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習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8 01:47:1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歷史學習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歷史學習論文

高中歷史學習參考設計論文

近年來隨著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的拓展和深化,史學界以“三個面向”和素質教育為指針,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筆者在反復總結和借鑒的基礎上,本著“減負”不減質的精神,初步構建了歷史學習輔

助參考(簡稱"學參")優化設計方案,且在此拋磚引玉,敬請大家賜教。

一、“學參”優化設計的提出

錢夢龍老師提倡“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為使學生樂學、會學并且學活、學實,教師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之自覺地獲取知識,培養能力,進行思想和情感上的自我

教育。因此教學改革應體現創造為本、能力為魂,素質為先的宗旨。筆者以教學信息資料有選擇地包容、吸取為核心,以激發教與學的自主性、創新性為基點,轉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和習慣為關鍵,追求教與

學的可持續發展為歸宿,符合教師要“加壓”,學生要“減負”的趨勢。教師先跳進題海,以大綱為綱,教材為主,教參為目,“學參”為輔,再讓學生跳出題海,獲得元認知知識,通過精講、精選、精

查看全文

歷史學習能力培養論文

當代教學改革的主題是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研究能力的培養。它是對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的一場“革命”。然而,在這場“革命”中,往往由于教師的輕易“退位”,學生一時缺少“自主”能力,而引起教學秩序的“動蕩”,一些課堂教學改革搞得“轟轟烈烈”,而最終又回復到原來的模式。究其原因,一方面,傳統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影響根深蒂固,學生長期形成一種依賴教師的習慣;另一方面,教師長期習慣于包辦式的教學,教學模式的改革往往只是追隨一時的熱點,顧此失彼,沒能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全面系統的培養,造成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力不從心。

我在幾年來的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探索中,也經歷了多次的曲折和反復。從中總結出一些經驗教訓,認識到要讓學生在教學中能真正發揮主體作用,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全面系統的培養:

1、探索學習掌握課本知識的方法

通過自主學習掌握課本知識的能力,是學生學習能力的首要表現,也是其它學習能力的基礎保障。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決定學生學習效率的高低,這方面能力的開發訓練主要通過以下途徑:

1、探索識記具體知識點、概念的便捷途徑

知識獲取的迅捷性、記憶的持久性和再認再現的準確性,是學習效率的首要體現。每一個知識點、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記憶方法,發現并掌握其規律,合理加工處理知識信息,探究便捷的記憶技巧,有利于提高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效率。一方面,

查看全文

歷史學習輔助設計論文

近年來隨著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的拓展和深化,史學界以“三個面向”和素質教育為指針,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筆者在反復總結和借鑒的基礎上,本著“減負”不減質的精神,初步構建了歷史學習輔助參考(簡稱"學參")優化設計方案,且在此拋磚引玉,敬請大家賜教。

一、“學參”優化設計的提出

錢夢龍老師提倡“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為使學生樂學、會學并且學活、學實,教師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之自覺地獲取知識,培養能力,進行思想和情感上的自我教育。因此教學改革應體現創造為本、能力為魂,素質為先的宗旨。筆者以教學信息資料有選擇地包容、吸取為核心,以激發教與學的自主性、創新性為基點,轉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和習慣為關鍵,追求教與學的可持續發展為歸宿,符合教師要“加壓”,學生要“減負”的趨勢。教師先跳進題海,以大綱為綱,教材為主,教參為目,“學參”為輔,再讓學生跳出題海,獲得元認知知識,通過精講、精選、精練,舉一反三,熟能生巧。這樣學生可根據自身特點,在“學參”幫助下最大程度地起到誘導、指正的作用以提高效率,變勞動密集型為智能密集型學習,走出片面追求分數結果的怪圈,把求知作為信息交流和自主探索的過程,讓大家突破教材和課堂束縛,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在知識的廣闊天地中展示其能,實現分享學習,走出傳統教學的狹隘圈子。因而提出了“學參”優化設計的輪廓構想。

二、"學參"優化設計的框架

“學參”是指教師在全面鉆研大綱、教材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班級情況,對教材中每單位(課時、單元)的內容進行優化設計,作為輔助學生學習的參考資料。教師通過編篡“學參”來代替過去的教案與學案,使教案和學案合二為一,“學參”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與教材相配套,但又不拘泥于課本或照搬于某一教學參考書,與授課進度相同步(課前發給學生并經裝訂成冊,可滾動使用),便于學生預習、聽課和復習,實現教師、學生、教材三者的貫通與互動,達到課內與課外的結合,使學與思、讀與練相輔相成,做到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的融合。

“學參”大體框架包括下列項目:㈠“課時學參”包括⑴目標要求、⑵導學過程、⑶知識結構、⑷材料補充、⑸知識遷移、⑹作業練習;㈡“單元學參”包括⑴階段特征、⑵學法指導、⑶主要人物活動、主要時間、地點、⑸疑難解釋、⑹學習札記等,各課時結束以“單元學參”作總結,設置應靈活便利。其中“目標要求”包括基礎知識、重點難點、能力和思想教育要求:“知識遷移”包括學科內縱橫知識聯系。特別是中外聯系,顯性尤其是隱性知識,及與語文、政治、地理等學科交叉綜合運用,史論結合等:“作業練習”有常規題型(如5分鐘隨堂練習),也可以是開放性寫作題,但側重單選和材料解析題。“補充材料”包括相關原始史料、爭鳴觀點、典型例題、還附有相應參考書目、影視歌曲,名人名言等:“學習札記”由學生獨立完成,其中可記錄某些疑問、心得,還有自我設計試題,答題失誤分析等,教師作定期檢查。

查看全文

歷史學習中綜合能力的培養論文

摘要:教育部頒布的新課程標準的重要意義在于突破了傳統教育劃學科為牢,過于強調學科精細化、學術化,忽視學生的真正發展和未來社會需要的弊端,適應了未來知識經濟發展的社會對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近年來,歷史高考試題為適應新課標的要求也開始注重考查知識體系,多方位、多角度考查一個歷史事件的內涵及外延。試題更多的突出時代感,強調歷史與現實的交融。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題目增多,大量熱點問題的歷史發展線索成為命題的載體。這樣的改革,為學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契機。因此,在歷史學科的學習中,要注意改變學習方法,同其他學科相互融通、相互滲透,從而增進學生的智慧和能力,應對教育改革的新要求。

一、突出學科特點,努力培養學科綜合能力

歷史現象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聯系的,而且在相互聯系中確定某一歷史現象的特性。相互聯系表現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縱向的聯系,例如因果關系、歷史發展線索、基本歷史進程等;一種是橫向聯系,例如同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相互影響作用、同類事物比較異同等。通過縱向和橫向聯系,可以總結出歷史發展的基本方向和規律。這就決定了聯系性、多樣性、綜合性成為歷史學科的普遍性格和特點。因此,歷史學科成為了多種學科的基礎,正如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者魏鏞在《社會科學的性質及發展趨勢》中所言:“歷史學在各項社會科學中以至所有人類知識及經驗中,占有一種很特殊的地位,它便是無所不包、無所不及。”而這一特點,恰恰成為引導學生綜合解決問題的前提和條件。

如歷史與人類文化成果的關系:首先,理論、技術、文物器具、工程建筑和書籍文獻等人類文化成果,一般都不能僅僅被視為是某些個人的專利,它們往往都是時代的產物,是人類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對前人創造活動的總結和升華。因此,通過對它們進行歷史闡釋,可以將我們帶回到它們得以產生的那些時代,可以使我們發現那些時代的精神,發現那些時代要求,發現那些時代人們對于大自然、對于人類社會的認識水平。例如,以《蒙娜麗莎》、《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等文學、藝術作品為窗口,我們可以發掘出文藝復興時代人文主義的時代精神,甚至可以進一步發掘出世俗社會與基督教教會、興起中的資本主義同沒落中的封建主義之間的社會矛盾。其次,這些文化成果也要科學分析,理智對待。如《三國演義》抑曹尊劉。至于一般的文藝作品,更是要注意去偽存真。如《雍正王朝》與教材中的歷史就相距較遠。這時教師如果比較生硬的批評學生錯誤的用文藝作品中的內容來評價歷史中的真實人物和事件,雖然學生會接受正確的評價方法,但是影響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因勢利導,補充一些史實。使學生認識到雍正時期我國歷史發展的狀況,一方面它是康乾時期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雍正改革了康熙晚期的社會弊端,振興朝綱,為乾隆年間的發展打下了基礎,但電視劇中把康熙晚期財政最困難的一年與雍正時期財政最好的一年相比的評價方法是不科學的。另一方面,雍正時期又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大興文字獄制約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進步,重農抑商,阻止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教師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比較這一時期中外歷史發展的不同特點,因為這一時期世界上正興起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潮流,英國已經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并開始了工業革命,在資本主義潮流影響下,歐洲大陸封建國家為實現富國強兵相繼實行改革,推行重商主義,客觀上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從而形成了中外歷史發展的不同趨向。康乾時期,中國落后于世界歷史的發展潮流,從而也埋下了近代落后的根子。最后,教師還可以和學生一起探討應該如何評價文藝作品中的歷史人物和事,因為文藝作品表現得再真實,也已經是帶有創作者的主觀認識的加工品。

歷史學科知識體系浩瀚龐大,與其他學科有著天然而密切的聯系,因而在平時學習時要指導學生注意學會用語文分析課文的方法概括教材前后內容及重點、難點;用政治原理制約思維的深度和廣度;用數學思維形成歷史學科知識的邏輯性和嚴密性;最后用歷史的分析法形成完整的歷史概念。

二、整合知識體系,鞏固學科基礎知識

查看全文

高中歷史學習特點論文

高中學生應處于青年早期,其年齡特點、情感價值觀特點、認知特點等決定了他們在歷史學習中的特點,以下就此進行論述,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從高中生的年齡特點看

從年齡特征看,青年期是個體身心兩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時期,是中學期間學習負擔最重的時期,也是青年體質增強的時期,學校在保證學生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有重要的責任。在青年期,基本完成人的社會化,并將取得公民的資格,準備投入社會生活,成為社會的正式成員。此時大多數青年對世界、事業、人生和自己都可能有較清晰和深入的思考,要對自己的未來做出重要的選擇。重視友誼,逐漸關注社會,思考自己和社會的關系,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并形成了相對系統和穩定的見解。

這些特點決定了高中學生(相對于初中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同樣不應該有過重的負擔,歷史課程要充實現代史學研究的成果,刪除陳舊的內容,仍然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但是趣味性也不能簡單地滿足于故事式的歷史情節,高中生需要在歷史學習中進行思考,體味思維帶來的快樂,具有較強實用性和現實性的歷史才更能激發他們的興趣。這就要求高中歷史教學在注意趣味性的同時,更要重視歷史知識的邏輯性、規律性,同時要求歷史學習能與現實相結合。

(二)從高中生的情感和價值觀特點看

學術界普遍認為,中國傳統的價值取向有三個明顯的方面需要改變,即在認知上具有重傳統與權威的取向。由此導致我國許多學生在思想上具有自信不足,主動性、獨立性、自覺性和進取性不足的弱點,存在著“從眾”心理。而這些不足是現時代非常需要的品質)。在人事上具有重功名的取向(反映在教育質量觀上,就是把能否培養出少數尖子生、以及考取高等院校人數的多少看作是教育質量高低的標準)。這種觀念在現代的消極影響是,片面強調智育,而忽視德、美、體等諸方面的全面發展;在智育中,片面強調書本知識,忽視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忽視興趣、情感、意志、個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片面強調少數尖子生的培養,而忽視面向全體學生與教育質量的普遍提高。在道德上具有重“忠孝”的取向(影響著學生觀的形成。在多數的教師和家長的眼中,順從、聽話、老實,一直被看成是好學生的重要標志。而那些有自己的獨立見解,敢于發表反對意見的學生,往往被視為不好的學生)。幫助青年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這是使學生學會對今后人生道路作出正確選擇的重要條件。為此,要解決認識問題和價值問題。這是高中階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個特殊任務。

查看全文

高三歷史學習研究論文

第一部分:學會學習

首先,同學們一定要樹立自己是學習的主體的學習觀念。

一個不容否認的常識是,學習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在學。因此,作為學生,一定要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性,不要一味依賴教師,而應該在教師的“教”中主動構建自己的“學”,取人所常,為己所用。

其次,同學們應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學校的學習中,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應該包括預習習慣、上課習慣、復習習慣等基本環節。

一、預習是首要環節。預習的目的在于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個總體了解,以便上課時有目的地聽講,集中精力解決好新課的重點和難點。正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邊看書,邊用筆在書上進行“圈、點、勾、畫、批”。圈點的過程,就是提煉重點的過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查看全文

歷史學習指導運用論文

系統論是本世紀40年代美籍奧地利生物學家貝塔朗菲等人創立的。它以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為基礎,精確而深刻地揭示了物質世界普遍聯系的辯證發展圖景,是唯物辯證法的具體化和實際運用。這種新的方法論,首先運用于自然科學的研究,進而推廣到社會人文科學與各種邊緣科學的研究。

貝塔朗菲把“系統”定義為“相互關聯的元素的集合”,即由若干互相聯系、互相作用的要素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運動規律的整體。一切事物都作為系統而存在,系統性為一切事物的根本屬性。歷史知識及其學科更具有突出的系統性特點。所以,運用系統論研究歷史及歷史教學,更具有方法論意義。這里,只談如何運用系統論諸原則,來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

整體性原則。這是系統論的核心。它認為,系統是由諸要素組成的有機統一整體。這個整體的性質和功能,并非其諸要素的性質和功能的簡單相加;諸要素組成為一個整體以后,這個系統就產生了其諸要素所沒有的性質和功能。換句話說,整體與部分存在質的差別,部分組成整體以后,就揚棄了部分的質,整體則呈現一種綜合性的新質。亞里斯多德把系統的這一整體性質,表述為“整體大于它的部分之和”。貝塔朗菲肯定了這個古老的哲學命題,認為它在今天仍然正確。下面就以英國工業革命為例來說明。英國工業革命發生的原因,作為一個系統包括下列諸要素:

┌─前提條件: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

│┌─資金:殖民掠奪、奴隸貿易原因┤可能條件┤雇傭勞動力:圈地運動

│└─技術:工場手工業技術積累

查看全文

歷史學習方法論文

一、課前備課兼顧學法

備課就是對教學各環節的策劃,也是教學中的起始環節,它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為使學法指導既具針對性,又具實效性,必須在備課中兼顧學法指導,并對此作精心設計,這是搞好學法指導的先決條件。

1.精心設計教學方案

歷史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教會學生掌握探求歷史真理的方法,使之能多角度、深層次地認識歷史現象,解決歷史問題,從而為提高歷史認識創造前提條件。這就要求我們在備課中,根據典型材料改進教學設計,加強學習和研究方法的指導,這是學好歷史的基礎之一。例如,《鴉片戰爭》的備課中,傳統的教學設計是:①戰爭前中西方社會的對比。②鴉片的輸入及危害。③中國的禁煙運動。④第一次鴉片戰爭。⑤中國戰敗的原因分析。這樣的組織雖然面面俱到,但既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也不能使學生掌握歷史分析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即不能發展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能力。如果改為這樣的設計:①中國落后于西方的根源是什么?體現了什么樣的哲學原理?(傳授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②林則徐是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為何稱之為民族英雄?(傳授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理論)③當時的階級矛盾十分尖銳,人民群眾為何會支持林則徐的禁煙斗爭和以后的抗英斗爭?(傳授階級矛盾服從于民族矛盾的原理)④是否可以認為沒有禁煙運動就不會發生鴉片戰爭?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傳授偶然性與必然性辯證關系的觀點)⑤是否認同“鴉片戰爭中中國戰敗是必然的”觀點?(傳授現象與本質辯證關系的觀點)⑥“落后應該挨打”、“落后必然挨打”的觀點中,你贊同哪一種?為什么?(引導學生理解歷史定論)通過這樣的“政史結合”,既加強了方法的指導和理論的傳授,又為學生的學習與思考創設了一個良好的氛圍。

2.以典型材料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動力是能否學好歷史的根本問題,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有關材料,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歷史學科在這方面的優勢是得天獨厚的,備課中必須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具體可以從四方面著手:①利用直觀手段(如實地參觀、圖像資料等),以生動傳神的課堂描述、加強歷史與現實的聯系、合適的鄉土材料等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情感教育。②利用著名歷史人物的優秀業績、高貴品質、治學態度等——進行意志品格教育。③史論結合,傳授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進行方法論教育。④利用典型材料,培養學生正確而高尚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進行思想素質教育。學生一旦形成了崇高的思想境界,就必然表現出崇高的責任感,學習知識、鉆研學法也就有了更高的自覺性。二、課堂教學滲透學法

查看全文

歷史學習人文地理論文

摘要:史地不分家,在歷史學習中教師應重視地理知識的運用。可讓學生學會運用地理知識分析歷史地圖,認識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歷史發展的影響,領會人文地理因素對人類歷史發展的影響,辯證理解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反過來也會影響地理環境的變化。

關鍵詞:歷史學習;地理知識

歷史是過去的事實,一個個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看似是孤立的,但實際上卻是特定歷史條件下地理環境中的必然產物,在歷史學習中借助地理知識,重現歷史事件的場景,使枯燥無味的歷史課堂變得形象有趣,有效地實現地理知識為歷史學習服務的目的。

一、讓學生學會運用地理知識分析歷史地圖

歷史地圖是過去某一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存在空間的真實反映,它把難以用語言描述的抽象歷史概念變成了可以感知的具體形象,運用歷史地圖認識歷史、理解歷史現象,對學生學好歷史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在歷史學習中,要教會他們運用地理知識分析歷史地圖的方法。1.查閱歷史地圖的標題,清楚地圖所標明的主要歷史事件。2.學會判斷歷史地圖的方向,熟悉圖例,弄清特殊的圖例符號,掌握圖上注記的含義。3.弄清古今地名的變化。歷史上地理環境因素在不斷地變化,每個朝代甚至每個不同的歷史年代,在歷史地圖上表示出來的地理事物名稱都是不同的,如北京、南京等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地圖上稱呼不同。4.以動態發展的眼光分析專題性歷史地圖。歷史地圖中專題性介紹地圖占有很大比例,它單獨反映了某一歷史事件的發生、發展的過程。在分析閱讀這類地圖時,應引導學生縱觀全局,把握形勢,以動態發展的眼光讀圖,透過現象認識到問題的實質。如學習《新航路的開辟》一圖時,既要按圖說明開辟新航路的國家、兩條航路、四次航海歷程,又要指出早期航海者的身份,他們既是航海家,又是殖民者,這樣通過地理知識的講解深化了歷史知識。

二、讓學生認識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歷史發展的影響

查看全文

高中歷史學習批判性思維意識培養策略

摘要:在高中歷史學習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意識,并將其作為高中歷史學習的重要目標之一。作為高中學生,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應該注重自身的批判意識的培養。本文從學生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歷史學習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必要性,進一步研究歷史學習中培養批判性思維的途徑,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批判性思維意識;高中歷史學習;培養

批判性思維是人類思維的重要部分,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學生不能完全照搬照抄教材知識結構,要增加學習的批判性,避免將思維定勢、盲從書本,通過現有的歷史信息,深入挖掘其中的價值,從而培養自身的批判性思維意識。

1.歷史學習中培養批判性思維的必要性

所謂批判性思維就是通過推理、判斷、概念等形式,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大腦的認知,判斷觀點中的真實性、準確性。具有批判性思維意識就是不盲從,善于質疑問題,突破局限,大膽地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能獨立地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在歷史學習和學習的過程中,批判性思維意識主要體現在根據現有的歷史資料及歷史基本知識,發表對歷史觀點、規律、結論的觀點,并形成新的觀點。

1.1歷史學科的內在需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