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育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6 05:35:4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歷史教育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歷史教育論文

歷史審美教育論文

一、激發審美情趣

學生的學習動機是滿足個體所需的一種積極的內在動力。只有誘導出學生的學習動機,他們才能夠對所需的知識有樂趣。而審美教育更要在興趣的前提條件下來實施,所以,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是我們歷史教師首先實施的一步。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一千次相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的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的發展。富有詩意的創造開始于美的幻想,美使知覺更加敏銳,更能喚醒創造性的思維。”我們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審美教育去感動學生,用那些具體而鮮明的美敲打在學生的心靈深處,從而激發他們美的效應,促進知識學習和情操陶冶。比如,我們在教學中,自霍去病的那種“匈奴未滅,何以家還”至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壯志雄心;“天下興亡、匹無有責”的報國赤誠之心,到“甘愿為變法而喋血”的壯美情懷;特別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歷經磨難,艱苦奮斗,不屈不撓建立起來的偉大新中國,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不朽篇章。偉大的歷史仁人無不表現出來那種高尚而壯美的道德情操,這些都可以對學生進行最好的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從教材中尋找美的元素

教材的編者是根據教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歷史教學中要體現對學生的審美教育的功能”而選材的。因此,教材的每個章節知識點都潛移默化地體現著審美教育的內涵。我們在教學中要時刻把握審美教育教學,充分利用和開發歷史課程中審美教育的資源,挖掘出那些蘊含在教材中的豐富審美教育的元素。歷史記錄著人類生活過程,給我們提供了極其豐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瑰寶,比如“先河的詩經楚辭,漢魏之文苑、晉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書畫與雕刻、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戲曲,明清的小說,還有那些著名建筑與各種美術工藝品,歷史學上各時代偉大與都雅之人物、事跡,無不于智育之中蘊含美育之元素。”那里就是美的所在,就是美的搖籃,就是美的寶庫。我們教學中就是要把它挖掘出來,交給我們的學生,讓他們深深地感受著美的益處,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當然我們還可以根據教材教學的拓展,充分利用教學設備、圖書館、博物館、互聯網以及歷史遺址、遺跡和文物等物質資源,為我們的審美教學服務。也可以開展歷史知識競賽、組織歷史專題講座、參觀訪問、觀看歷史題材的影視片等。這些豐富多彩的歷史教學活動更加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德育、審美教育。

三、增添美的教學環境

營造優美的教學環境氛圍會增添學生的審美教育程度,可以利用不同的教學方式貫穿到教學中來。沒有審美的能力,或許那些野蠻貧窮而落后的原始的遺址廢墟,在學生的眼里則成了毫無光彩,暗淡無光的東西。這就正像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所說的“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所以,我們要挖掘那些教學中能讓學生感受到美的事物。比如講中國古代史時,將那些搜集到的古代文物遺址彩圖展示給學生,那棱角分明的石器充滿智慧;那精工雕琢的玉器光亮剔透;那古樸典雅的瓷器如冰如玉;那紫里透紅的銅器折射著韌氣;那紅磚金瓦的建筑神圣壯觀。學生立刻感悟到了其中優美的意境。我們還可以從網上尋找有關的圖片打印出來給學生鑒賞。因為網絡也是一座無窮的寶藏,它既能成為歷史教師的好幫手了,更能讓學生直觀體會到歷史中的美。

查看全文

歷史教學審美教育論文

同志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指出:"面對世界科技飛速發展的挑戰,我們必須把增強民族創新能力提到關系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他又強調說:"教育在培養民族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性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江主席的講話,對我們在教學工作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就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而言,我認為創新精神的培養在中學教學中更為重要。"一個人的創造力究竟能被開發到什么程度,能否為社會做出創造性的貢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有沒有創新精神。創新精神是創造力發展的靈魂和動力,培養創新精神乃是開發創造力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措施。"①

那么,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根據審美教育的特點和創新精神的本質屬性,我認為審美教育是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

一、審美教育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

1、這是由"創新精神"的本質屬性所決定的。

創新精神也叫創新態度,是一個人對于創造活動所具有的比較穩定的積極的心理傾向,從心理成分方面說,創新精神是由認知、情感、行為意向三種成分構成的。認知成分是指創造者對創造活動的意義的了解和評價,情感成分是指對創造活動的喜惡等體驗,行為意向是指對創造活動的反應傾向。這三種成分互相促進,互相制約,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創新精神。②也就是說,構成創新精神的三種心理成分決定著一個人想不想去創新,有沒有創新的愿望和動機,是不是對創新抱有極大的熱情和興趣,能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艱難、鍥而不舍的精神去積極地進行創新。這就必須從創新精神的心理成分出發,從審美教育入手

查看全文

歷史教學與美育教育論文

一、結合歷史課堂教學的實際,在歷史教學中滲透美的教肓,使學生不僅具有審美能力,而且具有創造美的能力

1.進行歷史課教學的同時,運用歷史課強大的學科教育功能啟發、教育學生,增強學生體驗美、感受美的能力。在歷史課教學中,首先要為學生創造一個美的學習環境,明凈而整潔的教室;溫文爾雅、服飾得體的授課教師,干凈漂亮的板書,以及教師藝術化的授課語言,都會給學生以美的感受。在教學中,結合教學的具體內容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使學生這個審美的主體與審美客體之間相互作用,從而使學生產生愉快的心理感受和體驗,為進一步深入教學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歷史這個審美的客體本身是美的。人類歷史由低向高波浪式向前發展,該過程中有一馬平川的大踏步前進,也有歷史的迂回、反轉或倒退。歷史教育中可以滲透許多美的教育。在歷史課堂上,教師既講歷史事件發生的空間背景的壯麗美,又講歷史人物人格的崇高美,使學生產生各種心靈的體驗和美的感受,促使學生在美的伴隨下學習和探索歷史規律,主動學習。

2.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原理進行教學,在歷史教學中結合歷史發展規律,培養學生辨別歷史上的美與丑的能力。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既有美的事物,又有丑的事物,美與丑的斗爭始終存在。教育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的唯物主義觀點辨別美丑,有利于學生成長和發展。什么是歷史的美呢?符合時代精神、正義的、進步的、積極向上的事物是美的,相反,保守的、反動的、邪惡的、不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事物是丑的。美與丑的斗爭無時不在,而且在美與丑的斗爭中,代表美的力量開始時是渺小的、幼稚的,代表丑的力量往往是空前強大似乎堅不可摧。隨著歷史的發展,丑與美的力量此消彼長,丑惡終究逃脫不了歷史的審判,美的力量會變得強大起來,勝利終究屬于美的一方。另外,美和丑不是絕對的,丑的東西往往用美的外表裝扮,撥開迷霧見本質。在歷史教學中通過對歷史的丑惡事件的分析,幫助學生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辨別美丑是歷史課的任務之一。例如:在講世界史德法西斯勢力形成時,介紹希特勒打著“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塊招牌發展勢力,大量民眾被口號吸引并被綁上對外侵略的戰車。隨著歷史的發展,納粹反人民的本質逐漸暴露,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力量的聯合打擊下失敗,丑惡被美的事物取代,但是美和丑的斗爭還在延續。

3.發揮歷史學科的史鑒功能,引導學生創造美的人生。歷史教育中的審美教育可以培養正確的審美觀,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認識觀和價值觀。學習歷史知識和觀點,鑒古知今,并不是歷史教學的全部,發揮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以史為鑒,用歷史美武裝和教育學生,培養學生對美的創造力,使學生的心靈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培養他們成為高尚的人,成為具有創造美的能力的、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則是教育的終極目標。

二、結合美育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中的作用,在歷史教學中滲透美育教育

美育的任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通過美的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學習的品質。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認為:真善美的合一是為美育。把追求真、善、美相結合,從而提高作為審美主體的學生修養。著名的美學教育家朱光潛認為:“美感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美育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情感教育,在歷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的愛國主義教育、崇高教育等高級情感教育,是歷史教育的重頭戲。愛自己的祖國,為祖國的明天努力學習,為祖國的建設貢獻力量,是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題,是歷史課要培養的學生的高級情感。要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教師首先要有情感意識,否則教師很難將學生帶到應用語言等手段創設的歷史審美情境之中。如果教師以一個“講解員”的角色講解祖國的歷史,則學生會感到索然無味,就無法喚起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的愛國情緒,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喪失,德育教育更無從談起了。愛國主義教育還應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結合起來,一般來說,認知越豐富,情感體驗得越深刻。積極的情感對學生的認知有促進作用,但是愛國主義的情感教育并非適合任何時間和地點,而要選擇合適的“啟情點”。例如:我在講述“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這節課時,先講解歷史背景,將學生帶到抗戰前中國面臨的巨大危機的情境中,日軍的鐵蹄已震動了國門,中華兒女為救亡而奔走,學生深深地被打動了,師生一起低聲唱起了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學生的情緒激昂,紛紛表示不忘國恥,要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學習。以情感人、以情導學、以倩促學,使課堂教學效果大大強化。美育可以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美育在開闊學生視野,增長智慧,訓練思維,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方面有特殊功用。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是歷史教學改革的目標。我在課堂上設置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意識,這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開端。在教學手段上,我采用多媒體等多種教學手段,通過對學生感官的刺激,讓學生對攝取信息進行分析、加工,抽象概括,形成規律性認識,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分析復雜的歷史事件時,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和用換位法進行思考,學生思維活躍起來,思維的成果既合理又有新穎性,學生的創造力被激發出來。美育可以調劑精神,愉悅身心,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基礎。

查看全文

歷史教學品德教育論文

歷史課程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利用歷史課程本身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德育,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歷史課程本身的需要。尤其是歷史教材新版本,編委會用了五年的時間編著的,增加了國家主權等知識,值得我們重視。目前,由于歷史學科是中考必考學科,教師和學生只關心分數,關注成績,對歷史課程的品德教育卻是不聞不問,不受重視,忽視了良好的品德教育資源。當教師講解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英雄人物時,既不嚴格要求學生學習他們優秀品德,也不教育學生做這樣的英雄人物,只是關注與之相關的歷史事件:時間、地點、經過、作用等,要求學生熟記就可以了。對于一些阻礙社會發展、令人唾棄的人物,也不教育學生以史為鑒,教師同樣關注的是與考試相關的內容。充分利用歷史課程資源,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教育,是歷史賦予我們教師的責任,也是我們歷史教師責無旁貸的選擇。

一、樹立正確的發展觀

從原始社會時期,到當今的社會高度發展的時代,經歷了五個社會意識形態。每種社會意識形態的更替,都說明社會在前進、發展,而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不是統治階級,而是人民大眾,即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現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以人為本的思想,就是順應歷史的潮流,符合社會的發展規律,充分體現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的主力軍。黨的中心工作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且是圍繞人民群眾進行展開,這也就促進了社會的進步。結合所學歷史知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發展觀念,能使他們正確理解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基本路線,進而形成社會主人翁的意識。“文景之治”時期采用“無為而治”“休養生息”,這體現了勞苦大眾的意愿,人們安居樂業,國庫充盈,實行了有史以來第一次減免農民稅賦的政策,這也和我們現代社會有許多相同之處。教師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時展觀,正確理解國策,堅信黨的領導,我們的社會主義明天會更加美好。

二、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用歷史的觀念看待問題,分析、判斷、解決學生所關注的問題,使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念,是歷史教育的又一個重要任務。雖然學習的內容是過去的歷史知識,但歷史就在我們身邊,我們所關心的國家大事,我們所關注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都將成為今后歷史教科書的內容,所以說我們也在創造歷史。學生學習歷史知識,通過對當時歷史人物以及社會的、哲學的、政治的、精神等諸多因素的分析,產生當時社會的歷史觀念。讓學生掌握這些歷史觀念,對當時社會所形成的影響以及由這些影響決定的歷史事件的發生和終結,有利于學生正確歷史觀念的形成,也會對當下的社會問題進行分析與判斷。如,我國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就是一個具有劃時代的會議,中心議題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強軍事建設,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等重大決議。從歷史角度加以解釋與說明,學生就會提出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到現在已有30多年了,我們的改革還不完善嗎?而從歷史的角度進行分析,說明我們的改革還不完善,還有許多方面桎梏著生產力的發展,教育、生態等許多重大問題影響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解放生產力,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才能促進社會的繁榮與進步。只有建立一支聽黨領導,能打勝仗的軍隊,才能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才能保障社會穩定、人民安全。讓學生深深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是為了維護國家長治久安和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國家各項重大決議都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夢想。“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如果學生能夠這樣地分析社會問題,也就初步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念。

三、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查看全文

歷史教學意識教育論文

一、憂患意識教育的提出"生于憂患,死于安逸。"說明了人們具有憂患意識的重要性。可是,我們長期以來卻忽視了憂患意識教育。

1、各種宣傳媒體和中小學教育中忽視憂患意識教育

長期以來,我們的各種新聞媒體都在作大量的正面宣傳,報喜不報憂。如:我們偉大的祖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我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等等。對歷史上,特別是現實生活中的落后性、陰暗面、不足之處,不作報道,少作反映。各級中小學校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亦采取統一口徑。如此一來,就讓我們的國民特別是青年學生認為,我們的祖國什么都有,我們的祖國樣樣都好。我認為,我們的宣傳媒體特別是教師在講夠我國的長處之后,要講透我國的落后性、陰暗面和不足之處及其成因。在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同時,亦培養學生的危機感,以培養健全的民族素質。

2、當前學生們對憂患意識的淡薄

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和慶祝香港回歸的過程中,我發現中學生對我國近代屈辱史知之甚少。絕大多數高中生答不出日本帝國主義大規模侵華戰爭和全面侵華戰爭的時間和標志;絕大多數學生不知道中國近代史上日本帝國主義在華制造的兩次血腥大屠殺的名稱;絕大多數學生答不出香港地區是怎樣逐步為英國侵占的過程。這充分說明我們中小學教育中忽視或輕視危機感教育的現實。對此,我們要有清楚的認識和反思。

3、當前的國際形勢需要我們加強對學生的憂患意識教育。

查看全文

歷史教學現代教育論文

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是一種綜合運用聲音、文字、圖像、動畫、視頻影像等多種媒體的現代多媒體技術。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教學情境,從多方位刺激學生的感官系統,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強化學生的記憶,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的有效途徑。下面就現代多媒體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所產生的效果,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教學情境,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人們常說:興趣是生活中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才能積極主動、愉快地學習,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真正發揮其主體作用。而興趣是一種積極作用的情緒,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和情感相聯系,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賞心悅目的情境,使學生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出學生積極探索的活動,調動起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完成教學目標。

如我在講授《共產黨堅持敵后抗戰》中“抗日根據地的鞏固”內容時,先播放一首學生熟悉的革命歌曲《南泥灣》,讓學生在優美的歌聲中感受到南泥灣由“草莽叢生、野獸出沒”被開辟成“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陜北“好江南”的過程。聽完后,教師問學生:這首歌曲反映了了抗日戰爭時期的什么階段?發生了什么事情?當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正面臨什么困難?面對這種困難,中國共產黨采取了哪些措施?結果如何?以此引入教學。又如講《鴉片輸入和禁煙運動》一課時,先播放電視紀錄片《拒絕,遠離毒害》讓學生明白鴉片之害;再放電影《林則徐》中有關“禁煙”、“銷煙”的歷史背景及林則徐采取的禁煙措施片斷。進而引導學生看書思考:為什么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要向中國輸入鴉片?清政府對待鴉片的態度如何?鴉片戰爭的爆發因何而起?讓學生看書展開討論,主動發言,教師給予輔導補充,這樣課堂氣氛活躍。把以前被動的學習變成了主動、愉快地參與。很好地完成本節的教學任務。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以突破教學難點。

歷史教材中有時某些內容比較抽象或復雜,年代久遠或地域空間概念強,學生感到陌生,教師也難以用語言講清,使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很難突破這些難點。而運用多媒體教育技術,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無聲為有聲,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共同作用以強化感知,或幫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間想象能力,解決了過去許多教師無從下手的苦衷。

查看全文

歷史教學美德教育論文

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品質、優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氣節、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禮儀的總和,也是我們民族精神的精髓。如何讓這些民族傳統美德在新時期發揚光大,是今天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歷史教學中著力于傳統美德教育,可強化學校德育工作。

一、讓學生認識教材中蘊含的傳統美德內容

中化民族傳統美德的內容十分豐富,它滲透在歷史教材中,教師應充分發掘這些因素,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這些內容大致可歸納如下:1.忠心報國,勇赴國難。這一美德的行為表現是把民族和國家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其深刻的社會責任意識是中華民族性格的一個重要特征。如戚繼光組織“戚家軍”英勇抗倭,并賦詩明志:“封候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甲午戰中的愛國將領鄧世昌、林永升“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為反對外來侵略浴血奮戰;張自忠“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在戰斗中,他身負重傷,仍高呼“殺敵報國”,直至壯烈犧牲;共產黨員吉鴻昌就義前高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他們所展示的就是這樣一種美德。

2.國而忘家,公而忘私。這一美德的本質是把“天下為公”作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教材中大禹治水,前后13年,風里來雨里去,三過家門而不入;范促淹主張“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孫中山提倡“天下為公,大同世界”;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等,都是以天下為已任,為國為民無私精神的體現。

3.勤勞儉樸,艱苦奮斗。中華民族向來以勤勞勇敢,吃苦耐勞,富于創造力而著稱于世。所謂“奉公以勤,律身以儉”,“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等,集中體現了這一美德的內涵。教材中,墨翟主張“節用”、“節葬”、“非樂”,反對統治者窮奢極欲、揮霍無度的生活;隋文帝身體力行,崇尚節儉,形成隋初良好的社會風氣;馬鈞發明翻車,李春營建趙州橋,黃道婆改進、推廣先進的棉紡織技術,都是這一美德的杰出代表。

4.不畏強暴,自強不息。這是中華民族獨立意識、自我意識和自覺能動性的鮮明標志。在歷史教材中,具備這種美德的也不乏其人。如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司馬遷被處宮刑后,15年著成《史記》;徐悲鴻公開表示“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決不趨炎附勢;中國共產黨人在大革命失敗后的白色恐怖中“從地下爬起來,揩干凈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尸體,又繼續戰斗了”。這些都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這種精神正是中華民族歷盡艱難并不斷走向強盛的巨大動力。

查看全文

高中歷史思想情感教育論文

一、高中歷史教學滲透思想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與情感教育是歷史教學三維目標之一,應當與教學設計、教學組織有機融合起來。強化思想情感教育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一是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素質教育推行已有較長時間,其中重視學生思想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學生的素質發展不僅包括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還應當包括正確人生理念的形成。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思想理念,這都要通過思想情感教育。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強化思想情感滲透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在要求。二是強化學生成長的引領。高中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對世界萬物都有著自己的獨特觀點,有些是正確的,有些也是片面的。因此,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準確把握歷史發展規律,是學生成長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在歷史教學中,強化思想情感滲透能夠為學生的成長發揮正確的引領,始終以積極向上的正能量理念引導學生健康成長。三是抵制不良思潮的需要。高中生在生活學習中經常遇到一些不正確的思潮,拜金主義、狹隘民族主義等,這些方面會對學生的成長具有一些誤導。重視學生歷史學習中的情感思想滲透,能夠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思維方式、思想觀念看待社會發展、看待歷史與未來,對不良思潮旗幟鮮明地進行反對,這也是重視思想情感教育所產生的最為直觀的成效。

二、高中歷史教學滲透思想情感教育的主要路徑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強化思想情感滲透,切不可采取教師口頭說教的方式。這樣的教學形式顯得非常單薄、蒼白和生硬,學生在教師的口頭說教中不僅無法有效領悟正確的理念思想,反而會產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師要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巧妙設計教學環節,著力營造恰當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這才是滲透思想情感的最佳路徑。筆者在教學中重點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一)高中歷史教學應當高舉愛國主義旗幟

愛國主義是歷史教學最為重要的思想情感,當代中學生正處于繼往開來的重要時期,他們將要承擔起壯大中華民族的重要職責。因此,對學生開展思想情感教育首要任務是進行愛國主義熏陶。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較為迅速,各種思潮良莠不齊,歷史教師應當堅定不移地推動愛國主義教育不遲疑、不減速,讓愛國主義成為歷史教學中最為有效的旋律。筆者在教學中充分發掘教材內容進行有效突破,例如《偉大的抗日戰爭》一課教學中,筆者從兩個角度對學生滲透愛國主義教育,首先通過多媒體演示數字圖表的方式,讓學生直觀了解八年抗戰對我國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巨大破壞,并出示了一些圖片,有萬人坑、南京大屠殺等,這些圖片在學生中激起強烈的憤慨,大家心中充滿了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仇恨。筆者乘勢引導學生將話題轉到當前我國軍隊現代化建設的成就方面,從遼寧號戰艦、正在建設的航母、第四代新型戰機、精確制導武器等,介紹我國軍隊國防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讓學生明白中國人民落后受欺侮的時候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現在強大的中國正在屹立于世界東方,我們不僅有能力維護自身的安全和領土完整,而且也會成為維護世界和平非常重要的力量。在這樣的教學環節,愛國主義思想始終是蘊含的情感主線,每一位學生都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查看全文

初中歷史公民意識教育論文

公民意識是現代社會意識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不但對經濟建設、民主法制建設等起著重大的促進作用,也是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中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亟待加強對中學生的公民意識教育。歷史教育是公民意識教育實踐的重要部分,初中歷史教師必須深刻意識到公民意識教育的重要性,積極進行歷史課堂的創新,不斷提高自身素養,為新時代培養更多的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民。在中學教育中,歷史學科借助本身的特點和性質,成為公民意識教育的重要途徑。新課標就明確提出,培育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民,是時展和社會前進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長和全面發展的需要。歷史教育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綜合素質,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這對義務教育階段歷史課程的教學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課標在歷史教學的三維目標中,包含公民價值在內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地位日益凸顯。如今,各國普遍把歷史教育作為公民教育的主渠道,力圖通過歷史學習幫助學生了解社會環境的各種形態,理解不同階段的人類歷史發展的時代特征、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文化意義,以及作為有形的和無形的人類文化遺產對現今社會發展的影響與價值,并由實際生活去體驗群體與個體之間的關系,以養成新時代公民的人類情感和社會責任感、參與能力與自信力。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公民意識的養成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公民意識教育是現代學校歷史教育的重要功能,讓學生對公民資格、公民權利和義務等相關內容有深刻認識,以及擁有作為現代公民所應具備的行動能力,是歷史教育肩負的重任。直面公民教育的初中歷史教學,必須以歷史為依托,通過創設各種歷史情境,設計探究問題,鼓勵學生參與活動,培養行動能力。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在初中歷史學科的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公民意識教育呢?

一、以歷史教材和公民意識教育的結合點為抓手

每學期開始教師應認真分析、全面把握初中歷史教材,挖掘出教材中的公民教育素材,找到歷史教材和公民教育的結合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緊扣兩者的“結合點”,精選典型、生動的案例或活動,力求使滲透的內容富有感染力和說服力,能充分發揮教育的作用,達到理想的目的。歷史學科內容豐富,貫穿古今,涉及中外,歷史教育需要有個大視野。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圖書館以及網絡資源,搜集歷史圖片及音像資料,廣泛涉獵,以增加知識面,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理解社會的能力,這對學習歷史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在實踐公民意識教育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歷史學習為契機,豐富歷史知識,培養人文意識,從而提高自身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教師還應通過合理開展豐富多彩的歷史活動課來充實公民教育的內容,促使學生公民意識的養成。

二、建立平等師生關系,營造和諧課堂氣氛

課堂中師生民主平等的關系就是現代社會公民環境的縮影。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要充分發揮作為引導者和參與者的作用。教師應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并引導學生互助合作,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讓他們體會到作為公民享有人人平等的權利,鼓勵他們進行合作。因而,教師可以在課堂上使用問題探究的教學策略,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疑問和想法,使其相互碰撞,最后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解決問題。課堂教學以“問題”為中心,能夠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他們永遠擁有開放自主的學習環境,并養成人與人之間互助合作的意識。

查看全文

高中歷史德育教育論文

一、情境體驗法滲透德育教育

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一些歷史知識,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用心去感知一些歷史,逐漸獲得更為豐富的情感體驗。讓學生都能夠在動手制作中體驗一些知識。例如,在教學“中古代的印刷術”的相關內容時,就可以提前讓學生準備好木板、刻刀以及墨汁等工具,讓學生都能夠在動手制作中了解印刷術的操作過程,加深學生對我國悠久燦爛的文化認識。此外,也可以在歷史素材的搜集和整理中加深體驗。學生自己通過分析、整理一些歷史素材,也是能夠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情操的。例如,在探究“我可愛的家鄉”這一章節內容時,就可以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查閱相關的資料,了解-下家鄉的人文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有利于培養他們熱愛家鄉的情懷。

二、在“平淡處”顯示“英雄本色”,滲透德育

工作子高中歷史新課改推動人類歷史前進的力量是廣大人民群眾,歷史新課改在關注政治史之外,也把關注的目光放到了經濟史與文化史當中。在這個過程當中,歷史事件并不見得都是一些英雄、美人式的大起大落,其中,生活中的細微之處也是能夠顯示出“英雄本色”的。所以說,在中國近代史當中,教師除了要講到屈辱中的自強以及奮進中的愛國之情外,也要講述一些文化環境的保護,讓學生也能夠在細微處見愛國之情——這也是“英雄本色”。比如,在探究《經濟建設的發展與曲折》這章節內容時,教師可以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關愛生態的討論賽。_的就是讓學生時刻提醒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規范自己的行為、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科學觀念,做一個文明的人,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也要讓學生意識到愛國的途徑有很多種,并不一定是轟轟烈烈的,也可以是“潤物無聲”的。這樣,學生既會主動學會生活,時刻關注生活中的環境,而且精神面貌也為之一新,便于學生更深入地投入到學習當中。

三、注重把德育與課外活動相結合,加快素質教育改革步伐

教育學生要從細節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也要時刻提醒學生要通過自身的實踐,去解決從知道到能辦到的轉化。但是,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直以來,教師其實一直都是在扮演著“保姆”的角色,大多數教師并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參與活動,對活動積極分子的培養也是不夠的,這也就使得學生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鍛煉與發展。教師要苞意識地為學生們多開展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都能夠主動地參與進來,主動地承擔、分享活動的失敗或成功,要讓他們在具體的實踐活動當中磨煉他們的意志、加深情感體驗,讓學生們都能夠在愉快的實踐活動中得到有效的熏陶,進而為實現優化德育滲透冃標奠定基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