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時間:2022-04-12 10:29:59

導語:小學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一、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聯系與區別

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密切相關。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基礎,是保障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的關鍵,對于提升德育質量有著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作用是豐富德育的內容與方式,點燃學生的興趣,提升德育工作的質量與效果。此外,無論是心理健康教育還是德育,其共同目標是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換言之,它們之間的側重點雖有不同,但是具有共同的目標。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開展,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滿足社會發展對于高素質人才的需要。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面向的主體都是人,注重人的全面發展與綜合素質提升,而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是豐富德育的方式,從而賦予德育更強的生命力。在小學教育體系之中,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屬于重要的教育內容,對于人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它們既存在一致性與互補性,卻又分屬于不同的學科范疇,并在內容、方式與范圍等方面存在顯著的差異性。其中,與心理健康教育相比,德育更加側重于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重視學生的心理活動的規律,強調應用多種多樣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狀態,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從而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

二、小學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意義

1.加深教師對學生的認識。小學生的年齡小,無論是人生閱歷,還是知識結構都不夠豐富,表現在心理層面上是思想觀念不夠成熟。為此,采取有效的措施整合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著重要意義。具體而言,行為是展現個人心理的重要表現方式。由于小學生各方面不夠成熟,缺乏與他人進行人際交往的能力,而這種問題對于學生今后長遠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因此,針對這個問題,有必要開展適當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以使教師對學生目前的心理發展狀況獲得更為全面的認識,并對學生各種違紀行為的原因有更為深入的理解,便于教師采取正確方式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教育。2.保障小學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傳統的德育工作中,教師主要采取以講述為主的“灌輸式”方式,重視對德育知識理論的輸入。這種教學模式下,不僅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讓學生內心產生抵觸心理,這對學生發展是不利的。為此,教師在開展德育工作中應適當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通過靈活的應用疏導法、宣泄法等方法,讓學生主動接受教育,有效彌補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此外,教師應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成為學生生活、學習的良師益友,及時排解與疏導學生面臨的各種心理問題,讓學生獲得全身心的放松,增強德育效果。

三、小學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整合的方法

1.重視各種實踐活動的開展。傳統的小學思想品德教育課堂教學中,主要采取傳統的以講述為主的“灌輸式”教學方式,重視向學生灌輸大量思想理論。在此基礎上,教師應重視在思想品德課程教育體系中融入適當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點內容:一是在教學中逐漸滲透正確開展人際交往方式等內容,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二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堅持因材施教的重要原則,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應用心理調查統計方式對學生展開調查與分析,特別是開展心理健康方面的調查;三是學校可采取多種途徑強化對德育工作的宣傳,如開展心理健康課程,舉辦關于道德楷模的事跡論壇,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綜合素質的提升。2.重視與學生生活的聯系。在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過程中,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師應使整合工作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全面了解與掌握學生的生活規律及習慣,并以此為重要根據,積極組織各種類型的課余活動與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現實生活,使其在實踐活動中收獲無窮的快樂。比如,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以此為單位引導學生探討與研究生活中的德育,讓學生深入生活,對人生、未來發展以及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進行感悟。此外,還可以開展各種學生力所能及的社會實踐活動,如“綠色環保小衛隊”“小小清潔工”等,讓學生在扮演社會角色中獲得對生活的體驗與感悟,從而增強主人翁精神,不斷進行自我完善與提升。3.積極爭取家長的配合與支持。學校與家庭是學生成長不可或缺的兩個重要環境,因此,在推進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整合的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實現對學校環境與家庭環境的結合,發揮它們的合力。為此,在教學工作之余,教師應采取家訪、家長會等形式,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以便了解與掌握學生在家庭中的種種表現。例如,教師應了解學生與父母間的關系,分析家庭環境對學生成長所造成的影響。除此之外,學校可以通過舉辦主題班會方式,邀請學生家長探討關于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整合的看法,或者開展各類親子活動,動員家長參與其中,使家長對孩子有更為全面的認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認真觀察家長與孩子間的互動模式,以便給予家長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導。4.糾正學生的不良心理習慣。對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而言,不良的心理與行為習慣是不利的影響因素。因此,針對心理與習慣上存在問題的學生來說,教師應在全面調查、分析其不良習慣產生因素的基礎上,采取科學、恰當的矯正方式,給予學生更多的耐心、愛心和關心,使其感受到來自于教師的真誠與溫暖,以此增強糾正不良習慣的信心和決心,從而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整合效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5.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等各方面都有待成熟,缺乏良好的抗挫折能力,不善于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解決學習與生活中的問題。為此,教師應耐心傾聽學生內心的苦惱,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學生面臨的問題。此外,教師應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師生觀與學習觀,與學生處于平等對話的位置,全面掌握學生的性格特點、心理壓力與學習習慣等,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的采取有效的教學方式。除此之外,教師應注意轉變自身的角色,由以往的教學主導者轉變為教學的引導者和組織者,以親切溫和的語言和態度對待每個學生,讓學生無負擔地與教師進行交流,從而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為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整合奠定堅實的心理基礎。綜上所述,現階段的德育工作需要教師立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面向全體學生來開展,才能推動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陸玲.心育與德育的整合———慢談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班主任工作中的實施[J].成功(教育),2011,(04).

[2]趙廣,汪振德.淺談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的整合[J].西部素質教育,2015,(18).

[3]劉肖容.小學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模式初探[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08).

[4]郭文華.小學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思考[J].西部素質教育,2016,(20)

作者:柳琴珠 單位: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第五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