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中德育探究論文
時間:2022-01-22 07:40:00
導語:藝術教育中德育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長期以來,受前蘇聯教育模式的影響,我國普通學校的藝術教育,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認為的德育異化現象,藝術教育往往喪失自身的本質特征,沒有突出藝術的特點,成為德育教育的附庸。
就整個學校教育范圍而言,藝術教育往往不具有獨立的學科地位,這一問題具體反映在人們對于藝術教育的本質和目的的理解與確定上,它或者被納入德育的范疇,或者被納入智育的范疇,名義上藝術教育姓“藝術”,實際上藝術教育姓“德”“智”,藝術教育因而差不多成了其他方面教育的附庸和“殖民地”。
使用“德育化”這個詞,未必確切,這里指的是,在我國,一個長期困擾著普通學校藝術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問題是,把藝術教育等同或附屬于思想政治教育,認為“藝術育人”或“寓教于樂”就是把藝術完全當作一種德育的媒介和手段來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藝術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從而把藝術教育納人到德育的軌道。
美國藝術教育家加登納在考察了我國普通學校藝術教育后,曾寫過一篇題為《中美藝術教育的區別》的文章,該文在對兩國藝術教育的目的進行比較時指出:“同一般教育一樣,中國的藝術教育也有政治的、精神的、道德的目的,并追求某種美學的目的。參加藝術活動被認為可以提高人的情操,激發積極的動機和善良的情感。衡量藝術作品和藝術表演的尺度,也是看其在這方面做得怎樣。在美國,藝術的政治、精神及道德目的都不明顯。事實上,如果有人說藝術作品或藝術教育是為了一個政治目的服務的,大多數人都不會明白是怎么回事。對藝術會提高人的道德或精神境界,他們也不以為然。事實上,美國人習慣于把藝術視為自我表現、創造力、自發性和個人變異的源泉,而不是那種政治的、道德的、精神的目的。”從加登納的這種對比中我們不難看出,中美兩國藝術教育的目的確實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應該說,從藝術的三大功能來看,教育功能是存在的,歷史上也不乏例子,法國大畫家大衛的名畫《荷拉斯兄弟的誓言》、《馬拉之死》就為法國的資產階級大革命就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像美國人那樣對藝術教育所具有的政治、精神、道德方面的作用完全割裂開來的態度是值得商榷的。藝術不能簡單地從屬于政治,但也不可能完全脫離政治。而像我們這樣把思想道德教育目的視為是藝術教育主要甚至唯一目的并明確加以強調,卻是絕對不可取的。
在這里,我們首先有必要明確區分兩個不同的概念,一個是借助于藝術形式所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即突出藝術的教育功能;一個是能夠潛移默化地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藝術教育,即突出藝術的審美功能,并在可能的情況下發揮藝術的教育功能。盡管二者都與藝術相聯,都是通過藝術來進行教育,也都發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但很顯然,二者的目的完全不一樣,因而本質上存在著巨大差異,是截然不同的。
對于借助于藝術形式所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來說,其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覺悟。如革命戰爭年代,戰地文工團員在炮火硝煙的戰爭前線進行文藝演出,極大地鼓舞了戰士的斗志。這里,文藝表演的目的就是為了激發鼓舞戰士的革命斗志,并且獲得了極大的成功,雖然這種文藝表演并不能稱為真正的藝術,或者說它的藝術成分并不高。事實表明,藝術本身審美功能容易使人接受的特點,作為一種教育手段,的確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我們不妨把這種通過藝術形式進行德育的做法稱之為德育藝術化。
對于能夠潛移默化地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藝術教育來說,其主要目的絕不是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覺悟、道德水平,而是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藝術審美修養,而這也正是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對于藝術而言,審美功能總是第一位的,雖然并不排斥它的教育功能。
因此,我們對藝術教育德育化現象提出異議,并不是否定在德育范疇內通過藝術形式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即并不是針對德育藝術化而言的,而是針對藝術教育德育化而言的,即不贊成把整個藝術教育納入德育范疇、把藝術教育僅僅是作為德育的一條途徑.
把藝術教育納入德育范疇,其突出的表征就是把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確立為藝術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我國,這一問題的出現具有一定的歷史原因,古人認為,藝術可以“成人倫,禮教化”,從古自今,統治者就有意識地強調藝術的教育功能。建國以來,由于受前蘇聯教育模式的影響,這種觀念影響廣泛,深入人心,可以說從上到下大多自覺不自覺地把這看作是順理成章的事。比如在1950年底,中華全國音樂工作者協會與中央音樂學院曾聯合進行過一次全國性中小學音樂教育問題調查,對于“為什么音樂課必須是中小學的必修課程之一”這個問題,得到的普遍回答是:因為“音樂能陶冶學生新品德,能反映現實,與政治結合,并且在思想教育上比別的課程來得快?!笨梢?,在那個時候,藝術教育作為一種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而存在的觀念,在許多人的頭腦中是多么地根深蒂固。至于在政治統帥一切的時期,藝術教育已經完全依附于政治,藝術的教育功能被無以復加地擴大化,同時又極度漠視藝術的審美功能,這一時期的藝術教育幾乎成了一片空白。
雖然“唱一首歌就是一堂政治課”的那個年代已離我們遠去,但這種觀念對普通學校藝術教育的影響并沒有完全消失。事實上,這種觀念在今天的學校藝術教育中依然不時地表現出來。我們從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音樂教學大綱》(從1992年到2000年一共實施了8年)的有關規定中就不難看出這一點。該《大綱》的“教學目的”的第一條就是這樣規定的:“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把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教育和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滲透到音樂教育之中。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薄洞缶V》在“實施本大綱應注意的問題”中對此又作了進一步強調,指出:“中學音樂教學應寓思想教育于音樂藝術之中。要注意音樂知識教學、音樂能力培養、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杞虒W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手段。“從這些規定中,我們似乎可以感受到,藝術教育之所以能夠存在,并不是是因為它是藝術,而是僅僅因為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它,思想政治教育能取得好的效果。
真正的藝術教育是作為一種審美的教育、而不是也不應該是作為一種道德的教育而存在并產生德育效應的。藝術教育的德育效應主要還不是直接從藝術作品的思想政治內容中獲得的,而必須是通過審美教育這個核心環節,通過對藝術作品的審美感悟潛移默化來獲得。藝術教育的德育功能的發揮,并不有賴于直接向學生灌輸道德信條、政治目標,而首先是通過藝術教育使學生的審美情感得到培養和發展,審美情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又能促使學生的審美趣味變得純潔、審美能力獲得提高。而健康的審美趣味又為高尚的道德觀念的形成提供了動力和條件,而“有了審美能力,一個人的心靈就能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各種美的觀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觀念相聯系的道德觀念”。因此,斯托洛維奇說,雖然藝術教育“具有道德意義和政治意義,但是,無論藝術的道德影響還是政治影響,只有當它們有機地編織進藝術的審美效用和藝術效用中,才有可能產生”。
諸如此類的做法往往忽視了藝術教育的特殊性,違背了藝術的審美規律,把情感、想象、創造性等藝術審美的核心因素變成了僅僅是促進學生思想轉變的手段。因此,一方面引導學生對藝術作品中藝術形象的感受和審美價值的領悟次要化;另一方面通過藝術作品來向學生證明或強加某種思想觀點則成為了藝術教育的根本任務。藝術教育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不僅反映在教育目的上,而且也反映在教學方法上,被納人思想政治教育軌道的藝術教學因此形成了重講解輕感受、重理智輕情感、重模仿輕創造的弊端。藝術教學應有的愉悅性、活動性、創造性等特征也因此不能得到起碼的尊重,藝術教學的重點之一也放到了挖掘藝術作品的思想性、教育性等方面,本末倒置,以至于藝術課往往上成了思想品德課、歷史課。學生聽了這樣的課以后得到的一個主要感受是:歷史老師、政治老師也許講得更生動有趣、更有道理。
總之,藝術是一門獨立的學科,有著自身存在的價值,我們并不否認藝術教育中確實包含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但是,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藝術教育的直接目的,甚至把藝術教育僅僅看作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條有效途徑而把它完全納人到了德育的軌道,那么,藝術教育將被德育異化,將徒有虛名,是極其有害的。
論文關鍵詞:藝術藝術教育審美功能教育功能德育異化
論文摘要:藝術的三大功能中,審美功能是最根本的,其教育功能只能在審美功能成立的條件下才會具備。藝術教育在本質上是審美教育,雖然它能有效地培養德行,但其最主要的功能還是提高學生的審美修養??稍谥袊?,人們往往只習慣從德育的角度去規范藝術教育的目的,去評判藝術教育的成敗,藝術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德育的附庸。這種不突出審美特性的藝術教育已經被認為地德育異化,不是真正的藝術教育。
- 上一篇:高校網絡德育探究論文
- 下一篇:學校德育低效探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