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醫學專業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7 09:42:4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老人醫學專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歐洲老年醫學教學啟發
1老年醫學系及專業的建設
對31個歐洲國家的調查顯示:7個國家(芬蘭、冰島、挪威、瑞典、比利時、法國和匈牙利)的所有醫學院校建立了老年醫學系。而16個國家(波蘭83%,意大利71%,斯洛伐克67%,瑞士60%,土耳其55%,立陶宛50%,荷蘭50%,塞爾維亞50%,捷克43%,英國39%,西班牙36%,丹麥33%,保加利亞33%,烏克蘭21%,愛爾蘭20%和德國16%)的部分醫學院校建立了老年醫學系;其余的8個國家沒有老年醫學系(奧地利,希臘,愛沙尼亞,馬其頓,摩爾達維亞,斯洛文尼亞,盧森堡和馬爾他)。老年醫學被認可是獨立專業的國家有16個(芬蘭、瑞典、比利時、法國、匈牙利、意大利、立陶宛、荷蘭、捷克、英國、西班牙、丹麥、保加利亞、德國、馬其頓和馬爾他),且這16個國家中的13個國家同時認可老年醫學護理專業;老年醫學被認可是全科醫學或內科學亞專業的國家有9個(冰島、愛爾蘭、挪威、波蘭、瑞士、塞爾維亞、斯洛伐克、土耳其和烏克蘭)。而其余的6個國家(奧地利、希臘、愛沙尼亞、摩爾達維亞、斯洛文尼亞和盧森堡)不認可老年醫學專業或亞專業[4]。
2本科生的老年醫學教學
絕大多數歐洲國家,在12~13年的初等教育后,組織了6年制本科生的醫學教育。通常是,醫學生先學習3年的臨床前課程,重點學習基礎醫學,接下來學習3年的臨床課程,重點學習臨床醫學。在調查的31個歐洲國家中的25個國家(81.1%)在非老年醫學系或專業的醫學本科生中開展了老年醫學教學。其中,9個國家(芬蘭、挪威、瑞典、立陶宛、法國、冰島、意大利、西班牙和斯洛伐克)開展的醫學本科生老年醫學教學是必修課;16個國家(奧地利,比利時,丹麥,德國,匈牙利,荷蘭,愛爾蘭,盧森堡,馬耳他,波蘭,瑞士,捷克,英國,塞爾維亞,土耳其和烏克蘭)開展的醫學本科生的老年醫學教學是選修課。而剩下的6個國家(保加利亞,希臘,愛沙尼亞,馬其頓,摩爾達維亞和斯洛文尼亞)沒有開展醫學本科生老年醫學教學。另外,僅7個國家在其所有醫學院校中開展了醫學本科生老年醫學教學。絕大多數國家的醫學院校自己獨立設置醫學本科生的老年醫學教學課程,僅2個國家的醫學本科生老年醫學教學課程是按照歐盟建議的核心課程來設置的。且醫學本科生老年醫學教學的平均課時數相差很大,挪威教學課時數最多(100個課時),而愛爾蘭,盧森堡和土耳其教學課時數最少(不到10課時)。通常在醫學本科生第4至第6臨床學年時進行老年醫學教學。近50%的教師用了“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教學方法。16個國家組織了醫學本科生老年醫學臨床輪轉實習,且其中11個國家的醫學本科生老年醫學臨床輪轉實習是必修課[4]。
3研究生的老年醫學教學
在調查的31個歐洲國家中的16個國家(芬蘭、瑞典、挪威、法國、比利時、匈牙利、荷蘭、愛爾蘭、意大利、馬耳他、波蘭、西班牙、捷克、英國、立陶宛和斯洛伐克)的研究生老年醫學教學只由老年科醫師組織領導;而另外的6個國家(德國、冰島、瑞士、土耳其、烏克蘭和塞爾維亞)的研究生老年醫學教學由老年科與內科醫師共同組織領導。其余的9個國家(奧地利、保加利亞、丹麥、希臘、盧森堡、愛沙尼亞、馬其頓、摩爾達維亞和斯洛文尼亞)沒有開展研究生老年醫學教學。16個開展研究生老年醫學教學的國家規定了老年醫學的課程。13個國家規定在教學結束時必須通過考試。考試通過后,9個國家的研究生可獲得老年醫學專業執業資格證。8個國家規定老年醫學專業執業資格證到期后,要想繼續持有老年醫學專業執業資格證,還必須重新通過必修課考試[4]。
醫學生生命教育與大學語文教學分析
【摘要】在大學教學工作體系中,語文作為一門重點的公共文化課程,在學生德育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載體作用。語文學科中包含著傳統文化思想,品格素養內涵,對于大學生來講,學習語文能夠豐富自身文化知識儲備,提升道德素養。醫學專業是大學領域重點專業,學校需要合理借助語文學科載體,向醫學生滲透生命教育,全面提升醫學生道德素養,以及醫學領域職業素養,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觀、價值觀。鑒于此,本文主要圍繞大學語文教學與醫學生生命教育融合的意義,以及具體的教學方法展開有效的分析,從而為實現醫學生醫德素養建設與教育,提供重要的依據。
【關鍵詞】大學語文;醫學生;生命教育;融合;意義;對策
醫學專業是大學熱門專業,同時對學生生命品格具有嚴格的要求。醫學生需要熱愛、同情、尊重和敬畏生命,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投身于醫學工作當中。尤其是在當前醫患關系緊張的時代背景下,醫學生需要從自身做起,自覺規范自身品德素養,提升自身醫德水平。所以,學校必須針對醫學生,積極開展醫德教育。而語文是眾所周知的德育教育學科載體,對于促進醫學生品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素質課改背景下,大學教師需要合理借助語文學科載體,滲德育教育,培養醫學生形成正確的生命認知,從而全面提升醫學生的職業素養。
1大學語文教學與醫學生生命教育融合意義分析
1.1幫助醫學生樹立敬畏生命的意識。在大學教育環境中,語文學科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借助于語文學科向學生滲透生命教育,能夠讓醫學生對生命形成敬畏的思想認知,從而懂得尊重和珍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比如說,在學習《敬畏生命》的書籍時,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合理地向學生提出問題。引導醫學生結合自己所學專業以及生活實際,談談如何才能夠做到敬畏生命?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形成深刻的情感認知和領悟,并且站在醫學專業角度,從“治病救人”職業素養方面,談談自己對敬畏生命的理解。1.2教會學生懂得珍惜生命,熱愛生命。生命是個體生存和生活的基礎,沒有了生命,那么一切都將失去意義[1]。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時,合理滲透生命教育,能夠讓學生對生命內涵形成正確的認知與感悟,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懂得如何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比如說,教師在組織《報任安書》教學時,讓學生在整理司馬遷人生經歷的過程中,對司馬遷面對困難堅韌不屈的偉大人格精神加深理解,讓醫學生懂得即便面對再大的苦難,也要從容面對,并想辦法克服和解決難題。1.3形成尊重他人、善待他人的習慣。語文學科中擁有的德育文化內涵,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合理地滲透德育文化內涵,能夠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品格素養,讓學生懂得如何尊敬他人,善待他人,從而全面提升醫學生綜合素養。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需要加強情感教育[2]。比如說,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和學習《陳情表》《祭十二郎文》《項脊軒志》等,讓學生對其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加深理解和感悟。促使學生通過語文學習,形成仁愛的心理品格,以便學生在今后的醫學工作,能夠以仁愛、友善的態度對待病人。1.3超越人生困境,提升生命價值。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些許困難,而我們需要保持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勇敢地面對生命中出現的挫折和困難。而語文學科中包含的生命內涵和德育文化內涵十分豐富[3]。比如說,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和鑒賞《行路難》,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生命態度。
2大學語文教學與醫學生生命教育融合路徑分析
醫院醫療保險管理及對我國的啟示
【摘要】隨著我國醫療保障覆蓋面的擴大,醫院醫療保險管理部門存在的問題日益凸顯,如管理不規范、工作事務繁多、工作人員配備不足、職業發展受限等。以典型地區德國、法國、日本及我國臺灣地區為例,探究在社會保險制度的模式下醫院醫療保險管理制度如何運行,對我國大陸地區新醫改政策背景下醫院醫療保險管理的發展具有一定啟示。
【關鍵詞】社會醫療保險;典型地區;醫院醫保管理
我國在建立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之時要求建立專門的醫院醫保管理部門,醫院醫保管理部門的設立是定點醫療機構的準入要求之一,也就是說,醫院醫保管理隨著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應運而生。據社會保障公報顯示,2005—2015年間我國城鎮職工醫療保險所覆蓋的人群由1.38億增長到2.89億,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所覆蓋的人群由0增長到3.77億,新農合所覆蓋人群由1.79億增長到6.7億人口。隨著醫保覆蓋面的擴大,醫保基金日漸擴大,醫保已成為醫療機構業務收入的重要部分。醫療服務提供者與購買者之間必然需要潤滑劑,醫保管理部門就需要發揮銜接、橋梁的作用。但目前醫院醫保管理上仍存在許多特殊問題,如管理工作不規范、工作內容冗雜、工作人員升遷機會較少、工作積極性低[1]。目前,醫院醫保管理尚未形成完整的學科體系,現有研究多從醫院內部管理出發研究其存在的問題,很少從醫療服務體制的角度來分析。本研究以實行社會保險制度的典型地區德國、法國、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為例,比較不同體制下的醫院醫保管理制度,對我國大陸地區醫院醫保管理制度的發展具有一定啟示。
1醫院醫療保險管理的典型地區經驗
1.1德國。德國推行社會醫療保險制度模式,一方面國家通過政策、法律進行總體的宏觀調控使醫療資源能夠公平、合理地進行配置,讓居民享有更好的衛生服務;另一方面,市場有法定保險機構和私人保險機構,國家以強制性的方式要求職工購買法定醫療保險,這部分人通過合同方式與法定保險機構簽訂合同,而私人保險機構則根據自身意愿來進行選擇[2],這種強制性的保險制度模式使得其覆蓋了99.8%的德國人口。經過歷史的演變,德國目前有7類法定醫療保險經辦機構,無統一的醫保經辦機構,無論是法定保險機構還是私人保險機構,患者都可自由選擇投保基金。德國的醫保經辦機構是非營利性的,其運作模式是垂直管理,自我籌集并管理基金,設有管理委員會和董事會,有獨立的財權和人事權利,與政府其他開支項區分開,管理委員會由投保人和企業雇主代表組成,可投票協商任免董事會成員,董事會則負責組織日常事務。其還加入了醫療保險公司協會進行行業自律,受到聯邦醫保局、醫師協會等監管。醫療保險機構與醫生、醫院以及被保險人都各自簽訂了合同[3],以保證醫生服務價值能夠充分體現以及投保人能享有公平、有效的基本醫療服務。1.2法國。法國推行全民醫療保險制度,主要由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補充醫療保險及私人保險制度三部分組成,覆蓋了法國絕大多數人口[4]。投保者持有社會保險卡到事先簽約的主治醫生處看病,如有需要再轉診到國家公共醫療系統里的醫療服務提供機構進行治療。大部分的公立、私立醫院都是協議醫療機構,其區別主要在于患者就診時疾病報銷的比例。法國醫保主管機構是法國社會醫療保險局,主要負責統一協定醫療服務的報銷標準。醫保基金的管理是由非營利性的基金會進行統一管理,采取理事會的管理模式,理事會包括投保人、委員會代表,基金會的管理費是從保險基金中按一定比例進行撥付。醫療保險基金的來源主要包括單位、雇員以及國家稅收,其通過社會保險和家庭補助征收聯合會下地方的征收聯盟進行統一征收,各基層基金委員會再根據上報申請將保費匯入投保人的賬戶中。保險基金收支兩條線,互相制約,受到立法機關、社會醫療保險局的監管。1.3日本。日本實行全民保險制度,具有強制性,其主要分為三類:健康保險、國民健康保險以及老人保健。健康保險的投保對象為企業雇員,其又分為政府主管和工會主管,政府主管的投保人多數為中小企業的雇員,工會主管的則是大企業或同行業多數企業組成的工會組織進行管理。國民健康保險面向的投保對象是農民和自營個體戶。參與全民保險制度的投保人只需支付20%~30%的醫療費用[5]。老人保健則是針對國家日益老齡化的趨勢所設立,由個人、國家及保險機構共同負擔,個人所負擔的費用不超過10%。日本的全民保險福利性高,除了日常的醫療費用外,其產生的額外費用如伙食費、探視的慰問費也一并支付。醫保基金中由投保人繳納的保險費和稅收組成。日本的醫療保險主管機構是勞動厚生省,其負責政策的制定、監督及管理,醫療保險管理實行行會管理,由投保人、企業單位代表組成,具有獨立性,負責日常的保險業務,其按照勞動厚生省制定的費用標準向醫療服務提供者支付費用,受到基金會和團體聯合會的監管。1.4中國臺灣地區。我國臺灣實行全民健康保險制度,屬于強制性社會保險,以政府主導、運行,覆蓋率達99%的臺灣人口,投保人均享有公平的基本衛生服務,可使用健康保險IC卡到任意1家特約醫療院享受醫療服務[6],在就診時根據投保人職業身份繳納掛號費及部分需負擔的費用,而不以所患疾病區別繳納費用,持有“新希望卡”的弱勢群體則只需繳納掛號費,部分負擔費用可全免或減低[7]。臺灣醫保的主管機構是衛生署,下設4個平行組織,下屬的中央健康保險局負責日常的醫保基金的運作以及其他日常業務,它受監理委員會的監管。投保人統一將保費交至中央健康保險局,費用協定委員會與醫療服務提供者根據其費用申報情況與其協商并支付、分配醫保基金,醫療服務提供一方根據患者就診記錄向健保局申請給付費用,健保局則根據服務方申請費用與事先劃定的費用總額進行對比,如果申請費用低于給定的費用則全額支付,否則按比例給付,爭議審議委員會負責解決中央健康保險局與投保人、醫療服務提供者之間出現的爭議。
2對完善我國大陸地區醫院醫保的啟示
醫學生志愿者服務實踐
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志愿者活動在我國蓬勃發展,受到了全社會的重視和關注。但醫學檢驗專業學生志愿者服務的實踐報道較少,可能與其專業特點有關,筆者在這方面進行了探討,報道如下。
1醫學檢驗專業學生志愿者服務的特點與組織形式
1.1醫學檢驗專業學生志愿者服務的特點
1.1.1應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醫學檢驗專業學生志愿者的服務對象大多是某些慢性疾病的患者,因此,醫學檢驗專業學生志愿者首先要恪守醫德,要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維護醫術的圣潔和榮譽。其次要有救死扶傷,不辭艱辛,執著追求,為祖國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類身心健康奮斗終生的精神。有效的志愿者服務,是培養醫學生職業道德的有效載體。醫學檢驗專業學生開展志愿者服務,體現了志愿者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的自覺性、自愿性和自主性,反映了“服務他人、奉獻社會”的目標追求,表明對完善自我和完善社會的道德價值的精神追求[1]。
1.1.2應具備較高的專業技能醫學檢驗專業學生志愿者服務有其專業的特殊性,服務對象帶著美好愿望向志愿者求醫問藥,如志愿者不能給予科學的、專業的答復,勢必會讓服務對象大失所望。因此,醫學檢驗專業學生志愿者首先要認真刻苦地學習專業知識,造就志愿者服務的本領。其次要結合自己特長,發揮專業優勢,必要時還需接受服務前期的專業培訓。同時在服務中還要善于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與提高專業技能,不斷學習與提高志愿者服務的水平,做到學用相長,相得益彰。
1.2醫學檢驗專業學生志愿者服務的組織形式
美國老年醫學教育認識
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的來臨,老年人群的醫療保健需求快速增長,一種針對老年人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專門為老年人提供醫療保健服務的老年醫學已成為現代醫學中必不可少的前沿學科。目前,中國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預測到2O2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占總人口的l7.17%,達到2.48億Ⅲ。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發展現代老年醫學和教育在我國勢在必行。為此,迫切需要各級老年醫學會、綜合醫院、醫學院校及研究機構努力借鑒國外經驗,創造出適合我國特色的老年醫學教育模式。本文扼要介紹了美國老年醫學的發展現況、醫療模式和教育模式,旨在探討對于我國老年醫學和教育發展的啟示,從而促進我國老年醫學和教育的發展。
1美國老年醫學現況
自1909年美國IgnatzLeoNascher醫生提出老年醫學(Geriatrics)的概念,一個世紀以來,美國老年醫學專家的醫療和教育工作使老年醫學得以不斷完善,迄今已經形成了一門完整的學科。1942年成立全美老年醫學會,1945年成立全美老年學會,1965年設立老年人醫療保險,1966年開始老年醫學專科培訓,1974作者簡介:杜文津,碩士,主治醫師,第四軍醫大學兼職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老年神經病學。豐在美國國立健康研究院創建老年研究所。20世紀0年代,設立老年醫學研究基金開始資助本科醫學院校的臨床和科研人員探索改進醫學生課程中的老年醫學內容,職業衛生局資助建立老年醫學教育中心如南德洲老年病教育中心(SouthTexasGeriatricEducationCenter,STGEC),退伍軍人醫療系統成立老年醫學科研、教育、臨床中心(GeriatricResearch、EducationandClinicalCenters,GRECC)。
2美國新型老年醫療模式
美國除了傳統的護理院(nursinghome)外,還有各種現代綜合服務的老年醫學診療、保健方法不斷涌現。這些新型醫療模式旨在全面提高醫療質量、便利老年患者和降低醫療消費。設置老年病房(acutecaref-0rⅡ1eelderly,ACE)。美國的老年病房一般設立在大型三級醫院,由老年醫學專科醫生負責,專門收治老年患者,并會同其他專科醫生對老年患者的會診與治療。該醫療模式能有效診治老年患者疾病,及時發現和防治老年病綜合征,縮短住院曰。開設老年髖部骨折專診(hipfractureservice)。老年人體質虛弱,容易摔倒,且老年人骨質疏松,從而導致髖部骨折發生率高。老年髖部骨折專科診療流程簡捷,由老年科醫生負責患者的術前評估、圍手術期處理和術后亞急性期診療與康復,可使老年患者盡快手術、減少并能及時處理術后并發癥,縮短病程和住院日,加速患者康復,降低治療費用。實施亞急性和過渡性醫療(subacuteandtransi.tionalcare)。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發作緩解或控制后,老年患者往往不能很快恢復,但其住院過久可能會引起活動能力下降、院內感染等問題,造成其疾病的惡性循環。在亞急性和過渡性醫療模式下,老年醫學團隊負責老年患者的康復理療、壓瘡治療、抗生素治療、腸內外營養、精神行為病癥等診療服務,并負責安排老年患者的出院后連續診療、保健以及指導相關機構改善社會和家庭環境,為老年患者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發作控制后提供合理而安全的連續性診療服務,有利于患者恢復。開展全面的老年人服務項目(programofall—in-clusivecarefor血eelderly,PACE)。老年人服務項目是一種為衰弱老人提供基礎診療、預防、日問鍛煉與娛樂活動、急性病診治及慢病長期管理等全套醫療保健服務模式。老年科醫生定期對患者進行評估,及時調整服務內容和方式,對難以解決的病案邀請專科醫生會診。同時,為保證老年患者的自主性和獨立性,使其能夠繼續居住在社區,減少住院次數和入住護理院的幾率,提高和維持生活質量,降低醫療費用,組織召開家庭會議,商議護理、診療方案。建立退休養老社區連續醫療(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ies,CCRC)。美國將退休老人聚居,對其提供連續性醫療、保健及日常生活服務與支持。大部分老人加入CCRC時屬低齡,比較健壯,生活能夠自理,CCRC為其提供基礎醫療保健和預防、及各種生活服務支持。隨著老年人年歲增長及急、慢性病患病率升高,需求逐漸增多,老年醫學團隊根據每個老人的具體需求提供醫療保健服務和長期慢性病管理,除急性病需要住院外,老年患者在CCRC社區可享受連續性的醫療保健服務。
3美國老年醫學教育現況
解剖學實驗教學對課程思政教育的啟發
[摘要]目的:探討提高系統解剖學實驗課思政教育的方法。方法:選取2018級臨床1~8班400名學生,采用醫學人文教育貫穿虛實結合的系統解剖學實驗教學方式,并對實施前后學生進行比較分析。結果:教學前后的學生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具有比較明顯的差異(P<0.01)。結論:醫學人文教育結合虛實實驗教學有利于推動系統解剖學網絡課程的思政教育。
[關鍵詞]系統解剖學;實驗教學;醫學人文;網絡課程
醫學教育肩負著教育和衛生醫療雙重責任[1]。日益興起的醫學網絡課程中恰當融合醫學人文教育能夠對醫學生道德修養、職業素質產生重要影響[2]。如何在醫學網絡課程中有機融合醫學人文教育還鮮見報道。我院在2019年采用數字人虛擬仿真系統結合緬懷遺體捐獻者,慰問孤寡老人等人文教育培養,提高了醫學生知識目標和情感目標的相互融合[3],對目前“網課”如何融合“課程思政元素”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作用。
一、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選取2018級臨床醫學專業1~8班400名學生,以本教研室師資講授系統解剖學實驗課。教學時間為2019年3月—6月。(二)方法。1.虛實結合實驗教學。首先由教師在虛擬仿真軟件上以不同方位講解人體各系統器官的結構、形態、位置和毗鄰關系,教學時間約20min。其次給學生溫習回顧知識點時間約10min。再次教師使用大體標本、手摸標本或模型講解具體結構,時間約30min。剩余的時間學生獨自利用虛擬仿真人體教學軟件中的微課、動畫資源結合標本、模型進行對比觀察,鞏固知識點,教師答疑。下課前5min總結歸納。2.醫學人文教育。(1)實驗前默哀致敬,宣誓告慰。第一次系統解剖學實驗授課前,學生統一著白大衣,以良好儀容儀表,整齊列隊向塑化標本、手摸標本、大體標本等教學用標本(即“無言良師”)進行默哀3分鐘;再由學生領誓,帶領全體醫學生宣誓,告慰遺體捐獻者獻身醫學事業之情。(2)實驗中尊重愛護,開展集體合作。每次實驗課采取團隊合作觀察討論,共同解決問題;在觀察人體器官或結構的時候,設立監督機制,要輕輕觸摸觀察,培養愛護標本,決不能拉拽,掰斷標本;建立“實驗行為一票否決平時成績制度”。每次實驗課后及時用標本袋密封“無言良師”,認真打掃“無言良師”周圍的衛生,以表達尊重之情。(3)實驗后靜思回顧,感恩大愛。學期實驗課結束后,所有學生再次向“無言良師”鞠躬,舉行告別儀式,感謝其對學習和成長的幫助。(4)開展公益活動,建立溝通渠道。清明節、中秋節前期均在“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碑”舉行祭奠“無言良師”的大型公祭活動,或舉辦網絡祭奠活動,時刻緬懷遺體捐獻者為醫學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5)調查問卷。以問卷星軟件設計調查問卷。從尊重生命、救死扶傷、公益活動、交往溝通等方面對本研究前后的醫學生道德修養展開調查。(三)統計學方法。問卷星軟件收集調查資料。采用SPSS18.0進行分析,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探索
【摘要】醫學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是醫學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年來浙江大學醫學院在積極開展遺體捐獻宣傳的同時,將這項工作納入醫學人文教育平臺,先后在校園里建立了無語良師碑,組織師生進行清明節祭掃活動;介紹遺體捐獻工作,講述捐獻者身前感人事跡;在局部解剖學課程中將捐獻者身前病案應用于教學中;開展“以感恩無語良師”為主題的多項社會實踐活動四方面探討。上述舉措有效地培養了醫學生人文精神,提高了醫學生整體素質。
【關鍵詞】遺體捐獻;局部解剖學;醫學人文教育
當今社會,在醫療活動中出現醫患關系緊張,醫患矛盾突出,甚至發生醫務人員傷殘等情況。這種悲劇的發生,一方面是患者及親屬素質的問題,但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我們醫務人員專業技術、職業道德和責任心的問題[1]。因此,在醫學教育中深化教育改革,將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機的結合,大力弘揚人文精神,顯得尤為重要[2]。醫學教育離不開解剖教學,解剖教學必需要有人體標本。目前我院解剖教學使用的大體標本都來源于無償捐獻。在接受遺體捐獻的工作中我們認識到,每一位捐獻者都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在他們的背后都有許多感人的故事,是不可多得的醫學人文教育素材。如果在做好解剖教學的同時,開展以遺體捐獻相關的人文教育,不僅可以使醫學生學到解剖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學習的目的性和自覺性,提高教學質量,將來能為完成治病救人這一神圣使命而無私奉獻。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建立無語良師紀念碑,撰寫碑文,舉辦清明節祭掃活動
2012年,為了緬懷232位已經捐獻遺體者,弘揚他們的大愛精神,浙江大學醫學部經過多方面考慮和精心設計,在校園教學樓之間幽靜的樹林里建立了“無語良師”紀念碑,并隆重舉行了揭碑儀式。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鄭強教授、醫學部常務副主任羅建紅教授參加了當天的儀式,醫學院師生身穿白大褂,手捧菊花肅立在紀念碑前,深深地鞠躬。“無語良師”是醫學界對于遺體捐獻者的尊稱,是醫學生的啟蒙老師,因此,又被稱為”大體老師”。醫學院建無語良師紀念碑的目的是對學生進行仁愛教育和奉獻精神教育;同時,也是醫學文化的一種展示。無語良師碑落成后,每年都將新增遺體捐獻者的姓名篆刻于碑上。這里不僅為捐獻者家屬提供追思親人場所,同時也成為醫學院精神文明和社會道德建設的教育基地[3]。每年的清明節前夕,浙江大學醫學部都會在這里舉行大型祭掃儀式,參加人員包括浙江省紅十字會的領導、醫學院的領導、杭州遺體捐獻俱樂部成員、遺體捐獻者家屬代表以及醫學院的廣大師生。多家新聞媒體也給于跟蹤報道,起到良好的宣傳教育效果。參加儀式的醫學生都表示,這里是我們每天上、下課的必經之路,每當看到無語良師碑,內心都會被深深的觸動,這樣的感恩儀式很有必要,使我們對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將遺體捐獻相關的醫學人文信息引入局部解剖學課程的教學過程
英語電影字幕翻譯對人文教育的作用
摘要:“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醫學是一門治病救人的學科,醫務工作者不僅要有高超的技術,更要有良好的醫德。醫德培養需要以人文教育為依托,針對我國醫學生人文教育課程體系不完善、課程內容有局限的現狀,本文以文學與醫學的共性為切入點,結合大學英語教學目標,提出運用英語電影字幕翻譯課程加強醫學院校人文教育,提升醫學生人文素養,涵養高尚醫德,以高質量醫學人才培養推動我國醫療衛生事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醫學生;人文教育;英語電影字幕翻譯
《孟子·梁惠王上》提出,“醫者,是乃仁術也。”仁者,愛人也。正如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指出:“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幾千年來,中國傳統醫學以這種濃厚而樸素的仁愛精神為發軔,要求醫者不但掌握救人性命、活人性命的技術,更要懷揣一顆真誠為病人解除病痛的“仁愛”之心,以仁術治病,以仁心救人,開展預防、診斷、治療等一系列醫學實踐活動。隨著社會飛速發展,為迎合市場對高度專業化醫學人才的需求,高等醫學教育領域愈發注重對醫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推崇技術至上,將患者視作“器官”和“疾病”進行攻克,而非將其視作完整的“個人”進行治療。科學技術誠然是醫學實踐的基礎,但“人”才是醫學實踐的對象,醫學不應只是運用醫學技術和醫療器械解決器質性病變的實踐活動,更應是醫生和患者雙向溝通、解決患者精神痛苦的過程。《“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要持續改進醫療質量,增強患者就醫獲得感,加強醫療服務人文關懷,構建和諧醫患關系,這要求新時代的醫務工作者不僅需要具備過硬的醫學臨床專業技能,還需要具備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人文素養。作為培養未來醫生的搖籃,高等醫學院校在提升醫學生人文素養方面責無旁貸,要擯棄只重視醫學專業技能、只看“病”不看“人”的培養模式,探索加強醫學生人文教育,不斷提升醫學人才培養質量。
一、開展醫學生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教育,是指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1],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對醫學生開展人文教育,就是為了在開展醫學專業教育的基礎上,通過學習語言、文學、歷史、哲學、藝術、道德、思想、政治等人文素質類課程,“提升醫務人員與醫學生的人文素養、審美情趣和文化品味,培養他們對人性的感悟和認知”[2],引導醫學生從技術化取向回歸人性化立場,充分認識治療過程中維護患者人格和尊嚴的重要性,避免物化患者,從而達到身、心良好的治療效果。不論是東方的《黃帝內經》,還是西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自醫學產生之日起,人文精神就存在于醫學實踐中,人文教育一直以來都是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哲學思想的變更、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需求的變化,醫學界對于科學化、專業化的追求以及隨之取得的巨大成就一度削弱了人文的重要地位,但有識之士從未停止過追尋“人文”的步伐。19世紀細胞學說的建立證明了人類的疾病是由細胞機能失常引起的生理性病變,20世紀基因研究的不斷深入證明了人類疾病都直接或間接地與基因有關,科學理論的發展將人轉化為一個個細胞或DNA片段,醫生與患者的關系簡化為醫生與生物體基本單位之間的關系。1910年,美國醫學教育改造者亞伯拉罕·弗勒斯納(AbrahamFlexner)發表了震動北美洲醫學界和教育界的《弗勒斯納報告》(TheFlexnerReport),推動建立起“生物醫學模式”這一醫學培訓的黃金標準,醫學教育擺脫了經驗傳授而走上了科學的道路,隨之而來的卻是醫學教育和實踐中人文思想的逐漸缺失。1919年,目睹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缺乏人文精神的科技發展帶給人類的災難后,現代醫學之父威廉·奧斯勒(WilliamOsler)發表了“古老人文與新興科學”(TheOldHumanitiesandtheNewScience)的主題演講,強調對技術的熱愛要與對人文的熱愛結合起來,先愛人類,再重技藝,呼吁醫學界人文精神的回歸。[3]1970年,美國醫生范·倫塞勒·波特(VanRensselaerPotter)提出“生命倫理學”(bioethics)概念,強調要把生物科學知識和人類價值體系知識結合起來。1972年,醫學人類學成為正式學科,強調人是生物屬性和文化屬性的有機結合,將“人”視作整體而非身心割裂的對立而存在。[4]1977年,美國羅切斯特大學醫學院教授喬治·恩格爾(GeorgeL.Engel)發表《需要新的醫學模式—對生物醫學的挑戰》(TheNeedforANewMedicalMode:AChallengeforBiomedicine)一文,分析了“生物醫學模式”的實踐缺點,以系統論為方法基礎,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構想,主張從“人”這一整體出發開展疾病診斷和治療。[5]進入21世紀,國際醫學教育組織制定《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明確提出醫學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交流與溝通技能,臨床技能等均是醫學生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醫學人才培養不僅關乎醫學知識與技能的傳遞,還關乎人文素養的培育。如何將人文思想貫穿醫學教育始終,構建以人為本的教育體系,是目前醫學界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二、醫學院校通過英語電影字幕翻譯開展人文教育的意義
護理學奧瑞姆自護理論研究
1教育課程中增加護理課程的必要性分析
當前國內的通識教育課程一般可以分為人文歷史類、自然科學類和社會科學3大類,由各個學校自主規劃課程的授課內容、授課方式以及科目。而一般院校的通識課程又分為公共必修課和公共選修課2部分,其中包含思政、英語以及計算機的必修課部分所占的比重較大,而由校方自主開設的選修課部分比重較小。目前國內高校中所開設的涉醫類通識課程都是類似于醫學倫理學或病理學等偏理論的課程而普遍缺乏實用醫學如護理學這樣的課程。而由于我國應試教育體制的客觀現實,學生們在進入大學之前的九年義務教育和3年高中教育中幾乎沒有系統地學過基本的護理知識。因此在大學通識教育課程中增加護理學課程有一下幾點好處:首先,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自我保護觀念的進步,人們對自我養生的需求正在不斷增強。掌握一些護理學知識,特別是中醫護理的部分技能可以滿足學生們這方面的需求,這也是符合奧瑞姆的自護理論的;其次,對于部分專業的學生如海運、輪機、地質工程、土木工程等,考慮其今后工作的特殊性也需要掌握一些急救護理技能以及護理學的基礎知識。而目前國內的大多數建筑企業或航運企業均缺乏對從業人員相關急救知識的培訓,所以有必要讓學生有機會在大學的學習中掌握一些相關知識;第三,通過學習中醫護理的知識可以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的優秀文化遺產,開拓學生的人文視野并對學生理解中國古代哲學起到促進作用;第四,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在當前的社會條件下,相當部分老人依然會選擇在家養老,如果其子女能夠掌握一些護理學知識特別是中醫養護方面的知識,對于其父母和家人也有很大的幫助。
2大學通識教育課程中增加護理課程的可行性
影響通識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就在于2個方面:一是授課教師;二是授課所需的設備儀器和實驗教學場所。教師的教學能力對于達成教學目標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一般來說,通識教育課程對于教師的能力要求相對更高一些,除了要求教師本身具有較為完整的知識結構,還應具有比較強的教學能力。目前我國有相當多的綜合類院校均設有護理學專業,這些學校本身就擁有護理學專業的教師,這些專業教師只需要在進行少量培訓或學習就可以勝任通識課的教學任務。至于教學設備儀器以及教學場所問題,由于現在絕大多數高校均配有自己校醫院,可以通過將部分實驗課程安排在校醫院的方式來解決醫療器械和操作實驗場所的問題,而本身具有護理學專業的學校則可以用自己的專業教學設備和實驗室。
3國內外護理醫學通識教育現狀
相關研究表明在國內外非醫學專業學生在護理學,尤其是急救護理學方面的知識具有相當大的差距。在歐洲發達國家平均3~5人中就有1人熟知急救技能和相關知識。比如在荷蘭政府,在小學課程中就已經引入急救護理學的課程,而瑞士政府更是在法律上規定每個公民都要接受急救護理知識的培訓[3]。即便是香港,對從事運輸業的相關人員也強制要求進行急救護理課程的學習[4]。而在大學的教育中,由于歐美國家在基礎教育的過程中已經普及了急救護理學方面的知識,因此對于學生醫學和護理學方面知識的教育主要是以社會醫學為主,如哈佛大學就開設的/醫療保健政策0(HealthCarePolicy)[5]和/社會醫學與全球衛生0(IntroductiontoSocialMedicineandGlobalHealth)[6]等課程供學生選修。自2007年哈佛大學通過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之后,在其新的核心課程方案之中明確地提出了要打破原有的系科之間的界限,進而整合知識,從而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以及更自主的選擇機會[7]。在國內由于在前期的基礎教育中缺乏對急救護理學系統的學習從而導致在當前國內大學生中均普遍缺乏相關的知識[8],因此很多學者均提出單獨開設急救護理學培訓來解決這一問題[9]。但是僅通過單獨的幾次培訓來進行教授,其效果顯然是不如將其作為一門課程的一部分來進行教學。目前在國內僅有上海的幾所高校聯合開辦了急救護理學的選修課,而如果能將這門課程的內容更豐富一些加入基礎護理學和家庭護理學的部分內容,其效果會更好。
淺談醫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
醫學是維護人類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高尚事業,而醫學生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主力軍和后備人才。高等醫學教育不僅要培養技術精湛的醫務人員,更要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醫學人才,從而進一步提高醫療衛生隊伍的素質與水平,促進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1]。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效果,我校發動各級教學管理部門,在學生入學開始直到畢業的全程教學環節中,采用多形式,全方位的教育模式,重點培養具有“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價值觀的醫學人才。
1入學教育環節
入學教育是剛剛步入大學生活的學生了解學校和本專業情況的窗口,是建立專業認同感和培養職業精神的關鍵一步。我校近年來在每屆新生入學教育會上組織醫學生宣誓儀式,使全體新生宣讀“醫學生誓言”,明確職業道德規范:“我決心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維護醫術的圣潔和榮譽。”使學生明白醫生要始終將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愛護病人的生命,尊重病人的人格,保護病人的權利。醫生要對病人一視同仁,不分身份高低貴賤,甚至更應該特別照顧貧困的病人。正如清代費伯雄所說:“欲救人而學醫則可,欲謀利而學醫則不可”[2]。告訴學生們要認識到醫學學科中蘊涵著的豐富人文價值,醫學與人文是融為一體的,要認識到醫學道德中體現出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敬業”和“友善”。認識到“醫生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別人,這是職業的性質所決定的”[3]。在國防教育中,讓學生明白只有國富才能民強,增強國防意識,提升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通過入學教育將”大醫精誠”的理念植入學生心底,使學生找準自己的角色定位,初步樹立科學正確的醫學價值取向[4]。
2思想政治課教學環節
大力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改革,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根據學生的要求和特點,結合教材,設計多樣性的課程,以案例討論、專題演講、情境對話、小品等新型教學方式,代替傳統說教、單向灌輸的教學方式,以此增強政治理論課的生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全面系統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學習。例如通過形式多樣的愛國主義教育闡述“愛國的表現形式是什么”;通過醫德教育和就業指導,闡述“敬業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尋找身邊的誠信”;教育學生認識到“友善是良好醫患關系的基礎”[5]。要讓醫學生明白堅守醫德底線,維護公平醫療消費,尊重患者人格,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法治、公正、友善、文明息息相關。要不斷引導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認同鋪墊基礎[3]。
3專業課教學環節