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3 11:20:1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道德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道德情感傳播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道德情感傳播作用途徑
論文摘要:作為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道德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充分認識道德和法律在規范人們行為中的共性和區別,重視道德在傳播過程中的教化和感染作用,對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個時期以來,我們對“德治”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甚至某些環節忽視了“德治”的作用,今天同志“以德治國”這一治國方略的提出給予了道德在國家的社會生活和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以應有地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道德和法律都是行為規范,它們的產生都是為了保持社會的安定和諧,維持正常的社會生產和生活秩序,在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一并提到治國方略高度的現階段,道德和法律將并駕齊驅,共同維護和促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缺一不可。但道德與法律有著很大的區別。
一、道德規范與法律規范的區別
(一)道德規范是一種非制度化規范。法律規范是制度化規范,是經國家、政治團體或階級以憲法章程、司法機構等形式表現出來的意志,道德規范則不同,它并沒有制度化,不是被頒布或規定出來的,而是同一社會或同一生活環境的人們在長期的反復的共同生活過程中逐漸積累形成的要求、秩序和理想,并通過某種風俗習慣,傳統的方式固定下來或者由一定社會的思想家們把這種要求和認識集中概括起來,然后,見之于人們的生活實踐。
立場主義道德主義論文
二十多年前律師制度剛剛恢復的時候,為政治犯、殺人犯辯護是件困難的事情。尤其在反革命案件中,帶著大檐帽的檢察官和審判員對雄辯的律師感到不爽的時候,往往拍著桌子,指著律師的鼻子怒斥:你站到什么立場上去了!那意思是,這個犯罪分子站在反人民的立場上,你還替反動分子說話,顯然你也站到了人民的反面。那架勢,似乎要把律師也一塊兒斃了。
現在不太興這套階級斗爭話語了。但這套思維方式還在。去年,罪大惡極的黑社會頭子劉涌的辯護律師、主張“非法手段取得的證據應予排除”的法學家們,也挨了一陣好罵。前不久的“郎顧公案”中,我一直比較欽佩的雜文家鄢烈山,卻寫出一篇不爽的文字質問張維迎:你“站”在哪里說話?一些知識人士指責那些“為中國企業家代言”、為“特權利益階層”說話的經濟學家站在了民眾的對立面。
學術的分歧、思想的爭論是很正常的,這甚至是知識進步的必經之路。但是在討論時,不分析對手觀點的漏洞、不提出新的論據、不反駁對方論證方法或邏輯上的謬誤,而是質疑和指責對方的立場,這就有問題了。似乎立場對了,一個人的觀點、方法和行為就一定是對的。似乎立場錯了,不需要仔細研究就可以判定他的一切論證都是扯淡。似乎一個觀點之所以是對的,乃是站對了立場的緣故;而錯誤的觀點必源于錯誤的立場(或主義)。這是一種思想學術上的“出身論”。這種思想方法,我管它叫“立場主義”,或者叫“主義主義”。“立場主義”曾經被我們走了極端:“凡是敵人贊成的,我們都反對;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都贊成。”而“主義主義”是個很怪的說法,但是下面的說法我們一點兒也不陌生:“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其邏輯是,以某種“主義”為判斷和取舍一切事物的唯一標準。
“郎顧公案”之后還有“朱甘事件”:在眾多的評論文字中,對蘇力道德的質疑乃至謾罵占了很大比例;而為蘇力辯護的人也是從品格上為蘇力擔保。我無意對此事件作任何具體的分析,只是對這種爭論的方式有點困惑:難道這個事件中最有價值的是某個人的道德問題?難道一個人的道德沒有問題,就可以不遵守規則和程序?難道一個高尚的人,就一定不會違反規則?難道制度是完善的,而僅僅是道德的瑕疵導致了不好的結果?一個人遵守規則僅僅因為良好的私人品質?我們總是期待一些道德上的完人、圣人,以為這樣就可以不去考慮制度約束。把社會、制度、歷史或知識的問題歸結為好人-壞人,這種思想方法,不妨叫做“道德主義”。我無意否認道德評價的社會作用,但是對這么一個能夠深入討論教育制度具體問題的公共事件,卻基本上流于道德指責或道德辯護,不能不說是“被敗壞的公共討論”。
不從理論上、事實上和論證方法上去和對手交鋒或探討,不把討論的重點放在知識或制度上,而在道德良心上做文章,這遮蔽了問題的實質。若道德敗壞是關鍵所在,那么解決問題和預防問題的辦法當然是提高道德水平: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設、品德教育,道德宣傳、搞“三講”、“三個代表”。——政治思想課程之多,世界領先;而腐敗官員有增無減,前赴后繼。民間流行一個說法,處級以上干部,挨個槍斃會有冤枉的,隔一個槍斃會有落網的。可見道德基本上不管事兒,官員的行為選擇基于約束機制。沒有分權制衡、沒有司法獨立、沒有新聞自由、執法不力、以及社會轉型時期的尋租空間等等,這才是腐敗的原因。同一個農民,在公家地里偷懶,在自留地里流汗;同一個售貨員,在國有的供銷社里對顧客冷若冰霜,在自己開的小店鋪里對買主笑臉相迎,何也?產權安排異也,與道德何干?不調查具體的約束機制、不了解相關的知識背景,很容易在道德義憤的層面上說事兒。所以我們一見到“牛奶倒進大海”這種事情,就大叫“壟斷資產階級的腐朽本質”了。所以我們在不了解或不愿了解同性戀現象的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學原因的時候,最省事的辦法就是將其貼上“反道德”標簽。我覺得這是一種思維上的偷懶。(或許這也會被當作一種道德指責,如果不想理解思維偷懶的激勵機制的話。)
關于立場或道德,有一個經濟學故事給我的印象很深:1990年美國國會針對游艇、珠寶等通過一項新的奢侈品稅。不用說,這是那些“立場正確”的學者或政客的主意:消費奢侈品的,都是有錢人,多向他們征稅用于公共設施或補貼窮人,豈不使社會更公平?動機很好,但是效果如何呢?由于奢侈品不像面包,它的需求彈性很高,本來準備購買珠寶的有錢人可以轉而去別墅,這樣,奢侈品稅的負擔落在珠寶等企業和工人身上的比落在富人身上的更多。聲稱“為了窮人的主義”未必就等于實際上對窮人有好處。反對土私有化,主張最低工資的理論家,都有著很“正確”的立場、公德或私德,但這些政策對于他們所同情的弱者卻很可能是有害無益。李贄在《焚書》中講:“小人誤國猶可解救,若君子而誤國,則末之何矣。何也?彼自以為君子而本心無愧也,故其膽益壯而志決,孰能止之?!”
傳統道德研究論文
1.“尊道貴德,律己修身”的修養態度
中國傳統文化中特別注重道德教育和自我修養。首先將“德行”列于首位。道德唯上,滲透于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做人講道德有“不識一個字亦須堂堂正正做個人”的說法;做文章講道德強調“文以載道”;做官要“為政以德”,教育以“德教為先”等等。其次十分重視個體的修養實踐,強調要將道德認識見之于生活行動,提倡“身體力行”“躬行實踐”。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孔子提倡“修己”“克己”。而孟子的“反身而誠”、“求其放心”、“發人善端”都是強調應該發揮人的道德理性。提高自身的道德水準。倡導克己自省、立志樂道、改過遷善、知行相資等修身原則和方法,突出個人的主體地位,肯定主觀能動性,在生活中,要隨時監督自己,嚴于律己。注重內省。這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模式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有利于學生追求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塑造學生健全高尚的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誠實守信、以義為上”的道德品質和價值取向
中國古代先哲十分注重誠實守信,將其視為立身之本。《孟子》說:“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就是強調人應該效法天道真實無妄的品德。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誠信無欺是人際交往的原則。中華傳統文化承認人有義和利的雙重需要,從不否定利的存在和價值,但是更加注重輕利重義的品質。誠實守信的道德品質,為大學生指出了一條道德教育、道德修養的途徑,主張見利思義,反對見利忘義,認為“君子思義而不慮利,小人貪利而不顧義”,“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既不能違背誠信的原則,更不能違仁丟義。為利出賣靈魂、喪失人格、更是為人不恥。孟子提出:“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以義為上的價值取向,對當今社會過分世俗化和物欲化的傾向可以起到很好的抵制和克服作用,有利于引導學生正確處理誠信和義利的關系,形成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健康積極的價值觀。
3.“仁愛孝悌、謙和好禮”的人倫原理
中國傳統道德中,在處理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方面。特別重視和強調對人寬容厚道,關愛他人,尊老愛幼的倫理規范。孔子以“仁”作為自己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對仁有多方面的解釋,樊遲問仁,孔子回答說“愛人”,同時要尊重人,孔子說:“己立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國古代十分重視“明人倫”,強調孝敬父母。尊老愛幼。在人倫要求中提出“為人君必惠,為人臣必忠,為人父必慈,為人子必孝為人兄必友,為人弟必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
網絡道德探究論文
一、傳統道德的新產兒
道德關系的變化是一定社會經濟基礎和社會生活變化的反映。⑴在電子空間中,人的社會角色和道德責任都與傳統道德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網絡道德從根源上講是社會道德的延生物。⑵網絡雖然是一種較為開放自由的世界,但人們在網上從事的各種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社會道德關系的約束的。網絡世界的關系一旦與現實世界相矛盾它只能服從于現實世界的道德關系,比如網絡亂倫現象,在交往雙方都不知對方身份時,這種關系是不會涉及到道德看法的,是一種合乎道德的交往,但是,當這種在現實中是母子、父女之類的關系一旦被戳穿,那么要么結束這種關系,要么繼續,而后一種選擇就意味著將接受社會對亂倫現象的指責,而后不得不終止這種關系。
然而在網絡這個新世界它的道德又不同與傳統道德。傳統道德是人類社會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其運行主要依靠人們的是非觀和社會評價。而在電子空間中,活生生的人在交往中退到終端背后,所表現出來的只是符號,我們難以想象一個人在現實交往中隱瞞自己的性別,但“在線交往”中自稱是妙齡少女的通訊者極有可能是黑面大漢。網絡道德是在計算機技術發展的前提下形成的,而且是以傳統道德為原型。
二、悄然誕生的學科
網絡道德是人們利用電子信息網絡進行交往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道德關系。它不同與傳統的道德關系,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它建立在電子信息網絡的基礎上,可以說網路道德是電子信息技術的派生物。由于電子信息網絡的迅速發展,相繼引出了網絡建設中的各種社會問題,這些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注意,于是一些研究組織紛紛成立,并開始介紹各種規模不等的學術討論。美國華盛頓布魯克林計算機倫理協會從1992年開始每年都召開關于計算機道德的年會,此外,在國外的一些計算機、通訊、法律協會和專業組織內部,設有一些道德問題分部,專門研究計算機道德倫理或電子信息網絡倫理問題。于是一門新的學科——網絡道德倫理便悄然出現了。
隨著網絡的發展,網絡道德也得到了長足發展,研究網絡倫理的文章越來越多。由于電子信息網絡所聯系的社會部門非常廣泛,使社會各界都把注意力放到了有關網絡道德倫理問題上來。中國作為一個后起之秀也充分注意到了對網絡道德倫理的研究。這對我國向信息化社會順利邁進有著重要的意義。
社會道德信用審視論文
論文關鍵詞:社會道德;信用危機;倫理審視
論文摘要:道德信用在現代社會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為此,必須認真理解社會道德信用的基本涵義,分析當前社會道德信用危機產生的深層原因,加強社會道德信用建設,培育良好的社會道德信用環境,完善社會道德信用的制度體系,夯實社會道德信用的法律基礎。
一、社會道德信用的文化釋義
信用一詞源于拉丁語Credere,意為信任。漢代許慎編撰的《說文解字》中記載:”信,減也。”信,謂之不欺。信,是指嚴守信用,兌現諾言。孔子把信作為“仁”的重要表現,要求“敬事而信”,他認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按照《辭海》的解釋,信用是指遵守諾言,實踐成約,從而取得別人的信任。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中華民族形成了重諾言、守信義的道德傳統,留下了“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大丈夫一言九鼎”、“言必信、行必果”之類的美談佳話。《大學》中主張以“誠意”立五常,認為“減”是不自欺、內心和外在行為合一的道德修養境界。這里所講的“誠意”即是“五常”中的“信”。縱觀我黨領導人關于誠信的論述,更是充分吸收了中國傳統的誠信美德,進一步豐富了誠實守信的內涵,把誠實守信提高到黨的建設高度上來認識。同志提出了“實事求是”的思想,實質上就是誠實守信的一個高度概括。鄧小平同志也反復強調:“領導要取信于民,使黨內信得過,人民信得過。”同志也明確指出:“沒有信用,就沒有秩序,市場經濟就不可能健康發展。”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開班儀式上強調,“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同時,又在“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講話中再次明確提出“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的要求。由此看來,從古至今,信用一直是人們相互交往的重要準則,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牢固基石。
在今天,社會道德信用同樣是人們在交往中由一定的約定、承諾、誓言等引發而形成的一種倫理關系、原則及其相應的品行,它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不僅包括經濟方面的信用,也包括政治方面和人際交往方面的信用。人們在社會活動中的約定,無論是書面的契約還是口頭的承諾,都形成了一種信用倫理關系,并內含了信守諾言、履行契約、誠實不欺等的道德要求。作為一種倫理關系,社會道德信用的特性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科技道德激勵功能論文
[摘要]科技道德的激勵功能,就是通過理想、榜樣、評價等外在誘因和科技工作者本身的責任感、榮譽感、成就感等內在動力,兩者相互作用,形成一股激發、鼓勵科技人員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誘發他們發明創造的欲望,立志獻身科學,努力拼搏,無私奉獻,為追求科學真理而奮斗終生。
[關鍵詞]科技道德;激勵功能;理想;道德榜樣;道德評價
Abstract:Theincentivefunctionofscientificandtechnicalmoralityliesintheouterincentivessuchasideals,examples,appraisal,andtheinnerdrivesuchasthesenseofresponsibility,honorandtheachievementsofscientificandtechnicalworkers.Thetwopartsinteracteachothertoformaspiritualstrengthtostimulatescientistandtechnicianstobeactivebothininventionandincreation,toencouragethemtodedicatethemselvestoscience,andtomotivatethemworkinghard,makingcontributionselflessandpursuingscientifictruthinlifetime.
Keywords:scientificandtechnicalmorality;incentivefunction;ideal;moralexample;moralappraisal
“激勵”一詞來源于拉丁語“Movere”,它的原意是“移動”、“采取行動”。我國漢朝司馬遷所著《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也有欲以激勵應侯之語,意即通過激發使其振奮。激勵是心理學的一個術語,指心理上的驅動力,含有激發動機、鼓勵行為、形成動力的意思,就是通過某種內部或外部刺激,促使人們奮發向上,努力去實現目標。
人人需要激勵,科技工作者也不例外,激勵被認為是“最偉大的管理原理”。通過激勵可以把有才能的、組織所需要的人吸引過來,并長期為該組織工作。從世界范圍看,美國特別重視這一點,它從世界各國吸引了很多有才能的專家、學者。這也是美國之所以在許多科學技術領域保持領先地位的重要原因。
科技道德激勵功能研究論文
“激勵”一詞來源于拉丁語“Movere”,它的原意是“移動”、“采取行動”。我國漢朝司馬遷所著《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也有欲以激勵應侯之語,意即通過激發使其振奮。激勵是心理學的一個術語,指心理上的驅動力,含有激發動機、鼓勵行為、形成動力的意思,就是通過某種內部或外部刺激,促使人們奮發向上,努力去實現目標。
人人需要激勵,科技工作者也不例外,激勵被認為是“最偉大的管理原理”。通過激勵可以把有才能的、組織所需要的人吸引過來,并長期為該組織工作。從世界范圍看,美國特別重視這一點,它從世界各國吸引了很多有才能的專家、學者。這也是美國之所以在許多科學技術領域保持領先地位的重要原因。
所謂科技道德的激勵功能,就是指它具有一股激發、鼓勵科技人員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能夠誘發他們發明創造的欲望,促使他們通過目標、理想、準則、評價的體系,在科技活動中明辨方向,克服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自覺地為國家和人民多做貢獻。科技道德激勵,它主要不僅滿足科技人員眼前物質上的利益,而是滿足其高尚的精神需求,來調動他們的科研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它把科技人員的需要引導到獻身科學、勇于創新、為民造福、為國爭光的執著追求上去,致力于他們思想道德境界的提高。
科技道德的激勵功能的實現機制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由社會掌握運行,作用于被激勵的科技人員,對被激勵的科技人員來說可稱為道德激勵功能的外在社會機制,它包含著道德理想、道德榜樣、道德評價三個構成因素;另一類是由被激勵的科技人員自身掌握運用,進行自我激勵,對于被激勵的科技人員來說可稱為道德激勵功能的內在心理機制,它包括道德上的責任感、榮譽感、成就感這些人們內心隱藏的道德行為激發器。道德激勵功能的社會機制是實現道德激勵功能的外在保障,道德激勵功能的心理機制是實現道德激勵功能的內在基礎。
一、理想的激勵
理想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凝結著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和愿望。理想具有一種非凡的魅力,它可以成為激勵人奮進、催人奮起、敦促人們不斷追求的動力。
道德審美能力培育論文
一、漸悟、頓悟與直覺
“漸悟”和“頓悟”本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對影響深遠的范疇。慧遠在《維摩義記》卷一中指出:“菩薩藏中,所教亦二,一是漸入,二是頓悟。言漸入者,是人過去曾法,中退住小,后還入大。大從小來,謂之為漸”。“言頓悟者,有諸眾生,久乘,相應善根,今始見佛,即能入大。大不由小,目之謂頓”,“漸入菩薩,藉淺階遠,頓悟菩薩,一越解大”。漸悟、頓悟是兩種修習佛性的不同方法,由于對兩者強調不一,曾經形成了中國佛教史上兩相對峙的南宗和北宗,即“南頓北漸”之謂。
其實,漸悟和頓悟亦可理解為兩種不同的認識方法。主張日積月累、由淺而深的常規之道的是漸悟,表現在修身養性方面即是“時時勤拂試,勿使惹塵埃”的功夫。道德教育過程中,對倫理道德觀念及規范日積月累的教與學,多是循漸悟之道而行的,我們平常所論道德認知,多是從漸悟角度展開的。其實道德認知和一般人類認知一樣也還有另外一面,即“頓悟”。
頓悟即習佛上的“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作為一種認識方法,即所謂“一旦豁然貫通”(朱嘉)、“發明本心”(陸九淵)或“反求本心”(熊十力)的功夫等。由佛學而滲透開來的頓悟早已成為我國哲學史、文學及美學史上重要概念。作為一般認識門徑的頓悟既與漸悟有很大的區別,也有互補或統一的一面,無論過分強調漸悟,還是過分強調頓悟都是荒謬的。以辯證的眼光不難看出,歷史上的“南頓北漸”的宗派之爭,有其偏頗各執的一面,同時也可看出現實生活中對于遵循分析思維、循規蹈矩過分強調從而被理性思維縛綁手腳的單純漸悟的方法論局限性。在中國現存的道德教育中因循理性思維的一般局限,人們多對道德認識“頓悟”的一面視而不見,或者視之為神秘的東西的而予以回避。因此對于道德認知的這一被忽視的側面予以研討是當務之急。
頓悟與直覺是相似但并不完全相等的概念。頓悟作為一種認識過程屬于直覺的一種,直覺顯然還包括在一種道德情境中憑直感立即作出判斷的含義,而頓悟似乎更多地強調直覺之前的沉思默想等知情意的醞釀過程。但是直覺和頓悟之間相同的一面顯然大于這些意義上的細微不同,本文是從直覺與頓悟相通的一面去進行以下論述的,亦即,本文的“直覺”作為認識的過程、方法和能力,也可稱之為頓悟的過程、方法和能力。
二、道德直覺的必要與可能
道德素質培養論文
一、問題的提出
1.主體性道德素質的培養以人的主體性本質為基礎。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在本質上是主體的,能動的。馬克思在談到人的活動同動物活動的本質區別時指出,“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筑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正是這種有目的、有意識的自覺活動決定了人具有不同于動物的特有性質----主體性。
所謂主體性道德素質,指的是個體的人作為道德實踐活動的主體,依據其獨立自主、主動積極的理性思考所選擇的道德原則,自主、自覺與自愿地作出道德選擇與道德行為的素質或能力。
主體性道德素質的培養就是依據社會需要確立目標,以人的主體性本質特征為基礎,在德育過程中充分發掘并發展人的主體潛能,使之形成主體性道德素質。
2.主體性道德素質的培養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道德傳統時代影響論文
摘要:中國社會正在進行著劇烈的變革,由此帶來人們思想、觀念、信仰的多方面沖突與變化,而中國又有著五千年悠遠流傳的文明,孕育了豐富多彩的優良道德傳統,這些優良道德傳統與今天的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正確對待它們會給中國帶來無窮的力量。
關鍵詞:道德傳統道德建設時代價值
中華民族自古就被稱為“禮儀之邦”,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創造出了無數光輝燦爛的文化,而注重人生、長于倫理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基本價值取向,倫理道德作為社會生活秩序和自我人生規范的自覺理性約定,則是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中華民族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長期主宰著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這里所說的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一般是指以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并包含道家、墨家、法家等諸子百家傳統倫理道德思想的精華,它源遠流長,內容豐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源泉和內容,今天社會所倡導的精神文明建設的許多方面都可以從我國優良的文化道德中找到淵源。
如“夙夜在公”、“以國家之務為己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奉獻精神;“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道德氣節追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操守;“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節約精神;“滿招損,謙受益”、“三思而后行”、“三人行必有吾師”的謙虛謹慎好學的精神;“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一言為重百金輕”的誠信美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待人處事原則;“克已”、“內訟”、“養心”、“慎獨”的道德品質要求等等,都是我們應加以推廣的優良傳統。無論時生怎樣的變遷,也無論我們的生活發生了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文化內核都會在無形之中發揮著坐標和導向作用,具有巨大的時代價值。
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種全新的經濟模式正日益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為我國經濟發展、國家興旺、人民富裕發揮無可比擬的重要作用,但同時也造成拜金主義、坑蒙拐騙、黃賭毒等消極現象在一定范圍內和一定程度上的沉渣泛起,本只限于經濟領域的等價交換的商品經濟原則,卻被一些人當作基本的人生信仰和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方式。這些就為我們今天的道德體系建設提出了嚴峻的要求,而對傳統倫理道德精華的提取與吸納就有了其現實的緊迫性,下面我們就從現代社會公共生活、職業生活、家庭生活三大領城,探討一下中國傳統道德對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道德建設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
一、傳統倫理道德對杜會公德建設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