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師師德建設論文

時間:2022-12-09 04:11:37

導語:中小學教師師德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小學教師師德建設論文

一、強調師德建設與專業發展融通的必要性

(一)社會公眾對于中小學教師滿意度偏低

教師工作對于學生的全員關注與家長對于個別孩子成長的關注有視角差異。在教師全員關注的條件下,教育允許也客觀存在失誤和發展的不一致性;可是從家長的視角看,他不允許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有教育失誤和相對滯后,所以被夸大化的個別教育失敗的案例會導致輿論對教師的負面性評價。而且要看到,隨著中國經濟實力提升,人民生活的進一步改善,家庭支出中給予孩子教育占比增加,可知中國社會對于教育的關切度不斷提高。教育需求逐高與現實教育發展的滯后性之間客觀構成矛盾,這造成社會訴求集中在“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其二,現實教育中學科發展不均衡導致教師職業態度有差異。長期以來中小學教育中過度應試的問題比較突出,考試學科備受重視,而其他學科逐漸邊緣化。于是學校教師在心理和情緒上也有一定的落差:考試學科老師尤其關注的是,交出一份社會認同的分數單;一般而言,非考試科目的老師,其心理客觀有失落感,職業態度不積極。現實教育的課程偏狹,重智育輕德育,這使得難以凝聚起教師全面育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共識。社會輿論對此多批評意見。其三,教師工作的滿意度不高,這也容易導致職業倦怠,引發社會負面評價。要看到中小學教師的社會地位與待遇水平都不高,而工作的負擔很重,教師工作的滿意度不高。在政府教育投入不足、教育發展不均衡的情況下,客觀存在擇校、擇師等現象,這給學校帶來不同程度的利益驅動。在逐步利益化的學校環境里,教師的思想也逐步社會化,原有“安貧樂道”“無私奉獻”“默默無聞”“辛勤耕耘”“燃燒自己而照亮別人”等主流價值不同程度得到了消解。其四,教師工作的專業化程度不高,以簡單勞動和經驗積累為支撐的教學行為,客觀造成了學生課業的高負擔,也讓社會存在質疑。教師是專業化職業角色,這是教育事業要科學發展決定的。中小學教師執教的對象是中小學生,在所教知識上,一般是家長熟知或了解的,因此社會以為教學是簡單勞動。而且在現實教育環境里,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也建筑在經驗積累和重復勞動的基礎上,于是形成教學的高負低效,這是家長可以看到的。教師職業的專業性不被社會了解和認可。

(二)重塑中小學教師形象,需融通師德建設與專業發展

提升中小學教師社會滿意度,無疑需要教育與社會有良性互動。這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作。我們以為“教師社會地位是由政治因素、經濟因素、職業道德水平和職業專業化水平四個因素決定的”。政治因素、經濟因素是外部教育環境因素,立足教師本位,亟需提升的是中小學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和“職業專業化水平”。現實教育中,教師的職業態度與職業修為與社會期待之間有落差;教師職業的核心知識、技能沒有得到充分認可,教師職業相對其他職業缺乏獨立的專業領域,職業意識不強和專業知識與技能缺乏的教師還存在。提升師德修養和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這是從師本角度,重構社會對中小學教師認同的重要途徑。教育部2008年頒布《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試行稿)》,認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有賴于三個維度的構建: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可知,師德和專業理念是相融的,與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共同構成專業發展的體系。這里吸納了理論研究的基本認識,把師德的專業性部分彰顯出來。這與過去我們理解的師德,就是做班主任工作的職業素養和教師的個人品德有很大不同。師德再建,基于學校全員育人,校際與社會聯通的廣義范圍的德育。教師“教書育人”的雙重職責不是分離的,而是融通的。也就是說,在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中,包容著師德,即德育的態度和思想、知識、技能等,與專業素養中的職業態度、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是對應的、一體的。有學者指出:“師德是隱含于教師的專業能力之中,體現在教師的教育教學過程之中,是通過教師的實踐智慧呈現出來的。”過去我們批評現實教育重智育輕德育,便是因為把智育和德育分離開來,教師角色也分為學科教師與德育工作者。師德構建與專業發展的分離,無疑是制約教育取得綜合發展效益的癥結。

二、在教師專業發展視角下,多維度提升師德修養

教育工作具有特殊性,在人類社會文化傳承與科技發展中擔負重要職責,也為社會建設提供人力資源保證,因此它無疑是文化現象,也承擔著政府責任。這決定了教師職業角色,需要具有理想化特征,在社會道德意識、遵守社會規范、個人思想品德和表現的文化修養等方面要成為學生與整個社會的表率。有人說,學校應該成為社會堅守道德情操的最后一塊凈土,其所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而過去在師德建設中,隔離現實土壤,不顧及教師權益體現,以及用簡單說教的方式進行,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有必要在促進教師專業提升的條件下,在教師專業化的行為態度與表現中,落實師德建設的要求。

(一)重塑教師道德形象,煥發教師職業新貌

在教育的粗放發展階段,師生關系以“威權”為典型表現,即學生對于教師言聽計從,社會輿論也非常支持教師從嚴管教,甚至是采取嚴苛的方式。可是隨著現代教育理念的普及,以及外在的人本思想的滲透,學生的主體自覺被煥發出來,對于教師的教育管理構成了嚴峻挑戰。也就是說,教育的“威權”體系崩潰了,需要重新構建新的師生關系。教師的示范、服務與指導作用需要得到增強。所謂示范,即為人師表。教育需要根植在理想追求中,在教師的職業追求過程中,無疑需要表現出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并且為學生提供示范。“服務”是一種貼近學生需求的教育態度,這是過去我們強調職業熱愛的一種表現形式。而“指導”則是針對學生的具體學習、生活表現,所提供的專業化支持和幫助。教師在職業發展中,若本身處于倦怠期,甚至具有消極的人生觀,在與學生因為教育活動而建立關聯的過程中,所傳導的也便是這樣的負面的東西。只有教師“樂教”“會教”,才能培育出學生的“樂學”“會學”。

(二)良好的師生關系構建是教師實現職業理想的先決條件

在教師職業發展中,也客觀存在偏重技術增值,而忽視思想教育的問題。尤其在本世紀推進課程改革中,教育聚焦在新的教育理念需要催生教師新的行為,即轉變教學方式。教學改革尤為重視的是在小課堂生態中,教師為實現知識轉化所構建的新的教學模式。至于在這個生態場,以及更大的育人環境里,師生需要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從全面育人的角度來實施學科課程,我們還重視不夠。教師情意與教育技術產生的實際效益,前者要大于后者。換句話說,一個熱愛教育、熱愛學生的人,若他的行為得到了來自學生的積極呼應和支持,則這樣的教育人際關系一定會產生良好的教育效益轉化。反之,教師即使掌握良好的技術,知識素養如何高端,也容易被學生排斥。教育的本質是營造有愛的環境,而教師的理想角色,便是一個善于呵護、熱愛、引導學生成長的“家長”或“朋友”。

(三)師生學習共同體的構建,是未來學校發展的基本訴求

本世紀初,中國基礎教育改革以新課程改革為突破口,這是有理由的。未來學校的發展一定是匯聚著一批學習人——教師、學生,他們一起圍繞課程資源,精心設計構建適合自己學習的課程體系,而教師無疑就是課程資源的建設者和課程實施者。由此看,未來的學校里,良好的師生關系,一定是基于學習共同體構建所形成的。可以設想:教師要成為“專業化”的教師,需要學習;學生要成為會學習的學生,也需要學習。之于學習的行為互動,產生正面的效應,從而深刻影響學生的世界觀。教育自然以此為發展定位。

三、基于良好的師德修養,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

現代教育發展中教師的發展定位一定是專業價值的實現,即教師做的是不可替代性的工作,帶有專業性特征。“教師是一門職業,更是一門專業,教師是應該具有一定專業技術的人員,需要進行教學行為上的技能訓練。”由此我們也必須引導教師走專業發展的道路。這與社會訴求是一致的。

(一)教師的專業發展目的指向立德樹人

教師職業發展的內動力,在于自覺產生的“熱愛”,其聚焦點或許在教育、或許在教學、或許在學生、或許在學校。教師的職業道德,其行為表現一定不是福利驅動,而主要表現為無私奉獻、兢兢業業、無怨無悔等品行。教育具有傳承性。我國教育的歷史資源、文化資源非常豐厚,關于教師品德修養的研究較多,可資借鑒的也多。然而,在教師行為層面,尤其教師教學行為、專業技術層面的師德表現、行為特征,則缺乏研究基礎。長期的德育與學科教學的割裂,造成兩支專業隊伍各自為政,在教師專業發展的培訓和科研中,學科專家居多而德育專家的介入不足,所以教師發展的偏向性是突出的。未來教師發展中,需要增強的是課程意識、教育意識,這就需要努力擺脫學科教學思維的制約,從廣域范圍,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和教學能力。立德樹人已然成為我國現實教育中唱響的主旋律,教師本身的職業道德素養只有與專業發展相互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教師的專業發展服務于以學生為本

教育的針對性很強,是服務于學生發展需要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所以教育的目標實現一定是圍繞學生來實施教育教學。新時代教育發展把生本思想提到很高的地位,強調教育教學行為要落實以學生為本。在教師的專業發展中,動態德育屢被提及,即要在教師的專業化行為中體現德育價值。很多時候,教師的德育意識制約了其采取合理的教學策略。比如某次聽競賽課,老師借班上課。他們每每與學生見面,總是用煽情的語言鼓動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甚至要學生大聲呼喊口號:“我能行!”而某位老師,聽到學生大聲吶喊之后說:“孩子們小一點聲音,你們的嗓子很稚嫩,輕聲一點說話才好。”這個課堂細節,把教師對于學生的細心呵護展現出來。這樣有愛的教育自然形成了有效的施教。最終這節課獲得評委的一致好評。再如,某老師在課堂指令回答問題,說:“你給我說說。”這讓聽課老師感覺刺耳,因為以教師自我為中心的教育觀念是與現代教育思想背道而馳的。師德修養其實決定了一個教師施教行為的合理性、科學性。現代教育發展語境中,聽評課非常普及。然而課堂的演示性特點、功利性目的非常明顯,這也被輿論批評。教師在這樣的課堂里,一心想著的是如何贏得喝彩,而不是為學生服務,解決學生的困惑。這導致了課堂的非常態、異質化。從本質上說,放棄了生本理念與教育服務的思想。

(三)教師的專業發展立足于解決校本問題

教育離不開環境,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家庭環境等,或者說教育本身就是一種環境文化。而人際道德,以及人際道德評價,也與這個人際環境息息相關。換句話說,教育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項內容即道德認識。師德建設也是學校德育的一部分。我們從學校環境教育出發,立足在教師的專業發展,自然定位在校本研究。一個教師的教育影響在學生的身上轉化為效益,一個教師的價值實現不僅僅是個體的,更主要表現為在學校集體文化里,你做了什么,你的價值實現是怎樣的。基于校本的教學研究和教師專業發展,注定解決的是學校教育中客觀存在的具體問題。而在教師群體里,一個人的價值,與其職業態度、職業修養,以及他在這個“群”里的公眾認可度是關聯的。非要在這個學校成長環境里,被廣泛認可的人,德藝雙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我國中小學教師隊伍在學歷水平、繼續教育,以及參與教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然而無疑存在兩個短板:一是教師的榮譽感、責任心與之前比較存在滑落,而且教師的職業倦怠也值得關注;二是教師把時代主流教育價值和理論認識轉化為教學生產力的能力還顯得薄弱。我們強調師德與專業成長的融通性,是說作為全員性的教師發展,“師德”教育一定不能停留在簡單說教上,而需要在教師的專業化行為上有所滲透和規范,即在教育教學實施中,充分體現良好的職業修養。這本身也是教師專業化表現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者:趙福樓單位:天津市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