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下大學生道德教育
時間:2022-11-26 04:28:39
導語:自媒體下大學生道德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識讀自媒體
自媒體概念是美國人丹•吉爾默在2002年第一次提出的,他本人是有名的IT行業的專欄作家,這次正式給出的概念就是“公眾媒體”或者是“私人媒體”;即具有個人化、普遍性、自發性等特點的傳播人善用現代化和多媒體等方式,給想要指定的人或者是不被指定的受眾傳揚部分正式的以及非正式的信息的新型媒體。中國互聯網網絡信息中心(CNNIC)提道:“自媒體是一種新媒體,是傳播者(具有自主化、平民化和私人化特征)以電子化和現代化的手段(如郵件、手機等)向特定個體或不特定的大多數受眾傳遞信息的方法或途徑。”自媒體最大的特征就是自主性,此外,互聯網技術決定了自媒體具有即時性、交互性等特點。傳統媒體主要由政府主導單方面向大眾傳播主流價值觀,大眾甚少有機會在傳統媒體上表述自己的觀點;自媒體則是讓人人皆可發聲的媒介,借由自媒體,任何人不但可以接受信息,還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意見,分享自己的信息和觀點。由于自媒體是借由互聯網與移動通訊技術的移動互聯網平臺,因此,自媒體擁有者可以不受時空限制,接受與信息,具有即時性的特征。又因為自媒體的傳播方式是雙向互動式的,具備極強的交互性,表現在信息者與接受者可以交流意見上。以微博為例,受眾不是被動接受信息,而可以通過評論、轉發、私信等方式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這種雙向互動使信息源與受眾實現了跨時空的交流。此外,自媒體還具有隱匿性的特征。
在傳統媒體中,由于身份的公開澄明,人們不敢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意見,而網絡的虛擬性,使得人們能夠不受約束地參加網絡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意見。網絡中信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有些自媒體擁有者為獲得點擊率,隨意不良信息。互聯網的普及、Web2.0時代的到來、移動通訊技術的發展,以及現代P2P信息共享技術運用在移動社交媒體中,包括了微信還有微博等發展迅速以及普及,讓所有的人都能夠以信息的發出和傳揚的身份存在而提供可能。然而,這也使得主流媒體信息的權威性、傳統信息傳播方式受到嚴峻挑戰。在麥克盧漢(1911年—1980年,20世紀原創媒介理論家、思想家)看來媒介本身才是最重要的攜帶和傳遞信息的存在,所有人僅僅只是在有了媒介才有了進行信息傳播發散以及其他的社會活動的可能。而媒介本身帶有的這種重要性并不是指它能夠傳遞的內容,而是專門指的是它以工具身份存在的意義。所以,當前自媒體泛濫下,大學生的道德教育勢必受到這種新型傳播工具的影響。
二、自媒體時代對大學生道德教育的挑戰
(一)道德教育的主體地位受到撼動
自媒體自主性和平民化的特征,使每一個人都有成為發聲主體的機會。大家都能夠自發地運用網絡來傳揚自我的想法,創建自己一個人的社交網絡,并使信息以“細胞裂變式”的速度傳播。有別于傳統媒介時代的信息單向傳播,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的道德教育不再以學校道德教育占主導地位。自媒體時代下的大學生,比以往更多地接受著校園之外的道德部分的教導,而校園外的教育沒有針對性僅僅只是具有偶然性而已,這種教育也是不可預測的。現今是自媒體時代,所有的信息并沒有經過系統的處理,都是呈現碎片式,越來越多的信息帶有情緒化和去中心化了。所有的人既能夠成為信息的發出和傳播人,又能夠以信息的接收人的身份存在。如果傳播者不加辨別地迅速傳播信息,就能瞬間形成強大的“輿論風暴”,對各行各界都能產生巨大影響。
(二)道德教育的內容受到道德相對主義的挑戰
作為和道德客觀主義相對的倫理上的觀念,道德相對主義是遵照元倫理學之中相對主義的概念,在各種文化中的基本道德準則匯集在一起產生矛盾的時候,本身就沒有一般性的準則去判定好壞,也沒有辦法就權威性和合理性進行一般性的辯駁;所有的倫理學矛盾都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去進行評判。自媒體因其隱匿性與平民性等特點,在這一公共領域中,所有人都能夠自由發表自己的想法,不用承擔責任。這樣的話就容易走進道德相對主義的誤會之中。信奉“網絡無道德”“道德無底線”的人比比皆是,人們恣意發表自己的言論,為了吸引受眾,任意侵犯他人,而不用負法律責任,甚至不用受道德譴責。最終,當發生意見的根本分歧時,訴諸強權,而不用顧忌道德判斷。
(三)道德教育的方式受到“塔西佗陷阱”的挑戰
“塔西佗陷阱”源自古羅馬,是由一名名叫塔西佗的歷史學家給出的政治觀念,它指的是當權力無法服眾的時候,不管真話假話,還是好事壞事,社會大眾都是會給出不良評價的。這個看法在后世的歷史更迭之中都被證實很有道理,西方政治學將這種現象稱之為“塔西佗陷阱”。所有的自媒體針對道德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戰,當下道德教育的方式極易誤入“塔西佗陷阱”。道德教育倘若進入了“塔西佗陷阱”,高校學生們就會對教師們出現所謂的信任危機,那么進行道德教育的成效將大打折扣。因為自媒體在高校學生中的傳播和運用非常廣,遠遠地將過去舊有的道德教育教學形式甩在后面,大大地轉變了當前道德教育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對于教育信息資源的配比狀態。在新媒體時代,以往建立在教育雙方理論與知識信息不對稱基礎上的相對優勢被顛覆,大學生受教育者由被動獲取信息,轉變為主動獲取;信息傳播由單一傳遞方式變為多向獲取方式。教師不再是信息的絕對占有者,各種信息借助自媒體大肆傳播,沖擊著大學生受教育者,致使道德觀念尚未成型的大學生價值觀混亂、道德意識弱化,不斷地從自我需求角度對道德提出種種質疑,甚至與教師進行對抗。
三、自媒體時代給大學生道德教育帶來的機遇
自媒體時代,社會各種意識形態充分交鋒、交融,雖然給大學生的道德認知造成困擾,但也給道德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面對這一時代的挑戰,教育者必須積極應對,對傳統道德教育進行改革。
(一)為道德教育方式轉變提供契機
自媒體撼動了傳統道德教育中教師的絕對權威地位,如今,教育者已經不是信息的絕對占據方,高校學生能夠得到消息和傳播信息的方式有很多。他們從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探尋者,道德教育從單一傳遞方式變為多向獲取。這給大學生道德教育帶來挑戰的同時,也提供了契機。教育者應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道德教育方式,適時引導。自媒體時代下,大學生擁有與教育者平等對話的機會。傳統的道德教育限于道德教育者單方面向大學生傳遞道德教育知識,自媒體利用其自主性與交互性,讓大學生由傳統的受教育者身份轉變為主動參與角色。教育實施者與大學生在自媒體時代,可以自由平等地交流、分享自己的見解、觀點,這也能減輕大學生的逆反情緒,使之在平等對話中獲得潛移默化的影響。擁有了道德教育中的話語權,能提高其積極性,這就增強了道德教育的吸引力。此外,在網絡虛擬空間下,人更容易降低心理防線,這可以填補大學生與道德教育實施者之間的心理間隙,切實提高道德教育的成效。
(二)為打破道德教育時空界限創造可能
道德教育以學校道德教育為主要形式,以一種師生間的單向傳播形式進行,這種形式的道德教育受著時空的束縛。自媒體的交互性方便打破時空的間隔,若是借由其實施道德教育能突破時空的界限,節約人力、物力等資源。人們可以借助QQ、微信等即時通訊媒體,隨時隨地交流、解決在道德教育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此外,道德教育者可以迅速獲得一手資訊,并通過自媒體與受教育者進行交流與討論,快速地指引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當前發生的時事熱點事件。同時,自媒體縮短教育者、大學生之間的“距離”。教育者之間可以跨地區地交流分享自己的教育資源與經驗,大學生受教育者之間亦如此。
(三)為構建德育網絡提供便利
道德教育從來不是教育者一己之力所能及的事情,構建德育網絡,集各方之力實施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一貫秉承的原則,“道德教育網絡平臺是綜合了校園內外各種各樣的德育力量,通過各個社會組織和它們溝通的渠道組成的組織結構”。自媒體時代,各種社交平臺的普及,為構建德育網絡提供了便利。教育者應抓住契機,家校合力,利用微信、微博等即時通訊技術跨時空進行實時交流,聯結各方教育主體。讓家長更清楚了解孩子受到的道德教育情況,學校也可以隨時獲知學生在校外的狀況;此外,家長還可及時與教師交流,或是尋求教師的幫助。自媒體平臺可以將社會熱點、道德觀念以及價值導向實時傳達給學校與家庭,并通過各種自媒體平臺進行溝通、交流,三方積極互動,增強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合力。
四、自媒體時代對大學生道德教育變革的要求
自媒體是一把雙刃劍,給大學生道德教育帶來契機的同時,也提出了許多挑戰,我們要抓住機遇,對大學生實施道德教育,也要注重危機的化解,積極應對其提出的挑戰。
(一)宏觀層面
1.制定相關法律法規,規范網絡行為。為應對自媒體時代的道德危機,應注重道德認識、情感、行為的綜合教育。而運用自媒體的方式,巧妙完整地應用和發散,是當前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挑戰。政府在應對這一挑戰當中,承擔著重要職責。制訂并推行網絡管理辦法,嚴控網絡行為。確保自媒體環境之中個人和集體之間的正當利益本身就是一個不錯的有效措施。當前,我國在互聯網法規制定實施上還存在許多問題,需要相關部門研究制定適宜的法律法規,以凈化網絡環境。
2.加強主流意識形態在自媒體中的影響力。大學生的道德教育一定要適應和滿足國情和社會的發展需求,這也決定了對高校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目標。所謂的道德教育應注重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和崇高的理想追求。所以,應該借助自媒體開放性、交互性等特點,通過自媒體,主動積極地傳播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以及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念。政府則應該增設網站,增進相關方面的宣傳,充分運用自媒體的優點,依靠網絡宣傳增進自身的影響。
3.自媒體的輿論效力。自媒體本身具有容易形成輿論的優勢,培養政府部門的“傳話筒”,構建意見領袖隊伍,給予輿論正確的導向,可是一定要注意對于意見領袖自身的道德建設。
(二)微觀層面
所謂的道德是建立在個體經驗和知識積累之上形成和發展的,完全就是一個量變向質變轉化的過程。所以,大學生的道德養成,不但要依靠政府肅清網絡環境,還需要個人、家庭以及社區的共同努力。
1.加強道德教育者的道德修養。自媒體破除了道德教育實施者掌握道德教育內容的權威者地位,在此情況下,大學生甚至掌握比道德教育實施者更多的信息。道德教育者在自媒體時代,要做的不是進行道德知識的“灌輸”教育,而是要在豐富自身道德教育知識的同時,不斷增強自身道德修養,學習網絡技術以及增強信息甄別能力。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扮演引導者的角色,而不是灌輸者。
2.創新道德教育內容。傳統的道德教育更加偏重于顯性教育,這在自媒體的新奇、故事性強的特點沖擊下,更易于引起大學生的抵觸;所以,教育者要利用自媒體平臺,做好道德教育自媒體平臺建設,實施隱形道德教育。
3.創設德育建設新方法。運用微博、微信公眾號、校園網站等媒介創設校內德育教育網絡平臺,在這之中特別開辟德育板塊。通過網絡進行德育教育,校內的德育教育就能夠發展到校外,這樣既能夠節約德育資源,又能夠打破時空的束縛,實時地跟蹤和隨訪受教育者在網絡上的狀態。同時,建設德育網絡平臺能夠幫助校園的德育透明公開,讓整個社會和各個家庭能夠及時監督,聽取多方的意見改進校園的德育體系,綜合多方幫助,搞好校外的德育建設。
作者:單霜 單位:貴州師范學院學工部
- 上一篇:小學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回歸探索
- 下一篇:教師專業道德教育低效化及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