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治教學創新與實踐

時間:2022-03-11 10:02:50

導語:道德與法治教學創新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道德與法治教學創新與實踐

習慣養成教育是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重要內容,在教學設計和組織時,教師需要深潛教材,分析教學內容,對學生習慣養成基礎做出調研,針對性設置生活情境,組織學生進入實踐學習環節,自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養成教育需要漸進的過程,教師執行教學計劃時,要對教學預案展開創新研究,為學生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

一、發掘教材內容,引入習慣養成教學機制

(一)研究教材、教法

教材需要研究,教法需要創新,教師在直面教學設計課題時,要建立理性構建意識,深潛教材之中展開深入閱讀和研究。每一次教學設計都會發現新情況,教師對教材展開深度解析必將有新發現,形成契合性對接。“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法呈現形式眾多,教師在教法篩選時,要針對教學目標要求,習慣養成教育有其特點目標體系,唯有教學目標形成高度對接,才能建立教法基礎。如教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讀懂彼此的心》一課時,教師對教材內容做深度解析,引導學生觀看教材中的插圖和相關案例內容,要求學生對這些內容進行深度閱讀,并投放閱讀思考問題:“面對家庭沖突和矛盾,我們該如何做出應對,如何理解家人的心?”學生開始閱讀教學內容,對一些案例展開對應分析,針對問題展開深度討論。教師聆聽學生發言,對學生的個性觀點做出點評,鼓勵學生先做好自己,這樣才能促進矛盾的解決。

(二)調研教情學情

學生是學習主體,教師對學生學情展開調查,是教學設計的前提和基礎。養成教育教學目標是以學生的行為表現作為評價標準的,如果不能對學生習慣養成基礎展開對應設計,其教學便會處于盲動。因為多種制約因素的存在,學生習慣養成不在同一水平線上,教師對此需要做出科學調研,針對不同的群體設計不同的教育措施,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讓我們的家更美好》時,教師在教學導學階段先做學情調查:“我們都是五年級的學生了,在生活學習等多個方面都應該追求自立,只有在學習生活等方面表現得更獨立,才能減輕父母的負擔。你有哪些具體表現,可以簡單介紹一下。”學生對這個問題很敏感,自然有很多話要說。在具體介紹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良好表現做評價,要求更多學生能夠向這些行為看齊。教學進入對接環節,教師借助多媒體展示一些案例信息,要求學生對應觀察和分析,對自立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做積極探索。學生有了前面的展示和交流,對自立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會有更深刻的理解,自然能夠快速形成應對。教師學情調查有鮮明的目的性,既給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機會,也可為后面教學奠定基礎,確保教學環節順利推進。

二、聯系生活設計,建立習慣養成教學基點

(一)創設生活情境

學生習慣養成主要體現在學習和生活兩個方面。在學情調查時,教師獲得的信息偏重學生學習表現,而其生活習慣養成情況如何,需要借助一些教輔手段展開對接施教,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之中自然接受訓練和培養。教師借助多媒體展示一些生活圖片信息,能夠創設直觀的學習情境,對學生學習思維形成沖擊。如教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我們的公共生活》時,教師展示一組圖片信息,要求學生做細致觀察,對這些圖片上展示的行為做評價。第一幅圖是幾個小朋友在廣場上破壞健身設施。學生對其評價非常一致:公共設施是為公眾服務的,隨意破壞是不對的,其行為不文明,這些孩子的家長需要對其加以約束管理。從小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第二幅圖片是兩個小朋友攙扶老奶奶過馬路。學生給出的評價呈現個性化。正面鼓勵的:小朋友主動幫助老奶奶過馬路,這是學雷鋒做好事,應該大力提倡。負面評價:社會上的人很復雜,有人扶起摔倒的老人,結果被訛詐了,這樣的好事還是不做為好。教師及時介入,對學生的負面評價進行糾正。

(二)解析生活案例

學生對生活化的教學案例比較敏感,教師針對性推出一些生活案例信息,引導學生展開解析和討論,能夠促使學生順利調度學習思維,從習慣養成角度建立學習認知。教師要將生活案例與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生活做對接,讓學生自然進入學習互動環節,在互動交流中達成學習共識。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時,教師先展示一個畫面:幾個小朋友在街道上追逐,來往車輛紛紛避讓,導致交通出現了癱瘓,很多司機出面干涉,那些小朋友不管不顧,還在亂跑。大家如何看待這個案例,你會給出怎樣的解決之道。學生開始熱議,有學生直言:這些小朋友不懂事,其行為當然不對,而且存在嚴重安全問題,追根求源,應該是家長和老師的教育不到位。也有學生說:這些小孩子破壞交通秩序事小,一旦發生交通事故,那就要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因此應將這些小孩子集中起來,對其進行嚴肅教育,同時找到其家長,進行對應教育。教師參與學生討論互動,給出一些建設性意見,教導學生接受教訓,不能隨心所欲地行事,要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推出實踐活動,構建習慣養成教學體系

(一)創新學習活動

習慣養成需要活動的支持。游戲、競賽、操作、調查、觀察等,都屬于學習活動形式范疇。教師要做好匹配設計,針對教學實際需要進行調度,給學生提供更多學習交流的機會,促使學生學科能力的成長。教師設計學習活動時,需要對學生行為習慣基礎有深入了解,以提升設計契合性。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我參與我奉獻》時,教師要求學生與同桌兩個人合作選擇生活中互幫互學的案例,自行編排成小品,現場演繹,傳揚正能量。在案例故事內容選擇、小品創編、演繹排練等環節,教師及時跟進指導,為學生提供技術支持。現場演繹活動順利展開,學生都能夠努力塑造角色,將生活故事搬上舞臺,對一些好人好事做正面宣傳,獲得不錯的演出效果。教師對學生優良表現做出評價,給學生提供更多學習建議,對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起到引導作用。

(二)組織實踐活動

學生習慣養成需要實踐活動的鍛煉和洗禮。教師在具體設計和組織時,要充分考慮活動實踐展開的環境條件,給學生提供更多學習內化的機會。生活觀察、信息搜集、案例分析、社會調查、公益宣傳、社區服務、家務勞動等,都帶有實踐活動意味,也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重要活動,教師要征詢學生的參與意見,給不同的學生設定不同的活動,讓學生在深入實踐活動之中建立習慣認知基礎。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弘揚優秀家風》時,教師先對學生做現場調查,對其家風實踐情況做調查。學生大多能夠說出一些內容,但不能做出系統性闡釋,針對此,教師為學生準備了家庭采訪活動任務:回家之后,對父母或者爺爺奶奶做現場采訪,針對家風貫徹情況做信息搜集,形成調查報告。學生聽說有采訪任務,自然興奮不已。教師事先與家長聯系,給出一些提示和要求,讓家長做出配合,利用這次采訪機會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經過一番調度和實踐操作,學生的采訪任務順利完成。在成果梳理和展示環節,教師對學生的調查實踐操作情況做總結,對學生的學習表現做點評,促使學生對習慣養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師利用這樣的教育機會施教,獲得不錯的教學效果,對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有重要作用。綜上所述,習慣養成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教師在具體執教時,需要對學生學力基礎有清晰認知,針對性推出教學方案,讓學生在主動學習和實踐中完成習慣養成目標,提升綜合素質和能力。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滲透養成教育內容,與學科教學形成高度契合,教師要做好整合創新處理,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機會,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完成認知構建。養成教育有多種載體,道德與法治學科最為適合,教師需要做好融合處理,借助學科教學輔助手段展開對應設計和組織,以有效提升教學品質。

作者:儲薇薇 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香檳湖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