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生職業道德問題及培養路徑

時間:2022-01-19 10:34:23

導語:醫學生職業道德問題及培養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醫學生職業道德問題及培養路徑

【摘要】救死扶傷、醫者仁心的職業道德培養對醫學生至關重要,是醫學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部分。當前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取得了一定效果,醫學生對職業道德教育的關注度和認識度普遍較高,但從學校、學生、社會三個角度仍存在制約發展的影響因素。近年來,嘉應學院醫學院在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教育實踐中探索,以志愿服務為載體,通過“培訓—服務實踐—反思交流”三環節模式運行,將職業道德教育貫穿每一個環節。研究發現志愿服務為職業道德教育提供實踐課堂,讓醫學生實現自我價值,并促進和諧社會發展,為其他院校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提供參考路徑。

【關鍵詞】醫學生;志愿服務;職業道德;教育;實踐;培養路徑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當社會賦予醫生這個行業神圣使命的時候,救死扶傷、醫者仁心的職業道德顯得至關重要。青年一代的醫學生是醫學事業的傳承者、開拓者,在醫學教育中重視職業道德的培養,讓其擁有一顆仁愛之心,在任何時候都對醫學職業抱有神圣感、使命感、責任感,對生命懷有敬畏和尊重,成為關愛患者、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醫務工作者是醫學教育工作應該肩負的重任。國家歷來重視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曾多次發文提出指導性意見。2009年教育部、原衛生部印發《關于加強醫學教育工作提高醫學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醫學教育,德育為先,要將德育和職業素質培養作為醫學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將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作為醫學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因此,了解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探索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新路徑,是醫學教育的努力方向。

1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現狀與問題

當前醫學院校在職業道德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醫學生對職業道德教育的關注度和認識度普遍較高,但從學校、學生、社會三個角度仍存在制約發展的影響因素。在學校方面,大部分醫學生認為職業道德教育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師講解獲得,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醫學倫理學、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是最常見的職業道德教育途徑。但專職職業道德講授教師缺乏,課堂教學內容過于陳舊,案例未及時更新,與當前社會現象偶有脫節等原因造成學生對教育形式和效果滿意度低,教育難以引起學生心理共鳴[1-2]。有調查發現,在教學改革中加強新時代醫務人員先進事跡的講解和宣傳,增加醫患溝通技能培訓、社會實踐服務等教育內容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在學生方面,學校“90后、00后”的醫學生主體多數熱愛醫生這個職業,但在新媒體信息沖擊及價值取向多元化等社會環境影響下,學生認為醫生職業道德的高要求與個人功利追求時有沖突,個人醫德認知普遍高于醫德行為,醫德情感普遍弱化。在社會方面,市場經濟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思想給醫療活動帶來負面影響,醫患沖突時有發生,監管機制的不完善,醫學生培養周期的延長等都使得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存在一定的難題[3]。

2志愿服務對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作用

2.1志愿服務為職業道德教育提供實踐課堂

實踐教學是對理論教學的拓展和延伸,是職業道德教育教學的必要環節。以志愿服務為形式的社會實踐在大學生中普遍受歡迎,參與度高。丁玉蘭[4]在關于醫德教育途徑的一項調查中發現,53.5%大學生認為包括志愿服務在內的社會實踐活動是最佳途徑。志愿服務可以讓學生走出校門、深入社會,在積極參與服務社會的過程中,醫學生能真實體驗職業道德的意義,在實踐中加快對醫德知識的吸收。張會萍等人[5]認為志愿服務激發了醫學生服務他人、奉獻社會的美德,并提升了醫學生的技能實踐水平、溝通能力、團隊合作意識等;同時,還促進了醫學生對職業道德理論知識更深層次的理解和學習,強化了其對醫學職業的認同,從而促使其為人類健康事業的發展不懈努力。

2.2志愿服務讓醫學生實現自我價值

志愿服務將個人成才與自我價值實現緊密結合,讓醫學生在為他人與社會做貢獻的同時,逐漸提高自身實踐技能,實現自身價值。醫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是引導其樹立高尚職業道德的有效手段。吳敏等人[6]曾深入探討志愿服務與自我價值實現的關系,發現參與志愿活動能夠發現自我存在價值,從而更好地促進一個人健全人格的培養,醫學生在志愿活動中體會到了自我價值實現,這種自我實現對于職業道德的培養起到了正向促進作用。

2.3志愿服務能促進和諧社會發展

志愿服務的利他性、奉獻性就像潤滑劑,使人與人之間加強了交流,消除了隔閡,緩和了矛盾沖突,讓互助互愛成為社會新風[7]。志愿服務體現了人與人相互關愛、人與社會相互融合、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其文化內核、功能定位和運行規律都符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是促進和諧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醫療志愿服務能緩和醫患關系,使醫學生對患者會更具有同理心,能夠發自內心去理解患者的痛苦,能將救死扶傷、醫者仁心的職業道德轉化為為患者解除病痛的動力和行動。

3以志愿服務為載體開展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實踐

近年來,嘉應學院醫學院將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融入志愿服務實踐的全過程,取得良好效果。志愿服務通過“培訓—服務實踐—反思交流”三環節模式運行,將職業道德教育貫穿每一個環節。培訓從職業道德教育、醫學專業技能、人文關懷技能三方面開展。第一,為志愿者定期舉行職業道德教育的導師成長故事分享會。通過邀請醫院優秀醫務工作者、杰出校友開展講座,用醫學之路的親身經歷,從理想信念、核心價值觀等各個方面進行醫學生職業道德認知框架的構建和培養。在分享會中也讓參會的同學分享自己的體會,讓他們強化作為一名醫學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樹立大醫精誠、醫者仁心的職業道德信念。第二,由醫學專業的老師針對常見病、多發病的健康宣教進行講解,并開展測血壓、測血糖、心肺聽診、急救措施、艾灸推拿等醫學基本技能操作培訓。第三,組織醫患溝通場景模擬、醫學人文書籍讀書會、觀影交流會等醫學人文類實踐活動,提高志愿者的醫學人文素養,為其以后的醫學職業生涯奠定基本的人格魅力和醫德水平,這也是醫生基本職業素養的要求。服務前培訓打破了大學生志愿服務常見的目的不明確、持續動力不夠、培訓不足、技能掌握不充分的困境,讓志愿者能提高思想認識高度,將志愿服務的關愛他人同醫者關愛患者相聯系,激發醫學生人文情感的自覺投射,為持續參加服務提供內需動力。同時,志愿者培訓后能掌握一定的醫學專業技能,為志愿服務的開展提供保障。經過培訓后,在專業老師指導下,分階段有計劃開展醫療志愿服務。服務主要有病房陪護、導醫導診、慢性病防控、近視防控、口腔衛生、應急救援、安全用藥、義診等。不同的主題均成立服務小隊,志愿者根據年級、專業、興趣等選擇加入,在周末或寒暑假到社區、農村、校園等地開展活動。低年級志愿者主要參與導診、陪護、宣教等服務,高年級志愿者主要參與義診、應急救援、安全用藥等醫療志愿服務。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醫學生能切實有效滿足人民群眾在健康方面的實際需要,實現個人需求與社會需求相銜接,實現公民意識與社會責任相銜接,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能更加深入的體會到作為醫務人員這個職業角色的責任和使命。同時,活動的開展也提高了人民群眾對志愿服務的認知度、關注度和參與度,助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和諧社會氛圍的營造。反思交流環節,志愿者對服務培訓、實踐等過程進行回憶和總結,以書面寫作的形式呈現出來,并在交流會的現場進行分享。在此過程中學生能深入了解自我,完善對所學知識的吸收和內化,提升對醫學職業的認知能力,并對服務過程中形成的醫務工作者職業形象進行反思。通過自我反思,內化醫學職業素養,探索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在職業成長中發揮長處,實現個人價值。通過反思交流,學生從思想上認同,從行動上實踐,將對職業道德感性認識上升到穩定的價值認同,為成為德藝雙馨的醫務工作人員打下基礎。醫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要調動學校、學生、社會等積極因素,多方共同參與,要探索形式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將職業道德教育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在培養過程中,不僅需要相關理論課程的引導,更需要醫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感知、體會、升華,使之內化于心、外化于形,做到知行合一,形成良性循環。志愿服務是醫學生職業道德實踐的重要載體,它為醫學生提供了實踐課堂,為醫學生塑造良好的職業道德,將來走上工作崗位更好的服務患者,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

作者:申梅 李俊芳 古雪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