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故事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4 19:03:3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歷史文化故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歷史文化景觀保護思考
摘要:河北省滄州市,地處冀東南地帶,是運河古郡、歷史名城,因東臨渤海而得名,意為滄海之州。滄州綿綿流長的千余年歷史,留下了很多歷史遺跡和經世傳奇,給古今滄州帶來了曾經的繁華景象和現代的發展資源。保護利用好滄州歷史文化景觀,對提升城市品牌和促進經濟建設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河北省滄州;歷史文化景觀;保護利用
河北省滄州市,地處冀東南的平原地帶,北連天津市,南接山東省,西攘保定市和衡水市,東臨渤海灣,與膠東半島和遼東半島隔海相望,京杭大運河穿市而過,是運河古郡、歷史名城,因東臨渤海而得名,意為滄海之州。滄州綿綿流長的千余年歷史,留下了很多歷史遺跡和經世傳奇,給古今滄州帶來了曾經的繁華景象和現代的發展資源。
一、對歷史文化景觀保護利用的現實意義
滄州,自然形成景觀較少,歷史文化景觀確是可圈可點,并且還有很多處聞名于世。由于家鄉緣故,經常借省親之機,參觀過幾處歷史文化景觀,對滄州歷史文化景觀的傳承保護、開發利用情況作過一些簡單調查,認為保護利用好歷史文化景觀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一)傳承文化。無論全國各地哪一處歷史文化景觀,都是一座文化殿堂,其間閃耀著璀璨的文化光芒,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連接著延綿的文化淵源。通過這些歷史文化景觀,我們可以穿越歷史地時空隧道,了解當時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現狀,讓我們悠久的歷史文化得以綿遠流長而未斷線。(二)創收經濟。保護利用歷史文化景觀,就是用“文化+、+文化”平臺,推動開發旅游資源和發展旅游產業,可以為社會和群眾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推動當地經濟有力發展和有效增收,切實能夠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三)保護環境。隨著強大的治理環境壓力下,存在污染源的產業將難以為繼。作為第三產業的主要支柱——開發文化旅游將成為未來發展趨勢。開發利用歷史文化景觀,不僅可以帶來豐碩的經濟效益,還有利于生態環境的維護。因此,文化產業開發業已成為全國各地發展經濟的重要渠道,必將得到高度重視和長足發展。
二、滄州歷史文化景區保護利用現狀分析
歷史文化類電視節目發展探究
新媒體時代,媒介平臺空前繁榮,傳統媒介家族加入新媒體大軍,媒介資源變得豐富多樣。一直以來,電視媒介以其聲畫并茂、圖文并載的傳播特點成為傳統媒介中的佼佼者,但新媒體的出現卻為其帶來了極大挑戰。視頻網站種類多樣,各種題材門類的網絡自制節目為觀眾提供了更多選擇;網絡電視隨時點播,打破了傳統電視節目稍縱即逝的瓶頸;自媒體微視頻觸手可及,讓觀眾隨時隨地可享受視覺饕餮……面對新媒體的挑戰,電視媒介需要重新進行職能定位,融合新媒體的傳播優勢,創新發展模式。
一、新媒體時代電視傳播職能的變遷
20世紀90年代,我國電視事業迅速發展,電視以其超強的現場感和畫面感,一舉成為最受公眾喜愛的媒介。與報紙相比電視時效性強,直觀生動,因此傳播新聞資訊、播放電視劇是當時電視媒介的主要職能。新聞媒體時代,時效性顯然不是電視的長項,第一時間播報新聞、搶送頭條對于電視來說自然不可能。面對新媒體的沖擊,電視媒介一家獨大的時代已經過去,觀眾守著電視等節目的頻率已經大幅減少,電視媒介應重新審視其媒介定位。新媒體的私密性無形中拉開了家庭成員間的情感距離,而客廳里的電視卻是家庭成員聚合的天然粘合劑,因為它,家不再冷清孤單,家庭成員能聚攏,情感能融合。新媒體時代,電視媒介的職能除了傳播信息,更多的是聯結情感,電視媒介的職能定位應該是“陪伴”。除了“陪伴”娛樂,電視節目還應致力“陪伴”學習。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讀史使人明智,文化需要傳承,歷史需要銘記。新媒體時代,歷史文化類電視節目,如何在“陪伴”中學習,如何實現古與今的完美對接,如何做到內容思想與傳播形式的完美結合,是節目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二、互聯網+范式下《絲路上有你》的傳播特點分析
歷史文化類電視節目因其傳承文化、追溯歷史深受觀眾喜愛,受眾群體廣泛,受眾根基深厚,是電視節目類型中的一股清流。新媒體語境下,陜西衛視《絲綢之路萬里行》第三季《絲路上有你》結合“互聯網+”,為歷史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傳播提供了新藍本。
(一)節目選題——熱點化
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摘要】部分初中生認為歷史課程枯燥、乏味,沒有趣味性,因此,對歷史課程缺乏興趣。然而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運用歷史故事可以使歷史教學具有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學生也能夠在聽故事的同時,也可以了解到更多的歷史內容和歷史知識,從而提升自身的歷史文化素養。
【關鍵詞】初中生;歷史;歷史故事
根據新課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初中歷史教學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有些教學部分仍然存在不足,因此,歷史教師就要通過自身的努力補充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教師應充分利用歷史故事。本文筆者將對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歷史故事進行分析和探討。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歷史故事存在的問題
1.歷史教師不能巧妙地運用歷史故事教學。部分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歷史故事教學,但是由于方法不正確,導致一節課大部分時間都在講故事,而且講不到課文中的知識點,從而導致歷史故事影響帶到正常的課堂教學;而另一部分歷史教師在教學時,總是把歷史故事一概而過,當學生正興致勃勃的聽講時,突然開始講課了,這使得學生產生失落感,再加上學生的好奇心強,導致學生整節課都在想教師剛開始講的歷史故事。
2.歷史教師缺乏對歷史故事的應用。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講授知識點,因此,忽略了歷史故事的應用,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占據主體地位,從而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于被動的形式,即使學生想學習更多的歷史知識,了解豐富的歷史,也被教師阻擋了。歷史的教師的這種教學方法嚴重阻礙了學生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虛擬現實技術在歷史城區傳承的應用
青島市北區歷史文化街區包括四方路歷史文化街區、黃臺路歷史文化街區、上海路武定路歷史文化街區、館陶路歷史文化街區、無棣路歷史文化街區、信號山(三江路)歷史文化街區、長山路集中片區。其中以中山路為代表的四方路歷史文化街區作為市中心主要商業街區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并且大鮑島承載了青島人的創業與發展史,是青島本地商業與發展的源頭。
一、虛擬現實技術在青島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傳承保護研究中的應用
(一)對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的調研
中山路南起蘭山路、北至膠州路,是青島最早開辟的道路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與青島的漁業碼頭、商貿關聯密切,由通往前海的鄉間小道逐漸演變成了海濱貨運道路,老青島人稱之為大馬路。中山路長1295米,1897年德占時期被稱作斐迭里街,1914年日占時期被稱作靜岡町,1922年更名為山東路,1929年為紀念革命領袖孫中山先生更名為中山路。一百多年來,這條路從一條通往前海碼頭的貨運道路發展成為青島歷史最悠久的商業街。作為曾經青島最繁華的商業街,中山路上涵蓋了人們的衣食住行,有很多老牌店鋪:位于中山路146號甲的老飯店春和樓始建于1891年,連通了中山路和河北路的小吃街劈柴院可以追溯到1902年,位于中山路141-1號的帽子老店盛錫福創立于1911年,位于中山路131號的老照相館天真攝影初創于1921年,坐落中山路97號的中國電影院是青島市最早放映國產電影的電影院,位于中山路168號的老店亨得利源自1924年,目前涵蓋了鐘表、手表、眼等多個行業。中山路也是青島文化中心,聚集了大量報社:紅磚樓為1901年創辦的《膠州報》,海軍俱樂部為《青島公民報》,中山路6號為《青島公報》和《聯青晚報》,中山路58號為《民國晚報》,中山路74號為《青島晨報》,中山路160號為《濟南日報青島版》。但是近幾十年來,由于城市現代化建設步伐加快,很多新建的現代化建筑破壞了原本中山路的歷史文化建筑風貌,還有一些商家和住戶在傳統歷史文化建筑周圍違規搭建的外延建筑破壞了中山路原有的風格統一的傳統德式建筑風貌,影響了道路建筑的整體風格。其次,由于中山路上的歷史文化建筑大多數都還作為商業店鋪使用,很多商家私自在建筑外墻上搭建了風格各異的大型廣告牌,對傳統建筑造成了一定規模的破壞,影響了建筑外觀。此外,在劈柴院等棚戶區較為集中的區域有很多小吃攤和雜居住戶,帶來了嚴重的火災隱患。
(二)研究的必要性
針對上述調研中存在的問題,為了沉淀老城建筑肌理,再現里院建筑過往繁華,目前青島市政府已經開始了違章搭建的外延建筑和廣告牌的拆除工作和歷史文化建筑和里院建筑的修復工作,對存在火災隱患的棚戶區和小吃街也進行了統一的規劃和整改工作。但只在整改中也發現了很多急需解決的問題,由于建筑年代久遠,部分建筑破壞嚴重,被改建得面目全非,又缺少相關原始圖片和文字資料,很難完全恢復建筑原貌。而且為了方便后人區分真正的原有文化歷史建筑和后期新修繕的建筑部分,修繕工作中要做好記錄工作,修復部分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也要和原有材料進行區分。因此虛擬現實全景實拍技術在此過程中有極大的使用價值,可以在建筑修繕過程中進行全方位地拍攝不放過任何的細節,更能在修繕前后進行對比拍攝,詳細記錄修繕過程中的變化,作為史料進行保存,方便后人調研。一些重要建筑還可以利用航拍技術進行全方位環繞視頻拍攝,多角度記錄建筑的外形。還有一些典型的建筑局部細節可以利用三維掃描技術,將現實中的實物掃描生成數字三維模型,這些三維模型能夠完全寫實的還原事務上的細節。其實三維掃描模型在法國巴黎圣母院被燒毀后的修繕工作中就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幸好在燒毀前電子游戲《刺客信條:大革命》的制作人員對燒毀前的巴黎圣母院進行了全方位地三維掃描及電子三維模型重建,保留了較為精確和詳實的數據。數字模型真實還原了巴黎圣母院里的每塊石頭和每件雕塑等大量細節,讓這座幾百年的建筑可以在大火之后浴火重生。虛擬現實技術,英文名VirtualReality,簡寫作VR,包括虛擬現實全景實拍技術、三維掃描建模技術、虛擬現實互動展示技術等高新技術,是近年來青島市經濟重點扶持項目,青島市政府在青島市西海岸新區靈山灣影視文化區核心地帶新建了青島國際虛擬現實產業園。在線虛擬現實博物館可以利用發達的網絡快速傳播和推廣,讓更多人了解青島歷史城區,熱愛青島歷史城區。讓大眾能夠通過網絡全方位無死角觀察青島歷史城區各個角度的細節,體驗青島歷史城區的魅力。通過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在線虛擬展館中大量的紀實性實拍影片和動畫演示短片,大眾還可以深入了解青島歷史城區的歷史淵源和發展變化,全面了解掌握青島歷史城區傳承與發展的現實情況。此外,中山路有130多年的發展歷史,這些歷史是青島人代代相傳的記憶,但是這些記憶會因為年代久遠逐漸變得模糊。即便是現在,也只有部分年紀較大的老人可以依稀回憶起當年的繁華和歷史,聊起流傳在街頭巷尾的關于中山路的傳奇故事。這些數不清的老故事都可以用動畫技術或影視拍攝還原重現,并將這些還原的經典故事做成視頻放到在線虛擬現實博物館中的相應建筑的連接按鈕里,讓觀者可以在觀看建筑的同時通過這些故事片了解當時建筑里發生的傳奇故事,學習老一輩人的勤奮節儉、刻苦自強的精神,讓優秀的傳統文化故事繼續流傳下去。
城市意象的歷史文化展示設計途徑
城市建筑、街道等文化景觀,作為城市內涵展示的主要窗口,深刻地反映了城市的文化特征和歷史底蘊。城市文化景觀具有助長城市經濟、豐富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形成城市特色等多方面職能。在當前快速城市化和大規模進行城市更新建設的過程中,許多城市特色喪失,舊有景觀風貌逐漸消退,大江南北,千城一面。在城市建設中弘揚歷史文化特色,合理進行傳統與現代元素交融,準確把握城市景觀設計的要素,對于城市形象的塑造、城市文化的傳承具有深遠意義。著名的城市設計大師凱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書中提出,城市結構中的道路、邊界、區域、節點和標志物五種要素對城市的可意象性起關鍵性作用。完整的城市景觀是由許多個包含五要素的區域空間有機串聯而成。這五種要素是構成城市意象的基本要素,對城市形象的營造也具有關鍵作用。作為“漢魏故都”,許昌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于許,許昌一度成為名義上的國家政治中心。許昌現存歷史遺跡較為豐富,全市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共72處。三國文化遺址遺跡方面,全市現有80多處。因其悠久的歷史,許昌在發展過程中形成許多自己獨特的文化。這些都理應成為今天城市發展和景觀營造的基礎。然而許昌現狀城市景觀中,歷史文化展示嚴重缺乏,現狀文物的保護利用展示也不夠。許多景觀既未能突出許昌悠久的歷史,也未能充分展現特色地方文化。本文利用城市設計五要素,探討許昌城市歷史文化展示的途徑。
一、城市意象五要素及在許昌城市形象營造中的作用
林奇認為,觀察者對任何一個城市都有某些共同的意象,它是由許多個別的意象重疊而成。這些意象包含了一些基本要素,林奇將這些基本要素提煉為道路、邊界、區域、節點和標志5種。在許昌當前城市形象營造中,這5種要素極其組合也具有關鍵作用。路徑(Path)是觀察者習慣、偶然或可能順其行走的通道,是感知城市的依托,林奇認為“路徑是許多個體意象的關鍵”。它可以是大街、步行道、鐵路、河流等,這些是大多數印象中占控制地位的因素。如文峰路縱觀城區南北,將明清古城、解放后老城、近年來新城區聯系起來,既是一條交通干道,也是居民感知城市的重要載體。邊界(Edge)是指不作道路或不視為道路的線性要素,通常是兩個區域的分界線,或連續中的線狀突變,如河岸、路塹、開發區的邊界、圍墻等。如許昌古城的護城河即是邊界的典型例子,古城內外景觀迥然有別。區域(District)是城市中較大的區塊,是指觀察者可以隨意進入其間而且具有共同特征的區域,具有一般可識別性,有的區域具有鮮明的主題。城市景觀營造中,可以從文化、特色、形態、細節、活動甚至地形等多方面突出區域的主題。如許昌古城區,因其建筑風格、街巷格局而與護城河外的區域明顯不同。節點(Nodes)是觀察者在運動中能夠進入的具有戰略意義的焦點,或是日常往來必經之點;通常也是城市中能使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關鍵點。典型的節點包括道路交叉口、廣場、車站、城門等,如許昌城區的文峰廣場、火車站、各路口轉盤等。標志物(Landmarks)是觀察者只能位于其外部而無法進入的典型參考點,一般具有唯一特殊性。標志物是人們認識城市、觀察城市、形成印象的主要景觀要素。觀察者通常將具有特色的建筑物、構筑物、標示牌等作為城市的標志物,如文峰塔、丞相府、游客服務中心大樓等是許昌的標志性景觀。隨著城市意象概念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致力于城市意象理論引導下的城市設計研究。上述5要素是林奇根據在波士頓、澤西城、洛杉磯三個城市認知地圖的問卷分析中提出來的,也為城市設計提供了一種方法,有的放矢地塑造特定的城市意象。劉怡等提出“城市意象形態”概念,提供了城市設計構思的物質形態依據,對于延續城市特色具有重要意義。朱育帆提出城市設計“三置論”,從中小尺度對城市環境設計中的文化傳承問題進行了剖析和歸納,并從中提煉出延續城市特色的一些細部設計手法。張楠提出“城市故事論”,以城市故事的概念,分析城市意義要素類型和營構特性,建立了一種后現代城市設計思維。城市意象的5要素是構成城市形象的原始材料,它們的組合得以構成特定的城市形象。這些要素對把握市容景觀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在營造城市特色形象方面,對于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現狀歷史文化展示不足的許昌城區來說,利用城市意象理論為指導,展開針對性城市設計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二、許昌歷史文化展示途徑
運用GIS、文獻分析、現場調研等方式,全面調查許昌城市景觀,識別五要素的現狀特點及空間分布,分析歷史文化展示現狀;在評價的基礎上結合自然機理、文化機理,確定基于城市意象五要素的歷史文化展示和城市設計方法。通過研究認為:(1)許昌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值得展示的歷史名人、歷史故事、文化要素均十分豐富。尤其是作為“漢魏故都”,漢魏三國文化是許昌文化中特色最突出、認同度最高的要素,因而在城市設計中需要重點展示。通過對文學作品、民俗文化、東漢及三國時期物質文化遺跡等資源的梳理研究,確定了大量的可在城市中予以體現的元素,宜利用城市意象五要素的設計方法,使得漢魏三國文化能夠得到合理地體現、傳承、延續。(2)許昌現狀城市景觀中,對歷史文化的展示嚴重缺乏,現狀文物的保護利用展示不夠。許多城市景觀既未能突出許昌悠久的歷史,也未能充分展現特色地方文化。歷史遺跡在城市空間中被邊緣化,其價值及文化內涵被遺忘。研究認為需要尋找各種歷史遺跡與現代城市的結合點,利用五要素的設計方法,合理安排其在城市空間景觀風貌構建中的植入方式。下文探討城市意象各要素在許昌城市形象展示規劃中的應用途徑。1.路徑路徑包括主次干道、步行道、河道等。各種道路是許昌市民生活的主要公共場所,是進行歷史文化展示的重要區域。(1)用富有歷史文化內涵的詞語進行道路命名。重點突出許昌的歷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目前命名有些能體現歷史文化特色,但相當一部分不接地氣。由此,建議橫向道路采用許昌歷史人物命名,如許由路(大道)、華佗路、孔融路、畫圣路等,縱向道路采用重要歷史事件或地名命名,如許州路(大道)、文峰路、鈞瓷路、春秋路等。(2)沿道路設立雕塑(人物雕像、事件雕像、出土文物雕像)、詩墻(三曹、建安、唐宋時期著名文人詩作,集中詩墻與分散詩碑形式結合)、浮雕墻(展示歷史故事)、繪畫墻(市區各處永久或臨時墻體均可繪畫,重點繪制三國故事)等,展示歷史文化要素。(3)在延安路、許由路、蓮城大道等主要景觀道路設計中,充分體現歷史文化特色。如建安大道上反復展示建安文化、建安文學作品、建安七子形象及事跡。2.區域區域是觀察者心理上所能進入的城市中較大面積的單元,并且本身有某些共同的景觀特征。對整個許昌城區進行區域劃定,依據不同區域現狀確定不同主題,采取相應設計和展示策略。(1)古城區,即城墻內的魏都風情區,為許昌歷史文化展示的核心區。作為延續歷史文脈的重點區域,古城區環境景觀的營建首先應符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要求,建筑風格體現老城的傳統風貌。(2)舊城區,東到清潩河,北至天寶路,西至延安路,南至許由路。本區是魏都風情區的外圍緩沖區,是民國時期及解放后改革開放前城市擴展的主要區域,是這段時期歷史文化的積淀,城市建設主要體現傳統的歷史風貌。(3)東城區(清潩河以東)。展示許昌城市建設新成就和許昌經濟發展水平的城市窗口,體現許昌的現代化城市風貌。(4)許昌經濟技術開發區。主要位于許由路以南,以展示許昌現代工業成就、工業園區風貌為主。(5)其他區域,主要為城市新城區,以展示城市現代風貌為主。重要交叉路口對許昌的歷史文物進行展示。3.邊界邊界不僅可以劃分不同區域,對游人來講,也能比較方便的識別出不同景觀空間,留下深刻印象。邊界可分為多種類型,常與道路結合,比如高速路是一種路徑,但更是劃分不同區域的邊界;河流是一種典型的邊界,但也可當作一種路徑。許昌城區內主要的邊界要素包括清潩河、清泥河、運糧河、護城河等主要河流;高鐵、高速公路、京廣鐵路、外環路等道路。許昌可資展示的歷史文化要素中,優先考慮布置在邊界要素內。邊界的景觀設計要體現出不同區域間的景觀特征差異,如護城河內外景觀有所不同,新老城區景觀有所區別。4.節點節點是城市中可以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具有戰略意義的關鍵點。城市設計中重點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節點:入口節點、道路廣場節點、重要歷史遺跡點。(1)在進入許昌的主要對外交通線上,可設置漢闕風格門樓或牌坊,提示進入“漢魏故都”——許昌歷史文化名城。(2)城區內主要道路交叉口(環島)布置雕塑,展示復制的許昌重要出土文物、重要歷史人物雕像、出土文物雕塑等。(3)老城區、舊城區的城市廣場、沿街公園等處布置景觀節點,展示許昌歷史文化、歷史事件、三國故事、歷史人物等。(4)對文保點、具有歷史特色的建筑物和構筑物進行保護和展示。5.標志物標志物設置的目的是要突出一種主題、文化或場所感。標志物可以放置于城市出入口處,如位于高鐵站和高速出入口附近的許昌旅游服務中心,給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標志物也可放置于城市內部重要地段,如火車站、博物館等。標志物要想成為人們心中景觀意象的濃縮,就得有其可標志性。(1)突出展現主要的標志性景點:霸陵橋、春秋樓、文峰塔、西湖公園、丞相府等。(2)對新建的大型公共建筑,設計上應運用傳統建筑元素,風格上應體現許昌歷史傳統。
三、結語
初中歷史故事化教學策略探索
一、故事化教學策略在歷史教學中的影響和作用
初中歷史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了解我國歷史發展的大致方向和內容,向學生普及相關的歷史常識,提高學生的歷史文化素養。初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既具有好奇心強、求知欲望強烈的優點,同時又缺乏相應的集中力和抽象性思維能力,因此運用故事化的教學手段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熱情,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效率。此外初中歷史教材的編寫大體上按照時間、地點、人物、主要事件的流程,同時歷史教材中還穿插了不少歷史圖片和相關歷史故事,比如說臥薪嘗膽、圍魏救趙等,具有典型的故事化特征,因此教師在進行歷史知識傳授時,很容易采用故事化的教學手段,通過形象生動的故事講解,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還使學生更加容易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
二、故事化教學方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原則
(一)選取故事真實性原則。教師在選取歷史故事題材時,首先要遵循故事真實性的原則,我國歷史發展悠久,許多歷史史實在千年的傳承和發展中逐漸流,因此教師在選擇相關的教學案例時,要通過反復的資料查詢和對比,尊重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選擇可信度、真實度最高的故事進行傳授;其次是要有針對性,選擇與初中課本教材緊密相連的故事,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了解;最后故事的選擇還需要和現實生活相結合,歷史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能夠從歷史發展的思維角度思考當下的社會問題。(二)尊重學生主體的原則。初中歷史教師要認識到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主動的參與課堂活動中,采用故事化的教學手段,不僅可以吸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還能夠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三)堅持故事多樣性原則。一方面堅持故事多樣性的原則需要注重故事題材選擇的多樣性,我國歷史文化豐富多彩,教師在進行同一主題講解時,要選擇不同的題材豐富課堂內容;另一方面還需要注重不同朝代、時期的文化具有差異性的特點,尊重文化間的差異性,培養學生多元化的歷史觀是初中教師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
三、故事化教學方法在初中歷史中運用的有效策略
(一)選擇形象生動的歷史故事,吸引學生課堂注意力。教師在運用故事化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活動時,需要具備良好的講故事能力,能夠通過聲情并茂的演講和肢體動作,將歷史故事生動的講述給學生,進而牢牢的吸引學生課堂的注意力。這就要求教師要熟練掌握歷史故事內容,并能夠對歷史故事展開情節上的細節處理,使之更加貼近歷史教材的知識內容。(二)合理安排分配課堂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初中歷史教學的課堂時間一般是45分鐘,要在45分鐘內讓學生學習和掌握新的歷史知識要點,這就要就教師要合理安排課堂教學時間,在適當的時機插入歷史故事,以此推進課堂教學的開展。比如說教師在講解我國四大發明時,可以適當的插入一些短小生動的小故事,比如說蔡倫改進造紙術的過程、火藥與煉丹術的關系等,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我國歷史文化知識的了解。(三)開展歷史故事情境化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都要以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主。在故事化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某一主題,讓學生進行故事搜集和角色扮演,開展小型的課堂情景模式,加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了解。比如說在進行各朝代官職機構講解,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朝代進行講解和扮演。
如何增強高中生歷史文化素養
摘要:增強高中生的歷史文化素養是要在歷史學習中提高學生的能力和素養,主要內容有歷史知識儲備、歷史思維能力、歷史分析能力、歷史綜合能力。高中歷史是一門深刻嚴肅但是又豐富生動的學科,想要增強高中生的歷史文化素養,首先要讓學生對學習歷史充滿興趣,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心理,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水到渠成地增強學生的歷史文化素養。
關鍵詞:增強;高中生;歷史;文化素養
增強高中生的歷史文化素養不是一件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項艱巨并且復雜的教學工程,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探索教學方式,設計教學方案,學生要積極地配合教師的教導。師生都要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使學生的歷史文化素養可以得到增強。
一、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興趣可以分為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在高中歷史的教學中,直接興趣表現為學生對教材所敘述的歷史人物、故事和教師講得比較生動的內容產生的興趣。間接興趣表現為學生由于學好歷史后得到的比如文綜高分、榮譽獎引發的興趣。所以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從這兩方面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用多種不同形式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直接興趣,還要做好評價反饋,通過獎賞制度激發學生的間接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于感興趣的事物會有更大的學習動力,教師要學會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比如教師可以用幽默風趣的語言來講述歷史知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在講述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英俄德法美日意奧這八個國家名不好記,教師可以把順序打亂變為:“英法奧美日德意俄”,諧意為“英法奧每日得一鵝”,如此學生很快就記住了八國的名稱,而且不容易忘掉。教師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加入豐富的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賦予課堂教學豐滿的情感。一個幽默有趣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比較容易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教師要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
歷史文化街區文旅融合路徑
[摘要]工業化與城鎮化建設的持續演進,導致大量遺存于古城區的歷史文化街區陷入了保護與城市更新的矛盾窘境。文旅融合不僅可以激活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而且能夠有效化解街區保護與城市更新的矛盾。因此,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文旅融合的改造升級,成為當前國內外城市歷史特色區域煥發生機的有益探索。文章以原真性理論為切入視角,分析了歷史文化街區在文旅融合過程中面臨的問題,據此,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路徑。
[關鍵詞]原真性;文旅融合;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性開發
一、問題的提出
如何充分挖掘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如何在保護的基礎上全面激活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已經成為國內外城市管理者和學者關注的重要課題。歷史文化街區既是歷史的縮影,又承載著城市發展的印記。從城市功能的視角看,歷史文化街區的首要功能是滿足民眾的居住需求,因此,它帶有明顯的居民生活方式與習俗的歷史記憶。作為一種歷史文化的記憶載體,歷史文化街區往往體現著地域性的文化特色,是現代人與歷史空間、生活記憶互動的橋梁。始于20世紀80年代的工業化與城鎮化浪潮,是我國歷史文化街區發展命運的分水嶺。工業化與城鎮化之前,歷史文化街區由于歷史、區位等因素的影響,往往存在環境質量差、基礎設施不足、居住條件破舊等問題。大規模的工業化與城鎮化陸續襲來,大量遺存于古城區的歷史文化街區陷入了保護與城市更新的矛盾窘境。大拆大建的城市化建設,極大地破壞了歷史文化街區的原貌,歷史文化街區所承載歷史文脈被割裂、被湮沒在城市化的鋼筋混凝土之中,歷史文化的原真性也隨之蕩然無存。當前,文旅融合不僅實現了文化賦能旅游的課題,也為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性開發提供了方向,正在成為各地政府大力推進城市更新的有益選擇。正如美國學者丹尼爾·馬托所言,“所有產業都是文化的”[1],文旅融合更加注重文化內涵的挖掘與呈現。因此,從原真性的理論視角看,對歷史文化街區的升級改造,需要在保護傳統文化內容的基礎上進行,這既順應了文旅融合的發展需要,又最大可能地保留了歷史文化的原真性。本文主要就歷史文化街區文旅融合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探討,從而闡述原真性視角下歷史文化街區文旅融合的具體路徑。
二、概念界定與文獻梳理
歷史文化街區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原真性與文化遺產的聯系始于《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但是,該文件的適用范圍僅限于西方磚石建筑的保護與修復。1994年的《關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在《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基礎上,加入了東方傳統木結構建筑的內容,強調了原真性是世界文化遺產認定中的重要標準。國內學術界對“原真性”的研究與國際上普遍遵循的原則大體一致,強調“不改變原狀”的重要性。關于歷史文化街區的內涵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中有著明確的界定,文物種類豐富、建筑群落完整、歷史印記真實是其重要的參考依據。由此可見,文化特質是歷史文化街區的根與魂,是其價值所在。“跨界”是文旅融合的明顯特征,它既體現為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的雙向互動和彼此滲透,又表明了二者之間的共贏、共享關系,進而拓展了二者的產業范圍和領域,取得最大化的文化價值和最優化的經濟發展效果。因此,為了最大程度地挖掘并發揮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化特質在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中的作用,順應文旅融合的發展趨勢,按照原真性理論的觀點,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改造,并且有序開展保護性的價值開發,成為當前國內城市歷史特色區域煥發生機的有益探索。針對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化特質在城鎮化進程中逐漸被邊緣化甚至消磨的境況,國內政界、學界對這一命題的關注,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現代城市場域內歷史文化街區地位弱化的問題。對于“原真性”的探討,最早廣泛存在于哲學范疇,注重對自我真實性身份的表述,強調的是“人”的存在方式[2]。此后,在美國興起的大規模城市更新浪潮中,“原真性”與城市改造聯系起來,并被廣泛討論和應用。西方學者認為,對于城市中老社區的有效保存就是在保護城市的未來。國外學者對于歷史文化街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歷史村落的保護措施、歷史街區的保護政策以及保護性建設等方面[3]。國內學者對“原真性”的討論,與國外的歷程相似,都經歷了由哲學到實踐的轉變。在實踐層面,國內學者最初強調“原真性”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功用。我國學者阮儀三等[4]提出了關于文化遺產原真性的著名論斷,他認為,文化遺產與原真性的內涵始終處于不斷發展變化的認識過程中,創新、融合和發展的前提是保持內在歷史信息和文化價值的協調一致。國內學者對歷史文化街區的研究始于古城保護的學術探索,學者阮儀三[5]根據自身長期實踐經驗指出,我國城市中的舊城具有突出的中國特色,人口的流入加劇了古城保護的負擔,強調對原住居民的利益保障以及現代生活設施的改善。對于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過程中面臨的難題,耿彥波[6]進行了系統的總結,他認為,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面臨著歷史文化遺產的制度難題、文化保護機構的責任難題以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資金難題。在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性建設與創新方面,袁泉[7]認為,塑“形”、筑“神”可以實現對建筑風貌的保護;雍振華和高朦[8]指出,構建“互聯網+古城保護”的古城保護系統,是當前階段在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中對于新媒體技術的重要應用;蔡仁霞等[9]認為,應該借助先進的互聯網技術持續更新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機制。關于歷史文化街區文旅融合的研究成果較少,國內學者主要采取案例探討的方式,闡述了開發設計[10]、旅游品質提升[11]等問題。由此可見,國內外學術界對原真性以及歷史文化街區的探究成果較為豐富多樣。部分研究內容或從宏觀視角切入原真性與歷史文化街區的關系,探究歷史文化街區原真性保護的影響因素,或從微觀視角分析歷史文化街區在更新改造中的空間安排、環境景觀設計、民俗活動等內容。但是,很少有文獻從原真性的角度,深入分析歷史文化街區的文旅融合問題。若想傳承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化特質,有效的保護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只有激活蘊含其中的文化價值、經濟價值,才能為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因此,以原真性理論為切入點,探究歷史文化街區的文旅融合路徑這一命題,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歷史文化資源對外傳播研究
摘要:文章指出邢臺市歷史文化資源對外傳播的重要性,通過分析邢臺市歷史文化資源的對外傳播現狀,提出了提升其對外傳播質量的途徑;特別強調了對外傳播翻譯工作中應該遵循的兩個原則,為相關外宣工作人員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邢臺;歷史文化資源;對外傳播
一、邢臺市歷史文化資源對外傳播的重要性
21世紀,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加深入。隨著中國“走出去”戰略的深入實施,中國足跡沿著“一帶一路”走向世界更遠處,中國的對外文化傳播工作也隨之走遍全球。作為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古國,中國擁有光彩奪目的歷史文化遺產,做好這些歷史文化遺產的對外宣傳工作對于中國增強文化自信意義重大。邢臺作為殷商古都,蘊含著豐厚的傳統文化精神,而且這些資源有著濃郁的地域特色,是邢臺地區優秀的文化遺產。做好邢臺市歷史文化資源的對外傳播工作,對于擴大邢臺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打造邢臺的城市文化名片,提升邢臺的文化軟實力,都有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然而,要使邢臺市歷史文化資源為越來越多的海外人士所認識、理解和接受,就必須打破文化和語言的隔閡,因此,將歷史文化資源整理翻譯成相應的外國語言文字成為歷史文化資源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途徑。
二、邢臺市歷史文化資源對外傳播的現狀
在眾多仁人志士的共同努力下,邢臺市歷史文化資源的整理記錄工作取得了很大進展,成績有目共睹。截至目前,已經出版了《邢臺歷史文化論叢》、《邢臺歷史經濟論叢》、《郭守敬研究》、《三代文明研究》、《邢臺通史》、《邢臺歷史文化辭典》、《邢臺歷史大事件》、《邢臺縣歷史文化讀本》、《邢臺歷史之謎》、《人文邢臺選集》等數十種歷史文化研究書籍,成立了邢臺歷史文化研究會,歷史文化研究隊伍日益壯大,涌現出一批歷史文化研究的帶頭人。在整理研究歷史文化的同時,市政府重視對歷史文化遺產的發掘、搶救、保護與整理工作,對臥牛城傳說、順德扇鼓、邢臺皮影、內丘神碼、巨鹿織錦、太平道樂進行立項保護。其中內丘神碼已列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另外,邢臺市政府、邢臺縣政府、社會團體和高校組織已經舉行了豐富多彩的旅游文化宣傳活動,如中國•邢臺天河山七夕愛情文化節、清河縣鄉村旅游暨山楂節、秦王湖牡丹節、九龍峽桃花節等,這些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交流活動吸引了國內外大量專家、學者和游客前來考察、學習和欣賞。然而關于歷史文化資源的對外傳播研究為數不多,目前已經發表的相關論文有《邢臺文化手工藝產品的對外傳播及英譯策略研究》[1];《邢臺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英譯調查研究》[2];《河北省旅游公示語英譯現狀與對策研究——以邢臺市為例》[3]。這些論文對邢臺市歷史文化資源的對外傳播現狀做了研究,指出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善的建議和對策。比如,龐云玲提出政府要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傳播的投入,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高水平專業翻譯人才的培養等。然而這些研究都停留在理論階段,很少有實質性的成果可供借鑒和應用。
紅色文化傳承社區營造實踐研究
摘要:百萬莊小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最早的國家公務員小區,留存著我國早期城市建設、人居生活環境的歲月印跡,可以說感受百萬莊小區的滄桑變化,就能感受到70年來我國人居環境的變遷,這里凝聚著豐富的紅色文化和強大的精神力量。百萬莊小區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市建設和人居環境建設的里程碑。本文通過分析百萬莊小區的歷史文化價值,提出其紅色文化傳承的意義,并對百萬莊小區的文化保護、文化傳承和人居環境的社區營造工作提出策略和思路,以期為同類型地區的保護與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紅色文化;保護傳承;社區營造;百萬莊小區
1引言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黨和國家領導人歷來重視中國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多次強調文化在大國崛起進程中的戰略意義。紅色文化是中國文明進程中文化延續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革命戰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并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獨特的革命精神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①。2020年8月,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國家文物局印發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管理辦法(試行)》,將“見證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不懈奮斗的光輝歷程”和“見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與發展歷程”。作為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條件與標準的組成,反映了紅色文化在中國文化保護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價值與地位,也對下一步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如何保護、傳承具有紅色文化內涵的物質載體指明了方向。
2百萬莊小區的紅色文化基因與歷史文化價值
2.1基本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