在政策的支持下,大批文化類節目應運而生,比如2018年開播的《經典永流傳》《詩意中國》、2019年開播的《神奇的漢字》《遇見地壇》等,都獲得了極高的評價和較高的收視率。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文化類節目中的同質化現象,節目主題都是詩詞詩歌、閱讀朗誦、國寶故宮等,文化類節目的創新和傳播陷入了瓶頸,因此,要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促進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創新和發展。
二、文化類電視節目創新及發展探討
1.明確節目定位,積極打造節目IP文化類電視節目要明確節目定位,通過重點打造IP節目不斷增強產品的識別性和知名度,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電視文化類節目需要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要求,打造具有代表性的優質品牌節目。通過新媒體客戶端、官方微博、視頻網站、微信公眾號,將節目IP推送到更多觀眾身邊。文化類節目IP的形成,能夠吸引更多的受眾群體,尤其是更多的年輕人。90后和00后都是在互聯網環境下長大的,他們熱衷于參與互動,通過他們之間的人際傳播,會使受眾始終保持對節目的關注度。節目IP的樹立和打造,可以從多個角度入手,例如比較受歡迎的文化類電視節目《國家寶藏》就有著鮮明的特色,《國家寶藏》在視覺創意方面上積極尋求突破,打造了節目的形象標識,極大地提升了節目的辨識度和影響力。《國家寶藏》實質上就是展現傳統文化,基于此,對“國家寶藏”四個字的設計選擇了傳統的漢字樣式,節目選用藍色為基礎色調,以暖色調的背景為國家文物做襯托,傳遞一種溫情。明確節目定位,就要突出新奇、獨特、個性和差異,電視文化類節目制作者需要具備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不能一味照搬照抄,不能《朗讀者》火了,就都上閱讀類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火了,就都在節目上背誦唐詩宋詞,這樣不利于文化類節目的發展和進步。文化類電視節目要想吸引更多的觀眾和粉絲,更好地傳遞中華傳統文化和踐行核心價值觀,就需要不斷創新和求變,凸顯獨特魅力,提高節目的核心競爭力。比如2018年11月開播的大型文化類節目《上新了,故宮》就是創新求變的節目,這個節目聚焦故宮博物院,讓觀眾零距離感受故宮博物院,從而更好地創新和傳承故宮文化。該節目擯棄了最常用的演播廳拍攝的模式,帶領觀眾走進故宮,走進浩渺的歷史,由于語境的變化,實現了節目話語和故宮文化的深入交流和碰撞。2.提升受眾的情感體驗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制作方需要樹立用戶思維和用戶意識,要以用戶需求為節目制作的根本方向。當前人類進入了互聯網時代,大數據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撐,大數據能夠清晰分析出受眾的需求,受眾的需求變得不再模糊,而是隨時可見。大量的新媒體平臺為電視文化類節目提供強力支持,文化類節目要適應時展潮流,著眼于用戶關注的話題,根據受眾需求制作出相應的內容,提升受眾的情感體驗。例如,通過微博社交平臺和微信社交平臺,和觀眾直接就話題進行互動和溝通,了解、掌握觀眾對節目的看法。深圳衛視在2018年推出了一檔節目叫《詩意中國》,這個節目是大型原創文博推理秀節目,節目以文化為內核,將綜藝當成外殼,以推理形式表現出來,真正開創了文化類節目的新局面。節目運用新穎的表現手法將主題內容和主題畫面聚焦在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中國傳統美學上。觀眾在每一期節目中都能看到不同的文化形式,如宴飲文化、禮儀文化、花藝文化、節慶文化等,這些都生動地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和中國傳統的生活美學。節目播出后一個月,就引起強大反響,在微博上“詩意中國”相關話題的閱讀量突破了1.5億。文化類節目要注重傳遞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不斷提升受眾的文化情感體驗,更好地調動受眾參與的積極性,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更多的觀眾和粉絲,才能在互聯網時代的激烈競爭中站穩腳步。3.在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內容和形式上進行創新長期以來,我國文化類電視節目一直存在著同質化現象和低收視率的窘境。為了改變這種現狀,使文化類節目能夠有效傳播中華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電視臺要在節目的內容和形式上都大膽進行創新,讓文化類電視節目能夠吸引更多的觀眾和粉絲。比如河北衛視的中國詩詞類節目《中華好詩詞》和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幾季以來,都受到了人們的喜歡和追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兩個節目都在無時無刻地在進行自我的突破和創新,在發展中創新,在創新中突破,在突破中前進。每一季節目的表現形式和表現內容都是有所不同的,不會給人重復感和同質感,每一季都給觀眾全新的感覺,《中華好詩詞》不但有常規季和大學季,而且還有特別季,也就是“詩詞王中王”的特別季。另外他們在節目中大膽引入了古人的行酒令中的“飛花令”,挑戰嘉賓的詩詞積累量和詩詞使用度,得到了廣大觀眾的追捧。總的來說,《中華好詩詞》和《中國詩詞大會》不但傳承了優秀的文化,而且促進了電視節目的創新和發展,發揮了應有的效果。《中國詩詞大會》出題總體思路是就是帶領全民重溫那些我們學過的古詩詞,這些古詩詞實際上是我們從上小學到大學都或多或少的接觸過的,從《詩經》到唐詩宋詞,從《紅樓夢》里的詩詞到偉大領袖革命時的詩詞,幾乎每道題都是我們熟悉的,但是出題方式是不同的,而且是趣味性比較濃的,主題都緊緊圍繞詩詞本體,包括基本的詩句、詩詞的韻律、作者的生平、文中的典故和社會的背景等,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文化類節目的專業性和競技性;詩歌類別豐富,詩詞主題鮮明,不但保證了節目的文學性和趣味性,又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4.文化類電視節目要進行“文化+”模式探索電視臺要重新定義文化類節目,積極探索和創新“文化+”模式,對民族文化進行深度挖掘,進行價值引領。文化類節目實際上肩負著兩種使命,第一是肩負著文化傳承的使命,二是肩負著陶怡觀眾心靈的使命。文化類電視節目要深度分析大眾喜聞樂見的各種元素,用知識和文化增強電視節目的親和力和吸引力。文化類節目要體現文化性、專業性和知識性,采用多元化元素,讓文化類節目在互聯網時代獲得更多的觀眾和粉絲。比如近年來比較火的《朗讀者》就是其中鮮明的例子,《朗讀者》成功將“情感”融入到節目中,融入到自身文化中,節目形式具有獨特性和創新性,節目站在一個普通者的角度,通過普通者的情感表達來講述一個個真實的人生故事,從而引起了大眾的情感共鳴。人們在一段段朗讀中,感受到了情感的力量,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人們更加熱愛讀書,也更加熱愛朗誦,這也是文化類電視節目應具有的效果。其他節目無法復制《朗讀者》的成功,也無法復制《朗讀者》的形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是每一個文化類電視節目的目標,文化類電視節目要積極探索新的模式和形式,不斷更新節目內容,吸引更多受眾。
三、結語
文化類電視節目肩負著重大使命,需要進行創新發展,基于此,要明確節目定位,積極打造節目IP,提升受眾的情感體驗,在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內容和形式上進行創新,進行“文化+”模式探索,讓文化類電視節目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更加繁榮。
【參考文獻】
[1]許曉輝,李蕊.從《中國詩詞大會》談電視媒體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J].當代電視,2016(07):78-79.
[2]潘懌晗.原創傳統文化電視節目的“文化表達”及其空間拓展探析[J].當代文壇,2015(04):142-145.
[3]劉荃.互聯網條件下傳統文化類節目的創新擴散研究——以《經典詠流傳》為例[J].中國電視,2019(01):50-55.
[4]董卿.《朗讀者》的“時令”——在《朗讀者》第二季研討會暨同名書籍多語種海外版啟動儀式上的發言[J].電視研究,2018(12):8-9.
[5]韓芳.創新傳承地方文化——《鹽城風》欄目創作體會[J].西部廣播電視,2020(01):174-175.
[6]蘇倫高娃.讓少數民族地方文化類欄目耳目一新——以中國通遼網“科爾沁文化”為例[J].中國報業,2019(05):64-65.
[7]蔡艷艷,劉春玲.“創新+深度”讓地方歷史文化類節目耳目一新——以晉江電視臺《老閩南》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17(21):87-88.
[8]占琦.新媒體時代歷史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創新發展探究——以陜西衛視《絲路上有你》欄目為例[J].東南傳播,2017(04):101-102.
作者:趙梓巖
- 上一篇:新媒體語境播音主持語言的藝術性
- 下一篇:林業技術裝備現狀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