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集約經營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15 11:41:00

導語:保險集約經營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保險集約經營管理論文

[關鍵詞]經營管理;集約化;業務結構;企業發展觀

[摘要]集約化經營管理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中國保險業要深刻領會做大做強的戰略意義,正確理解做大做強的辯證關系,堅定不移地走有效益的發展之路,從粗放化經營管理轉為集約經營管理。要實現集約化經營管理,必要前提是:樹立正確的企業發展觀,以效益為中心,追求內涵式增長。基本方略是:適度控制保費規模,調整和優化業務結構;在產品開發、營銷手段和客戶服務等方面進行全面創新;構建風險管控體系,全面提升競爭力。重要支撐是:信息技術;人才。

一、實現集約化經營管理的必要前提

要實現從粗放化經營管理模式到集約化經營管理模式的轉變,一個必要的前提,就是要樹立正確的企業發展觀。

那么,什么是正確的企業發展觀呢?眾所周知,企業的經營管理有粗放型和集約型兩種方式。一般來說,粗放型經營管理以企業的外延式的擴張為基本特征,主要依靠生產要素數量的擴張來實現企業的發展,注重的是速度和規模;集約型經營管理則以企業內涵式的增長為基本特征,主要依靠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來實現企業的發展,注重的是效率和收益。作為企業經營管理的一般規律,在企業發展初期,往往會比較注重企業外延式擴張。這對企業在短期內迅速提高市場認知度、迅速占有市場、迅速完成原始積累是有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的。但是,當企業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后,就應該將經營管理的方式轉到注重企業內涵式增長上來,即在保持適度的增長速度和增長規模的同時,把企業的效率和收益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正確的企業發展觀,就應該以效益為中心,追求內涵式增長。

企業的發展觀是否正確,關系到企業的生死存亡,這是為無數企業的經營實踐所證明了的。日本保險業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的系列破產案就是一個有力的佐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伴隨著日本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日本的保險業步人了高速發展的軌道。但自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隨著日本社會和經濟環境的變化,日本保險業一些潛在的問題開始暴露出來,再加上保險公司自身的原因,終于引發了一系列保險公司破產倒閉的事件。那么,是什么原因結束了日本保險業曾經有過的輝煌呢?

其一,是因為泡沫經濟導致了巨額利差損的產生和投資的失敗。日本經濟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出現了嚴重的泡沫現象,整個社會都出現了虛假繁榮的景象,保險業也不例外。在日本銀行放松了銀根之后,日本保險業的大部分資金流向了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和房地產市場。由于貨幣利率居高不下,一些保險公司在此期間設計和銷售了大量的高預定利率的、儲蓄性較強的養老保險和個人年金。預定利率最高時達6.25%,并長期維持在5%左右。這樣,隨著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利率的一再下調及日本政府隨后實施的零利率政策,多家保險公司就出現了利差損。而房地產市場的低迷,使得多家保險公司在房地產投資方面形成了大量的壞帳和不良資產。再者,泡沫經濟破滅以后,證券市場股價低落,債券難兌,又使許多保險公司的投資效益連年下滑,難以彌補巨額的利差損和其他損失。

其二,是因為保險公司對保險市場的過度開發破壞了保險業的可持續發展。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日本的保險業進入了高速增長期,特別是壽險中介人(包括個人營銷員及經紀人)的大量涌現和激烈競爭,使得對保險市場的開發很快就到達了極限。這樣,到了90年代中后期,日本的保險市場就開始萎縮。但是,盡管保險市場的可拓展空間已日益狹小,但保險公司仍在拼命擴張。隨著保險市場的惡化,保險公司業務來源的減少,有些保險公司饑不擇食,一些不該保的也保了,該分保的也不分保了,承保質量急劇下降,增大了保險公司的風險。結果是當泡沫經濟破滅后,有些收入低的客戶只能退保。如千代田生命在1996年至2000年間,有效保單的持有率連年下降,平均退保率達20%以上。這種在日本保險史上從未有過的退保潮,讓許多保險公司一下子陷入了窘境。

其三,是因為日本政府推出的保險業改革方案對日本保險業帶來的沖擊。1996年11月,日本政府宣布了一項改革方案。該方案的主要內容是:保險公司的生存要按市場經濟的原則優勝劣汰;政府由原來的保護保險公司轉為保護投保人;要求保險公司信息公開,保險公司必須將經營狀況、財務資信評級、償付能力通過媒體對社會公眾公布。這樣一來,那些資質較差的公司就難以生存下去了。

由此可見,日本保險公司的系列破產案雖然有著諸多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卻是保險公司忘記了穩健經營的原則,一味追求規模而忽略了效益。

回顧中國保險業近10年的發展歷程,我們固然可以為中國保險業蒸蒸日上的發展景象感到自豪,但是我們更應該時刻警惕中國保險業潛在的危機。應該看到,雖然中國保險業的發展速度很快,業務規模也達到了相當的水平,但是,中國保險業抵御風險的能力并沒有隨著業務的擴張而同步提升。不可否認,這種情況的存在有一些客觀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在保險公司自身。在我國保險業的快速發展中,的確有不少保險公司心態浮躁,頭腦發熱,盲目攀比發展速度,刻意追求發展規模,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視長遠利益。占領市場是為了獲取利潤,如虧損經營,那么,已經占領了的市場也會得而復失。

因此,中國保險業在當前及未來的發展中,迫切需要實現經營管理模式的轉變,要從注重外延式擴張轉移到內涵式增長上來,從粗放式經營管理轉移到集約式經營管理上來。而要順利地完成這種轉變,就必須樹立正確的企業發展觀。

二、實行集約化經營管理的基本方略

(一)要適度控制保費規模,積極調整和優化業務結構

看一個企業優秀與否,并不是看其規模和市場份額大不大,而主要看其盈利能力。從中國企業的發展狀況來看,雖然有些企業進入了世界500強,但盈利能力較弱。比如,中國石化進人世界500強后,雖然1998年的總收入排第73位,但利潤卻排在倒數第7位,利潤率只有1%,與排在第一位的埃克森公司高達6%的利潤率相差甚遠。可見做大未必就是做強。據專家認為,一個保險公司適度的市場份額應該是10%左右,如市場份額過大,或業務增長率與GDP增長速度不相匹配,保險公司就會有潛在的經營風險。目前,中國的保險公司盡管在規模上發展很快,但與國際著名的保險公司相比,資產盈利能力仍然是比較弱的。比如,2001年中國保險公司的資產利潤率一般都不到1%,而世界前20位的保險公司資產的最低利潤率為1.76%。因此,中國保險業的業務結構調整工作迫在眉睫。

業務結構調整,從根本上講,就是要大力發展有效益的、邊際利潤率高的業務,堅決退出無利潤區,將利潤建立在每一張保單上;要將扶持優秀業務和淘汰劣質業務結合起來,大力推出有效益的險種。比如,從人壽保險來說,當前,就是要加大力度發展傳統人身險和短期意外險業務,提高保障型業務和傳統個險期繳型業務的占比,適度控制分紅險業務和萬能壽險等投資類產品,特別是對于客戶比較歡迎的分紅險業務,更要有清醒的認識。2002年,全國壽險分紅產品保費收入是1121.7億元,占人身險保費收入的49.3%,成為新的業務增長點。但是,分紅產品的高速增長不一定全是好事。其一,歐美國家的分紅產品開發和銷售比較多,但是我國目前的情況與歐美不同。在歐美的商業保險市場上,保障型的保險產品已基本飽和,投資理財則成了主要需求。我國的保險市場目前還處于發展初期,廣大老百姓最主要的需求還是保障。其二,分紅險中,躉交所占的比例較大,有不少老百姓把20年的保費一下子交上了,這樣就會帶來行業后勁發展的不足。其三,有些保險公司在銷售分紅險時,片面強調投資效應和收益率,但是,如老百姓一旦發現了更好的投資渠道時,就會出現大量的退保現象。

(二)要在產品開發、營銷手段和客戶服務等方面進行全面創新

1.產品開發。精良的產品,既能受到客戶的歡迎,給客戶帶來實惠,保險公司也能有較高的利潤。目前,保險產品中既受到客戶歡迎、又有較高盈利水平的產品并不多。業務結構調整后,保險公司要加快新產品的研制步伐,積極開發內含價值高的新產品,以代替內含價值較低、效益較差的產品,逐漸形成一方面有著人性化設計、符合客戶需求,另一方面又有較高的邊際效益、有利于公司的長遠發展的產品體系。

2.營銷手段。以往,保險公司要增大保費規模,往往只是想到增人增職場,而很少想到在營銷方式和營銷方法上進行創新。這是走人了誤區。近年來,不少保險公司盲目增員,而留存率卻很低。營銷員的高流失率使得保險公司對營銷員的培訓始終處于低水平的重復狀態。因此,在將來的營銷策略上,要提高營銷員的招聘標準,走精兵之路,并著重在營銷手段的創新上下功夫。第一,要妥善協調好產、壽險雙方的利益和責任關系,努力推動產壽聯動的工作。第二,要加強與銀行等兼業機構的合作。要豐富銀行適銷險種,提高銀行點均產能。同時,還要進一步擴大與其他兼業機構的合作,如大型商場等。第三,要大力開展網上銷售活動。電子商務的開展,對于保險公司減員增效,實現集約化經營管理,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3.客戶服務。目前,保險公司的競爭已從價格競爭轉為服務競爭。客戶服務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保險公司的信譽,關系到保險公司是否能持續發展。但粗放化經營管理往往是只追求保費規模,而忽略客戶服務,以致于客戶投訴不斷。這種情況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三)積極構建風險管控體系,全面提升競爭能力

保險公司的風險控制直接關系到其償付能力和盈利能力,它既是衡量公司競爭力強弱的一項重要標準,也是公司穩健經營的重要保證。因此,我們要引進先進的風險控制理念,整合各種風險控制手段,積極構建風險管控體系。

1.要建立和完善內控體系。要加強稽核、財務、精算、單證契約管理、核保核賠、機構管理六大內控系統之間的溝通與協調,建立事前預警、事中監控、事后檢查相結合的內控體系平臺。同時,還要拓展稽核深度,加大稽核力度。

2.要積極推進核保核賠體系的建設。實行核保核賠集中管理,有利于風險防范,有利于提高專業化經營水平,有利于規范經營、提高效益。因此,實行核保核賠集中管理是實行集約化經營管理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當前,就大多數保險公司來說,就是要加快建立適應集中管理要求的規章制度和業務流程;加快建立兩核中心信息技術支持系統;落實核保核賠人制度,加強培訓和考核,初步建立起一支具有專業水準的兩核隊伍。

3.要加強對新設機構的風險控制。第一,要嚴格控制機構數量。新設機構對保險擴大保費規模、提高市場占有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我們更要清醒地認識到,擴張機構雖然能增加保費收入,但短期內不會產生效益。新建機構在當地為搶占份額,成本一定會迅速上升,如果管理不嚴,就會長期虧損。面對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保險公司要站穩腳跟,做大做強,那么,對開設新機構就得十分審慎。要考慮到投入產出的比例、經營者的素質、成本的承受能力等綜合因素。如不能達到盈虧的平衡點,就不能開設新機構。同時,對于長期經營不善的機構,要堅決撤、并。第二,要確保新設機構質量。要從提高新設機構的經營管理水平,提高人均產能和效益出發,建立責任制和報告制度、健全預算管理、落實稽核制度。

三、信息技術和人才是實行集約化經營管理的重要支撐

(一)信息技術目前,信息技術在保險公司中,發揮著起來越顯著的作用。可以說,沒有信息技術,就沒有現代保險業的發展。保險公司要提高經營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就必須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正因為如此,國外的保險公司都十分重視對信息技術的投入。一般來說,用于信息技術的資金通常占企業運營總成本的10%以上,信息技術人員占員工總數20%左右。我國的保險公司在實行集約化經營管理過程中,同樣應該十分重視信息技術的作用。抓住全面信息化這一戰略目標,以融人經營管理和業務發展的全局為工作指針,加強管理,銳意創新,扎扎實實地做好工作。

(二)人才

中國保險業改革與發展的實踐表明,優秀的人才資源是提升公司核心競爭力的基礎,是建設國內一流保險公司的重要保證。目前,中國保險業正面臨著經營管理模式的轉型。如果說粗放化經營往往采用人海戰術,更需要的是“人手”的話,那么,集約化經營講究的是精耕細作,需要的是人才。為此,人才隊伍的建設對保險公司實行集約化經營管理、實現可持續發展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1.人才培養。在人才培養戰略的實施中,要建立完整的教育培訓體系。要以提高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為目的,積極開展與高校的合作關系,建立完備的人才培訓基地;要充分利用電視電話、互聯網、衛星通訊等現代信息通訊技術,開發設計各類應用教學軟件,建成遠程電視教學和遠程網絡教學系統;要加強與國外保險公司和高等院校的合作與交流,有計劃的選拔各類重要崗位的人才去國外培訓。要根據保險行業的特點,加強各類培訓教材的開發,加強講師隊伍建設,實行課程、教務的標準化管理。要以培養和選拔高級管理人員為重點,通過干部交流和掛職鍛煉,讓干部和技術骨干在實踐中增長才干。

2.人才引進。在人才引進的實踐中,要盡可能為人才創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給人才提供發揮才華的天地,解決人才的后顧之憂;要通過培訓、舉辦聯誼會等方式,盡快使引進人才與本公司的經營管理制度和企業文化融合;要將人才引進與智力引進相結合,通過外聘專家、建立教席教授制度等,發揮智力資源在傳播新技術、引進新理念方面的作用。

3.人才效能的發揮。要改革人才管理體制,建立人才的競爭、激勵和選拔機制,以充分發揮人才的效能,并使人才脫穎而出。要建立能進能出、能上能下、優勝劣汰的用工機制,實行能者上,庸者下;要通過薪酬制度的改革,拉開分配差距,以進一步發揮人才的積極性;要打破論資排輩的老觀念,使青年人才脫穎而出。要倡導能力勝資歷的觀念,把大批思想道德優秀、業務能力強的有為青年提拔到重要崗位上來。

中國的保險業作為朝陽產業,現正處于高速發展期。只要認清形勢,明確方向,堅定不移地走有效益的發展之路,中國的保險業一定會迎來更加璀燦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