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啟示
時間:2022-09-25 03:51:01
導語:新時代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知行合一觀與大學生道德教育在教育目標、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上相契合,在借鑒過程中大學生道德教育應注重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相結合,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立足“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三個層面,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堅定的道德意志和規范的道德行為。
關鍵詞:大學生;道德教育;傳統文化;知行合一
道德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主要是進行行為規范的教育,內化道德規范,形成道德觀念,發展道德判斷,培養道德情感,養成道德行為,提高道德素質”[1]262,與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教育諸內容共同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體系,并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及其結構關系中具有重點地位。青年大學生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要努力成為有理想、有學問、有才干的實干家,在新時代干出一番事業。”[2]因此,加強對大學生的道德教育,既是提升大學生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的時代要求,也是培養大學生在認知道德規范的基礎上提高道德踐履能力,成長為知行合一的實干家的必要前提。
一、大學生道德教育借鑒傳統文化知行合一觀的意義
“傳統文化是一種以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的方式延續下來的習慣和民俗,其中隱含著道德和價值的層面,也體現在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中。”[3]145傳統文化知行合一思想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首先提出的教育理念,“知”與“行”分別指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即個體具有的道德知識、道德判斷,及在此支配下形成的道德行為和道德表現。知行合一思想強調人的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之間的高度統一,對后世的道德教育影響深遠。(一)知行合一觀為大學生道德教育提供了豐厚的可用資源和有效的方法指導“作為人類精神活動創造的成果,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包括具有超越時代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價值。”[4]56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教育內容和價值,體現了中華民族高尚的精神追求。曾指出,要“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5],闡明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延續和發展中華文明、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發揮的重要作用,對開發其中所蘊含的豐厚道德教育資源給予了肯定。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知行合一思想中所蘊含的道德教育內容和價值,既是其能夠發揮育人功能、為大學生道德教育提供可用資源和方法指導的關鍵前提,又對當前大學生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大學生道德教育過程中,充分挖掘、學習借鑒傳統文化知行合一思想,將其中豐富的道德教育內容和價值融入到教育過程中,有利于推動教育內容的進一步豐富優化和傳統文化時代價值的充分發揮,從而更好地幫助大學生實現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間的統一。同時,強調道德踐行、知行統一的傳統文化知行合一思想還為大學生道德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指導,在其指導下的大學生道德教育通過積極開展文明校園創建和校園文化活動等實踐活動,幫助大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體悟、踐行以往形成的道德認知,錘煉自身的道德意志,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有利于他們在實際踐行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和文化素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提供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和強有力的道德支撐。(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表明反對“西方文化優越論”的堅決態度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6]40。知行合一思想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經千年的風雨滄桑后依然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價值,值得當前大學生道德教育學習和借鑒。在大學生道德教育借鑒傳統文化知行合一思想的過程中,既結合了時代背景與受教育者特點對其中具有教育意義的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吸收和采納,又對其中不符合時代要求和育人規律的內容進行排斥和剔除,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其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的過程。同時,這一過程的實現也是建立在充分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大生命力和豐富內涵的基礎之上,有利于堅定文化自信,抵御“西方文化優越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無形侵害。“西方文化優越論”作為“西方中心論”在文化領域的表現,是指西方國家借助其經濟、科技、軍事等力量強勢推行西方的價值理念和文化觀念的文化滲透行為,意圖在文化領域占據優勢地位,強烈沖擊我國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心和認同感。面對這一嚴峻的現實狀況,大學生道德教育借鑒傳統文化知行合一思想既是提升道德教育實效性的有效方法,又是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厚資源和內在價值,不斷堅定文化自信的有力舉措。(三)實現大學生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之間的統一,提升其道德境界和道德踐行能力作為檢驗大學生道德教育成果的重要標準,實現大學生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間的統一,提升其道德境界和道德踐行能力,是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標。“對青年學生成長而言,‘德’主要體現在理想信念與價值養成兩個方面。”[7]在全國教育大會上也強調,“要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要在加強品德修養上下功夫”,“踏踏實實修好品德”[8]。知行合一強調堅持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之間的統一,強調青年學生將已有的道德知識、道德標準與自身所經歷的社會發展實際相聯系,在認知的基礎上理解、認同、接受道德知識和道德標準,進而內化為自身的信仰追求和行為準則,實現道德境界和道德踐行能力的提升。同時,立德作為樹人的前提條件,其最終的價值目標又指向樹人這一百年基業,致力于對受教育者的造就和培養。2019年3月,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強調要“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9]。在這一培養過程中,道德素質無疑是影響大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大學生道德教育的成效不僅要體現在受教育者擁有了正確的道德認知,更體現為他們在實際生活中對道德認知和道德規范的踐行,體現為他們從實踐層面上實現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間的轉化,從而在知行統一、言行一致的基礎上,成長為具有良好道德行為習慣和完美道德人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知行合一觀與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契合性
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和豐厚的文化土壤。”[10]而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知行合一思想對當前大學生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同時二者在教育目標、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上的契合為大學生道德教育借鑒傳統文化知行合一思想鋪設了合理性前提。(一)“致良知”的教育目標與當前大學生道德教育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的教育目標相契合知行合一思想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在批判地繼承孔子、孟子、程頤、朱熹等人的知與行關系思想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思想觀點,強調在道德實踐活動中理解、深化道德認知,這與我國當前大學生道德教育知行統一的內在要求緊密契合。作為知行合一思想的精華所在,“致良知”思想是王守仁在晚年提出的道德教育目標。在他的話語體系中,“良知”是一種包括圣人和常人在內的一切人所具有的道德判斷標準,“致良知”指的是人能夠擺脫內心的私欲和邪念后達到的道德境界,是千百年來廣大仁人志士為學的目的,也是道德教育的目標。然而,王守仁認為“致良知”這一目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實現,而是“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婦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11]43。也就是說,只有圣人才能擺脫內心的私欲和邪念,恢復內心的本然之知,真正達到“良知”的道德境界,而常人是無法做到的,這也正是他們之間的差別所在。而且“致良知”這一目標的實現并非易事,它要求受教育者必須要將道德認知轉化為道德行為,切實做到知行合一。同時,實現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間的相互促進和高度統一,也是當前我國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標。2018年5月,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給廣大青年提出了“愛國、勵志、求真、力行”四點希望,并強調青年學生要將學到的東西落實到行動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努力成為有理想、有學問、有才干的實干家”[2]。其中“以知促行、以行求知”一方面深刻地揭示了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之間存在的辯證關系,即道德認知的產生發展是踐行道德行為的前提基礎,而道德行為是檢驗和完善道德認知的重要環節。另一方面,“以知促行、以行求知”還體現了實現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間轉化和促進的重要意義,強調要將正確的道德認知、道德理論付諸于實踐,并在實踐中以實實在在的道德行為推動對道德知識、道德規范的進一步深化。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之間這一相互促進并高度統一的辯證運動過程,既是道德教育過程的生動體現,同時也是大學生道德教育的目標取向與王守仁“致良知”的道德教育目標高度契合的表現之一。(二)“知而必行”的教育方式與當前大學生道德教育強調實踐育人的教育方式相契合為了解決道德層面知行脫節的問題,實現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的統一,傳統文化知行合一思想強調“知行不可分作兩事”[11]12,“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11]4,認為道德行為不僅承擔著道德認知的完成和檢驗,還擔負著對道德認知的理解和深化。同時,知行合一思想在強調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高度統一的基礎上,其核心和精髓更在于對道德實踐的提倡,認為道德教育如果只是停留在認知層次顯然是無法實現“致良知”的目標和境界。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夠使受教育者深化頭腦中的道德認知,將道德認知轉化為道德行為,從而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即提倡通過道德教育不僅要在受教育者的頭腦中形成一定的道德認知,還要在實踐過程中踐行已形成的道德認知,強調“知而必行”,“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11]3,突出道德實踐在道德認知向道德行為轉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且王守仁還以品嘗食物和走路對知行合一、知而必行進行了生動形象的比喻,認為“食味之美惡必待入口而后知”,“路歧之險夷必待身親履歷而后知”[11]36,再次表明了“知而必行”的教育方法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當前大學生道德教育過程中,作為課堂教育教學的延伸,社會實踐是培養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途徑,也是大學生道德認知向道德行為轉化的重要媒介。黨和國家注重發揮實踐在“培養人、塑造人、改造人”方面的功能,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就曾指出,“社會實踐、社會活動以及校內各類學生社團活動是學生的第二課堂”,充分肯定了社會實踐對拓展大學生眼界、豐富大學生生活的重要作用,殷切教導青年學生“既要讀萬卷書,又要行萬里路”[12]。作為促進其知行合一和全面發展的途徑,社會實踐為處于人生關鍵階段的大學生接觸社會、參與社會建設提供了廣闊空間,是他們學以致用、施展才華的重要平臺。大學生能夠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提高自身的理論認識水平,進一步理解和認可課堂上學習到的道德知識,并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而有助于他們在實踐中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更好地實現其道德認知向道德行為的轉化。(三)“因人而施”的教育理念與當前大學生道德教育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相契合王守仁提倡在道德教育過程中踐行“因人而施”的教育理念,十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提出“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歸于善。”[11]196他還將受教育者形象地比喻為樹的萌芽,將道德教育過程中因材施教的行為比喻為給樹的萌芽灌溉澆水的做法,提出“與人論學,亦須隨人分限所及,如樹有這些萌芽”,“灌溉之功皆是隨其分限所及”[11]84,強調在教育過程中根據受教育者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充分體現出了對受教育者個體差異和主體地位的尊重,這也與當前大學生道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全面發展的理念高度契合。我國十分重視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曾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及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等場合多次強調我們的教育要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強調指出在前進道路上要讓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13]。大學生道德教育最終的目標指向也是實現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而這一目標的實現無論如何也離不開對受教育者個體差異和主體地位的尊重。這一辯證關系不僅是“因人而施”理念與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道德教育理念相契合性的突出表現,同時還是這一理念給予當前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啟示。當前我國大學生道德教育面臨著受教育者知而不行、知行相悖等知行脫節問題,出現一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誠信缺失等現象,這無疑對我國大學生道德教育構成了嚴峻的挑戰。在應對這些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大學生道德教育依然要堅持“因人而施”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并輔之以個性化的培養方案,不斷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借鑒知行合一觀提升大學生道德教育實效性的路徑
大學生道德教育借鑒傳統文化知行合一思想可以從大學生的知、意、行等方面來具體著手,致力于提高大學生的道德認知,促進其形成堅定的道德意志,并引導其在行動上踐行社會公德,切實提升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實效性。(一)將大學生道德教育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相結合,提高大學生的道德認知2019年3月,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再次對“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中時刻都不能模糊的根本問題予以回答,指出“新時代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9],為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一個十分完整而嚴密的邏輯體系,不僅為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學科建設提供了重要指導,還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理論基礎。肩負著國家和民族希望的青年學生在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和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過程中,離不開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這門必修課的學習。同時大學生道德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引導受教育者理解認識一定社會的思想道德關系及道德原則規范以提高其道德認知的過程中,也需要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相結合,在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提供價值實現方式的同時,提升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知和理解。一是要在教育過程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性,用體現馬克思主義本質規定性和精神實質的完整準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廣大青年學生,充分講透這一理論的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和開放性,使大學生自覺樹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立場,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不斷加深對這一理論思想體系及科學內涵的認識,在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實效性的基礎上深化大學生的道德認識。二是要開展好新時代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9]。在教育過程中充分發揮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力,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大學生的頭腦,提升青年學生對植根于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所具有的強大生命力、重要意義和神圣使命的認知和理解,使大學生的德行和心智在潛移默化間受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熏陶和影響,提升其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和愛國勵志、求真力行的踐行力。(二)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在實踐中促進大學生形成堅定的道德意志道德“是一種特殊的精神,它的特殊性就存在于實踐性。”[14]23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需要依賴于社會實踐這一連接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認識與符合社會要求的道德行為的橋梁。“開放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面向社會,通過受教育者參與社會實踐,自主體驗、自我教育,從而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質的過程。”[15]243所以,致力于引導大學生實現從道德精神、道德認知到相應行為習慣這一轉化的大學生道德教育,也需要在正確認識大學生身心發展特征、遵循其思想行為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積極開展道德教育實踐活動,通過實踐使其獲得豐富的思想品德行為經驗,在培養其道德意志的同時,完成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務。因此,當前我國大學生道德教育既要為受教育者提供豐富多樣的道德實踐活動載體,創設更為多樣的社會實踐機會,又要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到道德教育實踐活動中去。一是要鼓勵大學生走出校園,參與到如愛心志愿者服務、知識宣講、社區服務、社會公益等各類道德教育實踐活動中,將所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鞏固和完善自身的道德認知,引導受教育者將符合社會要求的道德規范及其道德認知轉化為相應的行為,使其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按照社會要求實現思想和行為的統一,增強社會責任感和道德認同感。二是要鼓勵大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踐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關愛弱勢群體、堅持誠實守信,培養自身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在點滴的生活小事中踐行道德規范,防止道德失范、行為越軌、知行脫節、表里不一等情況的出現,幫助他們在實現理想、履行道德義務的過程中,形成自覺的道德行為模式,完成自身道德修養和道德踐行能力的提升,為形成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打下堅實的基礎。(三)立足“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三個層面,引導大學生在行動上踐行社會公德習曾多次強調“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一個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16]7“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并多次強調“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作為立德具體要求和最終落腳點之于新時代育人、化人的根本意義。當前大學生道德教育也應該立足“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三個層面,引導身為新時代奮斗者的當代大學生踐行社會公德,并在持續不斷重復行為的基礎上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真正做到知與行的統一。一是要在大學生充分理解“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豐富內涵的基礎上,引導其形成良好的、穩定的道德品行。“明大德”作為“成大業”的首要前提,對青年學生報效祖國、服務人民提出了明確要求,強調大學生要始終以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為重;“守公德”強調大學生要有理想、有擔當,甘于奉獻、扶危濟貧、學會感恩、助人;“嚴私德”強調大學生要從小事做起,嚴格要求自身、崇德向善,學會勤儉謙讓、自省自律,追求自身品格的完善。二是要引導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足平時將道德認知外化為實際行動,堅持知行合一、行勝于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應在受教育者已有的價值認知的基礎上,加強對他們的教育引導、文化熏陶和實踐養成,使其內心充分體悟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可行性和重要意義,并積極主動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內化為自身的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的道德行為,幫助大學生實現自身道德踐行能力的提高和道德品格的完善,從而增強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作者:李井琦 單位:遼寧大學
- 上一篇:建筑學專業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研究
- 下一篇:作者如何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